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迪庆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庄,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已,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已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后世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意为馈赠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覆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署《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摘编自《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材料二: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用,主张“不自怜”,孔子则作庄重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蕴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许多人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清学人据以归纳,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摘编自《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B.人作为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个体。C.“为而不争”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D.以范仲淹、张载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提出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们“凝聚人心,扶正风气”的社会责任意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孟子关于“自己同他人和谐共生”的主张,虽然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B.为了驳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C.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论证的中心不同。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晚清学人根据顾炎武的话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3.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的一项是()A.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4.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他俩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5.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你认为应如何扭转这种风气?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B3.C4.①老子认为通过帮助他人可以更好充实、提升自己;孔子认为首先要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或:先要己“立”“达”,才能更好地“立人”“达人”)。

②老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为”,要有利他人而不自我夸饰;孔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矜”,要自我庄重。5.①要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道德资源;

③要多宣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可知,应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而不是“都是”。【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错误,强加因果。是作者引用这些学者的观点驳斥西方学者误读。【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的是自己的责任、担当意识,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根据“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可知,老子认为通过帮助他人可以更好充实、提升自己;根据“孔子同老子相呼庄,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可知,孔子认为首先要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或:先要己“立”“达”,才能更好地“立人”“达人”)。根据“《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可知,老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为”,要有利他人而不自我夸饰;根据“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用,主张‘不自怜’,孔子则作庄重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可知,孔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矜”,要自我庄重。【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已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可知,要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根据“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可知,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道德资源;根据“见贤思齐,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可知,要多宣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狗之晨①老舍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大黑!”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和大黑过不去!“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分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噘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备注〗①《狗之晨》是一篇寓人于狗,寓庄于谐的幽默小品,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到狗的身上,透视现实社会的世态人心。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应。B.老太太给狗取“大黑”这个名字,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希望大黑改变胆小怕事的性格。C.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D.大黑在知道门外的是送信的邮差的前提下,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护主心切。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了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一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B.小说在描写大黑时采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C.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行动上的懒惰。D.小说以“狗之晨”为题日,“晨”既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8.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俏皮,讽刺,以及新奇的叙述视角,均被老舍吸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答案〗6.C7.D8.①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②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现在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呕,活该”,幸灾乐祸,心中痛快。9.①俏皮:本文寓庄于谐,笔调幽默风趣、灵动机智而又蕴含戏谑调侃,显出俏皮的特点。心理描写,“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逗人,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②讽刺: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③新奇的叙述视角:相较于一般小说的叙述视角,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显得新颖奇特。