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件_第1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件_第2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件_第3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件_第4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章简介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代中国经济层面的改革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二是所有制问题,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三是分配问题,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问题。计划(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实质是谁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等阶段,从中共十四大以来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最终确立并走向深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问题争论了十四年,直到邓小平南巡,这场争论才划了一个句号。所有制问题用了五年时间,在十五大上得到解决。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在十六大上得到明确的解决。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党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过程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市场经济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1年6月的《决议》正式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并得到十二大肯定。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但这时市场经济还被认定只起辅助、补充作用。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第二阶段,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对如何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直在思考,他认为,这两者的关系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很糟。(《邓选》第3卷,第17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规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决定》还强调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不再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邓小平认为,这个《决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作出了新的解释,说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他指出,以前“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邓选》第3卷,第364页)(拓展: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强调的是交换。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指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才能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1987年十三大提出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并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这相对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改革理论的深化与突破。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阶段,市场经济原理的明确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政治风波,国际上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和政策不动摇。他认为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他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述,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原理,从理论上根本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德新社(德国)称赞邓小平“把中国带出了落后和孤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根据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建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到邓小平赞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出: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上实现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勾画出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的描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化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节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提出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七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十八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决定》最重大的理论突破,二字之差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当然,市场“决定”作用不等于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8项(见教材P164)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第一,突破了把计划和市场作为制度属性范畴的传统观念,把它们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由此阐明了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在过去,无论是西方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一般都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看作是分属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我们党的贡献在于:不再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制度性范畴,而是看作体制性范畴。它们不是某种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只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亦即经济手段。德新社称赞邓小平“把中国带出了落后和孤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父。”杨继绳《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变革》作者:杨继绳2014年08月18日来源于财新网

第二,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市场关系的平等性市场活动的竞争性市场发展的开放性市场行为的有序性宏观调控间接性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特征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市场主体的自主性:所有企业都具有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所拥有的全部权利;市场关系的平等性: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通过市场发生联系,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中,全部生产要素都进入市场;市场活动的竞争性:所有经济活动主体都以市场为竞争目标,拓展市场空间;市场发展的开放性:每一市场主体都追踪市场,适应市场变化;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市场行为的有序性:一切经济活动方式和关系都以法律形式来规范,整个经济的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和科学的法制基础(包括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以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宏观调控间接性: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强化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等。

我们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离析,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又强调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的济基本特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这样做是否违反了社会主义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邓选》第3卷,第149页)(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2)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点)(3)宏观调控上,把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也就是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性作用,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消极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针对有人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几字是画蛇添足,江泽民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69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缺乏科学认识,从而实行了一些超越阶段的错误政策。在所有制结构上重全民、轻集体、排挤个体、消灭私营,盲目求纯,力图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一大二公三纯)。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1975年的工业企业产值比例图全民所有制占83.2%集体所有制占16.8%商品零售总额商业企业比例图全民所有制占90.2%集体所有制占7.7%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符合我国生产力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状态。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何在?十五大报告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使之牢牢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否则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状况是低水平、不平衡、多层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仍然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为那时仍然会存在多种不同水平的生产力,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所有制形式。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内容,而不是因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一,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注意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及十八大报告均指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样的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其活力;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集体经济国有经济第一、国有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国有经济具有五大特点: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领导力量;掌握着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大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引导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的物质条件。第二、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第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所以,它们属于公有制经济成分。第一,从量上看,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从质上看,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十五大报告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十八大强调:要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从目前看,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前瞻性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自然垄断行业(铁路、电力、电信、油气等。)公有制经济性质和实现新式是两个不同层次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归属上,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没有“公”与“私”、“社”与“资”之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新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性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明确提出以股份制为主体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十五大”提出“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强调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突破了将公有制实现形式定位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传统观点,强调通过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来推行股份制。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后,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600651)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回赠给客人

