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社会热点跟踪训练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社会热点跟踪训练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社会热点跟踪训练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社会热点跟踪训练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社会热点跟踪训练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社会热点在满分100分的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占48分,非选择题占52分。这52分的主观题担负着区分考生、选拔人才的功能。主观题得分的多寡,决定着名校梦想的能否实现。本书编者匠心独运,针对考生这一备考短板,利用二轮复习大约30天的时间,每天一题,让考生有效利用课余碎片时间,在反复训练中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规范答题用语,增分主观大题,追逐“幸运52”。第1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民生问题(2019·河南六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摘编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家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19世纪的西方还相当普遍。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详细规定。(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之前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1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尚书·酒诰》和孔子的言论”得出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据材料一“孟子将……的思想”得出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据材料一“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得出国家对养老的重视;据材料一“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得出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第(2)问,西方,据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得出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和劳务服务为主;据材料二“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来实施的”得出养老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及保险立法予以保障;中国,据材料二“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得出受尊老敬老文化影响,注重道德义务;据材料二“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得出养老方式以家庭和宗族养老为主。答案:(1)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国家对养老的重视;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学者(尤其是儒家)著书立说奠定了养老观的文化基础。(2)差异:①西方: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和劳务服务为主;养老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及保险立法予以保障。②中国:受尊老敬老文化影响,注重道德义务;以家庭和宗族养老为主。第2天42题专练训练题型提炼观点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摘编)有人依据图一等甲骨文证实了《史记》所载商王谱系除个别次序有误外,其他都非常可靠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有铭文,记载了主人公随武王伐纣,胜利后受赏的经过。历史学家根据铭文内容,结合其他传世文献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图三为2015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订,开创了“直书其事,善恶自见”“乱臣贼子惧”的春秋笔法图四《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撰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从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并提出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仔细研读材料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物史料以及以不同文物史料为载体的历史纪录的发展变化,可以从文物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中国古代历史纪录的书写材料的变化、中国古代历史记录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等角度展开论述。文物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可以以图一甲骨文、图二利簋的记录为证;中国古代历史记录的书写材料的变化,从图一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到图四宋朝的书籍,都可以为证;中国古代历史记录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可以根据四幅图四种材料的历史记录内容得出。答案:示例一:信息:利用甲骨文印证《史记》关于商代世系记录大部分可靠,利用青铜器铭文确定周灭商的确切时间。观点:文物史料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论述:由于商周历史久远,相关历史资料有限,导致后世关于商周的文献记录比较模糊,而且一些文献记录也缺少印证。而考古发现的一些文物大多是一手史料,可靠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记录的不足。如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印证了《史记》关于商代世系的记录大多是可靠的,通过将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的铭文与相关文献记录结合研究,确定了周灭商的准确时间。文物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示例二:信息:商周时代,记录在甲骨、青铜器上的历史主要是表彰功业;《春秋》则要“善恶自见”;《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观点:我国古代,历史记录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论述:西周青铜器铭文主要是表彰主人的功业,政治色彩较弱;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是“克己复礼”,带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资治通鉴》作为官修史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统治者提供经验教训,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服务于现实需要,特别是官修史书为国家治理提供经验教训,是中国古代历史记录的一个重要特点。示例三:信息:商周时代,历史记录在龟甲兽骨、青铜器上,春秋时期记录在竹木简上,宋代普遍用纸。观点:中国古代,历史记录材质的进步极大推动了史学发展。论述:龟甲兽骨、青铜器不利于文字刻画、书写,导致对历史的记录语焉不详;春秋时期,竹木简作为书写记录材料,使状况稍有改观,历史记录的内容变得相对详细、丰富;纸的发明使记录历史的材质更易获得,而且便于书写,使历史记录变得丰富、详细。技术的进步,使记录历史的材质大大改善,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第3天选考题专练(三选一)热点押题辽太宗改革英日同盟刘宠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92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领土扩大“东至于海……幅员万里”。境内人民,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奚等族人民。取得幽云十六州后,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官署在皇帝牙帐之南)和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照“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辽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实质。(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国推行这套政治制度的意义。(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得出因地制宜;根据材料“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得出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双轨统治机构”得出实行双轨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思考改革前的契丹部落旧制和封建政治体制的区别,从而认识到是向先进文明学习。