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艺术技巧_第1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艺术技巧_第2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艺术技巧_第3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艺术技巧_第4页
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赏析散文艺术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新动向新题型聚焦散文阅读(赏析艺术技巧)创新题解【考点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语言,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此类试题的难度主要有两点:第一,结合试题要求较好地把握下笔的角度;第二,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有关答案要点。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部分分技巧鉴赏和语言艺术鉴赏两类题型进行讲解。每一题型都是先介绍有关的文学鉴赏知识,然后结合例题把握思考的角度,进而组织规范的答案。鉴赏散文作品的技巧,一是鉴赏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常见4大技巧构成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散文常用)表达方式记叙①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②记叙详略:详写、略写③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描写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③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散文常用)抒情①直接抒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散文常用)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的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散文常用)行文技巧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知识梳理】1.记叙技巧及其作用考查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抒情,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用于物,往往能达到拟人化的效果续表考查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三人称多用于写人叙事类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概括式叙述,使内容简略,结构紧凑记叙(叙事)顺序、记叙方式、记叙视角,同小说部分,不再赘述2.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与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3.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手段,直接表达或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坦率真挚,质朴诚恳,更能打动人心。(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关联教材:《荷塘月色》借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之美景,来抒发“淡淡的喜悦”之情。②融情于事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关联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在叙事中表达对遇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及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批判。③托物言志常常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通过赞颂其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志向、追求表达出来。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关联教材:《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的赞美,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4.描写(1)景物描写考查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蕴含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拓宽意境,或深化主题(2)人物描写【教材回归】《荷塘月色》第五段中,作者由光与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与第四段的哪句一样?第四段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呈现答案启示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也运用了通感。清香与歌声都有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展开想象和联想首先,要掌握通感这种手法的具体内涵才能准确判断:通感兼有比喻和感觉之间的互换两个方面的特点。其次,赏析通感的作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内容,联系这种手法在表现景物特点上的具体表达效果2.阅读《荷塘月色》第四段描写的“月下荷塘”,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答案呈现答案启示该段描写紧紧扣住景物特点,由静到动,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香之美。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技巧,答案从描写手法“动静”、描写的角度“视觉与嗅觉”、描写所用修辞等角度组织2.赏析艺术技巧需要结合描写内容和描写效果分析3、《荷塘月色》一文第六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赏析。答案呈现答案启示第六段写荷塘四周,运用的艺术手法:(1)描写:①描写顺序,从里到外,写荷塘四周;由近及远,又由远回到荷塘。②描写角度,从视觉转为听觉,写蝉声蛙鸣。(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热闹的声音衬托周围的静1.艺术手法是个泛称,思考的角度可以是修辞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2.赏析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语句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呈现答案启示(1)本文在叙事过程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使用。第一人称“我”穿起文本,便于抒发情感;第三人称便于回忆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情(2)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做了简要的记叙,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表达了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与下劣,作者抒发了“悲”“愤”交集的情感;对斗争的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则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在各个部分虽各有侧重,但整体上三者交错运用,甚至融于一体1.叙事特点,答案先从人称角度“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使用”来回答,然后从夹叙夹议的角度分析2.判断完表达特点后,再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解题指导】一、“3审”题目明方向1.审题型即审表达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说的就是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但并不是说其他角度不考虑。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二、“3步”答题保规范【答题模板】运用了××技巧(手法),表达了××内容(情感、主旨),达到了××效果。典例剖析[例1]

