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模拟作文练习6(共10篇附写作指导)_第1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模拟作文练习6(共10篇附写作指导)_第2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模拟作文练习6(共10篇附写作指导)_第3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模拟作文练习6(共10篇附写作指导)_第4页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模拟作文练习6(共10篇附写作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

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1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与世界产生关联,写作就是文学家们表达认知世界的方式。作家雨

果•克洛说:''我写作,则我生存!”萨门拉什迪也说:“写作在于揭示出真理的线索。”1984年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弗尔特说:“我为能感到自由而写作。”大江健三郎则说:''我文学的基本形式

是呼唤。”聂鲁达说:“我的生命已经成熟,因此我写作。”辛格则说:“娱乐是我写作的首要目

的。”……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呢?请以“写作”为话题,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

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

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3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外交官华春莹曾在推特上发出以下对比资料,引发广泛关注。

过去现在

1900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被八国联军炮轰,2022年,北京的东便门角楼巍然矗立,车

冒出滚滚浓烟。辆在繁华的城市里穿梭。

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设当

号”。中。

2022年,北京成为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

1980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

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1994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正在

2022年,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建设。

2018年,云南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桥,昔日的溜索已

怒江。成为游客体验景点。

复兴中学将举办“观变谋新”主题论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上述材料

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与你的同学和老师分享。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5.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以上三句名言,你有怎样的启发?请根据

自己的理解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宋时,王安石勇于推行新法;抗战时期,像长嘴巴这样的战士,勇于与敌斗争;如今,中

国科学家勇于探索,攀登科技高峰……尚勇是中国人的精神传统,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

英勇奋斗史。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阅读材

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无论是自然界还

是人类社会,自由与约束总是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

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7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高处的险境,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

缘身在最高层。宋人李沆在《题六和塔》中则写道: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追求“身

在最高层”,处境艰险却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选择“归卧旧林丘”,泯然众人却平安祥和。

以上材料具有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8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

来。一一[德国]马克思

人们一旦出人头地就会树敌,要受欢迎就得平庸。一一[英国]王尔德

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一一[中

国]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9

高考作文模拟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马可•奥勒留:“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入信

息;不少于800字。

10

附:写作指导

1.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对“进”“退”“达”三字进行了解释。第二句话指出,这三字包含着为人处

事之道,与求学、处友、从业等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可见,材料从“进”“退”“达”的三元观点来阐释人生哲

学与生命智慧。

首先,考生要立足材料r进一步厘清三个概念的内涵:“进”者向前一一即能以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态度

攻坚克难,然而也应该考虑到冒进的危害。“进”是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在人生与时代的

洪流中,我们应阵厉奋发,勇往直前•即使面对困境、坎坷、挫败等,也要勇于挑战,激流勇进,逆流前行。

“退”者向后一一可理解为暂时性的蛰伏;战略性撤退;陷于困境的停滞等,“以退为进”选择,也要警惕“躺

平”,,摸鱼”,,摆烂”等彻底放弃式的溃退。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

休止。“达”者通达、豁达一一达,是看得透(智慧)和看得开(超脱,不纠结)的心态。这是在“进与退”的

基础上上升的智慧境界。青年人在人生与时代的激流中,常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与困境,在面对困境时,要修

炼进不欣、退不戚的坦然,进退皆能有为的豁达。不论是积极投身于时代大潮,还是守住自己一方天地,都要

有所提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其次,考生应明确三者的辩证关系:其一,理论层面,“进”与“退”是相对立的,而“达”是在“进”而

不能前时,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心态平衡;其二,实践层面,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

你我都是在求“进”,但是不可能事事如愿。所以,唯有“退”才能“达”;其三,心理层面,“达”是看淡“进”

“退”,“进”也不喜,“退”也不悲,唯有“达”才能平衡心态。所以,理清这三个层面,在写作时才能更好地

行文布局。

从“感悟与思考”可知,文体主要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选取一个生活实践的层面(如:

求学),谈攀登书山时时求“进”,遇到瓶颈“以退为进”,无论“进”“退”皆要通“达”。三元关系的材料,在

写作时,不能只写其中一面或两面,应面面兼顾,形成有机整合的关系,才能彰显思考的全面性与逻辑的思辨

性。

【立意】

1.进退中成就豁达的人生。

2.进退自如,通达人生。

3.以进退为帆,行人生之船。

4.积极上进,不畏困难;善于退让,海阔天空。

2.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话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说明,写作是人们特别是文学家们表达认知世界的方式。此后,则列举了不同国家、时期文学家