第(2)问,可以先思考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民族和地域有哪些,再分别思考辽这套政治制度改革对汉族、契丹族以及北方地区的影响。答案:(1)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制。实质:是对先进文明的吸收与肯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2)意义:适应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北方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契丹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保护。2.【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2019·广东揭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增加了一条重要的规定,即同盟条约的效力不能及于日美两国间的战争。1921年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压力下,《英日同盟》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摘编自百度百科(1)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1902年英日结盟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提供的英日同盟发展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变化。(8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英日同盟》是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在远东地区和中亚的殖民霸权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发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俄矛盾激化;英、日两国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军事同盟;据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得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狂潮。第(2)问,据材料“英国在中国的……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并结合所学,得出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日俄战争,打败俄国,独占朝鲜,在华势力大增;据材料“1911年签订……日美两国间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美、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英国在华势力的衰退,英美逐渐接近;据材料“1921年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压力下,《英日同盟》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暂时独霸中国,英国在华利益受损。据材料“1921年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压力下,英日同盟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得出接着签订的《四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狂潮;英国在远东地区和中亚的殖民霸权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发起“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日俄矛盾激化;英、日两国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2)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日俄战争,打败俄国,独占朝鲜,在华势力大增。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英国在华势力的衰退,英美逐渐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暂时独霸中国,英国在华利益受损。1921年华盛顿会议,在美国拉拢和压力下,英日同盟为英、法、美、日《四国公约》所取代。接着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中国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局面。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2019·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押题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时期宗室、大臣。年轻时跟随父亲刘丕学习,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出任东平陵县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患病后辞官,百姓送行致道路阻塞,车辆不能行进。之后连续担任豫章、会稽太守。在会稽郡时,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政绩卓著。后被升职入京,山阴县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了百文钱赠给他。他不肯接受,只是从各人带的钱中选一文收下,因此被后人称为“一钱太守”。其后历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无余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洒扫,专待刘大人到来,您不能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离开了。——摘译自《后汉书·刘宠传》(1)根据材料,概括刘宠为“吏民所爱”和被朝廷重用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宠被重用的时代背景。(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得出精通儒学;据材料“母患病后辞官”可知孝敬父母;据材料“以仁惠为吏民所爱”可知仁爱惠民;据材料“政绩卓著”可知为政有道;材料“清廉朴素,家无余财”说明清廉朴素;从材料“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只是从各人带的钱中选一文收下”得出和蔼亲民。第(2)问,据材料“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并结合所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出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由材料“被举荐为孝廉……母患病后辞官”并结合所学选官的标准是孝廉可知从朝廷到民间重视孝道;从材料“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并结合所学察举的标准是孝廉得出察举制是主要选官途径;依据材料“其后历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得出东汉后期官场腐败。答案:(1)精通儒学;孝敬父母;仁爱惠民;为政有道;清廉朴素;和蔼亲民。(2)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从朝廷到民间重视孝道;察举制是主要选官途径;东汉后期官场腐败。第4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体育竞技(2019·湖北武昌区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娱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竞争胜负的踢法外,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1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可知统治集团的偏好与倡导;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据材料一“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专门运动项目”可知参与面广,社会开放,包容性强;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以来推进的武举与体育运动的繁荣有关。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可知采用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体育运动;据材料二“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可知体现了理性精神;据材料二“适当的体育运动……帝国服务的能力”可知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习惯,发挥了教育功能。第二小问,据材料二“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政府对体育活动的规范;据材料二“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可知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断深入。答案:(1)背景:政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包容;民族交融的推动;武举制的影响;统治集团的倡导。