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课件_第1页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课件_第2页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课件_第3页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课件_第4页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学生心理安全与心理指导

——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问题的思考1一个理解:健康与心理健康2——健康的含义: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3——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4——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就提出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该次大会还具体规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5——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并且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应有两点,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6——黄希庭教授用健全人格状态来界定心理健康概念:认为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包括: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7一个辨别: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与德育的关系8“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已收入我国《辞海》:——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心理的教育,指培养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二是消极心理的预防,指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其它任务是,解决心理失常,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防止心理变态、精神病等心理问题的产生。9——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10——独生子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略差于非独生子女。国内外研究表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的研究发现10%以上的独生子女不愿意接纳自己的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及自己的相貌形体;11.5%的独生子女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尤其不愿意熟悉的同学、朋友比自己强;9.2%的独生子女认为别人毫不重视自己。——总体上看独生子女中小学生除了可能产生一般中小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外,还容易表现娇气任性、自私、依赖、嫉妒、社会适应不良、偏食等突出心理问题。11——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为严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民工涌入城市,其学龄子女也是我国中小学生中的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自然受到关注。——对我国浙江地区外来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36.02%,而本地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仅为22.71%,以自卑、压抑、学习焦虑等情感问题最为突出,其中男生的行为问题多表现为多动、违纪、交往不良、攻击性、分裂性等,女生行为问题多表现为抑郁、社交退缩等。121、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而心理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而心理教育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德育鼓励学生处处向模范人物学习,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终而以“君子”自居,心理教育则从“凡人”的角度来分析、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帮助他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途径。132、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德育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接受真善美的事物,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与品行。也就是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如近年推广的“五心教育”(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就是塑造学生崇高心灵的突出事例。14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它将受导学生的每一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作个人成长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地认识与思考。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心理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教育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受导学生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能力。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推动个人的不断成长。

153、德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心理教育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使学生充分了解、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强化对它的心理依附。所以,德育也具有很鲜明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点。在我国,德育力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传统美德,热爱其锦绣河山,敬仰其民族英雄,了解其历史发展,弘扬其文化传统,终而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由此,德育不光涉及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培养,也涉及个人历史观与民族观的养成。16心理教育则力求帮助受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战胜自卑心理,培养自助能力,进而增强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与自信心。它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与心理教育都强调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但前者是针对整个社会与民族而言的,后者是针对个人成长及其人格塑造而言的。174、德育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心理教育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德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于明确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它通常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它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法律观,成为一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民。在此意义上讲,德育不但使学生不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也使学生深入明确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途径。

18心理教育则针对受导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对其自我认识,强化其自助自律的能力,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建立自己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不单独地就事论事,而是从个人的成长历史、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来看待个人当前面临的失意经历与偏差表现。它使人更富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精神。德育使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心理教育则使人更好地规划人生的目标。

195、德育本质上是一个教育过程,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讨论过程——德育本质上是一个教与学的实践过程。它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及法律常识等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接受这些教学内容,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与道德倾向。它力图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动上认同所学内容,并加以身体力行,付诸实施,以养成知行一致、表里统一的良好品行。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无疑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20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个讨论过程。其中心理教育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辅导教师不力图完全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也不要求受导学生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他的作用在于推动受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而成为一个更有自知之明与自律能力的人。心理教育不是一个指教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其目的在于加强心理教师与受导学生心灵上的沟通。

216、德育以示范教育为基本手段,心理教育以尊重和理解为基本手段——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其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示范教育与社会学习,也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伦理与法律观念的模范人物与事件来供大家模仿学习。所以,提供形象、生动的范例是强化学生对德育概念理解的重要桥梁。没有适当的示范就没有深入的理解。22心理教育则以尊重与理解为基本手段,力图使受导学生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辅导关系。它要求辅导教师放下其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受导学生的内心体验,以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尊重与理解还是同感与接纳的直接表现,是使对方感受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爱护,借以强化其剖析自我、改变自我的勇气。237、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心理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同感——德育或公民教育是任何社会所必备的教育内容。我国目前全面实施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改变着道德教育长期流于说教、不切实际的弊端,输入了许多生动活泼、切合实际的德育内容。可以说,我们的德育教学正向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吸收世界文化的优良成果,培养文化批判精神,增强法律意识等方面发展。这些课程转变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学生看到德育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可以说实事求是是德育课为学生所接受与喜爱的关键。24心理教育则以同感为其成败的关键。心理教育需要的是理解与接纳,而不是说教与批评。它是人际沟通的艺术,是心灵的沟通。它要求辅导教师每时每刻体验受导学生的内心世界犹如自己一样,并对受导学生的情绪表现作出适宜的回应。心理教育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用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受导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它旨在帮助人成长,却又不企图加以指导,目的在于强化受导学生自立与自律的能力。反之,心理教育变成说教、批评,便不能深入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亦即不能产生思想共鸣。