们对于写作的态度。其中,第一位雨果所表达的是他对于写作的喜爱。而从萨门拉什迪到辛格的语句所表达的,

则是他们对于写作的不同目的,包括揭示真理、自由、呼唤、揭示生命,或只是为了娱乐等等。由此可见,写

作不只是“写”的事,更是“思考”的事,“体验”的事,“探索”的事,发现”的事,“成长”的事。而我们之

所以要写作,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更好的领悟人生,锻炼能力,它可以供人倾诉心中的埋怨、委屈、不满、悲伤,

也可以供人分享甜蜜、美好、快乐、开心。

因此,对于“写作”这一话题,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依据材料针对写作的目的、态度等展开论述,也可以

展开更多的思考。比如,对于写作的目的,可以说如果一个创作者,很功利、过于理性地去计划写作,很容易

把自己的文学灵感毁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可以不要设限太多,而是要留点开放性。对于写作的过程,可

以说文学史上那些大作家,在写作生涯中,也不是哪一部作品就石破天惊了,而是一点点突破,逐渐建立起一

个独立的文学审美王国。此外,也可以说写作首先有个人乐趣、志趣在里边,使他能够从中获得快感,体会到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此外,还可以针对写作与人生的关系展开思考,说明它不单单是个人一点小才气小文采

的展示,也不是更多的形容词副词的堆砌,而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面体现。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做出来的文

章境界就有多深。把作文写好并不难,难的是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参考立意】

11

1.写作即人生。

2.写作,不能仅靠一时之乐。

3.写作是志趣之集大成。

3.

【文题解析】

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也有人认为并不尽然。

这是一则蕴含思辨关系的作文命题。“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非此即彼,二者平列,既无转

折意味,也不选择可能。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

1.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对此我们可以持不同态度。

(1)否定态度:他人逼迫的内涵是他人的压力、环境的内卷,被这些裹挟被迫前行。被别人逼迫,极易陷

入精神内耗;而这样的推力一旦消失,自己前进的动力也就没有了,最终可能沦为躺平摆烂之流。

(2)辩证看待:别人的逼迫是外力、推力、助力,对自己的发展可以起一定的推动作用,如美国对我国的

技术封锁,倒逼华为公司自主研发芯片,转型升级。

2.真正的优秀是自己和自己死磕。对此我们也可以持不同态度。

(1)肯定态度:“和自己死磕”的内涵是自己与自己对抗,是自我追求和自我鞭策,是对实现梦想的渴求,

是与困境对抗到底,绝不退缩,永不屈服。

(2)辩证看待“死磕”:死磕有其积极意义,但有时死磕也代表着钻牛角尖,心怀执念,或者固守僵化,

不知变通,这样的死磕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立意方向】

(一定要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写,偷换话题,算三等。)

1、否认别人的逼迫,肯定在于自己和自己死磕。

2、不否认别人的逼迫,但是更在于自己和自己死磕。

4.

【文题解析】

本题材料5组的“过去”和“现在”信息对比。

第1组对比:“1900年的北京的东便门角楼,被八国联军炮轰,冒出滚滚浓烟”与“2022年的北京东便门

角楼,巍然矗立,车辆在繁华的城市里穿梭,贝对比,“炮轰"浓烟滚滚”与“繁华的城市”“车辆穿梭”构成

比较点引比较证明:一百年前祖国综合实力弱,备受侵略,一百年后是祖国综合实力强、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第2组对比:“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与“2022年,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正在建

设当中。”对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与“天宫空间站建设”构成比较点,比较证明:以前是科技刚起步,

现在是科技世界领先。

第3组对比:“1980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与“2022年,北京成为唯一一座举办过夏季和冬季奥

运会的城市对比,“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与“北京是唯一举办过夏冬奥运会的城市”构成比较点,一比较证

明。以前是体育事业刚起步,现在已然体育强国。第4组对比:“1994年,在浦东陆家嘴,东方明珠塔正在建

设。”与“2022年的陆家嘴,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对比,“标志建筑正在建设”与“群体标志性性建筑形成”

构成比较点,比较证明:以前是改革开放经济起步,现在的改革开放经经济辉煌。

第5组对比:“2018年,在云南怒江,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与“2020年,怒江上架起大