(2)特点:以法治规范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体现理性精神;赋予体育活动教育功能。原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物质财富增长;城市人口增加;政府对体育活动的规范;自由主义思想传播;对体育运动认识的深入。第5天42题专练训练题型观点评论类(2019·广东湛江测试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代表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认为,8世纪以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同时期的英国不相上下,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而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他认为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用的是人力和牲畜力,英国用的是机器动力,而机器动力的能源来自煤。煤的产量,英国一个世纪里翻了五六倍。与此相比,长江三角洲远离中国的主要煤产地。所以,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或“大分流”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摘编自卢汉超《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西方学界热衷唱衰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和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彭慕兰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根据材料“所以,英国和长江三角洲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或‘大分流’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可以提炼出彭慕兰的观点,“历史的机缘巧合”并不准确,不是偶然性,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论述部分,重点论述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中西1800年以后的不同发展,可以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和英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原因、影响等角度去思考。答案:示例:认识:彭慕兰认为1800年前后,英国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出现的大差距是一种机缘巧合,而中英在1800年以后出现的大差距并非历史的巧合,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不同的制度对中英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8世纪,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英国不相上下。然而,19世纪以来,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自然条件并不是制约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封建制度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美洲殖民地也成为英国发展的推手;然而,英国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的侵略,提供了其发展所必需的市场,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彭慕兰的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其忽视了政治制度在中英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第6天选考题专练(三选一)热点押题清末商业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柳宗元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在爱国人士纷纷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压力下,清廷为挽救财政危机,于1903年3月发布“上谕”,承认“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准令成立商部,派载振等先订商律。1904年1月公布《公司律》,又由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0月起,施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及《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又颁《改订商标条例》《商部商标注册局办法》等。1906年,颁行《破产律》和商部奏准的《奖给商勋章程》。1907年,谕令各官署:从优奖励经营农、工、商、矿确有成效者。农工商部制定出《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1909年完成《大清商律草案》。这是中国近代首次编定商事法典草案。——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意义。(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19世纪末,在爱国人士纷纷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压力下”得出内忧外患,爱国人士实业救国热情高涨;据材料“清廷为挽救……要政”得出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清末新政进行。第(2)问,据材料“1907年谕令各官署:从优奖励经营农、工、商、矿确有成效者”得出政府长期歧视工商业的政策得以改变,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据材料“1909年完成《大清商律草案》。这是中国近代首次编定商事法典草案”得出为商人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我国商业立法近代化进程,为后世商业立法提供了借鉴。答案:(1)背景:内忧外患;西方近代商业法律的传入;爱国人士实业救国热情高涨;清末新政进行;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2)意义:使政府长期歧视工商业的政策得以改变;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商人经商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我国商业立法近代化进程;为后世商业立法提供了借鉴。2.【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2019·四川宜宾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在协约国一方,中国派出的劳工数量最多,在欧洲的时间也最长。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摘编自人教版教科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可以从时间、背景、规模、程度、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由所学过的一战相关史实可知,一战爆发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的矛盾与竞争空前激烈,1914年一战爆发一直持续到1918年,可知一战各国矛盾复杂,持续时间长;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可知其规模很大;由“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可知其造成极大伤亡,破坏性强。第(2)问,可以联系所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来回答。答案:(1)特点:时间长;规模大;矛盾复杂;破坏性强。(2)影响:付出了沉重代价,加重了人民负担;最终目标落空,诱发了五四运动;促进国人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2019·山东青岛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在哲学上,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曶(古通忽)黑晰眇,往来屯屯;庞昧革化,惟元气存。”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批判各种神学迷信,相信“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批判了试图恢复“封建制”,“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同时柳宗元认为“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三家“皆有以佐世”,可以“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摘编自《柳宗元哲学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柳宗元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柳宗元思想的历史价值。(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柳宗元认为世界万物由‘元气’产生”结合所学得出主张万物由元气产生;据材料“批判各种神学迷信,相信‘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结合所学得出反对迷信鬼神,强调人的能动性;据材料“柳宗元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结合所学得出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据材料“批判了试图恢复‘封建制’,‘与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结合所学得出反对回归传统分封制;据材料“同时柳宗元认为‘浮屠诚有不可斥者……黜其奇邪’”结合所学得出主张三教合流,相互促进。