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训练(解析版)_第1页
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训练(解析版)_第2页
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训练(解析版)_第3页
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训练(解析版)_第4页
课外古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部编版)

专题18:课外古诗词鉴赏(解析版)

一、【2022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语文真题】朗诵小组选定下面这首诗参加校古诗朗诵大赛,请你参与。

度关山

[唐]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②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⑥鸣。

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

【注】①狐:一作“孤”。②窦:沟渠。③羽:箭尾上的羽毛,即箭翎,引申为箭。

4.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图,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诵颈联时,文栋想要增强诗歌感染力,请你为他配上适宜的表情、动作。

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朗诵尾联时,文博对重读词语把握不准,请你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选择一个词语即可)

【答案】

4.示例:选B,首联、颔联中“红日”“狐关”“危楼”“广漠”“长城”等,描绘了雄浑壮阔的边塞

图景;颈联中“拂剑”“弯弧”,展现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图B中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

容与意境。

5.示例:表情:表情严肃,眼神坚定。动作:拔剑、拉弓。

6.示例1:宜重读“系虏”,可以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概。

示例2:宜重读“贾谊”(或“书生”),可以凸显诗人虽是书生,但仍可以杀敌报国的志气与豪情。

示例3:宜重读“谁知”,说明人人皆可成为报效国家的英雄,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进行描述。根据诗歌内容,首联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中的“雁塞”“红日”“雪”展现的是边塞雪后初晴的景象;颔联“危楼缘

广漠,古窦傍长城”,高楼、大漠、长城展现了边塞特有的雄浑壮阔的图景;颈联“拂剑金星出,弯弧玉

羽鸣”,“拂剑”“弯弧”刻画了一位挽弓射箭的英雄形象;尾联“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意思是俘

获敌人的人竟然是个少年儒生,表现的是作者对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的赞美之情。据此分析,图B中

的画面符合本诗的内容与意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的技巧。

要根据诗句所展现的意境或是情感,注意朗读的语气、重音和朗读时的动作.“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中,“拂剑”是拔剑的意思,“金星出”写出拔剑时迅速,刚劲有力;“弯弧玉羽鸣”写拉弓射箭,箭呼

啸而出。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位卫国杀敌、豪气万丈的勇士形象。据此分析,朗读时应该用坚定的眼神,严

肃的表情,配以拔剑、拉弓的动作,展现为国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处理能力。重音是朗读时,为了传情达意的需要,对某些词或短语进行重读,加以强

调。要结合语境分析,做到言之有理。

①可重读“系虏”,意思是俘获敌人,写战场上打了胜仗,俘虏了敌人,更能突出英雄壮举,体现豪迈气

概;

②可重读“书生”,说明诗人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仍可以上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③可重读“谁知”,意思是哪里知道,说明报效国家的英雄竟然是少年儒生,出人意料

二、【2022年浙江省嘉兴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氯。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鹫群。

浪涌帆橘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颦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

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颦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橘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

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

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

“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橘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

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

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牛.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

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

(2)

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濠。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

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鄱阳湖深秋苍茫雄

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颦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

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

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

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三、【2022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G)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

人:山野之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思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1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

11.B

1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

使画面充满J'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

11.

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

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

故选B。

12.

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

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

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

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四、【2022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

观书

(明)于谦①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①于谦,明代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②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

和笼头的贵美。③庐:书房。

2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将书卷比喻成多年的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了诗人读书不倦、

乐在其中。

B.颈联“活水”一句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坚持

读书的好处。

C.尾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实衬虚,虚实结合,用诗人沉醉于书房的精神享受,来反衬寻常游客追求物质

享受的肤浅。

D.本诗写诗人亲身体验,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语言生动,说理形象,有

较强感染力。

22.本诗运用了多种修辞,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

21.C

22.示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运用比喻修辞,书本好似感情真挚的老友,每日从早到

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本诗开篇,即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

会,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

23.“活水随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句,用典,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尾联是用寻常游客追求物质享受的肤浅,反衬诗人沉醉了书房的精神享受,C错误,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答题思路:选择诗句,赏析其中两种不同修辞。