25三个体系建设26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技能,发挥心理潜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本质是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过程应贯彻针对性、全员性、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使得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共性,即它应该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展活动,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27——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28(一)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课程体系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核心,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两种形式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向中小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提供调适心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了解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促进学生重视心理健康,以科学态度对待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课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担任,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291、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课程内容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是在社会形势的发展、教育改革的要求、学生强烈的服务需求的情况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育与社会服务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心理咨询与辅导、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精神医学、社会行为学等学科相融合的实践性活动。在具体确立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30(1)目标性原则——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小学生提供直接和间接地心理服务,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培养健全人格。——实际上,心理健康服务的每一步发展都为了解决共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针对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服务目的和内容,如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一些心理不适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人际交往挫折问题可通过活动训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缺乏自信的问题可通过自我觉察和自我认识培养健全人格等。31(2)发展性原则——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要善于对学生的心理现象、问题解决、未来预测等做动态考察。从针对少数学生转向全体学生,转移到每个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是现代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大趋势。32(3)应用性原则——心理健康服务从产生时起就一直与社会和学校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断趋于恶化,出现了大量的行为问题和心理卫生问题,青少年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经常发生社会影响较大的恶性事件,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我国人才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应根据社会形势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势的变化而发展。如早期的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病的发生较为突出,到现在的学习适应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更为明显,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确立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可实现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发展功能。33(4)互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强调双方或多方积极参与的过程,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善于将心理服务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互动之中。——在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时,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情景体验、心理活动课、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剧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34(5)现实性原则——由于不可能在所有地区配备大量的合格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缺乏系统、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所必须的技术和物质条件,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学生面临的普遍性或个案心理健康问题有差异,因此各校要根据现有的物质条件、教师实际的服务技术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35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以下一些内容:

——(1)一般心理健康知识为了打破对心理现象的神秘感,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形成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认识,掌握必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具体包括心理的实质、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调适方法、必要的心理卫生和保健知识等。36——(2)学习心理指导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是中小学生的基本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学习的原因使中小学生产生了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心理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适应学习环境,形成自己风格的学习方式,矫正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教育、考试心理的辅导、思维训练等。37——(3)青春期心理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的一部分。青春期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身心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体征和现象,正确看待与处理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具体内容包括青春期性生理知识的传授、性意识教育、性行为教育、异性交往的教育以及性心理发展困扰的个别辅导。38——(4)人际交往指导人是社会中的入,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他所在的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人际关系关系状况的好坏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指导的目的是领悟人际交往的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人际观念的教育、社交技能的训练、接纳与拒绝的技巧、共情的训练以及人际障碍的个别辅导等。39——(5)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只有人格健全,学生德、智、体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健全人格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以辨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成为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具体内容包括认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不良人格的矫正等。40——(6)抗挫折能力教育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特别是当代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他们的过度保护现象比较严重,因而导致不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容易因遭受挫折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教育的目的是提高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培养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挫折观的教育、劳动锻炼、挫折应付方式的教育、困难情景训练、适应不良学生的个别辅导等。41——(7)情感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情感内容不断丰富和自控力差的两极性导致中小学生的情绪呈现极大的不稳定性。消极情绪体验常常导致学生产生较多的心理困扰,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患和事故。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正确的情绪认识,学会对情绪的调节方法,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具体内容包括情绪认知的教育、情感调节方法的教育、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对情感障碍学生的个别辅导等。42——(8)意义和价值观的教育对前途的消极认识、对生命与生活意义的消极认识都容易使人产生自卑感甚至绝望感,或者自我意义的夸张评价、对生命与生活意义的忽略而产生的目标与价值迷失,都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意义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形成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体验,培养自信心、进取心和意义感。具体内容包括生涯设计与规划、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社会服务技能的训练等。