第(2)问,据材料“三家‘皆有以佐世’,可以‘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邪’”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三教合流;为宋朝理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儒学发展;而主张万物由元气产生;反对迷信鬼神,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反对回归传统分封制,一定程度上起到开化民智的作用。答案:(1)内容:主张万物由元气产生;反对迷信鬼神,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反对回归传统分封制;主张三教合流,相互促进。(2)价值:促进了三教合流;为宋朝理学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儒学发展;一定程度上起到开化民智的作用。第7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城市建设(2019·四川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先确定比较项,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关系角度来回答。据材料一“在经济上……财政管理系统”得出西欧城市经济独立,而中国城市经济特点需要结合所学得出隶属于封建经济;据材料一“政治上……行政官员”得出西欧城市政治自治,据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得出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据材料一“从社会关系上来看……的自由人”得出西欧市民自由,据材料一“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得出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得出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得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根据材料二“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第二小问,由材料二时间“19世纪下半叶开始”,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此时的社会大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环境等角度回答。答案:(1)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西欧城市政治自治,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2)特点: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第8天42题专练训练题型自拟论题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项目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时间1405~1433年(明朝前期、中期)1492~1502年人数每次约2.7万人最多1000人舰队性质皇朝特遣船队私人航海探险队经费来源国库支付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航海目的宣扬国威、朝贡贸易探险、掠夺贸易、寻找黄金和新殖民地船队成员官吏、士兵、水手、工匠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扮演角色和平外交使者殖民者、通商者、海盗结果终止推动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影响促进东西方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但也给明朝带来沉重负担殖民扩张与掠夺造成了亚非拉国家与地区的贫穷与落后;加快封建主义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据表中所列项目提取2~3个要素,对表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严谨。)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需要提炼论题,然后进行阐释,注意史论结合。可以对表格横向进行比较,从航海性质、航海目的的角度,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结果差异;也可以从经费来源的角度,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目的;也可以从影响的角度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功与过。答案:示例:从经费来源、航海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结果的差异。郑和下西洋的经费来源是国库支付,朝贡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所带来的收入无法支撑航海的庞大支出,当国家(政府)减少或停止经费支持时,郑和下西洋终止。郑和下西洋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所以无法长久。而哥伦布航行,进行的是掠夺贸易,大肆抢夺黄金等贵金属和欧洲紧缺资源,巨额利润进一步刺激欧洲国家股份公司、私人和王室的投资,因此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不断扩大,它顺应了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客观需要,因此不断发展。总之,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是导致“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第9天选考题专练(三选一)热点押题烟草制度改革苏联对外关系汤斌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2019·湖南衡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全国卷烟业生产销售中心的上海,市内共有烟厂122家,有颐中、花旗两家外资企业,国营仅有中华一家,其余皆为私营企业。新中国虽对私营卷烟业实行合理调整,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烟草企业依然不景气,直接导致了新政权税收的萎缩。对此,中央高度关注。1951年5月,中央政府明确将“烟叶”“卷烟用纸”纳入国家专卖品范围。1953年后,上海市政府决定对私营卷烟业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到1955年底,上海的私营卷烟企业悉数被接收或进行了公私合营,政府对其改造策略也成为日后指导其他地区卷烟业改造的方针。烟草制度改革后,上海卷烟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摘编自沙青青《一九五一年率先改造的新中国烟草业》(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烟草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烟草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卷烟业生产销售制度不统一,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由材料中“大部分烟草企业依然不景气,直接导致了新政权税收的萎缩”,得出卷烟产业陷入困境,影响国家税收;由材料“新中国虽对私营卷烟业实行合理调整”,得出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由材料“对此,中央高度关注”,得出党中央高度关注新中国烟草制度改革。第(2)问,中国烟草制度改革中对烟草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烟草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材料“烟草制度改革后,上海卷烟工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进行烟草制度改革,巩固了上海在全国卷烟工业的生产基地与销售中心地位;新中国烟草制度改革前,“大部分烟草企业依然不景气,直接导致了新政权税收的萎缩”,进行烟草改革后有利于解决新中国的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材料“到1955年底……改造的方针”,可知新中国烟草制度改革为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验。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卷烟业生产销售制度不统一,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卷烟产业陷入困境,影响国家税收;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党中央高度关注。(2)影响:对烟草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烟草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巩固了上海在全国卷烟工业的生产基地与销售中心地位;有利于解决新中国的就业问题,而且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为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经验。2.