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桥中学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

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5〜7题

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而不

是像一些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么依赖出.口。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和中国国家发改

委国际合作中心刚刚公布的这份研究报告与之前有关中国经济的许多说法恰恰相

反。

报告负责人、经济学家艾伯特•凯德尔指出,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

均10%的惊人增长“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随着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

让,贸易和国外投资无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与其它东亚国家的经济不同,中国

的发展速度周期并不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响一一而且情况恰恰相反。”他

说,中国最近的通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与贸易顺差或外汇储备

有关的过度货币增长”。

而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对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却是一片抗议之声,他们

声称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为的是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增长。美

国官员说,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求,这样有助于缓解对出口的依赖,因为正是

其对出口妁依赖造成了全球贸易不平衡。

但凯德尔的报告说,中国的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需推动的。他

说:“美国政府的分析家应该纠正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错误认识,即中国的增

长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一一情况并不是这样。”“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行

为和长期发展的贸易和外交上的思维应有所改变,有必要把这个结论考虑进去。”

凯德尔说,鉴于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出口导向型,荚国就应该着力.改进

影响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因素,而不是指责中国造成了不平衡。“当然,这并不

是说成功的出口增长不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严在主要由内需推动

的发展战略中,出口显然是许多关键组成部分中的一个。”

去年,凯德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经济的发展规模比大多数人

估计的要差40%。世界银行在去年12月份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5.下列不符合凯尔德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观点的是

A.中国经济10%的快速增长中是由内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

B.中国的发展速度周期不像东亚其他国家一样受美国经济的影响。

C.中国最近的通货膨胀是国内城乡结构问题的产物,而不是贸易顾差或外

汇储备过度造成的。

D.成功的出口增长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诸多关键因素中的一个。

6.下列不符合美国政府关于中国经济观点的是

A.中国人为压低货币价值,目的是想在出口方面占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

增长。

B.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周期受美国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影

响。

C.中国出口的增长造成了全球贸易的不平衡,中国应进一步刺激国内需

求。

D.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也就依赖汇率。

7.根据本文提供的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无论是推动内需,还是增大出口,都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

展。

B.城乡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度都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C.如果中国拉动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全球贸易就会趋于平衡。

D.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将遏制中国出口贸易当作稳定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

要政策。

参考答案:

5.A(以偏概全,与原文表述的“主要是由内需推动的”不一致。)

6.B(扩大范围,原文说的是“东亚国家”而不是整个亚洲。)

7.C(结论绝对化,影响全球贸易平衡的因素有很多。)

2.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

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

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

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

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

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

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

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

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

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

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

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

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

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

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

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

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一一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

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

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

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

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

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

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

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

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

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参考答案:

1.A。B由“原本逐步地…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

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据原文

“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远离,指“原初行动者、受

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

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D项由

“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可知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述曲解

了原文的意思。2.D,“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擦

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

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D。A项“唯一的”原文为“特定的”。B项原文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

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

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变”概括错误。原文

“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

的是“渐变”o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共7分)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盛宁

国内常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

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

在价值。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

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界的”,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

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

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

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

值。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

的感受。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最想去看的馆”

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

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

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

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

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

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

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

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

⑴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

高层审美趋向;(3)国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

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

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

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缺少了面对未来的

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了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这诸多的“欠缺”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

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

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

碍。

(节选自《书摘》2010年12期,有删改)

26、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的一项是

()(2分)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

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B、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

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

C、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

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D、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

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

2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排队”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匆匆走

过”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

B、余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

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C、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

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

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28、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只要是‘民族的',就一定是‘世

界的'”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其7芬)

26、D【解析】从文本上看,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对中国馆展出的内容兴趣不大,这说明我们

自认为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图像”并不为观众所接受.

27、C【解析】错在“一点也不感兴趣”,从文本中的“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看,还

<是有部分观众时中国馆有兴趣的.

28、因为“民族的”文化价值要想成为“世界的''文化价值,不能单纯看它是否具有“民族的”独

特性和差异性,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能够为“世界”所认可的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作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六两个段落,答题时,应从这两

个语段中筛选关催词,并进行扣题回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6分)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

为孝乎?”

