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期末复习思维导图背记练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期末复习思维导图背记练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期末复习思维导图背记练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期末复习思维导图背记练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期末复习思维导图背记练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以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A.加速了不同地区区域文化的形成 B.形成了印度独有的种姓制度C.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最深远 D.导致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2.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大型宫室建筑的夯土。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可能生产供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其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并被中华文明加以改造和提升。由此可见(

)A.二里头遗址印证了夏朝的存在 B.已出现较严重的阶级分化现象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文明之间相互影响且交流频繁3.下图选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反映了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早期农业的传播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世界物种交流的特点是(

)A.交流以欧洲为主导 B.交流范围有限种类较少C.物种交流种类繁多 D.交流促使世界人口激增4.有学者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的变化,是影响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原因。观察如图,下列人口迁徙中符合这一论点的是(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B.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C.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 D.犹太难民移民上海5.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南迁 B.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推动C.民族迁徙促进文化交融 D.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6.西晋末年,中原经历八王之乱和匈奴等内迁少数民族动乱之时,前凉奠基人张轨在保境安民的同时,设立武兴郡,又分西平郡界置晋兴郡,安置了大量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百姓。这些举措(

)A.使西晋王朝疆土得到开拓 B.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推动了西晋时期民族内迁 D.符合当时中原流民的期望7.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征服了迁入地区的居民,与被征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材料旨在强调这一迁徙过程(

)A.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B.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C.中断了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D.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8.明代以业著籍,户分民、军、匠、灶四类,每类户籍均需世代承担特定徭役。其中军户和匠户,常不时离开家乡,前往外地当差。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同时,在原籍、卫所、服役工场等地之间,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政权的跨地域网络。此现象(

)①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③促进了跨地域文化互通

④形成了对地方的严密控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图反映的是(

)A.匈奴人迁徙路线 B.丝绸之路开辟C.印欧人迁徙路线 D.张骞出使西域1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和流动,边疆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大量内聚,而汉民族则从中原往东北、西北和南方辐射。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A.彻底改变人口分布格局 B.完成民族融合历史进程C.实现经济重心南移目标 D.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生活11.从成吉思汗西征到旭烈兀西征,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在波斯人来华的同时,亦有大批汉人西迁至伊朗,他们之中既有军匠、医师、工匠,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还有私属人口和奴仆等。材料说明蒙古西征客观上(

)A.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 B.推动中外文明交流C.导致了大量奴仆存在 D.改变伊朗民族结构12.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原聚集地迁徙过程黑海北岸印欧人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前1595年,灭古巴比伦王国,赫梯成为近东大国黑海以东印欧人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黑海以西印欧人前2000年初,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A.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13.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以下史实正确的是(

)A.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人首次统一了西亚与北非文明区C.印欧人进入意大利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D.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并开创了哈拉帕文化14.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定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15.下图为印欧人的早期迁徙路线(约公元前3000-前1000年)。印欧人先后入侵巴尔干、西亚、南亚等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如古希腊文明、婆罗门教等。这表明人口迁移(

)A.有利于文化交融认同 B.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同化C.导致了文化优胜劣汰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6.下图是日耳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示意图。据此可以推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A.打断了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 B.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 D.征服了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17.1242年,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中心,建立钦察汗国。其疆土大体分为两部分,游牧区由蒙古人直接控制,农耕区则留给原有诸王公,蒙古贵族与钦察草原各游牧部族贵族融合,改操突厥语,改信伊斯兰教。据此可知,蒙古西征改变了(

)A.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 B.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C.亚欧大陆传统贸易通道的困境 D.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18.据研究发现,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进入长城以南建立政权的群体、各政权统治集团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的,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北朝末年开始的获得具有族群意味的‘汉人’的一部分”。由此可知,当时北方(

