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练习(三)(含答案)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练习(三)(含答案)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练习(三)(含答案)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练习(三)(含答案)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模拟练习(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规矩,只看脚下的路。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B.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C.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D.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B.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D.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3.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3分)A.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B.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4.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5.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毕业歌(节选)严歌苓夜上海舞厅,王沐天匆匆地在跳舞的人群里穿梭。香水、鸦片烟、人身上的汗气、高档丝绸衣料上的樟脑气,一股脑儿沤在燠热的房间,搅和成一种黏嗒嗒的气息,将王沐天淹没在里头。震人的西洋音乐里,台上一个搂着舞伴的舞男正不顾廉耻地朝着台下飞吻。王沐天嫌恶地偏头避开,①生怕那个没形没影的飞吻会跟鼻涕一样甩在自己身上。他护着鼓鼓囊囊的胸口,蹭到了舞厅角落。有些抗日活动,王沐天觉得没有人可以信赖,所以就只有由他自己去完成。他觉得只有抗日老手才能胜任那些危险的任务,比如说,这一次。王沐天在灯红酒绿的光线下,悄然把手伸向角落里的开关电闸。大厅里的灯突然熄灭,音乐骤停的短暂寂静中,王沐天把捂在胸口的传单一把扯出,“哗啦”一声朝天撒出。黑暗里男人女人们惊叫起来。②王沐天怀着兴奋与货真价实的愤怒大喊:“无耻的亡国奴们,你们还有心思跳舞呢!”他扔下这句话,趁着混乱扭身便逃,跌跌撞撞挤过混乱的人群冲到门口时,手臂却被人一把钳住。屋里的灯光很快重新亮起,王沐天回头,看到抓住自己的是个陌生男人。他挣扎,男人连个轻蔑的表情都懒得做,顺手把他的膀子反拧到了背后。别住筋的剧痛让王沐天脑子里轰轰作响,他想这回搞砸了,这男人是个便衣。那个时候的上海便衣无处不在。整个舞厅的所有人都在乱,于是门口的这场小小的骚乱没有引来过多注意。便衣拧着王沐天的胳膊把他往门外拖。王沐天拳打脚踢地被拽着,挣扎中看见据守在舞厅另外两个角落的几个便衣迅速向这里移动过来。王沐天懊恼了,他愕然于自己的失察,更让他懊恼的是,当联想到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的时候,他害怕了。他竟然会害怕!这简直不可原谅。一瓶子汽水不知从什么地方飞了出来,准准地砸中了顶棚上的吊灯。一时之间轰然作响,汽水的泡沫和碎裂的玻璃一齐在人们的头顶炸开,舞厅再次陷入黑暗。③这下子,重新亮灯怕没那么快了。在人们的尖叫声中,王沐天听到了两声枪响。舞厅里炸了窝,比刚才的骚乱更甚,所有人都在尖叫着往外挤,门口却被便衣堵住。王沐天趁乱疯狂地挣扎,他用力过猛到差点把自己摔倒,扭头才发现刚刚揪住自己的便衣像条人皮口袋一样向下瘫软,额角正汹涌地往外冒着黑糊糊的液体。那只能是血了。王沐天愣着,背后却被粗暴地推了一把。他要回头,推他的人已经一把抓住他的手,揪扯着他朝与门口相反的方向奔去。逆流而上的一顿狂奔后,王沐天跟着那人跌跌撞撞上了楼梯,被直接扔进了舞厅的厕所,嘴巴啃在墙上。他回过头,看到一个手中持枪的陌生男人正在迅速地把门插上。男人个头不高,看着瘦,可隐藏着力量感,背影里一身精壮肌肉隔着衣服隐隐浮现出轮廓来。他穿着一身王沐天看来不可能上得了街的衣服,头顶甚至用了发胶,猛地回过头时,王沐天从那张下颌咬紧、微微带汗的英俊脸庞上,看出了他飞吻时的表情-那个舞男。舞男马不停蹄地奔到厕所窗边,一把推开窗朝下看了一眼,扭头冲着王沐天一别下巴:“你先下,不要慌。”王沐天从怔忪中恢复过来,他消化着如今的局面。此刻自己被一个持枪的舞男给救了,这舞男让他先下下去哪里?他奔到窗口,看到窗外一道防火梯通往楼下。④那么个摇摇欲坠的陡峭的高度,让他趴在原地眼晕了一秒。下一秒,沉重的砸门声已经在身后响起。舞男背对王沐天,把枪对准了门口。王沐天咬牙攀住窗口,翻身跃了出去。此时的舞厅里,四五个越南巡捕和两个便衣打着巨大的电筒,一边查看着钻在桌下、趴在地上或者躲在吧台后的男女们,一边吼叫:“都出来!站好!拿出证件!”人们惊魂未定地按照指令行动。窗外的防火梯上,王沐天已经爬了一半,他的脚哆嗦着伸向下一级梯阶。“踩稳了。”舞男压低的声音从头顶上传来。他一级一级紧跟着王沐天向下爬。王沐天颤抖地向下看去,细长的阶梯仿佛还有天之于地那么高似的。爬树真的不是他的长项,爬梯子亦然。王沐天感觉过了半辈子那么久,终于还有八九级梯阶就要落地了。突然一声枪响,王沐天惊得一个失手差点翻滚下去。枪声是从头顶传来的,王沐天抬头时,原本还在他上方的舞男撒手而下,越过王沐天直接坠落在地上。王沐天瞪着从厕所窗口伸出来的两只黑洞洞的枪口,眼神发晕,心想那个人被打中了,他被打中了“跳!”“被打中”的人好端端地站在梯子下方,冲着王沐天伸出手来。漆黑夜幕中唯见他两只眼睛炯炯到吓人。王沐天惊喜交加地瞪着他。又是两声枪响,这一回的子弹简直是削着王沐天的头皮呼啸而过的。舞男忍无可忍地大叫:“跳啊!”于是,王沐天再无思考,一跃而下。舞男一把把他接在怀里,下坠的撞击让两个人都趔趄了一步。枪声又响,舞男拉起他的手奔向夜色深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沐天“护着鼓鼓囊囊的胸口”,在跳舞的人群里匆匆地穿梭,这反常的举动应该早已引起据守在舞厅里的便衣的注意。B.汽水瓶“准准地砸中了顶棚上的吊灯”,使整个舞厅再次陷入黑暗,这为舞男趁机击毙便衣、救走王沐天创造了有利条件。C.在门外有追兵、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舞男说“你先下,不要慌”,意在体现他的英勇无畏和能够成功逃脱的自信。D.