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3 实验探究(考点详解)-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23 实验探究(考点详解)-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23 实验探究(考点详解)-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23 实验探究(考点详解)-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23 实验探究(考点详解)-广东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考点微专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3实验探究命题点1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本考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①探究的方法;②探究的猜想、步骤、实验结论的思路和注意事项,一般在实验探究题中进行考查。类型一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方法指导】【猜想假设】反应后物质成分的猜想存在两种情况:①只有生成物;②生成物和一种过量的反应物(注:因为两种反应物会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共存)。按照下列步骤提出合理的猜想:第一步:写出化学方程式A+B→C+D第二步:进行猜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过量: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AB过量:反应后物质的成分为C、D、B【讨论交流】不合理猜想的判断方法:①猜想的物质是否含有有色物质;②猜想的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③猜想的物质是否含有反应物中未涉及的元素。【实验探究】第一步:确定所要检验的物质。①生成物C和D是一定存在的,无需检验②反应物的检验:现象AⅠ;BⅡ注意事项:生成物如果对反应物的检验造成干扰,则需先除去生成物,再进行检验。第二步: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①掌握实验操作(试剂选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物质+试剂反映现象,现象决定结论(有无该物质)。②解答方法第一种: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完善实验结论。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实验步骤和对应的实验现象,以及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要验证的物质,继而得出结论。第二种:根据实验结论完善实验现象或步骤。这种存在两种情况:①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②根据实验操作所选试剂和结论确定现象。可以根据第一种方法进行反推,然后确定试剂和现象。类型二物质变质的探究【方法指导】【猜想假设】针对物质变质问题提出猜想时,在了解变质本质的前提下可从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三个方面入手。如针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质问题的探究。(1)首先确定变质本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原理分别为: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2)确定成分没有变质→原样品,即NaOH[或Ca(OH)2]部分变质→原样品和变质生成的物质,即NaOH和Na2CO3[或Ca(OH)2和CaCO3],全部变质→变质后生成的物质,即Na2CO3(或CaCO3)。【实验探究】验证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是否变质的方法详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类型三标签受损类成分的探究【方法指导】1.标签包含的信息:(1)固体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①名称;②质量分数。(2)液体药品标签包含的信息:①化学式;②溶质质量分数。2.借助破损标签上的名称、质量分数、化学式等排除不符合标签的物质。(1)名称:排除不符合命名的药品。如借助“酸钠”可排除氯化钠。(2)化学式:排除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下标不符合的物质。如借助“Na2”可排除NaCl、NaNO3等。(3)质量分数或溶质质量分数:排除与质量分数不符合的物质,如5%的纯净物、10%的氢氧化钙溶液。类型四混合物成分的探究【方法指导】【提出猜想】根据试题提示的物质,分析混合物中含有的成分是所提示的物质的一部分还是全部,确定混合物可能含有的物质,然后对题干所给定物质自由组合,若由三种物质(①②③)中的两种物质组成,可能的组合有:①②、①③、②③。注意事项:必须排除组内直接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的组合。【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1)掌握实验操作(试剂选择)、实验现象、实验结论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物质+试剂反映现象,现象决定结论(有无该物质)。(2)解答方法第一种:根据实验步骤和现象完善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步骤和对应的实验现象,以及物质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要验证的物质,继而得出结论。第二种:根据实验结论完善实验现象或步骤。分两种情况:①试剂和现象之间相互确定;②根据实验操作中所选试剂和结论确定现象。可以根据第一种方法进行反推,然后确定试剂和现象。注意:混合物成分探究常用的实验方法(1)针对固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若盐或碱固体,可通过溶解固体粉末,检验组成该碱或盐的阴、阳离子的特殊性质,确定所含物质的存在;若针对金属混合物,利用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或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是否有固体析出或溶液颜色变化情况,确定所含物质的存在。(2)针对液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可以通过检验构成物质的阴、阳离子的特征现象来确定物质的成分。(3)针对气体混合物成分的探究常结合气体的性质探究,如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能使溶液变红或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溶液变浑浊;水蒸气可以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等;或将某些气体转化为能与其他物物质反应且产生明显现象的物质探究,如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物质反应且产生明显现象的物质探究,如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类型五金属性质的相关探究(同上)类型六酸碱盐性质的探究(同上)类型七教材实验拓展类探究(同上)【典例精讲】1.(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化学真题)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了盖上瓶盖。对于该瓶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假设三:该溶液全部变质。为了验证假设,同学们共同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帮他们完善该探究过程。查阅资料发现,Ba(NO3)2溶液呈中性。