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同步练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徐、连、宿苏北三市高三三模)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得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供应了一条上升通路。——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材料二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情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商鞅实行这一措施的干脆目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目的:增加军队战斗力。(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情响应。影响:统一天下。2.(2019·南通、扬州、泰州三市三次调研)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与宗室重臣的沟通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非常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相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材料二孝文帝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主动、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缘由。答案(1)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削减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相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影响:推动北方民族的交融;为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中华文明的进步。缘由:擅长学习先进文化;坚决改革的决心。3.(2019·南通、扬州、泰州三市高三二次调研)明治维新是日本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心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干脆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也必需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材料二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见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高校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旧是江户时代的风景。——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明治政府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阅历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答案(1)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心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同等。(2)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启示:提中学央政府的国家治理实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4.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加,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绽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楚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仿照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新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验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百日维新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答案(1)举措:激励官民上书言事。缘由:甲午斗争的失败,国人救亡图存的须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缘由:戊戌变法急于冒进;实施的措施操作性不强;变法缺乏有用人才;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随意三点)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日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相识有何相同之处?(2)依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见在当时不能实现的缘由。答案(1)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见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解析(1)关于二人的在改革问题上的相同之处,重点强调二人都主见进行变革。(2)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见不能实现的缘由,首先要留意,光绪帝主见改革,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与维新派的主见有本质的区分,故不行能实现。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心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气调查探讨,提出工资改革看法。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确定,其中提出尤其要变更脑力劳动者酬劳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心确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凹凸、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变更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心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心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方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支配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确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赐予适当照看。——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20世纪80年头工资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20世纪80年头工资改革的意义。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安排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变更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主动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7.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务,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夫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谢,无比兴奋。可事实上,宣言在农夫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悲观。要理解这一奇妙的事实,我们就必需努力置身于农夫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需留意到,全部那些含模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夫耳朵里,如同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斗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将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恒久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减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看法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实行与其须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农夫”对“解放宣言”不满的缘由。(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缘由。(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答案(1)缘由:农夫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夫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夫的要求未得到满意。(2)缘由: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将来敢于进取的志气。8.(2019·江苏卷,24A)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学问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确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须要(社会须要新式人才)。(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化有主动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9.(2019·江苏卷,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确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敬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