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清时期: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晚清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是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并逐步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在屈辱中探索国家出路、挽救危局的时期,是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政治、经济、思想及社会生活等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时期。高三◎二轮复习近2年广东晚晴时期考查情况分析1.2022年广东6.表1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二人争论的问题是()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2.2022年广东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DD近2年广东晚晴时期考查情况分析2022年广东2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理想。早年效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详细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许多草图。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贡献。(6分)(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6分)(1)贡献: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介绍先进制造工艺、设备和工业管理制度;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研制新式武器弹药;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设备,为建立近代化海军做贡献。近2年广东晚晴时期考查情况分析2022年广东22.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理想。早年效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详细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许多草图。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贡献。(6分)(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6分)(2)品质:具有忧患和救亡意识;努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注重试验,将科学技术

运用于国家建设;献身于科学发展和民族富强大业。近2年广东晚晴时期考查情况分析2021年广东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广东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CD近2年广东晚晴时期考查情况分析新内涵:善疑、探索;不因循守旧、不臆断;求真存真。2021年广东17.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2)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2011·广东高考·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1)据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内容:(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或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重大活动。(2分)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6分每点2分)近3年全国卷晚清时期考查情况分析年份材料涉及必备知识正选必备知识错选必备知识2022年I卷28维新变法、康梁思想、民权变法阻力新旧势力、中体西用、变法理论2022年II卷28进货货值(商品输出)侵华借口自然经济、传统手工业、商品倾销2022年II卷29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变法策略革命思想、变法思想、民众变法2022年II卷41甲午战后清军实力优选发展北洋海军方针、购买船舰、自建船舶、以守为战传统海防思维、甲午战后被日本全面超越2021年I卷28维新变法政局变化儒学地位、列强侵略、西学2021年I卷45清末新政与“江楚会奏”变法、洋务运动2021年II卷28辛酉政变、中外勾结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顽固派、宗藩外交2020年I卷27传教士、西学西学与兴办实业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崇尚科学2020年I卷45清末新政与商法、章程、商会、商人、商业、商业政策、商业组织、商业观念2020年II卷28外企投资行业占比列强扩大权益逆差顺差、国际资本、民族企业2020年III卷28洋务派、外国企业、华商创办民办企业商战、抑商政策破产、求富求强(1)命题规律总结:①考查角度:晚清外交近代化、清末新政;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等。②考查方式:注重从近代化的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注重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近代化等角度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其中渗透唯物史观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有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近代化及中外文明破撞与交流等。(2)命题趋向预测:本部分对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考查所占比重较大。政治史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政局变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外交近代化、维新运动等;

经济史主要侧重于对洋务运动、近代社会

生活变迁的考查;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等必备知识:高考考向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2.两次鸦片战争3.开眼看世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太平天国运动2.洋务运动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4.瓜分中国的狂潮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戊戌维新运动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4.民族危机的加深(2)命题趋向预测:①结合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②联系太平天国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政治主张,理解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无法完成历史提出的新任务,重点考查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③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结合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和影响,突出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④联系晚清时期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认识清朝政府试图解决国弱民穷的主要举措,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⑤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结合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主要史事,考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特点及作用,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⑥联系晚清时期社会生活领域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认识社会生活领域变化的表现及特点,着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2.两次鸦片战争3.开眼看世界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太平天国运动2.洋务运动3.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4.瓜分中国的狂潮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戊戌维新运动2.义和团运动3.八国联军侵华4.民族危机的加深必备知识二:时空史实《纲要》课标: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必备知识三:课标要求构建主干知识《纲要》课标:1.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救亡图存内忧外患必备知识三:课标要求构建主干知识+选必内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晚清废除科举制,实行新的选官制度;(2)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清政府先后推行“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经济与社会生活】(1)新的商业形式的引入:19世纪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近代银行业、证券业和百货公司。(2)近代城市化的产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文化交流与传播】“西学东渐”:19世纪中叶以来,国门被迫打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中国近代化。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1.政治上:千古变局——内忧外患与社会转型;救亡图存——抗争探索与民族觉醒。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一系列主权(司法、领土、海关、关税等)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惊醒中华民族;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后,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确立;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地主阶级为挽救自身统治推行了“洋务新政”与“清末新政”。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的侵略导致中国内部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进而引发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具有空想性;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没有真正实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为了挽救国家颓势,洋务派推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期望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但其初衷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求强求富,最终失败。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对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大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农民阶级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2008·广东高考单科·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westernconceptsofchinaandthechinese,1840-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问题(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2)形象:抽鸦片的国家(1分)。原因: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4分)。1.2022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2.(2021甲卷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DA1.(2022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2.(2022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BC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变法运动(2011课标卷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B(2013·课标Ⅰ卷·45)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013·课标Ⅰ卷·45)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原因:

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

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2.对外关系上: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1901清末新政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中央机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中国逐渐接受了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1.(2022山东5)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韪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2.(2018•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Dc

3.(2018·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D(20207·浙江高考·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考点】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析】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答案】D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3.经济上:结构变动——逐步解体与融入世界;求强求富——洋务运动与实业救国。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随着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其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推广)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但未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政治上,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壮大,资产阶级诞生;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先后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甲午战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积极创办实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19世纪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近代银行业、证券业和百货公司;在通商口岸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015·课标Ⅰ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D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2020·全国Ⅲ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2016·课标Ⅰ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DC

1867年1894年

数量货值(海关两)数量货值(海关两)铁113,441(担)264,5031,185,411(担)2,467,590锡33,502(担)582,14697,008(担)2,046,897火柴79,263(箩)71,3846,615,327(箩)1,638,931煤113,430(吨)992,649486,295(吨)3,221,343糖186,176(担)754,6091,823,890(担)9,507,153(2021·湖南高考·7)据表2可知,当时中国(

表2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D(2017·课标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D夹缝求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个短暂发展的机会,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重新受到压制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全民族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受劫难,大批企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区域分布解放战争期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处于独占地位;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A、自然经济B、洋务经济C、外国资本主义D、民族资本主义E、官僚资本主义2.近代中国经济转型(1)经济形态的转变: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2)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近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3)经济政策的变化:商业思想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4)商品结构的变化: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占主导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5)商人主体的多元化: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6)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弃儒从商,投身实业。

欧风美雨——近代中国经济的调适与转型2.(2019·全国Ⅲ卷·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1.(2021·江苏·6)表1中的评论反应出当时(

表11875年《申报》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1875年《申报》“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1881年《万国报》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经济政策、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DB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4.思想文化上: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与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学习器物与仿行制度。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没有付诸实践,但学习西方,强国御侮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君主立宪的主张,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层次;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式学堂与留学教育出现,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2017·天津·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2021·湖北·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AB(2014·Ⅱ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B

晚清时期(1840-1812)三次思想辩论1.体用之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辩论(1)双方: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和洋务派。(2)主题:要不要学习西方。①洋务派: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②顽固派: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3)实质: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4)影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洋务运动开展,推动中国近代化。2.变革体制之争: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辩论(1)双方: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2)主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提倡西学。(3)实质:封建思想同资本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4)影响:传播维新思想,形成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改良和革命之争: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辩论(1)双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派和改良派(保皇派)。(2)主题:要不要革命和推翻清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3)实质: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政体之争。(4)影响:为民主思想传播和民主革命爆发做了舆论准备,扩大革命影响,壮大革命阵营。(1)学习内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2)学习过程: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认识到西学的进步性,转而学习西方的过程;(3)学习道路:由“学英”到“学日”“学美”再到“学俄”。(4)进程艰难:新旧思想的交锋: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保皇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主要特点:必备知识三:晚清时期(1840-1812)阶段特征5.社会生活上: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向近代社会迈进,其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2021·辽宁高考·6)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