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步骤一:取少量该瓶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振荡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步骤二:取步骤一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结论:假设二成立反思一: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思二:步骤一中,滴加Ba(NO3)2溶液过量的目的是。【答案】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NaOH;CO2+2NaOH=Na2CO3+H2O;检验和除尽溶液中的碳酸钠【解析】步骤一:根据实验结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反推现象,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碳酸钡沉淀,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步骤二:由于硝酸钡过量,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消耗,此时溶液中无碳酸钠,因为硝酸钡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使酚酞变红的是氢氧化钠,由此得出结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反思一: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反思二: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为了排除碳酸钠对步骤二的干扰,需加入过量硝酸钡,检验和除尽碳酸钠。2.(2023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化学真题)科学种田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助力乡村振兴。草莓适宜生长在弱酸性的土壤中,某地区为种植草莓,对土壤进行检测,“圆梦”活动小组积极参与、请回答下列问题。取少量土壤样品,加入足量水,搅拌、过滤,测得滤液,说明土壤呈碱性,由此判断该土壤不适合种植草莓。【探究一】土壤中的碱性物质是什么?结合已有知识,小组同学猜测碱性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实验探究】(1)操作现象结论取土壤浸出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加入产生白色沉淀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只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探究二】如何改变土壤的碱性?查阅资料:向土壤中施加硫粉,硫粉在微生物和水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生成硫酸。(2)活动小组按照用量要求向试验田中加入硫粉,3个月后,再次测得土壤,确认可以种植草莓。土壤碱性改变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交流反思】(3)针对该地区土壤,除改变其碱性外,还可以选种适合生长的作物。以下作物中,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是。作物小麦大豆海水稻适宜生长的pH范围6.0-7.06.5-7.58.0-9.2(4)生长过程中为增加作物产量,还要合理施肥。小组同学认为原碱性土壤中不适合施用铵态氮肥,原因是。【答案】(1)过量氯化钙溶液;无明显现象;(2);(3)海水稻;(4)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降低肥效【解析】(1)实验结论是土壤中的碱性物质只有碳酸钠,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显碱性,若要检验是否有氢氧化钠,需先除去碳酸钠,则取土壤浸出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又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土壤中不含有氢氧化钠,则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实验现象为无明显现象;(2)查阅资料可知,向土壤中施加硫粉,硫粉在微生物和水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生成硫酸,则活动小组按照用量要求向试验田中加入硫粉,3个月后,再次测得土壤pH=6.3,土壤碱性改变的原因是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取少量土壤样品,加入足量水,搅拌、过滤,测得滤液pH=8.2,说明土壤呈碱性,小麦的适宜生长的pH范围6.0-7.0,大豆适宜生长的pH范围6.5-7.5,则小麦和大豆都不适合在该地区种植,而海水稻适宜生长的pH范围8.0-9.2,则海水稻适合在该地区种植;(4)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故小组同学认为原碱性土壤中不适合施用铵态氮肥,原因是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反应产生氨气,降低肥效。3.(2023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废品收购站找到了一个内壁积了一层厚厚水垢的铝制烧水壶,开展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清除水垢的方法【查阅资料】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进行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向水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无现象水垢不溶于水,用此方法不能去除2倒掉步骤1水壶中的水,用砂纸在水壶内壁打磨一会儿①水垢有少许掉落②打磨过的水壶内壁有明显的。此方法不仅不易清除水垢,而且会对铝制水壶造成损伤3向水壶中加入一定量稀盐酸,振荡,静置①水垢逐渐减少至消失②有气泡生成此方法可以有效清除水垢,写出清除水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没有顺序要求):①。②。【反思评价】(1)有同学认为步骤3中产生的气泡可能不是单一气体,还可能有一种气体单质,原因是。(2)家庭中除水垢,可以使用厨房中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填物质名称)。【拓展延伸】兴趣高涨的同学又做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观察到右侧试管中溶液红色褪去,原因可能是。

【答案】划痕(相似表述均可得分);;;盐酸能与铝反应,生成氢气;醋/白醋/米醋;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试管中溶液红色褪去【解析】[进行实验]用砂纸在水壶内壁打磨一会儿,可以观察到水垢有少许掉落,打磨过的水壶内壁有明显的划痕;稀盐酸可以与水垢的主要成分发生反应,即稀盐酸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稀盐酸与水垢中的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思评价](1)有同学认为步骤3中产生的气泡可能不是单一气体,还可能有一种气体单质,该气体单质为氢气,说明稀盐酸与铝发生反应生成氢气;(2)可以使用厨房中的一种酸性调味品食醋除水垢,由于食醋显酸性,可以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反应;[拓展延伸]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右侧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而观察到右侧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说明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的溶液显中性,则试管中溶液红色褪去。4.(2023年辽宁省铁岭市、葫芦岛市中考化学真题)在学习了酸、碱的性质后,为加深对酸和碱主要性质的认识,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活动。(1)实验活动一:在试管中加入约2mL硫酸铜溶液,然后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仍为蓝色。写出产生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继续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振荡,观察到蓝色沉淀消失。