便衣居高临下从窗口向下射击,舞男顺着防火梯“向下爬”,无法用枪还击,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果断地从空中一跃而下。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王沐天对“朝着台下飞吻”的舞男的厌恶之情。B.句子②用“货真价实”形容愤怒极为新颖,也顺带讽刺了当时那些假装愤怒的国人。C.句子③与“大厅里的灯突然熄灭”形成照应,也为舞男和王沐天得以逃走做了铺垫。D.句子④写防火梯太陡以致王沐天心生畏惧,这与下文舞男“撒手而下”形成了对比。8.故事发生时,王沐天是一个16岁的中学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特征。(5分)9.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是如何做到“不平”的。(6分)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8小题,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共20分。)材料一: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节选自《商君书·慎法》)材料二: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出恰当的字母。(3分)世A之B所C谓D贤E者F言G正H也I所J以K为L善M正N也O党P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贵,使……显贵,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字意思相同。B.资,凭借,与《谏逐客书》中“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的“资”字意思不相同。C.御,治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御”字意思不相同。D.倍,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商鞅以任用贤人为例,阐明了国君依照法度来提拔臣民,才可能减少小人施展巧诈、臣民倾向私交的情况,利国利民。B.商鞅认为如果树立了官民进行欺诈的根本,是不该希望他们长出端正诚实的枝叶的,以此告诫君主不能用乱国之法治国。C.君主运用法度治理国家能够让百姓相互监督,依附坏人但不损害他人,进而达到喜爱而不偏私、憎恶而不贬损的至高境界。D.韩非子以穿衣和吃饭对人的生存的影响来类比申不害和商鞅二人的学说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使说理通俗易懂且具有说服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4分)(2)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4分)14.韩非子说申不害、公孙鞅二家之言“不可程”,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送丰都李尉①李商隐万古商於②地,凭君泣路歧。固难寻绮季③,可得信张仪。雨气燕先觉,叶阴蝉遽知。望乡尤忌晚,山晚更参差。【注】①李尉:名不详,当为失意而往四川丰都做县尉。②商於:地名。③绮季: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汉高帝时,绮季曾辅助太子,使之得以不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的上句交代与李尉相遇相送之地,下句紧扣诗题,点明送别之意和当时的心境。B.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写到了歧路,两诗所寄寓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C.颈联诗人表现出对即将分离的敏感,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写,进一步表达离别之情。D.本诗虽然简短,但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对人情体会的抒发,表达了深沉的感受。16.清代学者何焯评论本诗尾联“细读真使人欲泣”。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理解性默写(本题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舷、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达到了“忘形”的兴奋地步的句子是“,”。(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文章看似平凡而其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事例贴近生活而表达的意义却极其深远的两句是“,”。(3)“云”具有随风飘荡、游止不定的特点,古典诗词中常用“云”这个意象来表现游子漂泊流离、无所依附,如“,”。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臭氧层大约出现于6亿年前,它是地球生命的重要保护伞,吸收了绝大多数对地球生命有害的太阳紫外线。在臭氧层形成之前,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毫无遮拦地照射到地球表面,在致命紫外线的长期照射下,A________。因此,6亿年前的生命都匍匐于深海之中,演化非常缓慢。①大约5亿多年前,②地球上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寒武纪大爆发”,③突然涌现出了眼花缭乱的生物。④它们从深海到浅海,⑤又从浅海到陆地,⑥这才有了今天的人类和后来的恐龙。B________。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若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球每年因白内障而失明的人将增加1万-1.5万人;若臭氧浓度下降10%,非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增加26%,人体免疫系统机能将会减退。此外,紫外线中的UVB还会破坏植物的叶绿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深挖“新”与“常”,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每集聚焦一个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20.