(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阅读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一例3《在母语的屋檐下》。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维]——对照纠错,查漏补缺第一步:明确技巧“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运用了比喻,“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和“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运用了对比。第二步:阐述效果用比喻和对比,揭示出人和母语的密切关系,能够使抽象事理显得生动形象,更易于读者理解。【答案】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分)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2分)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2分)【类题解析】题型一修辞手法【关联高考】题干示例(2020·天津卷)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018·浙江卷)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概括”“体现”“赏析”等字样(2)题干中有“手法”“特点”“效果”等字样1.(2020·天津卷)阅读《线条之美》一文(文本见“高考任务一”T5),完成后面的题目。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关联教材]借鉴《荷塘月色》修辞手法的判断技巧。[试写答案]【解析】逐句分析语段可以发现,“洗尽铅华”“狂舞”使用了拟人手法;“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使用了比喻手法,同时“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使用了通感,将视觉转化成听觉;“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使用了排比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参考答案】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掌握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修辞手法内涵艺术效果比喻打比方。有“语言艺术之花”之誉①生动形象,凸显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表达的事物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②委婉含蓄,具体生动;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拟人把物当人写,将物人格化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夸张有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实作夸大或缩小描述以突显特征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鲜明地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对偶由两个字数相当、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效;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与记忆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增加气势,增强表现力;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述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设问为强调部分内容,明知故问,自问自答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厘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反问用疑问形式从反面表达正面的意思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②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③变化句式,掀起波澜反复有意让某些词句重复出现,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之分①强调、突出反复的内容;②一唱三叹,加强语势和抒情效果;③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的作用反语又叫“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①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②具有幽默感双关又叫“一语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类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通感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①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题型二表达方式【关联高考】题干示例(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5·湖南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方法”“手法”“技巧”等字样(2)题干中有“景物”“人称”“环境”“描写”等字样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关联教材]借鉴《记念刘和珍君》中叙事特点之人称运用的分析技巧。[试写答案][解析]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了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从这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参考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3.(2015·湖南卷)阅读《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文本见“高考任务一”T2),完成后面的题目。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关联教材]借鉴《荷塘月色》中第四段“月下荷塘”景物描写的技巧。[试写答案]【解析】“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以摇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摇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角度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巩固练习】一、柴禾刘亮程①我们搬家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注】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来。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碰巧凑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凑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人却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然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在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度过一个个寒冬。