【实验分析】同学们对此时试管中溶液成分分析后认为:溶液中溶质一定有,可能有。【实验验证】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到,证明了可能存在的物质是存在的。(2)实验活动二:同学们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氢氧化钙的性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0.1g氢氧化钙粉末,分别加入10mL水和mL稀盐酸,振荡;再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试管甲中固体未完全溶解,试管乙中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为无色氢氧化钙的性质为通过以上实验,兴趣小组同学们对酸、碱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答案】(1);、;/硫酸;无蓝色沉淀产生(合理即可);(2);10;试管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微溶于水,能与盐酸反应【解析】(1)产生蓝色沉淀的反应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分析: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观察到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仍为蓝色,说明硫酸铜还未完全反应,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此时溶液中溶质一定有:硫酸铜、硫酸钠,可能含有硫酸;实验验证: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溶液中存在硫酸,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硫酸完全反应后,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故观察到无蓝色沉淀产生,说明可能存在的物质是存在的;(2)要验证氢氧化钙的性质,根据控制变量法,加入水和稀盐酸的体积应相同,则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0.1g氢氧化钙粉末,分别加入10mL水和10mL稀盐酸,振荡;再各滴入1~2滴酚酞溶液;结论为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故现象为:试管甲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向10mL水中加入0.1g氢氧化钙,固体不能全部溶解,说明室温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氢氧化钙的质量小于1g,说明室温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于1g,说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无色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而试管乙中固体完全溶解,溶液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5.(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化学真题)为除去某海盐(主要成分为NaCl)样品中含有的少量杂质MgCl2,小强向样品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过滤。他认为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NaCl,蒸发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而小英对其滤液成分提出了质疑。为此同学们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完成相关问题。(1)小强认为滴加NaOH溶液可以除去MgCl2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MgCl2溶液显弱酸性;Mg(OH)2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猜想与假设】(2)猜想一:溶质只有NaCl猜想二:溶质有NaCl和MgCl2猜想三:溶质有NaCl和。【实验探究】(3)甲、乙、丙三个小组同学分别取上述适量滤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探究实验。组别甲乙丙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无现象溶液变色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反思交流】(4)若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均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一正确。若甲组同学的实验现象为,则猜想二正确。因此大家认为滴加适量试剂很难把握,小英的质疑是合理的,三种猜想结果都有可能。(5)同学们经过进一步讨论,设计出一个可以除去NaCl中少量MgCl2的合理方法如下:

在上述设计的方法中,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答案】(1);(2)NaOH/氢氧化钠;(3)红;(4)产生白色沉淀;(5)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或)【解析】(1)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故可除去氯化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如果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如果氯化镁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镁,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故猜想三:溶质有NaCl和NaOH;(3)结论为猜想三正确,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现象是溶液变红色;(4)猜想二正确,则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故甲组同学的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5)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过滤,除去氢氧化镁,可除去氯化镁,但是氢氧化钠过量,滤液中含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除去氢氧化钠,盐酸具有挥发性,蒸发过程中,氯化氢会挥发出去,从而除去杂质,故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6.(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真题)学习完NaOH的性质后,某兴趣小组对KOH的性质展开了如下探究:【查阅资料】①KOH为白色固体,水溶液为无色;②下表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室温)说明:“溶”表示该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该物质不溶于水。OH-K+溶溶Cu2+不溶【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同学们用KOH溶液进行了下列实验:

(1)A实验测得KOH溶液的pH7(填“>”“=”或“<”);(2)B试管中的现象是。(3)C试管中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二者发生反应,同学们又设计如下实验:

①步骤Ⅱ中若观察到,可证明C中发生了化学反应;②试写出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③同学们猜测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X,可选择加以证明。【得出结论】(4)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答案】(1)>;(2)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3)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锌/碳酸钠/紫色石蕊溶液;(4)水溶液中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解析】(1)氢氧化钾属于碱,溶液显碱性,A实验测得KOH溶液的pH>7;(2)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沉淀,B试管中的现象是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3)①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滴加稀硫酸,若观察到红色溶液变成无色,可证明C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钾消失了,一种物质物质被反应完全,就有新的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②氢氧化钾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③同学们猜测反应后的溶液中可能含有X,即证明反应后有酸剩余,依据酸的通性,可以选择活泼的金属(如锌)、碳酸盐、紫色石蕊溶液。(4)KOH与NaOH都属于碱,在水溶液中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7.(2023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化学真题)实验室有一瓶开封且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化学小组设计如下方案对其变质情况进行探究。【实验一】从定性角度,确定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实验步骤:Ⅰ、取一定质量的干燥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将溶液转移至锥形瓶中;Ⅱ、向溶液中加入试剂X,连接装置,如图所示;Ⅲ、……(1)试剂X的名称是;步骤Ⅲ的操作及现象是。【实验二】从定量角度,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已变质的氢氧化钠占变质前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2)化学小组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仍利用该装置及相关试剂继续实验,通过测定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在称量气体生成前装置及试剂总质量时,有同学认为,在实验一步骤Ⅱ前、后称量均可,理由是。本实验中所加试剂过量,但所测定的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偏小,原因是,此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3)结合本次探究活动,除了上述测定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测定其他量达成目的,写出具体操作并简述推断过程。【答案】(1)酚酞溶液;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足量氯化钙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充分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或红色褪去;(2)实验一步骤Ⅲ中只发生反应,既无气体参加反应又无气体生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残留在瓶中;氯化钙、氯化钠、氯化氢、酚酞;(3)实验一步骤Ⅲ后过滤、洗涤滤渣并干燥、称量,可得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可计算出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确定变质程度。【解析】(1)由于氢氧化钠及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都呈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现象明显。所以试剂X的名称是酚酞溶液;故填:酚酞溶液。由于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若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则溶液仍为红色;若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则溶液红色褪去。所以步骤Ⅲ的操作及现象是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足量氯化钙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充分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或红色褪去。故填: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足量氯化钙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充分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仍为红色或红色褪去。(2)由于实验一步骤Ⅲ中只发生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既无气体参加反应又无气体生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所以在称量气体生成前装置及试剂总质量时,有同学认为,在实验一步骤Ⅱ前、后称量均可。故填:实验一步骤Ⅲ中只发生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既无气体参加反应又无气体生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残留在瓶中,所以本实验中所加试剂过量,但所测定的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偏小。故填: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能残留在瓶中。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足量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此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生成的氯化钠、过量的氯化钙及生成的氯化钙、过量的盐酸中的氯化氢、酚酞等。故填:氯化钙、氯化钠、氯化氢、酚酞。(3)本次探究活动,除了上述测定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测定其他量达成目的。比如:实验一步骤Ⅲ后过滤、洗涤滤渣并干燥、称量,可得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可计算出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确定变质程度。故填:实验一步骤Ⅲ后过滤、洗涤滤渣并干燥、称量,可得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碳酸钙的质量可计算出已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确定变质程度。8.(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化学真题)某初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以下6种试剂:无色酚酞溶液、硫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钡溶液、稀硫酸,完成下列所有实验活动:实验活动一:资料卡片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例: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离子方程式为:注:和仍共存于溶液中。【对比分析】(1)四支试管中产生的相同实验现象为:。(2)试管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归纳总结】(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卡片,同学们总结出试管①、②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为:,试管③、④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为:。