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B.他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有用……的人!”C.看着他留给我的这幅画,良久,我的心底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D.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21.优秀的纪录片的命名往往也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字”从遇见你》和《鲜生史》两个片名的理解。(6分)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材料一: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材料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语文答案1.AA.“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错。原文列举了元曲《天净沙·秋思》为例,是说明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来产生震撼人心之美,原文表述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但就此不能推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选项曲解文意。2.CC.“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错。原文“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并没有比较谁更适宜表达感情的意思。故选C。3.C横线前面说“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ABD都有“形”,如“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武侯像“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几株古柳“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C.是对辛弃疾艺术特点的评论性语句,没有涉及“形”。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4.①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②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③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④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⑤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一点1分,共4分)5.①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②借物抒情,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③将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一点2分,共6分)6.C【解析】“意在体现他的英勇无畏和能够成功逃脱的自信”错误,此句主要体现的是他的沉着冷静和先人后己的精神。7.B【解析】“也顺带讽刺了当时那些假装愤怒的国人”无中生有。8.①热爱国家。王沐天不甘心做亡国奴,敢于在舞厅抛撒抗日传单(希望以此唤醒麻木的国民)。(2分)②不够成熟。王沐天自以为是“抗日老手”,其实计划、行动都有疏漏之处,导致随后被擒。(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9.①形象塑造欲扬先抑。“舞男”作为主要人物,出场时“搂着舞伴”“正不顾廉耻地朝着台下飞吻”,形象十分猥琐;后来他冒着生命危险击毙便衣,勇救王沐天,在抑扬之间完成了其抗日志士形象的塑造。②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王沐天抛撒完抗日传单,不料转瞬即被便衣抓住;正苦于无法脱身之际,便衣被“舞男”击毙;两人逃到厕所,其余便衣紧追不舍;防火梯上一声枪响,“舞男”似被打中,不想他安然无恙,最终带领王沐天逃离险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10.FIO句意: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故可在“者”和“也”后停顿,即可以在F和I处断开;“……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故可在“党也”前停顿,故应在O处断开。11.AA.错误。“贵”,使……显贵;/以……为贵,认为……珍贵。句意: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使他显贵。/不认为难以得到的货物珍贵。B.正确。“资”,凭借;/资助、帮助。句意: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现在您却抛弃百姓来资助敌国。C.正确。“御”,治理;/抵抗。句意:何况平庸的国君怎能治理一国的臣民?/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他。D.正确。句意:臣民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12.CC.“依附坏人但不损害他人”错,原文“相管附恶”意为相互监管,抨击恶人,“附”同“拊”,抨击。故原文是说抨击恶人,而不是依附坏人。13.(1)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诸侯的侵犯,就是被百姓威胁推翻。(1)“察”,认识;“侵”,侵犯;“于”,表被动,被;“劫”,威胁。(一点1分,共4分)(2)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2)“因”,依据;“循”,按照;“柄”,权力;“课”,考核;“者也”,表判断。(一点1分,共4分)14.①二者对治理国家都很重要,不能衡量。②申不害提倡运用术,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商鞅主张实行法,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一点2分,两点3分)由原文“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可知,二者对治理国家都很重要,不能衡量。