23.(1)有若认为实践“仁”的根本是什么?(1分)

(2)结合第二段文字,简要分析孔子对“孝”的主张。(3分)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文化

尤为提倡的。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折

中,处处调和。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23.(4分)(1)孝悌(1分)(2)为长辈效劳,做些事情;有好吃好喝的,请

长辈享用,这些还不是孝的全部。对长辈的孝应发自内心,表现在心中。比如在父

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3分)

24.(3分)不正确。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以“仁”为原则的(1分)。他提倡

“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1分)。他把四面讨好、不讲原则的

折衷主义者斥之为“乡原,德之贼也”,并把一味谄媚的好好先生斥之为“同而不

和”的“小人”。(1分)

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①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

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口而勉其终。有一不

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

祥刑久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优有取

焉。

②《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

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鳏④可用"。尧曰:“不可,稣方命圮族®。"既而曰:“试

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稣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

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③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

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④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

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

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

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

之至也

⑤《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

也。

(有删改)

【注】①吁俞:吁(xu):叹息,长吁短叹。俞(yu):文言叹词,表示允许。②祥

刑:慎用刑法。③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④

鳏: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⑤圮(pi)族:犹言败类也。

22.根据文意推断,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字是

23.第②段举史例的作用是”的事例,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慎刑”“广恩”

的观点。

24.以下6句话编为4组,全部体现“刑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四岳曰“鳏可用”,尧曰:“不可,稣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

③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

④罪疑惟轻,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⑤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

⑥过乎义,则流而入于人,故义不可过也。

A.①②④⑤B.①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划线句"有一善……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体现了“刑赏忠厚之至”的做

法。

B.第②段引《传》和《书》中的名言,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

C.第④段论述思路清晰,论证环环相扣,先提出观点,接着分析其可行性,最后得出结

论。

D.本文以忠厚立论,论证了刑赏有疑时,因本着过仁不过义的原则,“重”赏“轻”

罚。

26.苏轼在谈论“刑赏”问题时所持的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试结合文章简要

分析。

参考答案:

22.始

23.通过列举尧“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鳏”

24.B

25.C

26.“仁义”二字,为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苏轼在谈论“刑赏”问题时,以忠厚立论,

论证了刑赏有疑时,因本着过仁不过义的原则,“重”赏“轻”罚,从刑赏的施行中表现

忠厚之至的仁爱情怀。苏轼以仁、义二字论刑、赏,指出“刑赏忠厚之至”的意义在于呼

唤天下人回到君子长者的宽厚仁爱之道上来,其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

2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推断。第①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字,和“终”对应起

来,应该是“始”。

2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第②段举史例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何尧之不听皋

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鳏也”可知,列举尧“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稣”。

24.试题分析: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

“什么人”的“什么”品质。“刑忠厚”,②句主要讲“四岳”,③句主要讲做法,不是

“忠厚”。

2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C项“接着分析其可行性,最后得出

结论”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如本题C项不当。

2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谈论“刑赏”问题时所持的观点体现了儒家

思想的精神内核,苏轼在谈论“刑赏”问题时,以忠厚立论,论证了刑赏有疑时,因本着

过仁不过义的原则,“重”赏“轻”罚,从刑赏的施行中表现忠厚之至的仁爱情怀。

6.文言文阅读(19分)

张行成,字德立,定州义丰人。少师事刘炫,炫谓门人曰:“行成体局方正,廊庙才

也。”隋大业末,察孝廉,为谒者台散从员外郎。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世充平,以隋资

补谷熟尉。家贫,代计吏集京师,擢制举乙科,改陈仓尉。高祖谓吏部侍郎张锐曰:“今

选吏岂无才用特达者?朕将用之。”锐言行成,调富平主簿,有能名。召补殿中侍御史,

纠劾严正。太宗以为能,谓房玄龄曰:“古今用人未尝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

无先容也。”

尝侍宴,帝语山东及关中人,意有同异。行成日:“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

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称善,赐名马一、钱十万、衣一称。自是有大政事,令与议焉。

累迁给事中。帝尝谓群臣:“朕为人主,兼行将相事,岂不是夺公等名?舜、禹、汤、武

得稷、蒐、伊、吕而四海安,汉高祖有萧、曹、韩、彭而天下宁,兹事朕皆兼之。”行成

退,上疏曰:“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

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帝嘉

纳之。

是岁,帝幸灵州,诏皇太子从。行成谏曰:“皇太子宜留监国,对百寮日决庶务,既

为京师重,且示四方盛德。”帝以为忠。迁侍中、兼刑部尚书。高宗即位,封北平县公,

监修国史。

永徽四年,自三月不雨至五月,行成惧,以老乞身,制答曰:“古者策免,乖罪己之

义。此在朕寡德,非宰相咎。”乃赐宫女、黄金器,敕勿复辞。行成固请,帝曰:“公,

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注然流涕。行成惶恐,不得已复视事。未几,卒于尚书省舍,

年六十七。诏九品以上就第哭。比敛,三遣使赐内衣服,尚宫宿其家护视。赠开府仪同三

司、并州都督,祭以少牢,谥曰定。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

须年满四十岁。

B.尚书,是古代三省之一,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

六部为吏、户、礼、兵、开IJ、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的。

D.迁,即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

“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比如升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5.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

