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说课稿_第1页
第4课《灯笼》说课稿_第2页
第4课《灯笼》说课稿_第3页
第4课《灯笼》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灯笼》说课稿部编版八下第一单元《灯笼》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灯笼》入选部编版八下第一单元多文体单元。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意在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以及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了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还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学习《灯笼》这篇课文,主题不因局限于民俗文化,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同时,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教学中要给学生以自主阅读,运用所学的散文阅读知识深入走进文本。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经验,加上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为本单元这一自读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灯笼这一物件虽生活中常见,历史意义学生却并不了解,阅读经验也比较有限,所以学生想要深入把握作者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编排意图、学生学习实际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梳理“灯笼"的相关事件,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熟读精思,品析灯笼背后人和事的相关语句,感受语言背后的深情和忧思;

3.通过文本还原,理解“灯笼"这一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

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确定了目标二为教学重点,目标三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默读诵读法、圈点批注法来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创设为一次主题为“百姓寻常物,历史深辙痕”的“老物件展"的情境任务。具化为“为吴伯箫先生代言”“给老物件定位展馆"“推出展物创意门票”三个任务。

为落实活动任务,具体的教学过程策划如下:

第一个任务是“为吴伯箫先生代言",我首先提问“吴伯箫先生为什么会带‘灯笼’来参加我们的老物件展呢?”,带领学生聚焦文中“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句话,以此为支架快速梳理“灯笼”串联起来的相关事件,然后通过“这些看似很散的灯笼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对零散的文章进行逻辑梳理。

课文所述之事多而杂,时间纵跨千年,地域横跨万里,诸多琐碎之事看似相关又不相关,但这种选材的自由又是很有讲究的,所有的细小事件中都有灯笼,这些灯笼分类不同,蕴含的意义也不同。针对这个问题,学生或总结为时间顺序来排列,或角度选择来安排,或情感变化来营造等等。我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提示”,感受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和作者的“自由笔法”。

在此基础上,引入第二个任务——“给老物件定位展馆"。这虽是一篇以物为线索的散文,但绝不是一篇简单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散文,字里行间有亲情,有乡情,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

我创设了“定位展馆”的情境,学生要在“难忘亲恩"“乡村情缘”“历史沉淀"“家国情怀”四个主题展馆中进行选择。学生为自读课的主体,运用所学到的散文阅读方法进行合作讨论,逐一剖析。我只是通过“这些灯笼背后站着什么人?什么情?"这一主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品析灯笼背后人和事的相关语句,感受语言背后的深情和忧思,最终确定展馆。

这一教学环节,以读促悟,适时补充历史背景相关资料,让学生品悟作者的多元情感。

第三个任务是“推出展物创意门票”,目的是理解“灯笼"这一文化符号的深层隐喻,达成最后一个教学目标。《灯笼》的结尾在追慕古代名将之后,直抒胸臆,显现主旨,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我在本环节引导学生聚焦于此,在此还原课堂情境。

“各位同学,展厅要推出以这张图片为主题的纪念门票,设计者想从文章最后两段挑出几句合适的文字做简单的文案。请大家一起参与!”

我请这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选择。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这位同学选择了这句作为文案,他从“马前卒"这个词看出了作者要以民族英雄为榜样,为国家为民族奔赴疆场,报效国家的情感。那为何是“灯笼下”的马前卒呢?这个灯笼有什么特别的意蕴吗?我们不妨再回顾一下前文。“灯笼"作为线索,寄托了对亲人的思慕、承载了乡俗的温情和历史的沧桑,它已然成为一种符号和信仰。所以,作者追寻着“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誓愿和热情。

还有不同的文案选择吗?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这位同学说这句话体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聚集火把可以燃成一把烈火;无数探照灯引路,也可开辟新的局面。还有一个字我们一起来品读:壮。有同学勾连灯笼倒数第二自然段“最壮的是塞外点兵”,这里的壮是什么意思呢?有同学说是将士的强壮,是操练的壮观,还是壮大,是作者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的队伍壮大,由此可见,火把也好,探海灯也好,都是另一种形式的灯笼,隐含着作者保家卫国、战场杀敌的壮志。

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中说:散文就是“这一个"人面对这一份景致时独有的思考,然后将这份思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表现出来,是“此人、此境、此心、此语。”可见,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这种家国情怀正是作者个人的人格思想的写照。

作者这种精神产生的根源在哪里呢?学生能快速联系到了吴伯箫先生的背景资料,这是解读散文文本的一个好方法:知人论世,此外,我也教给学生第二种方法,可以通过阅读吴伯箫先生的其他作品来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密码。通过两种方法,可以更深入走进《灯笼》一课,为我们打开一扇从个人款款深情到家国情怀壮烈激越的大门。

至此,这节课结束,但是我和学生的学习没有结束,我将吴伯箫的其他作品推荐为课后阅读,希望学生能在作者所传达的独特经验中继续拓宽散文学习的广度,丰厚人生经验的厚度。

六、总结反思

反思这节课,有亮点也有不足。整节课,我搭建了“情境支架"“同伴支架”“工具支架"等,让学生真正的自读、自学、自悟;同时,对散文里“词语和句子”的反复咀嚼和体悟,明了作者言语的表现形式,把握言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