示例:“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三千字”是夸张,眼前的书,一读即

是无数字,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这两句诗使诗

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金鞍玉勒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运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

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

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

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五、【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居竹轩

元倪瓒

翠竹如云江水春,结茅依竹住江滨。

阶前迸笋从侵径,雨后垂阴欲覆邻。

映叶黄鹏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12.请简要赏析第二联中“侵”"覆”两字的妙处。

13.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现了屋主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2.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和生机勃勃,传达出作者对竹林的喜爱之

情。

13.全诗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生趣盎然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

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

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

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

【13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赏析诗中氛围。首联点明自己结茅的地点,引出屋旁的竹林。“如云”表现了竹林的繁茂。

第二联紧扣“阶前”与“雨后”两个细节,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竹林的勃勃生机。第三联转而描

写动物,黄鹏自语,白鹤傍人。末段议论,直接点明了作者高洁的志趣。竹林茂密成阴,竹笋生机勃勃,

黄鹏鸣叫可人,白鹤傍人而不飞,渲染了一派宁静祥和,富有生趣的氛围。

第二问:考查赏析作者感情。尾联“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悟。“静者”

指诗人自己,“忘声色”是说完全忘记了凡尘俗世的喧嚷。“未觉贫”直接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人生情

趣。故本诗表现了屋主人对繁华世俗的摒弃,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

用作“落梅花”。

黄鹤楼

崔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于这两首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同样是作者游览黄鹤楼,书写所感,但角度不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写作者游黄鹤

楼时听笛的经历;《黄鹤楼》作者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B.《黄鹤楼》中“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C.《与史郎中钦所黄鹤楼上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说明江城气候寒冷,五月梅花刚刚开放。

D.《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有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

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

2.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所表现的画面。

3.自选角度,分别赏析两诗中的画线句子。

【答案】

1.C

2.晴天时,汉阳城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江中的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使人心旷神

怡。

3.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后两句诗人借联想(或想象)手法,由听到的《梅花落》的笛声

联想(或想象)到漫天飘落的梅花,形象具体地抒写了冷落凄凉之感。:崔颍《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

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C根据注释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可知"江城五月落梅

花”中的“梅花”是笛子吹奏的《梅花落》乐曲,并非梅花这种植物;

故选C。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作答时要抓住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晴川”“树”

“芳草”“鹦鹉洲”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晴川历历”即“隔着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也清晰可数”,“汉阳树”即“汉阳城的树木”;“鹦鹉洲”指地名,“芳草萋萋”指“草木茂盛”。示

例: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城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观之令人心

旷神怡。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时要根据诗句表现手法,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来赏析。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意思是: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的笛声,声声如怨如诉,

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诗句采用联想的表现手法,“江城五月”,正当盛夏,不可能有

梅花开放。作者听到《梅花落》联想到“落梅花”,“落梅花”是在寒冷凄凉的冬天,这对贬谪之人来说

正是“不见家”的凄凉冷落心情的反映。

“H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

愁!诗人置身黄鹤楼,看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江面上一片浩浩烟波雾霭,不由

得平添一丝深深的愁绪。由此可知,这里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弥漫江面的浩渺烟波,随暮色加重越来

越深,是诗人无边乡愁的象征。作者借此景抒发忧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七、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

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B.“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这是两句精美绝伦的对偶句,写出了秋山的色彩绚丽,又显出

秋山的清幽静美。

C.“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

风韵。

D.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词人的情感所在一一对“佳辰”“清夜”的喜爱和可怜之情。

5.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4.D

5.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解析】

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有误,“已喜佳辰,更怜清夜”,意思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仲秋,是一年

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

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词人的情感所在一一对“佳辰”“清夜”的喜爱,并无“可怜之情”;

故选Do

5.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把握。

诗歌大意: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秋天,山中景物清爽秀丽。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枫叶之多

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

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匕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

树梢上。我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

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通过此句四字,把

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

的情态。“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这是两句精美绝伦的对偶句。第一句,“丹枫”,亦称霜叫:红

叶。谓枫叶经霜而红,色艳如丹,故称为“丹枫”。“万叶”,极言枫叶之多.“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