十八大指出,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深度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新式,是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加。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具体提出,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明确国有资本可以采取“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两种控股方式。(绝对控股:企业中,国有资本比例大于或等于50%,相对控股指国有资本小于50%,但高于企业中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例)长期以来,在实践中,一般将国有资本对企业的控股理解为绝对控股,这不仅从微观上看阻碍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而且从宏观上看分散了有限的国有资本,削弱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相对控股”方式的提出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集中,也有利于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后,允许某些行业的国有企业可以优胜劣汰。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前瞻性战略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这就进一步明确和收缩了国有资本应该集中的领域,将国有资本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国有资本的流动和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活力结合起来。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其作用主要有二:它有利于在短期内迅速集中大量资本,缓解个别资本积累的有限性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巨额资本的矛盾;有利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它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企业向本企业职工筹集资本,使企业职工既是本企业的劳动者,又成为资本持有者;它一方面保持了联合劳动和互助合作的性质,另一方面职工持股,实现了资本的联合;劳动者除了按劳动取得报酬外,还按投入的资本额获得相应的收益。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共同劳动,共同担风险,利益共享,使劳动者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为一体。股份合作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把握公有制经济概念时,需要弄清一个问题:不是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公有制。公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务于他们共同的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而现在一些以“社会所有”或“公众所有”的名义出现的所谓“新公有制”的企业或组织,则不属于公有制。因为这些企业或组织中不同的个人或集团,对该企业或组织占有的生产资料并不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利益,而是以出资多少为依据来确定他们权利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寡,真正的经济大权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和收益公有的特征。怎样看待所谓“新公有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个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非公有成分港澳台经济外资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是否存在雇佣关系

个体经济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中。它作为一种非主要的经济关系,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个体户:个体经营的农民或工商业者。(个体户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果实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或支配。私企:私人企业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可以雇佣工人,独立进行经营生产,一般不受国家支配)个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基本上无剥削。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由于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存在剥削性质。我国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是鼓励发展、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

记住私营企业和我们平常说的民营企业是一致的,而个体经济,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个体户,小摊小贩小老板之类的概念。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般性质,即私人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它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经营活动与公有制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并要在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它们的雇工是国家的主人,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是受国家有关法律保护的。【年广久】年广久早年创办“傻子瓜子”,因邓小平两次在高层提及此人而闻名全国,号称“中国第一商贩”。图为上世纪80年代年广久(左)在卖瓜子。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部分。境外和海外资本家的投资,其资本当然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但是,这些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调节下进行生产和经营,同社会主义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要遵循我国法律,接受我国政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因此,我国的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而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另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中还可能包含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有些还是由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这部分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第四,目前中国非公有制经济GDP所占比重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就业贡献超过80%,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还对发展创业经济,打破垄断和完善市场起着重要作用。第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物质产品,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③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十五大”提出“鼓励和引导”,“十六大”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则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现在非公经济和国有经济之间,在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还有不公平的地方,需要平等地对待,还应当同等受到《物权法》等法律的保护。《物权法》经过了很大努力最终出台,实际上强调的也是各种经济主体处于平等地位、享受同等权利、遵守同等规则、承担同等责任。这是《物权法》的重要精神。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③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③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教材P150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一系列切实的举措。包括:“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享受同等待遇”等。要坚持同公有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鼓励发展非公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所有这些,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空间。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生产成果,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群体或成员之间进行分割的经济活动。收入分配的问题,实际上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公平和效率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收入分配包括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分配两方面内容。国民收入分配,它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它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社会层面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存在的必然性及合理性是: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平等,在公有制内部人们不能凭借公有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1、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物质基础。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尚未达到按需分配的程度。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的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们还不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邓小平说:“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邓选》第2卷,第30页)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全社会统一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来实现,而我国现阶段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公有制还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并且公有制也有多种实现形式;第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来实现,而我国现在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商品,有交换,有货币。马克思设想的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与我国现阶段有两点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否则,所有制主体的利益就无法实现。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分配原则,它只在公有制范围内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决定了按劳分配是分配关系的主体,整个社会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其必然性:由于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按生产要素分配