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呆了二十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颗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自己朽掉了。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看见了。它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有删改)【注】梭梭:一种灌木或小乔木。1.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鲍尔吉·原野《跟穷人一起上路》跟穷人一起上路鲍尔吉·原野①那一次,我从油麻地去香港岛看维多利亚湾的夜景,途中步行经过一个隧道。隧道的名字已经忘记了,印象是宽亮如昼。走着,目光被左壁招贴画吸引:②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迎面而来。他刚毅精悍,左腿是机械假肢,肩膀有些前倾,吃力地、渴盼地向前疾行。画面正文的文字说,此人为病中的穷孩子募捐,正在旅途中。画中心有大字——③跟穷人一起上路。④这位汉子一定走过了千山万水,不然不会有如此深邃的目光。他刚毅的表情背后掩饰着隐痛——用这条假肢走,每一步恐怕都要痛。那么,如图所示,他正徒步穿越新疆的独山子、玛纳斯、一碗泉,甘肃的马莲井、黄羊镇、娘娘坎,然后经陕鄂湘粤到香港——他是香港人——一个忍痛的行者用假肢穿越大西北的旷野,信念像火苗一样越烧越旺,让没钱的孩子治病。⑤照片用镀铬金属镶框,内置灯光照明,一幅连一幅延伸到前面。画面上的汉子像排队一样,一个接一个向你迎面走来,昂着头,有些吃力地移脚。然后是一行比一行小的字:⑥跟穷人一起上路。⑦香港街头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大家似乎衣食丰足。在这幅视觉冲击力强烈的招贴画中,“穷人”两个字竟很尊贵,关注他们如同每个人的责任。⑧就是说,此刻我感动了,血液从各处奔涌而出,冲撞全身。我心里默念:跟穷人一起上路、跟穷人一起上路……⑨这时,耳边歌声趋近,不远的地方有一支乐队。四个淡蓝色牛仔装的年轻人在弹唱,隧道高瓦数的橙光把他们的脸庞勾勒得十分柔和。他们沉静地吟唱美国乡村歌曲,弹电贝司的女孩子很卖力,头发在肩膀上跳。他们脚下一只干草色的牛仔帽里有散钞,纸卡上写着:为脊髓灰质炎病童筹款。⑩乡村歌曲在海底隧道回荡,宁静而朴素。曲调如RICHAEDMARX的风格,把渴盼压在了心里,舒展、大度而倔犟,如fool’sgame,又如myconfession。吉他、蓝色牛仔装和他们头发上金黄的轮廓,与音乐一起构成了奇妙的效果,身后招贴画上的独行者目光炯炯,简直就要破壁而出了。⑪我想站下多听一会儿,但听众只有我一个——别人扔下钱匆匆而行。我把仅有的一些港元扔进干草色的礼帽,感到轻松。这几天我被这钱弄得枯燥——买东西剩下的这点钱,大件买不成,小件又不想买;还得动脑筋找打折的商店,比如“SOGO”;又要算计地铁费用等等,哪如此刻省心。⑫乡村歌曲对爱情、忧伤和前途均有独特的诠释方式,就像枝头上的花与瓶里的花不一样,像赤脚在五月的玉米地里走过,脚丫缝儿感到土壤的湿润,像衣衫带着松香味,指甲缝儿里有洗不尽的惭愧。但我把所有的钱放送礼帽之后,伫立倾听就有一些惭愧。我想有钱真是不错,隔一会儿,往那里扔点钱,再接着听。但是,把钱分几次给一个募集善款的乐队,似乎也不像话。⑬他们并没有用目光驱人,眼神里多少还有一些谢意,感谢我目不转睛地倾听。跟港人比,我有许多时间,但仍然不能长久流连。⑭乡村歌曲的声音离我越来越远,我用目光接过一幅又一幅的“跟穷人一起上路”,向出口走去。这时,口袋空空,我把它翻出来,像两只兔子耳朵在腿侧垂着——我童年曾玩过这样的游戏。那时没有钱,口袋里是一些纸团。现在演习一遍,竟很新鲜,好像洗手套一样把自己翻过来洗干净了。(选自鲍尔吉·原野《青草课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简要分析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技巧及作用。三、湖殇熊久红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有删改)3.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四、离我最近的草李玉良①家乡的田野,生长着一种我不喜欢的草叫沙蓬。村里那些乡亲,几乎都不喜欢这种草。冬去春来,有一些草,从地上针尖尖似的冒出来,沙蓬也以绿的姿态出现。只要有土的地方,它都会生长。看样子,沙蓬的生命很顽强,它不但长在远离农田的贫瘠土地,还和别的一些草长在近距庄稼的地畔,甚至长在肥沃的地里,与庄稼分享农人撒在地里的汗水和肥料。②沙蓬露头不久,葳蕤的茎秆就长出与银针相反的绿针。那时候,它是嫩嫩的、绵绵的、软软的,没有锋芒。放学后,奶奶交给我拔猪草的活,我快乐得如鸟儿一样,提着筐子,跟几个伙伴出去了,不屑多长时间,一筐子嫩沙蓬提了回来,奶奶把大部分沙蓬留给猪吃,再拣一把,用清水洗了,给我做菜饽饽。现在想起来,奶奶当年做的那些菜饽饽,是乡村最好的美味。③挨过春天,甜苣苦苣抽出茎秆,开出黄花之后,沙蓬也长高了,也长硬了。可以说,它是地上生长的一种异样的草。夏末季节,这种草蓬炸成箩筐般大,它不再是破土而出时那种娇嫩劲儿,而是浑身长刺,锋芒毕露,不但人不可伸手触摸,连牛驴骡马也敬而远之。④大自然的草,各有各的形象,有的迎风而立,有的见风就倒,特别是沙蓬,经不住秋风吹打,在白天,也在晚上,以球形的姿态,被风追赶着到处跑。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里,是沙蓬撵着我长大的。这几年,我在铁路上干活,每天出去,都能见到沙蓬,铁道的路肩上,走多长的路,它们从不会在我眼前消失。这一天只要风大,它们有时跑在你前面,有时抱成一团,拦住了你的去路,有时在你身后拼命地追赶,火车在铁道上跑,它们在铁道下面跑。那天,我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象:一大群沙蓬站在护网外,如天真而又充满幻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急驶的火车。还有很多沙蓬,有的跑到山洼,有的跑到水沟,它们在背风的地方躲避着,好像跑得有点累了,歇在了那里。⑤终于在这一天,我改变了对沙蓬的看法,沙蓬不能迎风而立,是它的天性使然,它只能在风来临时选择逃跑,至于它最终的结局,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它的宿命是一岁一枯荣。⑥在我看来,百草中最数沙蓬脆弱。我发现,乡村那些老百姓和我们这些外出打工的人,跟沙蓬一样,都是弱势群体,一生就这样奔跑着忙碌着,我们干活有时是漆黑的夜晚,有时是天刚破晓的黎明;有时在阳光炎炎的烈日下,有时在飘飘洒洒的雨中,有时在鹅毛飞落的雪天。无论多么辛苦,我们都无怨无悔。⑦人跟沙蓬走得是那么近,有时候,人的一些作为,都被沙蓬看在眼里。有一群人在挥汗如雨地干活,为什么有一个人站着不动,还指手画脚地骂他们,不能好好说吗?那天,我也在这群人中干活,看到了这些沙蓬,也听到了它们的话。有一名临时工,听到那个人的辱骂后,平心静气还了两句,就被开除了。一旁的沙蓬,埋怨他不该像它们一样锋芒太露。⑧长刺的沙蓬,注定命运好不到哪里,因此我怀疑它们还是当年在铁路边看到的那群沙蓬吗?还是说,童年的沙蓬一到成年就注定会以另一种姿态呈现?我想到了鲁迅《故乡》里的闰土,少年时的机灵、自由,与中年后的木讷、顺从,这难道就是造物的杰作吗?但不管怎样,它的确离我很近,近得我能嗅到它的味道,捧着它的灵魂,并期待在这个寒冷的日子,再次与它相逢。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起初不喜欢沙蓬的原因。5.第④段画线语句写了铁路边的沙蓬,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文章标题“离我最近的草”有哪些含义?7.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想到鲁迅《故乡》中的闰土?试作探究。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刘亮程《柴禾》1.①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②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情绪。【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作用。解答该题,应先认真阅读画线的句子,画线句子所写的对象是家中院墙角落里的柴禾,“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根部的茬头朽掉”“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这四处细节描写,很富有感染力;接着分析四个“看见了”中的“我们”“我们”始终在场又始终持旁观态度,由此可看出“我们”的情感态度。二、鲍尔吉·原野《跟穷人一起上路》2.采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形象地描述了年轻人演奏的乡村音乐的艺术魅力。其演奏体现了乡村歌曲鲜活、自然、朴素的特点,深深感动着作者。【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