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第四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板块一第四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板块一第四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板块一第四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板块一第四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课件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前复习2024年3月27日课前复习默写内容1.写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写出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表现:①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②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③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1.写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写出明清商业革命的表现。措施:①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②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③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④设立特务机构;⑤清朝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⑥清朝设军机处。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第四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公元1368—1840年)文化经济政治①国家统一、民族融合②废丞相、设内阁③废行省、设三司④厂卫制度⑤八股取士农:甘薯、玉米等新品种引进、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人地矛盾工: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占主导;青花瓷、粉彩、珐琅彩商:长途贩运、商帮、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工商业市镇、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朝贡贸易;思想:①西学东渐②早期民主思想出现③理学统治④天朝上国文化艺术:文字狱、小说、京剧、文人画科技: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①国家统一、民族融合②南书房、军机处、密折制度③改土归流④理藩院⑤八股取士时空坐标1368年1840年明朝清朝前期1644年①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②迟滞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①政府:八股取士、文化专制;②民间:异彩纷呈、承古萌新。阶段特征阶段特征总特征明清时期(截至鸦片战争前,即1368—1840年)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知识梳理

朝代君主专制(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中央VS地方)地方行政区划设置选官制度明内阁制;厂卫制度;监察官民;官宦专权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明中叶后设巡抚,由临时派遣到地方行政长官,权力扩大;改土归流,中央直派官员;三级制:布政司—州—县八股取士清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军机处;密折制度;清承明制,设行省;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设理藩院管理边疆和民族事务;改土归流行省—直隶州—县;行省—府—州—县;行省—州—县三、四级制明清政治知识梳理一、政治——从废除丞相到专制顶峰(一)中央官制(一)明朝(1368—1644年)1.废丞相(1)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2)评价: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1)形成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内阁拥有票拟权(2)特点:A.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B.职权不明,不能统率六部;C.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D.票拟权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3)发展:初为助理机构,后参与决策,地位逐渐提高,宣宗时取得票拟权,一度独揽大权。(4)破坏: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宦官参政,甚至控制内阁。(5)地位: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二)清前期(1636—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职责: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2)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新旧教材衔接1.清朝创设奏折制度清朝时,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乡约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难点解析1.明朝国家治理制度的六大设计

2.清朝国家治理制度的三大表现(1)中央官制——军机处①概况: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政令。②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③特点: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④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3)边疆制度必背要语(1)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有:削弱相权直至废除宰相制度、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等。(2)明清统治者采取特务统治和文化专制等非常规手段以控制官员和百姓,极力强化君主专制,体现了当时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型时期。高考链接1.[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年),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兴岱以南书房行走的身份擅自发布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了时人对南书房地位的认可,而南书房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由此可知体现了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正确;周兴岱收受贿赂并不能说明官员俸禄入不敷出和中央吏治混乱,排除B、D两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南书房地位提高,排除C项。3.(2021全国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材料中地方官员在科举考试中获得的功名不同,为官时受到的待遇差别明显,体现出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秀才对官员的态度,并没有说明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排除A项;B、C两项说法太绝对,排除。4.(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先后制止了明神宗关于工部铸钱供内府使用和向户部索求费用的旨令或要求,这说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皇权,即内阁权势强大,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严重”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政治的状况而不是社会经济的情况,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而不是宰相,且此时宰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易错点对点练1.(2023四川巴中高三“零诊”考试)《大明律》增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这些法律条文反映了明朝(

)A.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B.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的不可逆转D.政治集团无生存土壤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用严刑酷法防范官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现象,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明太祖废宰相,体现出皇权与臣权矛盾激化,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不可逆转”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明朝依然存在党派之争,排除D项。易错点拨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除了中央废除宰相,地方设三司,军事上改五军都督府,还制定和颁布《大明律》,维护皇帝独裁的封建专制。2.(2023江西南昌二模)自明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升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期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这一变化旨在(

)A.提升内阁地位 B.削弱六部职权C.提高行政效率 D.助推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明朝设内阁,但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法定的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成员地位提高,权力上升,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D项;内阁地位提升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目的,排除A项;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内阁权力上升不代表六部职权削弱,排除B项;清军机处的出现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易错点拨明朝设置的内阁,日益成为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依仗,因此其权力也随之出现了日益扩大的趋势,由仅备顾问到可参与决策再到取得票拟权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二、经济——从农业多元到工商新象(一)农业1.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日益普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3.赋役制度(1)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改革时实施。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摊丁入亩:清朝前期推行。把代替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最终废除了人头税。4.国力强盛(1)明清时期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明中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左右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二)手工业1.生产部门(1)制瓷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2)纺织业: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朝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2.经营方式: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手工工场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三)商业1.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普遍流通,长途贩运兴盛。2.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3.对外贸易:明朝推行“朝贡贸易”。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5.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6.商业政策:明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的一个重要原因。重难点解析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五大新现象