【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3年,苏联拟定了一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建议可以加入国联以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相互保卫协议。为加入国联,苏联同一系列国家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尤其与美国建交等,1934年9月,苏联加入国联担任常任理事国。1935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的进攻与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任务》的主要报告,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议。1939年,英法苏谈判中,苏联提出在平等互惠基础上缔结互助条约的八项建议,但最终失败。——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在三十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33年,苏联拟定了一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议”可得从反对帝国主义威胁转为反对法西斯国家的威胁;从建议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到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为加入国联,苏联同一系列国家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尤其与美国建交等”可得从敌视西方到主张与西方国家合作。第(2)问,根据材料“为加入国联,苏联同一系列国家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尤其与美国建交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缓和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苏联建设;根据材料“1935年,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议”可得出针对反法西斯的外交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考量;根据材料“1939年……但最终失败”可得由于苏联与西方国家矛盾重重最终失败。答案:(1)从反对帝国主义威胁转为反对法西斯国家的威胁;从敌视西方到主张与西方国家合作;从建议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到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缓和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苏联建设;针对反法西斯的外交努力,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提供条件;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考量;由于苏联与西方国家矛盾重重最终失败。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2019·四川南充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汤斌,清朝政治家、理学家。他为官一生,清正廉明,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康熙年间一年多的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汤斌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被尊为“理学名臣”,著书立说,发展理学。汤斌官至工部尚书,一生顺从,他以汉人知识分子身份率先入仕清朝并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汉文化政策。屈从于满族强权,不敢说真话,也无自古知识分子的刚直阳刚之气,清朝皇帝也说他“言行不一”,最后在矛盾中抑郁忧惧而死。(1)据材料概括汤斌的主要成就。(6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斌。(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他为官一生……发展理学”可概括出汤斌的主要成就。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汤斌的一生,从功、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成就:清正廉明,政绩斐然;治理河务,重视漕运;以民为本,体恤百姓;著书立说,发展理学。(2)评价:汤斌的一生,既有功也有过。一方面他为官清廉,体恤百姓,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治理河务和漕运,赈灾救灾,促进经济的发展;著书立说,发展理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他帮助清政府实行抑汉政策,不利于民族交流;屈从强权,有失知识分子的风骨。第10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人口规划(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13分)解析:第(1)问,欧洲,根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城市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中国,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也充当矿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第(2)问第一小问,欧洲,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因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的欧洲移民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主要形式”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国移民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论是自愿的移民,还是迫于生存压力的移民,都能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答案:(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第11天42题专练训练题型信息提取类(2019·山东临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从17世纪中期起,随着糖的“加盟”,上流社会的女性中间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18世纪末,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由于加糖红茶具有这些重要性,所以它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日]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历史信息的阐释准确全面。)解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一:据材料“18世纪末,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让人精力充足”,得出加糖红茶普及到工人阶级,促进了工业革命。阐释一:据材料“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来阐述信息一,得出答案。信息二:据材料“从17世纪中期起……平民化”,得出加糖红茶由上层社会普及到下层社会。阐释二:第一要牢记信息二,第二联系所学知识——英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分析加糖红茶可以由上层社会普及到下层社会的原因。答案:示例1:信息:加糖红茶普及到工人阶级,促进了工业革命。阐释:工业革命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赋予加糖红茶以工业文明的气息。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工人的生活元素。对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们来说,在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则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从此英国人传统的烹饪习惯逐渐向支持英国工业发展的方向转变,推动了近代英国的经济发展。示例2:信息:加糖红茶由上层社会普及到下层社会。阐释:加糖的红茶最初流行于以英国王室为首的上流阶层,这种饮品方式被视为贵族身份的象征。随着英国对于蔗糖生产和贸易控制能力的加强,英国国内对于糖的消费开始呈现出一种急剧增加的势头。蔗糖大量远销欧洲,其价格也随之下降,蔗糖从原来的奢侈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加糖红茶成了英国一种独特的生活文化。第12天选考题专练(三选一)热点押题子产改革《八一宣言》格里希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2019·河北唐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543年到公元前522年,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改革家。