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碧云”,青白色的云气。句尾的“边”字,是个忽视不得的字眼。丹枫的位置、

山势的高大均由此字点出。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

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

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

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松酸”,用松膏酿制的酒。“野人”,山野之人。“期”,约会

之意。"忘形”,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杜甫《醉时歌》云:“忘形到尔

汝,痛饮真吾师。”张抡这两句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

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宴词①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

联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

桃溪浅处不胜④舟。

[注]①唐宗开元年间,王之涣调任冀州衡水主簿,这首诗写于友人的送别践行宴席之上。②吠:田间小沟。

③棹(zhɑo):长的船桨。④胜:能承受。

(1)试分析首句“长堤春水绿悠悠”的作用。

(2)有人评价诗的尾句“桃溪浅处不胜舟”与李清照的名句“只恐双溪昨隘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请品味尾句的妙处。

【答案】

(1)“长堤春水绿悠悠”描绘了一幅长堤下春水碧绿、悠悠流淌的美丽景色,以乐景衬哀情,写出诗人深深

的离愁。

(2)两诗都用J'反衬的手法。“只恐双溪昨解舟,载不动许多愁”以昨毓舟之小之轻反衬愁之重之浓。而《宴

词》中的后两句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以桃花随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诗人的伤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根据提示可知这是一首离别诗,“长堤春水绿悠悠”写长堤下的春水映照树影,在微

风吹拂之下绿意悠悠,呈现出一片明丽之美。结尾“桃溪浅处不胜舟”写这桃花溪水太浅,怕是载不动这

装满离愁的小船了,表达诗人的不舍之情。据此可知诗人描写的美丽景色是以乐景衬哀情,写出离别的愁

绪。

(2)

本题考查诗词赏析的能力。二者都用了反衬的写法。“只恐双溪解解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双溪蚱螭般的

小船,怕是载不动作者内心沉重的忧愁。解毓舟的特点是小且轻,反衬作者之愁的浓重。“莫听声声催去

棹,桃溪浅处不胜舟”写桃花溪水太浅,载不动这装满离愁的小船,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表达诗人

对离别的不舍。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婺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朝餐④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萌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塞:头盔;古代士兵所戴。②胛:肩胛。③渠:他。④朝餐:吃早饭。⑤半霎:极言时间的

短暂。⑥前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7.下面哪一项续套表现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

ʌ.全家参与B.冒雨进行

C.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D.照管鹅儿与雏鸭

8.“笠是兜签蓑是甲”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案】

7.D

8.比喻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繁忙和艰辛。

【解析】

7.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秧根未牢前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的意思是: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

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由此可知,诗句“照

管鹅儿与雏鸭”没有表现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故选D。

8.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诗句“笠是兜婺蓑是甲”,将“笠”比作“代战士戴的头盔(兜婺)”,将“蓑”

比作“战士身上的铠甲”,结合“雨从头上湿到胛”可知,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抢插稻苗犹如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繁忙和艰辛。

十、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9.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两句所展示的画面。。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9.示例:翠绿的叶片与婆娑的枝干连成一片,Ih鸟在林间愉快地歌唱。晴空万里,和煦的春风轻轻地摇曳

着树枝,落花随风飘舞。

10.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及珍惜春天(感叹春天短暂)的思想感情。

【解析】

9.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

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第一、二句大意为: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

得四处飞舞。“绿树交加山鸟啼”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有视觉有听觉;“晴风荡漾落花飞”从晴朗的天

气,荡漾的春风,可看到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春天图景,再加上落花纷飞的点缀,更增加了春日图景的亮

丽色彩。注意抓住“绿树、山鸟、晴风、落花”的特点描绘。

10.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通过描写大好春光以及描述鸟与人一样欢快

地陶醉其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里鸟语花飞的情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之情;“酒醒春已归”,用夸张

的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光的短暂,暗含诗人浓厚的惜春、留恋之意。

十一、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ʌ.送别之情B∙思归之心C.喜悦之意D.愤怒之思

(2)请你用正楷字体另写一句有相同情思的诗句。

【答案】

(I)B

(2)示例一:Il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示例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1)