43——其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就业心理指导、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恋爱观的教育等其他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小学以新环境适应和行为习惯教育为主。——初中以学习能力、青春期心理、情绪调控教育为主。——高中则以学习潜能、升学就业辅导、人际交往指导为主。同时还应注意各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和系统,以形成循序渐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44(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同时也由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现代素质教育观念、有效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弥补心理健康课的缺陷和不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形式。——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求各个学科任课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合作、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具有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45(三)教育主体的示范体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共性,都要按照一般的教育规律来进行工作,但心理健康教育在更大意义上是教师或家长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对学生产生影响。——中小学生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教师和家长的人格作为自己的仿效榜样,然后以特定方式在自己的身上再现出来,这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这要求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家长重视自身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力求做到以身示教,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善良、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46——教育主体的示范渗透体系要求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学生家庭档案、家长联系卡等方式使学生家长也能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还应与社会主动加强联系,充分挖掘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责任、劳动、贡献和信仰,也为社会提供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协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47(四)教育环境的隐性教育体系——包括创设健康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氛围,创设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班级气氛。学生在一个和谐、融洽、友好、合作以及合理的、竞争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就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这要求做到:——第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如校园的设施和设备、校园的布局、周遍环境等,让学生拥有一个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二,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印刷心理健康刊物、开设心理图书室、进行趣味心理知识的广播等,以提高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48——第三,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情景。如树立尊师、爱校、勤学、守纪、合作的校风,爱生、敬业、严谨、求实的教风.自信、创新、勤奋、善问的学风等。——第四,社会各有关单位也应承担应有的责任。包括网络、电视、电台、各种平面媒体、街道、社区等要多向中小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尽量减少学生接触各种暴力、色情的影视节目和书籍的机会等。49二是心理咨询服务体系50——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良好的咨访关系,共同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恢复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的服务过程。通过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可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自己,领悟问题的原因,采取有效行动从容面对社会,更好地发挥内在潜力。51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教师提出了较之一般教师更高的要求:——受过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具有心理咨询的从业技能;要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善于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要善于从来访者毫无头绪的叙述中抓住关键,帮助来访者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无论进行什么形式、针对什么对象进行心理咨询,都必须遵循保密原则、时间限定原则、感情限定原则和伦理原则、重大决定延期原则。——心理咨询员由于不是面向全体、没有接受医学训练、不能解决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来访者的问题等,使得心理咨询并不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全的服务。521、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建设机制——要合理配备学生心理服务工作队伍。——加强对心理咨询服务工作队伍的职前职后培训。任何一名心理咨询员在上岗前都要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取得合格证以后,方能上岗。也应将心理咨询服务队伍的培训、培养工作纳入到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要纳入教师专业系列,有特定的岗位和待遇。532、学生心理档案常规建设机制——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材料的集中保存,其内容组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可以掌握学生的整体心理状况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转介有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因此应做到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常规化、制度化。——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包括:反映学生背景的个人资料,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心理测评资料,反映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记录。543、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多维立体、全方位的心理咨询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的需要主要有:——心理咨询的途径体系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当面聆听学生的陈述,直接指导学生问题;通过开设心理信箱,可及时沟通那些由于传统观念或面子思想等原因不能与老师会面的学生;通过开通心理热线,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尽量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满足学生更多的、大众性的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转介服务,即把学校不能解决的个别较为严重的问题学生转介给社会专门机构进行心理治疗和干预。55——心理咨询的过程体系心理咨询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心理咨询的目标;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来访者发展;巩固咨询效果的后续会谈。——心理咨询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适应问题、神经症性障碍、品行障碍、多动综合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类型的精神障碍等种类。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体系主要是行为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等四大方法体系。56——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内容体系——l、学习障碍。无论从全国整体还是从各个地区学生来询的问题看,学习方面的问题都占了最大的比例。——主要包括:(1)厌学:是学生对学习及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产生了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学习不认真、消极应付、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放弃学业等。(2)考试焦虑:考试越重要,焦虑就越严重,伴随出现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症状和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3)学业不良:是学生特定学习技能盼缺陷,其中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学习适应不良问题。此外,还有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等方面的问题。57——2、神经症性障碍。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轻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总称。这类心理障碍在中小学生中的患病率近年逐渐呈上升趋势。患者表现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精神病症状、对自己的病情有自知力等特征,主要包括神经衰弱、分离性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性抑郁、癔症、疑病症等。58——3、品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大多数品行障碍儿童自尊心低,自我评价差,有攻击行为、破坏行为、说谎、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和吸毒等。59——4、多动综合症。是儿童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范围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征候群。主要有活动过度、易受环境中无关刺激的干扰、对压力做出过分反应、学习困难等表现。——5、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抑郁、活动较少和思维、言语迟缓等为主要表现的情绪障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较高的发病率。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爱发脾气、思维与行动缓慢、话少、少活动以及各种躯体症状。60——6、儿童精神分裂症。起病于6-15岁之间的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相对于大多数发生在成年早期的精神分裂症,儿童精神分裂症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和言语障碍、紧张性行为和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或情感反应迟钝)。61——7、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人格异常者社会化过程不完善、性格怪异、思想奇特、情感不成熟、难以与人合作,人际关系不良。在中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异常一般不称为人格障碍,而称为人格障碍倾向,但各种人格障碍症状已在中小学生中有所表现。主要包括冲动性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以来型人格障碍等类别。——8、其他。除上述服务内容的其他问题有心智发育迟滞、交流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抽动障碍、进食与排泄障碍、口吃、性行为问题等。62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心理咨询服务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异:小学以多动症、心智发育迟滞、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抑郁症为主,初中以恐怖症、强迫症、贪食症为主,高中则以学习障碍、神经衰弱等为最多。因此在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咨询员在专业技术上也应有所侧重,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63三是心理疾病治疗与危机干预体系64包括心理疾病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两大体系。——心理疾病的发生常常不是一时的偶然行为,是成年累积而成的,可通过各种方式发现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个体,而不要等到病情发展到十分严重时才采取行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个体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影响,也有责任在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指导下报告和转介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作下,由专业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和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具体实施。为了对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干预.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心理110”机构,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就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干预,避免事态恶化或产生严重后果。65关注问题行为,消除四个误区66——什么是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林格伦的定义只强调了问题行为的外损性,却忽视了内损也是问题,因为人活着不但要有利于社会,还要有利于自身。

