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第二课时(后三首)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王安石03

王安石关于作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世称“王荆公体”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王安石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时候的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在诗中,王安石表达了自己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以及不畏奸邪小人、具有高瞻远瞩胆识的气概。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知识连接题目解析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处山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山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面朝是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朗读过关朗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飞来山上

千寻塔,

闻说

鸡鸣见日升。很高很高的塔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听说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视线因为最高处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1)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2)结合首诗的语境,说一说“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浮云”可能指的是什么?

浮云表面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这里比喻奸邪小人,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诗人通过表达“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情感,展现了他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时的坚定和勇气。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

(3)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探究学习内容结构细读全文,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别描写了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全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探究学习对比分析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苏轼的一句诗很像,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在写作手法和表现的哲理上有什么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两句诗一脉相承,表现手法极为相似,都是借景抒情。

王诗蕴含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苏诗蕴含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知识小结本诗小结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知识小结课堂练习1.读《登飞来峰》,下面这首诗中,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B.第一二句话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寻找高高的塔,听说可以听鸡鸣看日出C.作者善借景抒怀,表现自己不畏艰难、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远大政治理想D.“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常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者其他消极事物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登临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亲眼看到的景象。______②诗人登高远望,觉得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诗的后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B04

陆游关于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传世。陆游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关于作者写作背景朗读过关朗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húntúnchóngxiāogǔpǔkòu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莫

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

鸡豚。不要腊月所酿的酒足够,丰盛小猪,代指猪肉译文: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怀疑柳色深绿,花色红艳译文: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箫鼓

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着鼓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神的活动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译文:乐声伴随着人们,方知春社节日将至,村民衣饰简朴犹有古老民风。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从今若

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如果容许趁月明之时出外闲游不定时,即随时译文:从今若能容许我清闲无事,乘月漫游,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门。

(1)阅读全诗,说一说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游

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在“游”的过程中诗人遇到了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

(2)有人说这首诗的首联中“莫笑”“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莫笑”:“足”: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热情好客的风尚。

(3)作为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请你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

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4)作者的尾联笔锋一转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

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知识小结本诗小结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顺序,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日常生活,对照诈伪的官场,看到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诗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自然成趣。内容诗人的情感首联农家盛情款待客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颔联山间水畔之景由疑惑转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颈联③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尾联诗人期许再来做客留恋热爱知识小结课堂练习1.阅读《游山西村》,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诗人的情感首联农家盛情款待客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颔联山间水畔之景由疑惑转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颈联③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尾联诗人期许再来做客留恋热爱赞赏欣喜农村风俗画卷知识小结课堂练习2.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1)诗歌首联写出了农村丰收的年景,一个“①___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颔联和颈联则分别从风光和②__________

两个方面来描写山西村。(2)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达的哲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江上》)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D.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B足民风05龚自珍关于作者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人号定盦。汉族,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龚自珍久在京城,冷署闲曹,才高豪迈,遭受时忌,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在南来北往的大半年时间里,作者写下三百一十五首绝句,取名《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关于作者写作背景朗读过关朗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诗歌的字音和节奏。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hào

dàng

chóu

bái

xiéyínbiāndōnɡzhǐjítiānyáluòhónɡ

bùshìwúqínɡwù

huàzuòchūnníɡènɡhùhuā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东指即天涯。无限诗人的马鞭东方故里指离京都遥远译文: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翻译过关疏通文意细读课文,逐字分析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捋顺全文并翻译全文。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比喻国家译文: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1)诗的第一句说“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句话中的“浩荡”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说作者要说“吟鞭东指”“即天涯”?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浩荡”后面接的是“离愁”,“浩荡”是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以“浩荡”来形容“离愁”的深广,形象地写出作者无穷无尽的愁思。

“吟鞭东指即天涯”,离京标志着作者政治生涯的终结,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于是当听到马鞭抽响,便油然而生出天涯断肠之感。

(2)我们常用诗歌的最后两句来赞美那些退休返岗的工作人员,这两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抒发了不忘报国的崇高胸怀。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诗中写了作者的心境是有怎样的变化?写了作者的哪几种心境?内容解析重点内容解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