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盘点_第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盘点_第2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盘点_第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盘点_第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盘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盘点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幻想,但缺少了思想,幻想只要能许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幻想中的吗?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盘点,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

1、开端: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根本缘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②干脆缘由:巴黎和会中中国代表的正值要求被拒绝。

(2)过程:略,留意其口号。

(3)评价:

①结果:对内:释放了被捕的学生;罢免了派卖国贼的职务。对外:中国代表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性质:是广袤人民群众干脆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意义: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根底。

2、中共成立

(1)背景:

①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为中共的成立缔造了条件。

②十月革命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白新的方向。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等。

(2)成立:略。党的名称、党的任务、党的中心任务等。

(3)评价:

①中共成立是近代社会进步和革命开展的客观要求。

②中共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实现富强进展了艰辛卓绝的斗争。

③中国革命面貌此次面貌一新。

(4)民主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

①内容: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

二、国民革命(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背景:

(1)中共: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残酷镇压,相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在历次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中的失败,以及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感受到人民群众力气的强大。承受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建议。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指导。

2、国共合作的实现:

(1)标记:国民党一大召开。(2)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3)意义: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3、国共合作的评价:

(1)性质: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2)意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根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国民革命失败的缘由:

(1)主观上:中共的年轻无趣,中共的右倾错误等。

(2)客观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拓

1、背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中立领导中国革命: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内容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确定发动秋收起义等。

(3)秋收起义:起先创立农村革命依据地。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4、长征:

(1)缘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内容:完毕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心的统治;

②意义:是中共从无趣走向成熟的标记。

(3)长征的意义:战略转移完成;熬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中国革命留下来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大胜利

1、国共其次次斗争: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坚持内战专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发动内战。

(2)过程:略。

(3)解放区的土改:意义是废除了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全部制,解放区一亿多的农夫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夫革命和生产的踊跃性。

2、意义:略。

五、学问拓展与补充

1、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1)同:革命的性质和目标相同。

(2)异:①领导阶级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最终的奋斗目标不同等。

2、二大制定的中共纲领的依据:一个是教条,一个是国情。

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2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斗争的胜利开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须要。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

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根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

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新政权的筹建

(1)新政协会议:

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政协组织法》、《中心人民政府组织法》。

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心政府等。

4、意义:略。

二、开创政治建立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根底和组织根底。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根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

评价:表达出两大根本原那么: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意义:标记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完毕。

(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

(3)开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视”的方针,标记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缘由:

(1)历史缘由:大杂居,小聚居。

(2)现实缘由: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同等地位和共同开展。

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

3、概况:五个自治区。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

四、学问拓展与补充

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

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

中学历史必修一学问点3

政治建立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民主政治建立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建立

(2)八大的有益探究

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的形势和主要冲突的变更,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相互监视”,健全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②评价:是探究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重大挫折:

(1)缘由:

(2)导火索: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标记:中共的《五一六通知》

(4):1968年9月,各地造反派夺取各级党政领导权,建立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评价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大倒退。

(5)影响:民主法治遭到紧要践踏,全国陷入紧要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具体表现: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紧要破坏。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二、历史的宏大转折

1、背景:

(1)

(2)中共和国家的工作徘徊。

2、标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

①思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政治上:停顿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上来。

③组织上: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

3、评价:宏大的转折。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从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治建立从今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三、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背景:改革开放后。

2、史实:

(1)11010年,

(2)11012年,《中华人民共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