桥,昔日的溜索已成为游客体验景点对比,“使用溜索渡江”与“溜索渡江从生活功能转变为体验功能”构

成对比点,比较证明:以前人民生活困难,现在的人民生活美好。

在材料的五组对比里,我们应该要读出“祖国之变”分别表现在“综合国力”“科技”“体育”“经济”“人

民生活”的变化,变化说得比较具体,写作容易有真情实感。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复兴中学将举办“观变谋新”主题论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

思考?请写一篇发言稿与你的同学和老师分享。

(1)“观变谋新”主题论坛。

“观变谋新”是三个不同任务的共同主题。“观变”包含对祖国之变的总结,这是评价与感受的过程;“谋

新”强调胜过前人的成就、追求更高的价值,指向哲学意义。结合材料中对中国各方面变化的概述,这个主题

12

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在内容层面,“观变”既体现了对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看法,也体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与

精神追求。“谋新”可理解为从“知”(思)到“行”的跨越,也可理解为祖国的美好从古至今的超越,还可理

解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取得成就,不断突破自我、华丽蝶变的飞越。“观”的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实践与行

动,“谋”在一代代中国人为勇于接棒、敢于挑战,在行动上表现为继往开来、勇于超越,二者缺一不可。

在时间层面,“观”和“谋”的过程涵括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观变”既是对中国历史的回顾,也

是对中国现状的描体:课解既是对中国变化的凄续,更是中国青年对未来的展望。在哲学层面,“谋新”说明一

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前人事业的继承、对前人精神的传承,“谋新”的背后,体现的是凄续传奇,百尺竿头,更进

一步的精神;“谋新”意味着我们这代人不能只躺再前人的功劳簿上唱赞歌,我们要有让祖国变得更好更喜人魄

力,“谋新”的背后,展现的是青年奋斗、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的精神。“观变”与“谋新”两者相辅相成.

(2)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

命题指向是写作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也就是说考生写作时要以“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对材料发表感受和思考。

(3)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以上材料带给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思考是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

料;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

[精准审题]

1.材料语解读

冬表材料取材于我国外交官华春莹在推特上发出的反映我国近代以来的沧

桑巨变的对比材料。

第一栏:政治主权上的沧桑巨变。由被动挨打,到国泰民安。(民族独立)

第二栏: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科技上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

第三栏: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的飞速发展。(素质提升)

第四栏: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

第四栏:以云南为代表的老少边穷地区的沧桑变化。(共同富裕)

总体来说,百年来,中国在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上发生的沧桑变化,在各个

领域有了跨越式发展,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必胜信念。

2.引导语解读

情境驱动:复兴中学将举办以“观变谋新”为主题的论坛。

主题阐释:“观变谋新”就是要求考生仔细观察材料图表中的对比变化,在民

族复兴之路上谋求新突破,新跨越。

角色驱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参与者。

文体驱动:“发言稿”。结合“思考”,发言稿格式要求之外,主体部分应为议论

文。但与一般议论文不同的是,发言稿的受众为师生,在有理有据的同时,要有一定的情感,去感染听众,

去激发听众,从而获得认同感。当然,在情感上,它介于一般议论文与演讲稿之间。

[立意]

材料的主题词有两个,观变与谋新。在立意上,抓住二元话题之间的关系

立意,就是准确立意。观变是基础,谋新是目的,是发展。

立意示例如下:

观沧桑之变,谋发展之新

回首来时路,领航新长征

乐已有之变,创未来之基

潮平两岸阔,风正好扬帆

乘旧篇之飓风,扬新篇之云帆

不忘初心,创新不怠

握紧接力棒,走好新征程

长征须接力,复兴必有我

老凤高歌未歇,雏凤清声已起

13

5.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是传统文化材料,第一则,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这是孔子勉励年轻人的名言。他提醒年轻人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年轻人的优势在于年轻,来日方长,大有可

为。第二则,荀子说:“靛青,是从蓝草当中取得的,它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

的温度还要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表明年轻人完全可以超越前辈们。第三则,韩愈说:

“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弟子。”鼓励年轻人要有自信,不要被权威束缚,勇敢超越前辈。

三则材料大意相同,都是指年少者风华正茂,前途无量,鼓励他们做出超越前辈的成就。我们还需进一步

思考,为何后生可畏?为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是因为我们年轻,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能够

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因为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进,敢闯敢干,有进取的劲头和能力。但这些也不是生

而就有的,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知识,锤炼本领,锻炼能力,具有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才能不负先贤教诲,不

负青春韶华,不负美好时代。

写作时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来写。首先由先贤名言引出论点,然后分析三则名言内涵,从''为什么”的角

度论证青年为何能够得到如此高的期望;再分析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证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负先贤教诲,

担当时代责任,超越前辈,用优异的成就赢得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荣耀。

【立意】

1.后生可畏,后生有为。

2.超越前人,不负我辈青春。

3.超越前辈,赢得时代荣光。

6.