子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1)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2)“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3)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在统治劳动人民方法上,子产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宽”即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即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4)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子产一系列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子产去世后,全国的人们都伤心的落下了眼泪,全国三个月内都听不到弹琴娱乐的声音。——摘编自个人图书馆·小袤·《中国》(1)根据材料,指出子产改革前后郑国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主要变化。(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得出经济上,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根据材料“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秘密法”得出政治上,秘密法变为成文法;根据材料“在统治劳动人民方法上,子产第一个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得出政治上,提出宽猛相济治民策略;根据材料“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得出政治上,善于听取国人意见,因才任使。第(2)问,根据材料“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得出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根据材料“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宽服民’,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以猛服民’”得出为后世文化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得出推动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1)变化:经济制度上,井田制变为土地私有制;政治制度上,秘密法变为成文法;宽猛相济治民策略,善于听取国人意见,因才任使。(2)历史意义:促进了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为后世文化发展提供了实践借鉴。2.【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为工人阶级的反法西斯主义的统一而斗争的任务》的报告。会后不久,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并于10月1日在法国巴黎的《救国报》上全文发表。宣言的核心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全中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策略开始发生新的转变,并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八一宣言》发表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八一宣言》产生的历史作用。(9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1935年7月……(即《八一宣言》)”结合所学得出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要求;结合所学得出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第(2)问,据材料“宣言的核心……新的转变”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直接接触并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开辟了道路;据材料“并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结合所学得出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答案:(1)背景: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要求;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历史作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直接接触并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开辟了道路;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维尔纳·格里希,德国人,大学毕业后,投身东德机器和拖拉机厂工作,1961年转往西德工作,1983年退休。1984年加入了由政府组建的高级退休专家组织,被派往中国武汉担任一家柴油机厂的顾问。随着上任后一系列改进生产和严把质量关的措施,产品寿命大大延长,工厂效益明显提升。格里希被委任为武汉柴油机厂的第一位“洋厂长”。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调纪律约束,努力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并积极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企业效益迅速提升。此外,他还帮助多家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建立联系。为表彰他的贡献,德国政府授予他联邦十字勋章,中国政府授予他“十大国际友人”称号。——摘编自贝恩特·格里希《我的父亲维尔纳·格里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格里希“洋厂长”企业改革成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格里希“洋厂长”为中国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维尔纳·格里希……1983年退休”得出格里希本人有着丰富的东西德企业工作经验;根据材料“1984年加入……顾问”得出中德关系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迅速提升”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第(2)问,根据材料“1984年加入了……明显提升”得出改革武汉柴油机厂为中国企业提供先进管理经验;根据材料“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职工的福利待遇”得出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贡献;根据材料“他还帮助多家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建立联系”得出介绍多家中德企业建立联系,推动了中德两国的友好合作。答案:(1)原因:格里希本人有着丰富的东、西德企业工作经验;中德关系不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2)贡献:改革武汉柴油机厂为中国企业提供先进管理经验;介绍多家中德企业建立联系,推动了中德两国的友好合作;提高企业效益,为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改善作出贡献。第13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经济政策(2019·湖南永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英国的农业在15世纪下半期出现圈地运动,至17世纪初期圈地50万英亩。随着羊毛价格的上涨,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据统计,16世纪英国农场面积已占全部耕地的58%。与此同时,分散在一般农户手里的土地,面积也大大改变了。到16世纪英国农业已经实现商品化,市场机制开始激励着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并使农业革命较早发生。以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至19世纪英国成为欧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摘编自潘迎化《近代英国、荷兰、法国国际竞争兴败原因之探索》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1927年6月,河南省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将原北洋政府的省实业厅改为建设厅,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8月,各县实业局亦改为建设局,农、林、蚕、棉、水利等涉农事务归建设局管理。1932年,县政府直属部门改局设科后,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法。同年12月,遵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农业机关整理办法纲要》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1934年9月,国民政府财政部与河南省合作成立了整理水道改良土壤委员会,还有农村合作委员会从事农业生产的督导和推广,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摘编自黄正林《制度创新、技术变革和农业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英国农业革命的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动农业近代化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近代化的不同之处。