)A.政权更替尤为频繁 B.民族迁移区域一致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D.农耕经济长期繁荣19.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融C.民族矛盾逐渐得以缓和 D.社会动荡引发民族迁移20.阿卡德人迁入两河流域南部时,不是将已有较高文明的苏美尔人征服、奴役,而是共同居住生息,逐渐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公元前2千纪,印欧人来到伊朗高原后,直到公元前1000年才居于优势地位,当地原有的较发达的文明并没有因之而被摧。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文明具有扩张优势 B.西亚区域文化不断重构C.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 D.民族国家因迁徙而形成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屠戮、北人南迁,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化为废墟。中国北方经济衰败,而江南则人满为患。作为统治者,朱元璋发动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填出康乾盛世”:三藩之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旱地五十亩,有可作为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四亩。每户给银十二两,作为定居的置产费用。于是移民蜂拥而至,那一次浩大的移民,被称为“湖广填四川”。(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迁移呈现的典型特征?参考答案: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形成了以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欧人的迁徙对古印度、古希腊等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同时提及对古印度、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仅强调其中之一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C项;材料肯定印欧人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没有“破坏农耕文明”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夏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证明当时中华文明突破地理单元限制,其他文明有接触,这说明文明之间有一定的交流,随着交流的频繁,传入中国的文明被中华文明改造提升,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遗址,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文明的交流,而非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了中亚地区的作物和冶金技术,这些不属于中华文明范畴,因此不能据此认为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000—公元前1500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和临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并且种类较少,B项正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农业起源的多元化,且集中在亚、非、欧洲之间和临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不能得出交流以欧洲为主导,排除A项;从图中的物种交流来看,交流物种少和少量的跨州物种交流,排除C项;从图片看不出人口激增,且此时生产力水平有限,人口激增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发生于公元3-6世纪,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原因,气温下降,亚欧游牧民族的生活条件下降,不得不向南迁徙,这改变亚欧大陆的历史走向,A项正确;“中国沿海民众下南洋”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与气温条件影响不大,排除B项;“英国人移民澳大利亚”是殖民扩张的结果,与自然环境影响不大,排除C项;“犹太难民移民上海”是因为战争,不是气候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游牧民族开始了农耕定居生活,五谷杂粮与菜蔬进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吸收了汉族精细的加工方法,而汉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也得以改变,肉类食物的比重大大增加,加工方法也更多样,体现了民族间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民族融合,而非北民南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汉化政策信息,排除B项;经济发展南北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前凉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设置郡府,稳定社会秩序,吸纳了大量流民,这符合当时社会民众的期望,D项正确;当时前凉已脱离西晋统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内迁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欧亚世界。根据材料“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与被征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在亚欧大陆分别形成了希腊人、雅利安人等不同的人种,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可知,伴随着印欧人在亚欧大陆的迁徙,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人种与文明,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出现,这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印欧人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造成巨大破坏的结论,排除A项;印欧人的迁徙并未中断亚欧大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希腊化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8.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民众跨地域流动途中衣食住行所需很多需要购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①正确。人口跨地域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②③正确。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体现政府对人口控制的放松而非加强,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治大漠南北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东汉和帝时,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联军击败,向西迁徙,最终迁到欧洲。因此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排除B项;古印欧迁徙路线大致可以分为向南、向西和向东三大分支,又从三大分支里面分出数个小的分支,向世界各地迁徙,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各族人民在住所、饮食、服饰、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发生变化”,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南迁,中原民族外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活,D项正确;“彻底改变”,表述夸大,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完成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排除B项;此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但经济重心尚未开始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宋元并立时期。根据材料信息“数次大规模军事行动造成了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人口移动。在波斯人来华的同时,亦有大批汉人西迁至伊朗,他们之中既有军匠、医师、工匠,也有民间的手工艺人,还有私属人口和奴仆等。”可知蒙古西征推动了中国和伊朗间人口的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和战争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中国与伊朗地区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蒙古西征是军事行为,对东西方贸易造成破坏,排除A项;迁移的人口中存在奴仆,但“大量”是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迁移到伊朗的汉书是否改变伊朗的民族结构,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材料“赫梯成为近东大国”、“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印欧人的迁徙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A项正确;印欧人迁徙后就构成了西亚和南亚文明的组成部分,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融合,排除C项;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早于材料中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后(欧洲、亚洲)。根据材料“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B项正确;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波斯帝国,排除A项;印欧人进入巴尔干半岛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排除C项;哈拉帕文化是古代印度时期的文明,要早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欧亚大陆。根据材料可知印欧人为东欧游牧民族,印欧人的世界大迁徙促进了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A项正确;印欧人迁徙并没有奠定欧洲的优势地位,排除B项;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基督教形成于公元1世纪,均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约公元前3000-前1000年(欧洲、巴尔干、西亚、南亚等地区)。据本题材料“与当地居民进行融合形成了新的族群,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欧人先后入侵巴尔干、西亚、南亚等地区之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创作出新的文化和宗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认同,A项正确;“同化”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并创作出新的文化和宗教,并不是文化优胜劣汰的体现,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印欧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欧)。依据“日耳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建立了诸多王国,促进了西欧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并没有打断欧洲的农耕文明进程,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该迁徙并没有征服古代罗马帝国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42年(钦察汗国)。根据材料可知,钦察汗国的游牧区由蒙古人直接控制,农耕区则由原有诸王公控制,而且蒙古贵族与钦察草原各游牧部族贵族融合,改变了原有的信仰和语言。因此,蒙古西征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蒙古西征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没有体现蒙古西征改变了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蒙古西征改变了亚欧内陆民族分布和文化面貌,未涉及亚欧大陆传统贸易通道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钦察汗国的统治概况,没有体现蒙古西征改变了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进入长城以南建立政权的群体、各政权统治集团主要成员,基本上都没有退回到草原上去的,而是变成了农耕定居地区的人口,成为‘汉人’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被汉族先进文化吸引,民族交融不断加强,C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交融而不是政权更替,排除A项;材料只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但实际上同时也存在北民南迁现象,故民族迁移地区域未必一致,排除B项;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北方经济破坏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南下移民的交汇地,那里的人来自中原各地,言语腔调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是北民南下迁移的交汇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留驻下来的移民和本地人交融,并产生了大家都能接受和听得懂的地方语言”,可见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交融,B项正确;“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这一结论需要材料提供多方面史实来对比说明,而材料只涉及长江流域的民族语言交融,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长江流域这一局部地区的民族语言交融,仅凭此不能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缓和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民族迁移的原因,而是民族迁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至公元前1000年(两河流域、伊朗高原)。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迁入者阿卡德人和伊朗高原的征服者印欧人征服到新的统治区域后没有摧毁旧的文明,而是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文明,可见西亚文明演进的渐进性,C项正确;材料中印欧人的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而是游牧文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西亚区域文化的重构问题,而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被征服者征服后旧的文明没有被消灭,而是新旧文明慢慢融合,排除B项;材料涉及时间截至公元前100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