67理解时要注意:——其一,儿童问题行为不同于成人问题行为。它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表现很不稳定。——其二.儿童的问题行为不同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破坏性,通常需要法律制裁,儿童的问题行为常常通过教育矫正来解决。

68——其三.问题行为不同于变态行为。行为的变态与常态,是从医学角度来考虑的,变态行为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往往需要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行为远没有那么严重,最大可能是处于变态行为发展的初期。当然,行为作为一个连续体,问题行为与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之闻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69——其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同于后进生。通常情况下,后进生中的“后进”是指学业成绩上的落后。但后进生不一定是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一定是成绩落后的学生。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学业上的优等生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问题行为,甚至有的问题行为比学业成绩差的学生还更为严重。因此我们认为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这些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就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缺陷甚至心理障碍。70——消除四个误区:误区之一:重视外损性问题,忽视内损性问题根据问题行为指向的方向,可以把问题分为外损性问题行为和内损性问题行为两种类型。外损性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反社会行为等。有这类问题行为的学生用积极破坏的方式获得成人与群体的注意。

71内损性问题行为则是一种内隐性行为,如对他人表现出惧怕、莫名的焦虑、竭力回避、孤僻退缩等,都是这类问题行为较典型的表现形式。有这类问题行为的学生对教师的命令绝对服从,其潜在挫折几乎是不表露出来的。

72——在教师们眼里,学生外损性问题行为表现的严重程度较之内损性问题行为是不一样的。有研究表明,选择外损性问题行为的教师比例明显高于选择内损性问题行为的教师比例。——当然,“打架”、“说谎”等外损性问题行为处于心理的表层,容易发现,但“孤僻”、“自卑”等内损性问题行为是心理失调反映,处于心理的深层,常常是造成更大范围行为问题的真正原因,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矫正控制,很有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这说明教师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存在着重视外损性问题行为忽视内损性问题行为的明显误区。73——当然这并不是说内损性问题行为及其控制不重要,两种问题行为都有明显的消极影响,控制它们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外损性问题行为,既影响学生自身学习,又妨碍教师和同学,有时还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控制这类问题行为,可以使学生专注于学习.并逐步注意克服不良行为。——内损性问题行为,会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严重困难。这使学生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使教学活动的效果受到极大的损害,只是它的消极作用有时不象外损性问题行为造成的那样直接、明显、迅速而已。矫正这类问题行为,有助于行为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康发展。74误区之二:把学生的状态性问题当作特质性问题——状态性问题是一时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个体的状态性问题只同某一个特定的刺激相对应,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下即使对同样的对象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应。——特质性问题已经成为个性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时问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闻上具有普遍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