老舍在小说的创作上把三者融为一炉,自成风格。〖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理解有误,依据文中内容,老太太是大黑的主人,饮食由老太太提供,大黑对老太太更多是依仗与服从,是否忠诚,依据文中内容无法判断。B.“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错误,老太太给狗取名“大黑”,结合“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等分析,从文中老太太对大黑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并非是有所寄托。D.并非是“护主心切”,而是狗仗人势,想在主人面前表现一番。【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错误。“晨”确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但“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脱离文本与作者原意,属于曲解臆断。小说着力揭示病态,倾向于批判而非乐观。【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四眼倒在底下了,由“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可知,四眼与大黑是好朋友,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体现大黑对四眼的一丝担心。由“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可知,表现出大黑对四眼的嫉妒。因为大黑也喜欢小花,所以他们成了情敌,此时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出于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大黑幸灾乐祸,心中痛快。因而“呕,活该”体现其幸灾乐祸的心理。【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俏皮与幽默。例如大黑与主人老太太之间,大黑与小板凳狗之间,特别是当大黑被动地卷入大狗之间的那一场战争的时候,就在主客观直接摩擦中产生了色彩鲜明的性格幽默。大黑处处要表示出对主人的驯顺。但是到了结尾,他拼命向邮差狂吠,被老太太踢了一脚,他讨好主人的“聪明”立刻变成了愚蠢,他与小板凳狗在一起的时候,对这个“小东西”十分看不上眼,傲慢地投以鄙夷的眼光,但是当大狗们跑过来的时候,小板凳噘着嘴儿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色”,而大黑却怕得不敢作声,还深恐小板凳的吠声会为自己招来灾祸。“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战前他还想着要打倒二青,战败黄子,称雄狗的世界,等到他身陷大狗的战阵,立刻就被吓得骨头散了架,战事过去,“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性格与情境的摩擦,在变化中形成强烈对比,语言俏皮,由此生出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讽刺,“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小说中大黑的形象其实就是当时中国人的形象,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想以此唤醒麻木的国人,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笔调幽默风趣。体现小说主题的讽刺性。新奇的叙述视角:大黑是一条狗,但是经过作家的艺术处理,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作者赋予狗以人的性格,大黑的心理如同当时国人的一般心理,通过一只狗来表现当时中国社会问题和国民精神,这样的处理可以让作者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小说的叙事显得新颖奇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故,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置罔①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克劝而尚意②。(节选自《墨子·尚贤上》)材料二: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③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宫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显学》)〖备注〗①置罔,渔猎之网。②意:通“惠”,即“德”。③臧获:古称奴婢。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德A就列B以官C服事D以劳E殿赏F量功G而H分禄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尊贵;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不同。B.九州,古代中国的代称,又称“汉地九州”,在不同典籍中说法不尽相同。C.涂,通“途”,指道路;与成语“生灵涂炭”中的“涂”含义相同。D.伐,指成效;与《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的“伐”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圣王治理国家,会任用有德的人,不分贵贱,有才能就选拔他,授予爵位,赐给俸禄,任命做事,给予决断政务的权力。B.君王不授予人才高官厚禄和决断政务的权力,就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信任和畏惧。君王要想事业成功,就要崇尚有品德有贤能的人。C.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D.孟卯夸夸其谈,赵括纸上谈兵,最终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祸患,韩非子认为,这是君王只看重口舌之辩的过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2)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墨子和韩非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C12.B13.(1)有能力就选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于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14.①墨子认为选拔人才应不分贵贱、重德尚贤;②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听了就信;还要从基层提拔。具备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才能更深知民生疾苦,治理得更好。〖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按照品德高低而依次序出任官职,按照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而决定赏赐,衡量功绩而分发俸禄。“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结构一致,各自独立,前后断开,即BDF处。【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形容词,尊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因此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尊贵。/不以难以得到的货物为贵。B.正确。C.错误。道路;烂泥。句意:一直看着它跑到路途的终点。/百姓陷入泥沼,坠入火坑。形容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境地之中。也作“生民涂炭”。D.正确。成效;自夸,夸耀。句意:用办事成效一考查。/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君王……就不会得到百姓的尊敬和信任”错误,由原文“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可知,是不把这三样授予贤者,百姓就不会尊敬、信任和畏惧贤者,而不是君王。【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举”,选拔;“下”,罢免;“辟”,消除;“此若言之谓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谓此若言之也”。(2)“故”,所以;“起于州部”“发于卒伍”,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州部起”“于卒伍发”;“发”,挑选。【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可知,墨子认为选拔人才应不分贵贱、重德尚贤;②由原文“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可知,韩非子认为选拔人才不能“以言取人”,且要从基层提拔。参考译文:材料一:因此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贤能之人,即使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墨子说: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把这三件东西(爵位、厚禄、政令)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于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衡量功劳(的大小)来分配俸禄。因此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尊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能力就选拔他,没有能力就罢免他。