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性_第1页
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性_第2页
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性_第3页
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小学品德论文在生活的舞台上,翩跹起舞小学品德论文——浅谈《品德与生活》中的生活性内容摘要: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回归生活”就是我们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思品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我们以生活为土壤,让儿童的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关键词: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人的品德是根植于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品德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品德教育自然不可能建立在远离实际生活的空中楼阁。而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往往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上,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纷杂的现实生活,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遭的生活世界自然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这么描述:课程的性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可见,生活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回归生活”就是我们课程所追寻的基本理念。思品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我们以生活为土壤,让儿童的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一、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源于生活。《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第28条告诉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品德与生活》课程尤其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它所追寻的是一种真实的教育。儿童在课程和教材中遭遇到的是他自己、他的伙伴们、以及和他有关联的人;说的是他自己的事、他的生活、以及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他想了解的事和物。课程和教材中的人就是他的伙伴和朋友,他们和他一起学习、一起思考和探索、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他们在一起交谈他们所关心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儿童不感到有心理距离的,因为它只是将儿童自己的生活内容展现在他们面前,其中有他们可以体会到的苦和乐,有他们曾经经验过的喜悦和烦恼,有他们能够理解的道理和知识,也有他们的期望和追求。这些反映儿童真实生活的人和事使儿童不会感到有心理距离,活动内容有着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其活动魅力自然而生。只有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是有教育意义的,才会是被儿童所认同的。因此,品德课上的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出发,既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捕捉真实的生活事件,或与儿童合作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活动只有源于儿童最基础、最本源、最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我们的课程目标才得以实现。因此,挖掘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去认识生活、去感悟生活,这成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如我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年级《如果我是他》时,我始终坚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的素材,课前做了调查,立足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提供的烦心事中去发现问题,引入课堂教学。由于课堂中的事例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人、身边事,感到特别亲切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事先以学生自己的故事拍摄了一段视频《丁丁的故事》,迟到、丢三落四,再加上成绩不好的丁丁让很多同学都有同感,在一段《丁丁的独白》中:“唉,我也知道自己成绩差,同学们都瞧不起我,其实我也想考好一点,让大家都喜欢我。我努力地想考好,可总考不好。我多难过呀,看来今天回家我又该挨打了,唉!”孩子们都走入了丁丁的内心,在情感上与之共鸣,此时,在孩子们的心里,“我就是丁丁,丁丁就是我”。这样封闭的课堂开放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生动了、活化了。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课堂。相信这个过程已经在触动学生的心灵了,这样他们才会去自主参与、去实践,去自主思考、去创新。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品德课堂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生活,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生活。体验,不仅需要感受生活,更需要理解生活。二、生活化的课堂活动——体验生活思品课中确实存在这么一种现象:结合教材中的事例,教师大做文章,从明理层层设问到导行步步深入,教师依照课本大力宣扬事理,鼓励学生要如何去做才对。如此“以案说法”,苍白无力,言不由衷。我们知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课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重要性。我们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现在《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方向:生活——教学——生活。又如我在教学《如果我是他》中,为了让他们能正确对待不如意、不开心的事,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与别人交往,指导老师建议我从学生的烦心事中,挑选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1、我字写得不好,其他小朋友笑话我;2、小朋友把我最喜欢的书撕破了;3、排路队时,他把我推倒了。然后说:“小朋友,碰到了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做呢?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件,想个好办法,演一演,说一说。”让孩子用表演的方式去还原生活、去理解生活、去学会生活。孩子们表现得很活跃,或告老师,或讲道理,办法层出不穷,表演生动活泼。这一切,来源于什么?来源于生活。有人说“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而我认为,课堂也根植于生活,课堂因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而精彩。新课程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作为基本取向,这就能有效地克服和避免以往小学德育中那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空洞说教,灌输道德规训的成人化的弊端。正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诗所言,正如我们能从中窥知只要回归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三、生活化的实践运用——懂得生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是师生的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观的转变带来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话、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是能自由创造的生活。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思维的特点决定了获得知识要多动手,多实践操作,而不是注入式,死记硬背。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感知,他们的道德观才会被“做”(实践)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交给儿童通向生活的钥匙,要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不能把教育局限于书本上,还要把他们的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实践中懂得生活。在教学《如果我是他》时,在让学生感受了伤害、明白了体谅之后,我设计了这么一段情境:“孩子们,体谅别人,我们会获得快乐;坦然地面对别人对你的伤害,我们会获得快乐!可是,可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或许也因为不够体谅,而做了让别人不开心的事,说了让别人不开心的话,小朋友,仔细想想,你有没有这样不小心伤害了人家,让他不开心了?”在学生勇敢站起来诉说不小心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后,我又顺势一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快乐?就是因为先前我们没有换个位置想想,没有好好地体谅体谅他。那么,小朋友,让他继续不开心下去吗?让伤害继续存在吗?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在音乐的渲染下:“是的,假如我不小心伤害了你,让我对你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让我们做好朋友。小朋友,为了曾经的错误,为了曾经的伤害,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轻轻地走到他面前,对他真诚地说句对不起吧!”至此,孩子们那沉睡的记忆给唤醒了,那不小心造成的伤害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们纷纷站了起来,勇敢地迈出了脚步,向他、向她、向他们表达心中的那份歉意。孩子们有的轻轻地握住了手,有的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还有的眼中闪有泪花……抓住契机,深度挖掘,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中,由口头上的说“不对”到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实践“道歉”,学生有了倾诉的机会,他们纷纷一吐为快,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真实的自己,他们用自己眼睛观察,用自己心灵去感受,他们自发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在教师的点引与同伴的启发下,学会了体谅、学会了原谅,学会了生活!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找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迅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认为自己所进行的思维是有价值的,就有一种认同感,他们就会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这样,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品德教育就在无痕的教育过程中自然完成。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