由原文“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无术则弊于上”可知,申不害提倡运用术,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由原文“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臣无法则乱于下”可知,商鞅主张实行法,臣子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参考译文:材料一:现在的国君没有不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所以他们小规模施行,国家就小乱;大规模施行。国家就大乱,没有能够世代统治人民的国君,世界上也没有不乱的国家。什么叫做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呢?例如任用贤人,就是现在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这样治国正是乱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使他显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使小人有所凭借而施展他们的巧诈。既然树立了官吏和人民进行欺诈的根本,而希望他们长出端正和诚实的枝叶。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支配十人之多,何况平庸的国君怎能统治一国的臣民?那些结成党羽的人不等待国君就能做成自私的勾当,国君从臣民中间提拔这样一个人,臣民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臣民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国家就弱了,大臣就强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诸侯的侵犯,就是被百姓威胁推翻。那些人谈说的技术,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齐学习,学士向谈说的人学习,因而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因而国家也就实力少而诽谤多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用这样的臣民去发起战争必定损兵折将,用这样的臣民去守卫必定出卖城邑。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能够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打破战胜党羽的奸巧,制裁并取消虚妄之言,是依照法度统治。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凭借的东西,那么即使再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战争没有施展他们能力的地方,那即使再奸诈也不能做出坏事。用法度来统治,在关系密切相互赞誉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好处;相互诋毁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损害。百姓见相互称誉没有什么好处,就相互监督抨击坏人;见诋毁没有给他人带来什么损害,就习惯于相互监督但不去损害他人了。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喜爱和憎恶都有正确之途,是统治的至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国家就治理得成功了。(节选自《商君书·慎法》)材料二:问话的人说:“申不害和商鞅,这两家的学说哪一家对治理国家更急需?”韩非回答他说:“这是不能衡量的。人不吃饭,十天就会饿死;在极寒冷天气下,不穿衣服也会冻死。如果问衣和食哪一种对人更急需,那么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条件。现在中不害提倡运用术而商鞅主张实行法。所谓术,就是依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名位责求实际功效,掌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能力。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所谓法,就是由官府明文公布,赏罚制度深入民心,对于谨慎守法的人给予奖赏,而对于触犯法令的人进行惩罚。这是臣下应该遵循的。君主没有术就会在上面受蒙蔽,臣下没有法就会在下面闹乱子,所以术和法缺一不可,都是称王天下必须具备的东西。”(节选自《韩非子·定法》)15.B【解析】B.“两诗所寄寓的情感态度是一样的”错误。王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这一联完全扫除了送别诗“流泪”“伤感”的余习,借“歧路”表达诗人临别时对朋友的叮咛、劝勉。李诗“万古商於地,凭君泣路歧”,意思是你我在商於之地分别,面对友人,不由得在分别的岔路因感到悲伤和迷茫而落下眼泪。本联借“歧路”表达了即将分别的伤感之情,所以二者情感态度是不同的。16.①薄暮望乡,思乡之情更加凄切。②山路参差,所行之路愈发艰难。③前途未卜,内心更加落寞惆怅。(一点2分,共6分)17.(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1分,共6分)18.A地球表面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

B臭氧的稳定关乎地球生命(人类)的健康(一句2分,共4分)19.①改为“大约5亿年前”或“5亿多年前”③改为“突然涌现出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物”⑥改为“这才有了后来的恐龙和今天的人类”(一处2分,共6分)20.D文中省略号作用是列举未尽。A.引文的省略。B.语音的断断续续。C.语意未尽。D.列举未尽。21.①“字’从遇见你”,通过谐音,在人们熟悉的句子中嵌入纪录片关键词——“字”,引发人们对汉字起源演变的兴趣和对汉字背后故事的联想;②“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记录的是关于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