(14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得出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据材料一“到16世纪……较早发生”得出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据材料一“1560年左右出现的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注:以前是敞田制),英国开始农业革命”得出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得出设立分工明确的农政机关;据材料二“设一些具有科研性质的农业机构”“重新订立了农场、苗圃管理办法”“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得出建立各级农业机构并进行成果推广;据材料二“在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河南省农村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得出成立合作社,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到16世纪……较早发生”得出英国农业近代化依靠市场调节;据材料二“农业成为政府关注比较多的经济部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政机关明显增多,职责细化和分工明确”得出中国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据材料二“设立农业推广所和种子繁殖场”得出中国注重技术的指导与推广;据材料一“小块土地逐步向资本主义大农场、牧场转变”“诺福克轮作制为标志”得出英国注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与革新农业生产技术。答案:(1)影响:改变了土地关系,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使英国农业由分散的小农经济向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力。(2)措施:设立分工明确的农政机关;建立各级农业机构并进行成果推广;成立农村合作组织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不同之处:中国由政府主导,英国以市场调节为主;中国注重技术指导和成果推广,英国注重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与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并举。第14天42题专练训练题型图片关联类(2019·福建南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上述图片折射出近代进程中的重大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幅图片,指出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加以概述说明。(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幅图片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现象要彼此关联,概述说明准确全面。)解析:紧扣设问要求“任选两幅图片,指出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加以概述说明”。比如选择图一和图二,首先根据图片联想所学知识得出两幅图片的历史现象:图一是英国殖民侵略者所建立的东印度公司的商船,说明英国殖民侵略的事实;图二是美国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然后说明图一和图二的关系:前者是英国殖民侵略,后者是反对英国殖民侵略成功,诞生新的国家。最后进行概述说明,注意说明时结合所学,所列史实要精准,而且紧紧围绕英国殖民侵略与北美反对英国殖民侵略进行,不要答偏;一定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此题若选取其他两幅图片也可,言之有理、有据可依即可。答案:示例:历史现象:图一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图二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和《独立宣言》的制定。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及《独立宣言》的制定。概述说明:东印度公司对北美殖民地茶叶贸易等的走私和垄断,阻碍了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激化了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18世纪晚期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揭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此后,美国人民通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赢得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第15天选考题专练(三选一)热点押题民国初年经济法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王夫之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2019·安徽合肥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3年底,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他深知,想要快速顺利有效地进行经济法制建设,仅靠自己和农商部的主观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上获得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在下取得广大工商界的参与和拥护。对于国务院,张謇尽量利用机会宣示和解释自己制定经济法规的设想和方案,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对于作为法律审核机构的参议院、众议院和法制局,张謇设法沟通,除了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已表示希望两院给予支持外,还在某些重要法规交付审议时,希望参政院和法制局视情况而简化审核程序,尽速审议通过。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如不能吸收则给予解释说服。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如《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就是根据清末资政院在全国各商会讨论和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经农商部邀请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后才制定。其他经济法规的制定,也比较广泛地征求了工商界的意见。——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进行经济法制改革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经济法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作用。(9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政治上,据材料“1913年底”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民族危机,得出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据所学,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得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经济上,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依据所学,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得出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据所学,西方思想的传入得出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仅靠自己和农商部……以争取获得支持和同情”得出注意协调各方力量;由材料“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得出广泛听取意见;从材料“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可知关注国情。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对于工商界,张謇尽量兼顾工商业习惯,吸收他们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得出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材料“张謇出任农商总长,立即着手经济法制建设”得出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由材料“张謇在制定经济法规时较多地注意到了本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得出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2)特征:注意协调各方力量;广泛听取意见;关注国情。作用:有利于改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的基础,为后世经济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2.【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法国战败后,英国孤军奋战抵抗已控制了绝大部分欧洲的德国。英帝国总参谋长迪尔说:“我们国家一千多年来正第一次面临遭受入侵的危险。”1940年,美国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同时,英国力图打开与苏联关系的新局面。英国派遣了对苏联有好感的工党左翼领袖克里普斯出任驻苏大使。尽管由于过去的陈见和隔阂,英国的努力成效不大,但是英国仍然不放弃努力。