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的各种因素或条件。它分为两大类:一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二是指人们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十五大报告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十六大进一步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的含义第一,按劳分配以外的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得的收入;被雇于费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力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第二,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第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它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这类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改革开放前,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有一种误解,就是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虽然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分配政策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事实证明,这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一,劳动者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第二,由于现阶段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不同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必然会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第三,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必然出现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第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别,也必然引起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把握这个大政策,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个人收入和富裕程度存在差异。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以上的差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长期存在,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就不可能为“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只能回到平均主义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强调的是“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就是说先富起来的条件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离开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靠非法手段去发财致富,巧取豪夺,不仅不能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物质基础,而且必然影响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握这个大政策,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其二,“先富”的条件问题。邓小平在提出“先富”、“后富”这个大政策的同时,不断强调要防止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两极分化,社会就会出乱子。他强调,在分配方面,“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贫的越贫,富的越富。”如果产生了两极分化,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那就走上资本主义邪路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其三,注重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1993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还指出:12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个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更困难。我们要防止两极分化,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其三,注重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邓小平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带后富。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不可能,只能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怎样实现先富带后富?1988年邓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使这个拥有2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要服从这个大局。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其三,注重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指导原则。从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他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结果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原则。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其三,注重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2、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效率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平等和收入不能悬殊过大。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1)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第一,收入分配中效率优先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效率与公平不可分割,公平要通过市场机制中的自由竞争来实现。社会主体所得的公平应该取决于他们在社会中创造的价值,如此工作和生活才会有效率和动力。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1)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第二,收入分配中公平优先的观点。效率应该是在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效率优先,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社会的收入差距问题,甚至会扩大这种差距,因而政府应该在再分配领域进行干预,调节收入分配中差距扩大的形势。第三,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观点。无论是效率还是公平,其涵义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重性,这就决定了效率与公平之间必然暗含着多种组合关系,用经济学术语表述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此消彼长的关系,二者具有统一性。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种公平合理的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社会的公平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其他观点:公平应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等。有些人认为,公平主要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中个人权利与义务是否平衡的问题,并将公平分为机会公平与分配公平,机会公平又包括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也有人认为:效率不同于效用和效益,效率的内涵应该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并把公平同正义、平等、公正等范畴相区分,认为公平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包括三个层次的关系:经济效率与经济公平,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人类效率与人类公平。效率和公平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的关系,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是优先处理什么的问题,必须根据效率与公平的三个层级的关系协调二者关系,做到效率与公平在动态中实现基本平衡。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1)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1)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西方理论界的观点:第一、重效率论。有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社会分配的不公平,这种现像无法消除,只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减轻。还有人认为,追求效率所体现的不公平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哈耶克认为追求效率必然带来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合理的,并且受到政府行为的保护。第二、重公平论。有人不赞同效率优先论的观点,认为更加注重公平,这样使社会发展进步。第三、效率与公平并重论。还有人认为效率与公平同样重要,必须并重,关键在于如何以最小的不平等换取最大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换取最大的平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新时期党对收入分配中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探索党的十三大指出,要“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报告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大再次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进一步从劳动和财富两个方面作了论证: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2)新时期党对收入分配中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探索

一是强调私营企业家原本就在从事劳动,成为私营企业主以后他们仍然在从事经营管理劳动。民营科技企业的业主,还从事科技劳动。这些都是创造很大价值的复杂劳动,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二是强调财富是劳动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所允许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有没有财富、有多少财富来评判他们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而要根据财富是哪里来的、是怎么使用的、是不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来评判他们的先进和落后。这就从理论上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新时期党对收入分配中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确立了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基本原则,目的就是既要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以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功能,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破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经过30多年的探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确立,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平均每十年翻一番,家庭财产稳定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是与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总体相适应的。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其最终目的则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只有注重效率和维护公平同时兼顾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理性看待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体之间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已经达到了国际警戒线,引起社会的关注。收入分配领域效率与公平的不和谐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进一步研究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解决现阶段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失衡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关系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下图201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3)理性看待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目前居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第一、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一是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分配同市场脱节,二是保险福利制度改革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处于垄断性行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工不但在职时工资收入高,而且退休后还能得到企业年金。第二、分配不公。处于垄断性领域的企业,工资分配比其他行业同工种职工的收入高出很多,因而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分配不公。第三、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国有单位的分配失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