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孟子三章》复习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初中语文《孟子三章》复习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初中语文《孟子三章》复习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初中语文《孟子三章》复习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初中语文《孟子三章》复习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三章知识导航文学常识易错字词重点句子原文译文字词梳理内容理解中考链接文学常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文学常识《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易错字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易错字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易错字词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重点句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文章最后分析“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情况,从正反两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是:_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人和,(4)从上文来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重点句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重点句子富贵不能淫(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大丈夫的做法(用原文回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_。大丈夫的操守(用原文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重点句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_。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重点句子(4)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_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6)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_敌国外患_”。(7)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每一个时代的奋斗者都要有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都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的危机感,都要有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使命感。(8)请写出与文章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关的两个成语_多难兴邦玩物丧志。原文译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原文译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原文译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当作做人的原则,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大丈夫)能实现理想时,就同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原文译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文译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字词梳理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举:被选拔。筑,捣土用的杵。士:狱官。市:集市。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是:代词,这,这些。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拂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字词梳理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然后:这样以后。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字词梳理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huán):围。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字词梳理夫:句首发语词,不译。而:连词表递进。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是:这。也:表判断语气,“是”。非:不是。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米粟(sù):粮食。多:充足。委:放弃。而:然后去:离开。字词梳理之:代词,代“城”。是:代词,这故:所以。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使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以:凭借,依靠之意。兵革:比喻“武力、军事”。寡:少。之:去,往,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字词梳理以:凭借,靠。之:用于主谓之间,取独。亲戚:内外亲属,故:所以。有:要么,或者。胜:取得胜利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是:这,这个。焉:怎么,哪里。未学:没有学。命:教导、训诲。字词梳理嫁:出嫁。往:去,到。戒:同“诫”,告诫。女(rǔ):同“汝”,你。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违:违背。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以:把。顺:顺从。为:作为。正:正理,及基本原则。道:方法。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

字词梳理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屈服。使动用法字词梳理通假字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女(rǔ):通“汝”,你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亲戚畔之畔(pàn),通:“叛”,背叛。。字词梳理古今异义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今义:地域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士兵8、全石以为底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等字词梳理一词多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心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表假设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动用,行冠礼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帽子,名词作动词用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字词梳理一词多义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训导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指派;发号奉命于危难之间。命令,政令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所”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在,处于居五日,桓侯体痛停留,经历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屈服手指不可屈伸弯曲字词梳理一词多义丈夫之冠也”及“女子之嫁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往送之门。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能够。得志得实现。字词梳理一词多义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发于畎亩之中任用发于声显露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字词梳理一词多义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天时不如地利气候,时令长风破浪会有时时机,机会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字词梳理一词多义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春和景明和煦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字词梳理一词多义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驴不胜怒,蹄能承担,能承受日出江花胜红火胜过,超过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君子固穷安守,坚守字词梳理词类活用生于忧患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名词作动词,死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字词梳理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动词作名词,居所、住宅。.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作动词,行冠礼内容理解富贵不能淫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答:“是”指代“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指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内容理解富贵不能淫3.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同?答: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答: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5.孟子是怎样谈论“大丈夫之道”的?答: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内容理解富贵不能淫6.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7.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颜真卿内容理解富贵不能淫8.孟子对大丈夫阐述得的精髓是什么?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9.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中的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1)、心怀仁德,践行礼义。(2)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3)、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内容理解富贵不能淫10.作者认为成为大丈夫的两条途径是什么?(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答: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候,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内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答案】①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该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得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②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内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内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内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中心论点的?【答案】主客观因素,个人和国家。①先阐明造就人才既需要艰苦环境的客观因素,和个人内在动因的主观因素;②然后再从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也在于需要内忧外患的激励,否则就可能灭亡;③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2.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答案】①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须从思想、身体、行为经历磨练,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主客观条件相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内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有什么作用?请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答案】①论证方法: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语言: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列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①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②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观点。③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主观个人到客观国家,突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模拟练习[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模拟练习[乙]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②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③皆白首④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⑥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释〕①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②既而:后来,不久。③共载:同车。载,坐车。④白首:老年人。⑤决之:决断政事。⑥仓廪:储藏谷米的仓库。模拟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

天子先驱至 B.故君子有不战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追者反

始一反焉 D.何以知之

何夜无月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甲文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乙文写子奇通过采取融兵器制农具,打开粮仓济民等办法使阿县大治。D.乙文通过对话,侧面描写衬托子奇“童子治邑”不战而胜的不凡才能。模拟练习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库无兵,仓无粟。4.请从乙文中找出形象印证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一道理的句子。5.甲、乙两文都论述“人和”是取胜的法宝。请指出甲文(或乙文,任选其一)论述的重点,并结合历史或现实的事例,谈谈自己的认识。模拟练习【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模拟练习【乙】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两军相当,两将相望①,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孙子合②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毋期于得。为之微陈③以触其厕。是谓大得。”威王曰:“用众用寡,有道乎?”孙子曰:“有。”威王曰:“我强适④弱,我众适寡,用之奈何?”孙子再拜曰:“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命之曰赞师⑤。毁卒乱行⑥,以顺其志,则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