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结合末句“孤客最先闻”分析。句中的“孤客”指单身旅居外地的人。这里指诗人自

己。也点明了诗人羁旅在外的处境。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

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就是他对于归期期

盼,对于家乡的思念。所以本诗作者流露的是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故选B。

(2)

考查名句积累。选择一句表达思乡之情诗句,书写正确即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秋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2.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一日中时刻的景象,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13.请指出两首诗借“荷”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2.傍晚西风(秋风)

13.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荷本无情,不应有恨,表面写绿荷之恨,实则物中有我,写

的是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臧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

现娇羞之态,表露r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解析】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句中的“落日”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

句中的“入暮”可知,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象;

(2)根据《齐安郡中偶题》“一时回首背西风”句中的“西风”和《暮热游荷池上》“披襟拦得一秋风”

句中的“秋风”可知,这两首诗均以荷与“西风(秋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1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齐安郡中偶题》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

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

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三、四两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

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

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

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

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暮热游荷池上》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

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诗的三、四句

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

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

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

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4.“单车”的意思是。

15.此诗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

14.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15.【示例】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

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

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

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大漠、烽烟、黄河、落日,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解析】

14.本题考查诗文中词语的理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乘一辆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单车”指“一辆

车”,车辆少,形容轻车简从,出使随从不多。

15.本题考查诗文赏析。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H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H浑圆。运用臼描的手法,

直接展现景物的特点,描绘了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大”

字,体现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

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字,却又表现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长”字体现了横贯沙漠的黄河绵延没有尽头;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暧而又苍茫的感觉。诗文言简义丰,景物色彩分明,准确地描绘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J'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诗中有画”,景中含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②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汽

【注】①本诗是作者应试失败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友人的。②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③海西头:

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Λ.前四句侧重描写“宿桐庐江”的景色,从视听两角度描写景物,构造了深远清峭的意境。

B.后四句侧重写“寄广陵旧游”,既抒发了诗人独客异乡的惆怅与孤独,又表达了对扬州朋友的深切思念。

C.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出诗人情感的不平静。

D.尾联是实写,以泪寄友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友的凄恻感情。

17.“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一观点在本诗颔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答案】

16.D

17.诗人借助秋日夜晚桐庐江上凄清萧索的景象,渲染了凄清萧索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漂泊在外孤独无依

的迷茫与愁苦的情绪。

【解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有误,尾联的意思是“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诗人幻想凭着沧江

夜流,把他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由此可知,这里是虚写,并非实写:

故选D。

17.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

颔联的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

得树叶发出鸣声;有月,按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借景抒情,“叶”

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演染了凄凉、幽寂的氛围,强化了作者孤寂、凄凉、

漂泊无依的情感。

十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8.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氐碘的一项是()

ʌ.首联写初夏作别,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

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

B.颔联用“春蚕丝尽”和“蜡泪始干”写出了离别之时话语难尽的情形,以春蚕绛蜡作比,十分精彩,既

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

C.颈联写诗中人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内心凄惨。

D.尾联写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意致婉曲,柳暗花明,

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

19.请你概括一下诗歌的主题思想。

【答案】

18.A

19.示例: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

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解析】

18.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依据“东风无力百花残”可知,诗歌所点明的季节是“暮春”时节,并不是“初夏”。

故选Ao

19.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歌的开头两句,写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三、

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

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

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五、六句,“云鬓改”是说自

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

和自己一样痛苦。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最后

两句,叙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据此,这首诗是以女性的口吻,在悲伤、痛苦之中,情真意切而又含蓄地表达了离别之恨、缠绵的相思之

苦和对爱的执着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铿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蒋士铮:字心馀、茗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

铅山人。

20.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天明。

B.儿子长时间没有回家,母亲只能把爱与思念寄托在“寒衣”与“家信”上。

C.儿子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又承认了错误。

D.诗人“愧”是因为这些年漂泊在外,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反而连累老母亲牵挂的

愧作之情。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一个“密”字道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一个“新”字道出了母亲心中对儿子的不尽思念和关怀。

B.全诗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C.尾联中的“风尘”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劳累。