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情报处将早就获得的有关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情报转告给苏联。事实上,英国对苏联的参战期待成为希特勒下决心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在希特勒看来,“如果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粉碎……如果俄国垮了,对英国来说,美国也就保不住了”。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掩盖不住内心狂喜,表示“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当时,英国著名工党评论家迈克尔·富勒这样评述:“1941年6月22日以前,英国的胜利是梦想,而在这一天之后,英国的胜利已在预计之中。”7月12日,英苏签订了《苏联和大不列颠政府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英国与苏联从东西方两边建立抗击德国战线的态势已然形成。——摘编自夏正伟《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线作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期待苏联参战的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英签订《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的历史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对待苏联参战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希望苏联快速参战,这主要是由于德军西线得手,力图速战速决;英国孤军抵抗,危在旦夕;美国逐渐改变中立态度;苏联明哲保身,静观时变。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英国和苏联之间签订共同对德作战的协议,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增强了英国人民抗德必胜的自信心;改变了战争态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建立。答案:(1)背景:德军西线得手,力图速战速决;英军孤军抵抗,危在旦夕;美国逐渐改变中立态度;苏联明哲保身,静观时变。(2)意义:使德国陷于两线作战;增强了英国人民抗德必胜的自信心;改变了战争态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早日建立。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2019·福建三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代表作有《尚书引义》《宋论》《读通鉴论》等。在《尚书引义》等书中王夫之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作了批驳。在《宋论》中他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政治思想。在《读通鉴论》中反思了政治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前人所提出的“循环论历史观”进行批判和反思,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他既论证了“重农务本”的伦理正确,也提出了“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的经济伦理。他指出人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性的形成不全是被动,可以主动地权衡和取舍。王夫之认为气是唯一的实体,提出“气一元论”,不是“心外无物”。他还强调“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的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峰。——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夫之的主要思想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夫之对古代哲学的贡献。(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存天理,灭人欲’作了批驳”“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提出‘气一元论’”“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等总结出王夫之思想的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明末清初的大背景,可以思考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及材料中批判的“程朱理学”“循环论历史观”等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对前人所提出的‘循环论历史观’进行批判和反思”可以得出对历史发展观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人性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可以得出对人性发展的贡献,根据材料“代表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最高峰”可以得出对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贡献。答案:(1)主要思想:反禁欲主义;循天下之公;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气一元论”;辩证的发展观。社会背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理学和心学的嬗变;商品经济的发展。(2)贡献:丰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推动古代认识论进步;丰富了历史发展观;丰富了传统的人性论。第16天41题专练热点主题社会慈善42题专练训练题型观点评析类1.(2019·广东肇庆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征信是慈善组织通过公示确切的证据进而获得公众信任的措施和方法。清代慈善组织编印的《征信录》以收支账目为主,有些全是账目清单与捐款人名单,民国的《征信录》除收支账目外,工作报告的内容增多。《征信录》主要送给慈善组织内部同仁、捐款者、官府,此外,还要在神前焚化,让神灵判定是否真实可信。1876~1879年,山东等北方地区发生特大旱灾,江南士绅发起义赈活动,并利用《申报》刊载捐款启示和收支清单。民国时期,随着慈善组织规模的扩大,经收款项的巨额,特别是临时性慈善组织,旋起旋撤,于是会计师审查开始介入,20世纪30年代日益普遍化。——摘编自王林《论中国近代慈善组织的征信方式及其演变》材料二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慈善用途法》,该法案明确了慈善的定义、慈善组织的基本规范和制度框架等,并首次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辖权,开启了西方专业化慈善事业的历史。1853年,英国制定了《慈善信托法》,并根据该法的规定于1860年成立了慈善委员会,这是一个具有准司法权力的慈善组织,负责对全英慈善组织进行登记和监督。1906年,英国自由党上台执政,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推动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制度化。——摘编自韩丽欣、郑国《中西方慈善文化传统资源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慈善组织征信方式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监管慈善组织的举措和历史背景。(13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于是会计师审查开始介入,20世纪30年代日益普遍化”说明中国近代征信方式起步较晚;据材料一“清代慈善组织编印的《征信录》……主要送给慈善组织内部同仁、捐款者、官府”表明征信方式以民间自发为主,官府参与征信监督;据材料一“清代慈善组织……内容增多”表明征信方式多样化且不断发展完善;据材料一“送给慈善组织内部同仁、捐款者、官府,此外,还要在神前焚化……”体现多种征信方式既有不断递进的关系又并行使用,相互印证;据材料一“利用《申报》刊载捐款启示和收支清单”说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据材料一“在神前焚化,让神灵判定是否真实可信”得出寄托于神灵,具有神秘色彩;由材料一“会计师审查开始介入”可知“神鉴”向“人鉴”演进;从材料一“征信是慈善组织通过公示确切的证据进而获得公众信任的措施和方法”说明征信方式力求信息公开、真实,以获得社会信任。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慈善法《慈善用途法》”表明立法规范,走法治化道路;由材料二“确立了政府对慈善基金会的管辖权”可知明确政府的监管权;从材料二“成立了慈善委员会……负责对全英慈善组织进行登记和监督”得出成立监督机构;据材料二“推动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制度”表明完善慈善制度,予以制度支持。第二小问,据材料二“1853年,英国制定了《慈善信托法》”并结合所学英国革命的知识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法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据材料二“1853年”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后形成两大对立阶级、贫富分化严重可知工业革命后,社会两极分化加剧;据材料二“1601年、1853年、1906年”并结合所学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国力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