出于公心,去除私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古时尧从服泽的北边选拔舜,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大治;禹从阴方之中选拔益,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统一;汤从庖厨之中选拔伊尹,授予他政事,结果谋略得到施展;文王从从事渔猎的人之中选拔闳夭、泰颠,授予他政事,结果西方的各个部落被降服。因此在这些时候,即使享有厚禄、身居尊位的大臣,没有不敬惧并且戒惕的;即使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人,没有不争相勉励而崇尚道德的。材料二: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孔子以为他像君子而选中他作弟子,和他相处久了就发现他的品行和相貌不相称。宰予说起话来非常文雅,孔子看中他,收他做弟子,和他相处久了就发现他的智慧不及他的口才。因此孔子说:“以貌取人吧,在子羽身上行不通;按照言谈取人吧,在宰予身上行不通。”所以像孔子这样的智慧,还会发出看人不符合实际的感叹。现在出现的辩说之辞,胜过了宰予,而当代君主在听辨时比孔子更加迷惑,因为喜欢他的言论,就任用他,这怎能不出现失误呢?因此,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结果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败;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酿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两件事,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仅看锻炼时掺锡多少和烧色如何,就是区治也不能判定剑的好坏;用剑到水上去砍杀鹄和雁,到陆地上去劈斩大小马匹,就是奴仆也不会搞错剑是钝还是利。只是掰开马口看牙齿,审视马的外表,就是伯乐也无法判定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奔跑,一直看着它跑到路途的终点,就是奴仆也不会搞错马的好坏。如果只看一个人的相貌、服饰,只听他说话议论,就是孔子也不能断定这个人能力怎样;可是在官职上一试验,用办事成效一考查,就是庸人也能分得清他是愚蠢还是聪明了。所以,明主手下的官吏,宰相定是从地方官中选拔上来的,猛将一定是从士兵队伍中挑选出来的。有功劳的人一定给予奖赏,那么爵位越高俸禄越优厚就越能使人们受到鼓励;不断地升官晋级,那么,官职越高他们就越能办事。高官厚禄,公务大治,是称王天下的正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寒食假中作宋祁九门烟树蔽春廛①,小雨初睛泼火前②。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③天。萦丝早絮轻无著,弄袖和风细可怜。鳌署④侍臣贪出沐⑤,珉麋珠馅愧颁宣。〖备注〗①廛:房屋。②火前:谓寒食节禁火之前。③饧:用麦芽之类熬成的糖稀。④鳌署:翰林院。宋祁当时为翰林学士。⑤出沐:官吏归家休息。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天子所居之地有九门,九门常指京城,首句写寨食节京城中云烟缭绕着树木,笼罩着千家万户。B.次句一反寒食诗中凄风苦雨的传统意境,写雨后初晴的特定环境,为下文描绘春景作了铺垫。C.颈联写春日的柳絮在空中轻扬,拂袖的和风细微温存,诗人不禁产生伤春悼时之感。D.尾联照应诗歌题目,写寒食休假,自己接受皇帝颁赐的美食,深受皇恩,又感觉受之有愧。16.“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两句被历代诗家称赞,请从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5.C16.①视听结合。盘马地上的野草在春雨之后茁壮生长,一片绿色,此为视觉景象;卖饧糖的人以箫声招揽顾客,此为听觉景象。视听结合写出寒食假期户外热闹的场景。②比拟。“引开”赋予静景以动态,写春草向远方蔓生,似乎带领马儿扩展地盘;“催暖”生动地写出了箫声催使暖春到来,人们心中充满融融暖意。〖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项,“伤春悼时之感”错误,应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16题详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具体考查诗歌的炼句能力。颔联“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意思是春日的小草在一场春雨之后茁壮的生长,似乎在引导马儿向远方驰骋;春日和暖,似乎是卖饧糖人的箫声催使暖春的到来。本联,“草色”是诗人视线所及,“箫声”是诗人耳力所闻,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绿草成荫、和风送暖的大好春光以及寒食假期户外热闹的场景。同时,本联还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引开”与“催暖”两句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草以及箫声以生命力,春草茂盛,似乎是为了带领马儿奔腾;而和暖融融的春季感受似乎是由箫声带来。本联赋予静景以动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光的美好。(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2)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3)古诗词中,“江”与“月”经常被搭配在一起营造独特的意境,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入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镜湖之于贺知章,是满怀依恋的精神故园,是灵魂栖息的安顿之所。他的《采莲曲》诗曰:“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唐诗中以此为题者甚多,内容多描写采莲的劳动场景、采莲女的美好姿态及男女间的情思。贺知章此诗却①,重在写景。云雾褪去显出苍翠的稽山,山周环绕波光潋滟的镜水,水上泛舟中流采莲的女子,构成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由于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使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茫然失措的程度。对于贺知章而言,镜湖是起点,亦是终点。而他回馈给镜湖的,除了满怀的深情,还有传之千古的厚重意蕴,贺知章②,得镜湖剡川功成身退,不仅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使镜湖③,赐予了镜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特殊意味,引来了当时和后世许多文人的艳羡,甚至成为他们的政治理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原文画横线的句子可改为“苍翠的稽山云雾褪去后,显出波光潋滟的镜水,又有采莲女子泛舟水上,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改句与原句表意基本一致,为什么原句更好?请简要分析。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别具一格/别出机杼/别出心裁/独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②致仕悬车/告老还乡③声名大噪19.①原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诗意美;②原句运用顶针的手法,句子间衔接更紧密;③原句“稽山”“镜水”“女子”作为中心语,共同做后一个句子的主语,语法逻辑严密。20.示例一: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使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茫然失措。示例二:由于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茫然失措。示例三:因为镜湖之美给退居山林的贺知章以心灵的慰藉,所以他在人生的重大转折面前不至于到了茫然失措得程度。〖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贺知章《采莲曲》重在写景,风格与众不同,可用“别具一格/别出机杼/别出心裁/独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出机杼: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别出心裁、独出心裁、独具匠心: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具有独到的想法或创造性。与众不同:表示与其它人不一样。②语境指贺知章年老辞职,回到家乡镜湖,可用“致仕悬车/告老还乡”。致仕悬车:指告老引退,辞官家居。告老还乡:年老辞职,回到家乡。③语境是说贺知章在镜湖功成身退,提高了镜湖的名气,可用“声名大噪”。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看,原句“云雾褪去显出苍翠的稽山,山周环绕波光潋滟的镜水,水上泛舟中流采莲的女子”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改句句式散乱,缺少整齐美。从修辞看,原句“云雾褪去显出苍翠的稽山,山周环绕波光潋滟的镜水,水上泛舟中流采莲的女子”三句话,最后一个字“山”“水”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山”“水”相同,构成顶针修辞,使句子间衔接更紧密;改句句子之间缺少衔接和连贯。从语法看,原句“稽山”“镜水”“女子”三个词语作为偏正短语的中心语,共同做后一个句子的主语,描写对象突出,画面感强,语法逻辑严密;改句在形象和语法的表现上比较凌乱。【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一处是滥用“由于”导致主语残缺,需要删掉“由于”,或者删掉“使”,或者把“由于”“使”改为“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