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3):《赤壁赋》(附练习+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3):《赤壁赋》(附练习+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3):《赤壁赋》(附练习+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3):《赤壁赋》(附练习+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23):《赤壁赋》(附练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景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黄州赤鼻矶,实际并非赤壁大战处),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此赋记述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览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整体把握有人说,苏轼散文中影响最深远、文学性最强的,首推《赤壁赋》。《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而被贬黄州之时,文中有消极沉郁的语句,但最终表现出难得的超然达观,将个人遭际化入浩渺的自然,将眼前的情景融于哲理思索。学习这篇文章时,要仔细体会文中景、情、理的完美融合。还可将本文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它们在内容、情理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更全面地认识苏轼,走进他的思想世界。名句赏析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半句以蜉蝣的寿命短暂来比喻人生易逝、生命无常,后半句以大海中的米粒来比喻人与自然天地相比是何等的渺小,整句巧妙设喻,生动形象而又发人深思,表现出“客”的虚无消极的人生观,也引发了“苏子”对万物变与不变的两面性的阐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说理性。导图梳理文化常识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它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多以“颂美”和“讽喻”为创作目的。汉代时赋的体例正式确立,出现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体,叫“律赋”;宋人用散文的形式写赋,称“文赋”。著名的赋体文章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等。课后练习1.理解性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用比喻正面描写悲凉幽怨的箫声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

。(3)《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4)《赤壁赋》中用

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2.简答(1)在这篇赋中,贯串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用原文回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本文怎样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整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3.类文拓展秋声赋〔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呼!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1)下列句子中对标红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B.烟霏云敛霏:很盛的样子C.丰草绿缛而争茂缛:繁茂D.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实:果实(2)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夷则为七月之律A.常以肃杀而为心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故其为声也(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①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②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4)根据全文总结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秋状”的。

参考答案1.(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1)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即“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蛟舞、嫠妇泣,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最后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3)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苏轼却将其统一了起来: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这就形成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家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化中蕴含着永恒,苏轼“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之于佛、道思想的启示。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