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B.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

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C.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

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D.有隋失道天下/沸腾陛下/拨乱反正/拯人涂炭/何周/汉君臣所能比数/虽然/盛德含

光/规模宏远/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行成曾经先后辅佐刘炫、隋朝、王世充,但均无大的成就。后来他被张锐推荐

给唐高祖,才得以施展才能。随即又被唐太宗重用。

B.在张行成的眼中,天下的百姓应该是平等的,所以他敢于纠正皇帝的错误观点。

他又善于奉承迎合皇帝,使皇帝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屡次提拔他。

C.张行成作为唐朝的三朝元老,深得高宗信任,不仅升迁他为侍中、兼刑部尚书,

还让他监修国史,在他死后又用少牢之礼祭祀他。

D.永徽四年发生了旱灾,张行成认为是自己做宰相不称职而致上天怪罪,坚决请求

辞职。而皇帝则认为是自己缺少德行所致,不许他辞职,并加以赏赐。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子四海为家,不容以东西为限,是示人以隘矣。(5分)

(2)行成固请,帝曰:“公,朕之旧,奈何舍朕去邪?”法然流涕。(5分)

参考答案:

4.D迁削、迁谪、左迁是降级

5.A

6.A项,张行成年轻时向刘炫学习经史,而不是辅佐他。B项,“善于奉承迎合”叙

述错误,应该是他言语得体。C项,把张行成升迁为侍中、兼刑部尚书的是唐太宗。

7.(1)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

(2)张行成坚决要求辞去宰相,皇帝说:“你是朕的旧臣,为什么要弃朕而去呢?”

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

参考译文:

张行成,字德立,是定州义丰人。年轻时师从刘炫学习经史,刘炫对门人说:“张行

成体态气度方正,是辅佐朝廷的良才。”隋朝大业末年,察举孝廉,任谒者台散从员外

郎。后来任世充的度支尚书。王世充被平定,以他在隋朝的资历补授熟尉。家贫,代替计

吏集于京城,考中制皋乙科,改任陈仓尉。高祖对吏部侍郎张锐说:“现在专全选的官吏中

难道没有才能特别突出的吗?朕要任用他们。”张锐推荐张行成,调补富平主簿,以才能

出众而有名。后召入朝中补授殿中侍御史,行使间距揭发弹劾监察等职责时严肃公正。太

宗认为他很有才干,对房玄龄说:“古今用人没有不通过别人推荐的,像张行成这人,是

朕亲自举用,没有别人介绍和推荐。”

有一次陪侍宴会,皇帝谈到山东人和关中人,语意有所偏向。张行成说:“天子以四

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皇帝称好,赐名马一匹、

钱十万、衣服一套。从此遇上大的政事,都让他参议。多次迁任到给事中。皇帝曾对群臣

说:“朕做人主,兼行将相事务,岂不是剥夺了你们大家的名分,舜帝、夏禹王、商汤

王、周武王得到后稷、蒐、尹伊、吕尚后四海平安,汉高祖有了萧何、曹参、韩信、彭越

后天下安事,这样事朕一身兼有。”张行成退下后,上疏说:“隋朝丧失正道,天下大

乱,陛下拨乱反正,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周代、汉代君臣如何能与陛下相比。虽然这