实验活动二:实验后同学们将4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一个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废液)。【提出问题】如何处理废液?(老师提示:要处理成中性,有毒,若存在也需除去。)【交流设计】(4)有的同学提出处理废液应先确定溶质成分,再逐一处理。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从离子角度分析和处理废液相对简单。于是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操作可能出现的现象由现象得出的结论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有,无(填离子符号)无明显现象无(填离子符号)溶液中产生气泡有,无(填离子符号)【拓展应用】(5)小组同学们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观察到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经老师协助,测定废液中和的个数比大于1∶2。老师让同学们在处理废液时,还要考虑到节约药品这一原则,则处理废液的最佳做法是。【反思评价】同学们又讨论了若是其他情况废液该如何处理。老师对同学们能够从多角度来设计方案和分析问题,并从中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较好的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答案】(1)(溶液中)都产生白色沉淀;(2);(3);(4)、;、;(5)先向废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然后加入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至沉淀完全。(合理即可)【解析】(1)由于①中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白色沉淀,②中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也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③中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也是白色沉淀,④中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也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所以四支试管中产生的相同实验现象为都产生白色沉淀。(2)试管②中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3)试管①、②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分别为,。所以试管①、②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为:。管③、④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分别为,。则试管③、④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可以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为:。(4)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有Ba2+。由于Ba2+与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所以溶液中有Ba2+,无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由于钡离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无钡离子(Ba2+)和碳酸根离子()。由于钡离子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根离子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中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有碳酸根离子(),无钡离子(Ba2+)。(5)由于测定废液中Ba2+和OH−的个数比大于1∶2,说明废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在处理废液时,还要考虑到节约药品这一原则,由于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所以处理废液的最佳做法是先向废液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由红色恰好变为无色,然后加入硫酸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至沉淀完全即可。9.(2023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真题)化学视角认识蒸汽眼罩蒸汽眼罩逐渐走进日常生活,它借助铁生锈产生热量,使材料内部的水分稳定蒸发,利用产生的热度和湿度缓解眼部疲劳。【实验探究】(1)探究一:检验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中有铁粉(用化学方法)选用试剂预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涉及的化学方程式(2)探究二:蒸汽眼罩快速发热的原因铁生锈,是铁与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放热缓慢。哪些因素能加快反应,使蒸汽眼罩快速发热?某小组同学采用对照实验展开探究,设计实验方案如下:(查阅资料:蒸汽眼罩内部材料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药品方案一4g铁粉、2mL水方案二4g铁粉、2mL水、2g氯化钠方案三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方案四4g铁粉、2mL水、2g活性炭、2g氯化钠下列方案之间能否形成对照?若能,请指出变量;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方案二与方案四方案一与方案四使用温度传感器收集数据并生成图像如图:对比分析图像,你获得的结论是(3)探究三:测量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中铁的质量分数温馨提示:①实验仪器和药品自选。②实验中的数据可分别用等来表示。你的实验方案。处理数据,计算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中铁的质量分数。【反思评价】①除上述探究中的因素外,影响铁生锈速率的因素还有(写一点即可)。②如何保存蒸汽眼罩。③结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铁生锈的辩证认识。【答案】(1)稀硫酸/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2)水、氧气;能形成对照,变量是活性炭;能形成对照,变量不唯一;活性炭和氯化钠共同作用可以使蒸汽眼罩快速发热;(3)取质量为m1的蒸汽眼罩内部材料于烧杯1中,称量总质量为m2,在烧杯2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称量总质量为m3,将稀硫酸全部倒入烧杯1中,待反应完全后称取烧杯1内剩余物、烧杯1及烧杯2的总质量为m4;温度(其它答案合理也可);密封保存;既有利又有弊。利:利用反应产生的能量;弊:造成金属锈蚀,资源浪费。【解析】(1)由于铁能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亚铁盐和氢气,则可将铁反应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或。(2)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方案二和方案四中一个有活性炭,一个没有,其它条件均相同,对比可知活性炭对反应的影响。方案一和方案四中有两个变量,则不能形成对照。对比方案一、二,只加入氯化钠对反应没有影响,对比方案一、三,只加入活性炭对反应也没有影响,但对比二、三、四,同时加入氯化钠和活性炭能加快反应,使蒸汽眼罩快速发热。(3)由于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