D.全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清新的风格,诗风深情含蓄。

【答案】

20.C21.D

【解析】

20.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

C.有误,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

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

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

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

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儿子并没有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又承认J'错误;

故选C。

21.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I).有误,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

的情景,颂扬J'母爱的深厚和伟大。用朴素的语言,平实写来,纯用白描,平淡中却自由深致,做到『“以

朴直胜”,并非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清新的风格,诗风深情含蓄;

故选瓦

十七、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②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①作于诗人抗金失败后闲居山阴时。②蜡封:用蜡固封以利保密的文书。③幽并:幽州和并州,这里

指金国占领地区。④平章风月:写品评风月的文字。⑤弹压:描绘。

阅读这首词,回答问题:

22.简要分析“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的作用。

23.词的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22.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当年不分昼夜奋力抗金的情形,透露出无比振奋的心情。与下阕中的闲居生活形成

对比。

23.这是作者的自嘲之语,“平章风月,弹压江山”本是闲人闲事,在作者眼中却成J'另一种“功名”,

表达了作者对当局错失收复时机的不满和自己闲居田园、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解析】

2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作用。

“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意思是:起草重要文书,用蜡封固并连夜传送,骑着马奔驰传告中原

人们。写诗人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

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著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本句内容上写出诗人当年不分昼夜,与众将

士奋力抗金的情形,表达了振奋人心的抗金激情;结构上和下阕中的“志难成,鬓丝生”的闲居生活形成

对比。

23.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情感赏析。

“平章风月,弹压江山”意思是:现在只写品评风月的文字,描绘江山美景,这是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

半草檄而言的。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

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

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

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表

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十八、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24.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字。

25.诗中“J一词说明了客人要回去的原因,“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景色的喜爱和的愿望。

【答案】

24.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万物和谐活跃的情态和意趣(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

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J'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

客人自己意识到一一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答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也可)。

25.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答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也可)希望同友人共

赏美景(答对客人的挽留也可)

【解析】

24.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扣住诗句,理解词语含义,结合内容从修辞角度赏析效果、情感。

山光物态弄春晖: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弄:玩弄。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

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运用了拟人修辞;“弄”把山中静止的景物都写活了,好似万

物都在春光中摆弄自己,展现自己,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诗人没有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

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演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没有具体写景物,所以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尽情想象万物是如何争奇斗艳的,流露出作

者对这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

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2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莫为轻阴便拟归”的意思“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可知,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客人要

回去的原因:轻阴。

结合“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的意思“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

沾湿衣裳”可知,这两句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

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一

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

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

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

跳躅不前。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

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在委婉的建议中流露出作者对客人的挽留,表达了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十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

应召而至。

26.诗歌前两句中的“乱”和“极”用字极妙,请任选一个进行赏析。

27.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6.示例一:舌L,是“杂乱、混乱”的意思。此句是写梁园的傍晚群鸦乱叫、乱飞,突出了梁园的萧条破

败。

示例二:极,是“尽”的意思,“极目”就是“远望,满眼”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远望梁园,只有三两

户人家,突出了梁园的萧条破败。

27.三、四句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写满树的繁花依旧开放,反衬出梁园的破败,表达了作者物是

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解析】

26.本题考查炼字。

“梁园II暮乱飞鸦”,意思是: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诗人抬起头来看到空中乱鸦。

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写出梁园的破败景象。

“极目萧条三两家”,意思是: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极”是“尽”的意思,用

尽力气远望,只看到零零落落的两三户人家,突出了梁园的萧条破败。

27.本题考查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感情。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

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

然开出当年的繁花,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乐景写哀情,表现梁园萧条景象。今昔对比,昔盛今衰,表达了

诗人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二十、阅读崔颍《黄鹤楼》一诗,完成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愁”字;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缠绵无

尽,百感茫茫的思乡之愁。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理解。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思是“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

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全诗最能概括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愁”。尾联中,“烟”字

能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一词写出了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与“日暮”一

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联系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

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可知,这样的景象使人怀古伤今,暗含物是人非之感。此时江面雾霭沉沉,遥

想“乡关”,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全诗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

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