样,仍是美德含光光耀后世,规制宏大见识深远。左右文武官员确实没有将相之才,何须

在大庭广众之中与他们较量,损害皇上的尊贵,与臣下争功呢?"皇帝高兴地接受了他的

意见。

这一年,皇帝巡幸灵州,下诏皇太子随徒。张行成谏劝说:“皇太子应该留下监国,

每天面对百官庭理各种政务,既做到以京城为重,同时向天下显示盛德。”皇帝认为他的

话是忠言。迁任侍中、兼刑部尚书。

高宗即位,封张行成为北平县公,监修国史。永徽四年,从三月到五月不下雨,张行

成心中畏惧,称年老乞求退休,皇帝下制答复说:“过去罢免宰相的做法,违背了皇帝检

讨自己的真义。这是朕缺少德行,并不是宰相的罪遇。”于是赐予他宫女、黄金器物,敕

令不要再辞官。张行成坚决要求辞去宰相,皇帝说:“你是朕的旧臣,为什么要弃朕而去

呢?”说着悲伤地流下眼泪。张行成惶惑恐惧,不得已又庭理政事。没过多久,在尚书省

官舍逝世,终年六十七岁。皇帝下诏九品以上官员前往府第哭丧祭吊。到敛尸时,三次派

遣使者赐给内衣,尚宫住在他家监护。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用少牢之礼祭祀,

谥号叫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请从中《红楼梦》《呐喊》《边城》选择一个人物,以“你的泪水深深打动了我”

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感受。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符合

人物特征。

②读了名著《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在作品众多人物之中,你愿意

(不愿意)过谁那样的人生?请选择一个人物,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内

容。

③生活中你经历的或看到的哪一幕场景,让你觉得充满温情?选择一个这样的场景,

进行描写。要求:真实、细腻。

参考答案:

示例: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

然感到一种幸福,那种浑沌而又淘然的幸福。我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感受到造物的宠爱一

—真的,我们这样平庸,我总觉得幸福应该给予比我们更好的人。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

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

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有三个小题,要求不一样,分别是三种不同

体裁的微作文。第①题的写作要求:针对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你的泪水深深打动

了我”为开头,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感受。这是一篇抒情类的微写作。

题目是“你的泪水深深打动了我”,属于主谓短语,“你的泪水”是主语,“打动”是谓

语,“我”是宾语。写作前首先要选择写作的对象一一“你”,这个“你”只能是《红楼

梦》《呐喊》《边城》这三部名著中的一个人物,不管选择写谁,这个“你”一定要是自

己非常熟悉的,“你”因何事流泪,“你的泪水”要为什么能够“深深”打动自己才行。

要采用第二人称,便于在记叙中抒发真情实感。记叙人物事情时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要优美具有抒情性,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第②题的写作要求:读了名著《老人与

海》《红岩》《平凡的世界》,在作品众多人物之中,你愿意(不愿意)过谁那样的人

生?请选择一个人物,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这是一篇议论类的微写作。根据题目要求,

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过还是不愿意过某某的人生。不管是哪种选择,都要在表明

态度后写出愿意过或者是不愿意过他(她)那样生活的原因。写作时要符合原著内容,不

可脱离原著的内容。这个人物的选择只能是在《老人与海》《红岩》《平凡的世界》这三

部名著中选择。第③题的写作要求:生活中你经历的或看到的哪一幕场景,让你觉得充满

温情?选择一个这样的场景,进行描写。这是一篇场景描写的微写作。场面描写是对人物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1、点面结合,有序可循;2、

活动为主,突出气氛。所选择的的场景必须充满温情,比如友人相逢的场面。写作时运用

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真实、细腻。

【点睛】在高考中,微写作可谓“源远流长”。全国统一命题时出现的小作文,实则就是

一种微写作。相对于大作文容易出现的“假大空”应试体症状而言,微写作贴近生活、紧

扣教材、联系时事的命题特点更有利于考生抒发真情实感,客观描述事物,准确表达观

点。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

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从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

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下面我们逐个说明。一、记叙类:不必六要

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

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

物的个性。二、描写类:人物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

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

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1、景物描写类: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

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

交融。2、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

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

(一)点面结合,有序可循;(二)活动为主,突出气氛。三、说明类微写作的写作对象可以

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

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说明类微写作的技巧在于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语言要通俗易

懂、科学严谨。四、议论类。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

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

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

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五、应用类。此类微写作

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

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六、抒情类。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

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

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

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8.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写一段话描述画面的内容。(不少于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漫画有何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参考示例:一只“硕鼠”,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拖着肥肠般的长尾巴,正想从

铺着钞票的玻璃罐里逃出。无奈,任他满头大汗、高呼大喊,贪来的金钱撑肥了躯

干,就是爬不出欲望的“牢笼”。

②参考示例一:这幅漫画讽刺了贪得无厌者将自食其果。

参考示例二:这幅漫画讽刺了贪婪者终究是作茧自缚。

9..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不得摘录原文

短语)(4分)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它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箪路蓝缕,以启山

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人民族政策为“抚

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

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楚人发

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