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学科学习材料(桃花源记)学习内容回顾学习:你从图片里看到了什么?知识梳理:作者简介陶渊明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原文翻译桃花源记①陶渊明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⑤,落英⑥缤纷⑦。渔人甚异⑧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⑨。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⑩,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⑪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⑫。复行十步,豁然开朗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⑮。阡陌交通⑯,鸡犬相闻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⑱如外人。黄发垂髫⑲,并怡然自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见渔人,乃⑳大惊,问所从来,具㉑答之。便要㉒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㉓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㉔邑人来此绝境㉕,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㉖。问今是何世,乃㉗不知有汉,无论㉘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㉙所闻,皆叹惋㉚。余人各复延㉛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㉜云:“不足㉝为外人道也。”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㉞,处处志㉟之。及郡下,诣㊱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㊲刘子骥㊳,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㊴往。未果㊵,寻㊶病终,后遂无问津㊷者。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1.《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年)。3.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4.缘:顺着、沿着。5.鲜美:鲜艳美丽。6.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7.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8.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9.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10.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九到头了。1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12.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有。1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14.俨然:整齐的样子。15.属:类。1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同。阡陌:田间小路。17.相闻:可以相互听到。18.悉:全,都。1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20.乃:于是,就。21.具:详细。22.要(yāo):同“邀”,邀请。23.咸:全,都。24.妻子:妻子儿女。25.绝境:与人隔绝的地方。26.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27.乃:竟然,居然。28.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29.叹惋:感叹惋惜。30.延:邀请。31.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说”后省略“之”,代渔人。32.不足:不值得,不必。33.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34.治:做记号。35.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37.诣(yì):拜访。38.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39.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40.规:打算,计划。41.未果:没有实现。42.寻:随即,不久。43.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重点句式古今异义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芳草鲜美(鲜美古义:色彩鲜艳美丽;今义:味好,香浓)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类活用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寻向所志(标致)志寻向所志(标致)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指渔人)其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指渔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望路之远近(结构助词,无实义)望路之远近(结构助词,无实义)渔人甚异之(它,代词,代所看到的景象)渔人甚异之(它,代词,代所看到的景象)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这件事)特殊句式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b.省略句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②(渔人)便舍船,从口入。③(村民)问(之)所从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c.倒装句问所从来异字同义(1)皆、并、悉、咸(都)(2)及郡下,诣太守(到)(3)缘溪行、便扶向路(顺着、沿着)出自本文的成语(1)世外桃源(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3)豁然开朗(4)怡然自乐(得)(5)不足为道(6)无人问津【课文梳理】《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即时训练: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便要还家________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答案】类;交错相通;同“邀“,邀请;值得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1)沉鳞竞跃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3)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答案】(1)古义:鱼今义:鳞片(2)古义:旁系亲属今义:父母兄弟(3)古义:哪怕,怎怕今义:犯不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答案】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答案】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③渔人甚异之。【答案】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答案】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⑤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案】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4.

下列对《桃花源记》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答案】B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答案】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5.文章最后提到“南阳刘子骥”有何用意?【答案】南阳刘子骥这个人物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能体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答案】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

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阅读《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独子其子

妻子邑人B.天下为公

不足为外人道也C.盗窃乱贼而不作

其中往来种作D.大道之行

渔人甚异之【答案】A(2)《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特征,《桃花源记》则写出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哪些社会生活场景,分别再现了《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怎样的特征。【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欢快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大同”

社会老人能终其天年,幼童能顺利成长的特征;

.《桃花源记》中村民热情招待渔人的情形再现了“大同”社会人们的关系和睦、融洽的特征。(3)《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造成铺排的效果,增强说理的气势;《桃花源记》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请任选一篇,结合文章内容,对其写作特点作简要赏析。【答案】(示例1)《大道之行也》善用对偶句,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对偶精严,简捷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

,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

简明有力。这些对偶句,从多个角度阐明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说理有气势,唤起人们对"大同”

社会的向往之情。

(示例2)《桃花源记》

全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但文章多处细节表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例如文章描写的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让人感到真实;最后写南阳名士刘子骥欣然寻访,进一步渲染了

故事真实的气氛。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

]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1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2,如蜗鼠缭绕3,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4,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释】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檐(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一峰高绝有路介然仅可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稍西

________

②相顾而惊

________③声切切不已

________

④二三子不得寐

________(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②不知身之在何境也(5)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答案】(1)一峰高绝/有路介然/仅可步(2)向西;看;停止;睡觉(3)C(4)①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②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5)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