【文题解析】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婿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

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

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

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字本义,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由此推知勇是勇力、勇气,有胆量敢做,有力量能

做即为勇。但儒家之勇远非那么简单:它排斥“狗彘之勇”、“草寇之勇”、“匹夫之勇”等小人之勇,提倡君子

之勇。君子之勇是在某种理想信念驱动下,所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中庸》有云:“知、仁、

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认为智、仁、勇是自古及今天下通行不变的品德。《论语》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

忧,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只有兼具仁、智、勇三种德性,才是健全的人格。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大

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率义而为,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

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

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

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当今学子而言,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可以说是成人、成才、成功最重要的素质,是最基本的

生存、发展之道。人生多波折,世间多矛盾,是迎难而上,披荆斩棘解决矛盾,还是畏手畏脚、坐以待毙逃避

矛盾,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能鼓起勇气、果敢行事。廖续尚勇精神,当今学子方能成就自我,勇担民族复兴,国

家自强之时代重任。时代在发展,青年人当能知勇识勇,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发扬光大尚勇精神,写好人生答卷,

勇当国家栋梁,这是本题的价值取向。

何者为勇?勇的价值意义如何?当今我们需要怎样的勇?尚需考生围绕核心概念具体思辨。把勇这一核心

概念放在历史文化语境和当下时代背景中思考,写出感悟和思考,写出思辨,写出针对性和现实价值是立意的

关键。如果偏离核心概念,变成三个阅读材料的感悟,中心不明确的,视为偏题作文。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

14

材料把人生比喻成生命之河,指出既享受自由,又要受到约束。

材料中给出了“自由与约束”这个话题。写作导语中对“自由与约束”进行了进一步阐发,就是说,自由

与约束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写作时,需要围绕平衡自由与约束关系展开。自由是建立

在约束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与约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了约束,就不会有自由。自由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江

水,有了河坝的束缚,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自由就像迎风而上的风筝,有了丝线的牵引,才不至于有坠毁的

悲剧发生。

【立意】

1.约束不是绑架,自由不是放纵。

2.有约束才是真自由。

3.坚守规则,追寻自由。

4.放飞自由应有度。

8.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前者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后者李沆“今日始知高处险,

不如归卧旧林丘”观点与王安石不同。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人们的共同认识,然而站得越高,风险也就越大,

安全系数也就越小.作者在登上六和塔顶层,亲身体验到风险以后,经过权衡,还是拒绝冒险,选择了“归卧

旧林丘”,因为这样做没有风险。由此可见,两首诗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不畏困难,选择“身在最高

层”代表一种敢于向困难挑战、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避开凶险,选择“归卧旧林丘”则代表一种平和恬淡的

人生态度,两种人生态度互为补充。

写作时.,可以可择其一表达态度,也可辩证分析。比如,若认同王安石的人生态度,可指出人生所处的高

度决定我们的眼界,而某些“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的生活哲学听上去似是淡泊,但实

际上是所谓的“佛系青年”得过且过,逃避现实的借口.进而指出,当代青年应有迎难而上的雄心,若心怀勇

气,纵“连峰去天不盈尺”,也“何畏嘘岩不可攀”,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若认同第二种人生态度,

则可针对前种人生态度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加以批驳,说明高处不胜寒,因此有些时候做人还是要保持低调,

适当保全自己,积蓄力量后再出发。或者,也可以说,当我们在奋力拼搏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珍惜平淡的幸福,

享受恬淡的人生。

【参考立意】

1.人生要避开锋芒,保全自己。

2.面对挑战,要懂得进退取舍。

3.人生要懂得刚柔并济,张驰有度。

4.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不畏困难,敢于挑战

9.

【文题解析】

对于这道思辨性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伟人”“庸人”“凡人”三个概念的含义。第一句话中“伟人”是指伟大的人物,所谓“伟

大”即品格崇高或才识卓越;通过这一概念,要明确“伟人”在外延上并没有职业的限定。第二句话中“平庸”

一词可引出“庸人”的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