2.明清赋税制度的三大变革(1)一条鞭法(2)“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3)摊丁入亩3.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五大特点(1)“夹河而市”是江南市镇的共同特点。内河行船是江南交通运输的重要手段,因此绝大多数市镇都是在河道畅通的地方。(2)市镇大多分布在农业、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3)出现了一些带有行业特点的市镇,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等。(4)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重要特点。(5)众多江南市镇的交易都有日市、早市、晚市和夜市之分,样式繁多。必背要语(1)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2)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盛世余晖,同时期的西方先进国家已踏入工业文明的门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3)清朝前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的封闭,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高考链接1.(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实行“知丁法”,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便于互相监督,以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B项正确;该措施没有强调农商皆本,故A项错误;禁止人口流动的说法太绝对,且统治阶级主要是通过户籍管理防止人口流动,故C项错误;该措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故D项错误。2.(2020全国Ⅱ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获得发展,冲击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3.(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后期江南地区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富豪往往喜好兴建园林,这是江南地区市镇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明朝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的传统观念受到一定冲击,但并没有被颠覆,排除A项;世俗化审美趣味在唐宋时期已经出现,不是在明朝初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2022广东卷,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答案:A。解析:清代广州出口国内其他地区所产瓷器,同时广州等地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体现出广州当时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及这些瓷器产自民窑还是官窑,无法确定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业作坊,故排除B项;聘请欧洲画师是为了迎合欧洲市场的需求,不能说明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故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且“明显削弱”与清代前期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易错题对点练1.(2023江西宜春二模)明初,田税一律征收粮食,称为本色。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称作折色。折色的推行(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利于改变经济结构C.推动赋税制度变革D.加重百姓赋税负担答案:B。解析:由材料“朱元璋下令天下郡县税粮均可以布、绢、棉花等实物和银钱代纳”可知,折色改变了政府赋役征收的形式,有利于民间种植或者织造布、绢、棉花等实物,有利于改变经济结构,故选B项;材料强调折色的征收形式,无法推知征收的结果和影响,排除A项;折色是赋税征收形式上的变化,并未推动赋税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折色的推行,一定程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排除D项。易错点拨明朝后期,农民通过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或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甚至农闲时务工等方式来适应赋役征银的政策调整。2.(2023江西重点中学联考)明清时期,四川潼川、顺庆等府“墙下树桑,宅内养蚕,以为常业”。成都平原的新津“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荣昌一带“比户皆绩”所产夏布“富商大贾购贩京华,遍逮各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东西部生产力水平日趋均衡B.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C.商品生产呈区域化发展趋势D.市镇经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四川潼川、顺庆等府以养蚕为常业、新津以种植烟草为主、荣昌以纺织业为主,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且“日趋均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能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但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主流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镇经济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易错点拨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加强,从而促进了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代表作主张共同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焚书》《藏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船山遗书》1.反对神化孔子2.批判“存天理,灭人欲”3.追求平等与个性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工商皆本”1.批判君主专制,主张“众治”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主张“经世致用”1.世界是物质的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3.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政治: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经济: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思想: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1.代表人物及主张:(纵向对比)(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三、文化——从思想批判到承古萌新(一)思想1.王阳明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李贽的“异端”思想:挑战孔子权威;倡导个性自由、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王夫之:建立起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具有辩证法思想;肯定人私欲的合理性。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①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②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③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二)科技1.农学(1)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2.医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三)文艺1.文学:明清小说成为文学主流,通俗化、平民化特征明显。2.艺术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绘画文人画成就突出,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年画、剪纸画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戏曲明朝中后期,昆曲发展成全国性剧种,被称为“百戏之祖”;清朝京剧产生,被誉为“国粹”新旧教材衔接明清时期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重难点解析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四大特点

2.“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承古”(2)“萌新”2.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六大影响

必背要语(1)明清时期,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早期进步思潮虽已出现,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加之缺乏雄厚的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未能推动社会转型。(2)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集大成的科技著作,但仍囿于农耕文明的范畴,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3)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传播了一些先进文化,西学东渐开始,一部分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水利工具。高考链接1.(2023全国甲卷,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是王阳明提出的为商之道,即做买卖也可成为圣贤。明代泰州学派的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与题干中经商也可成为圣贤的思想不符,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为南宋理学家的主张,从事商业活动与“灭人欲”不符,C项错误;“工商皆本”为黄宗羲的主张,材料并未涉及本末关系,D项错误。2.(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解析:根据“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A项正确;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承续华夏传统,并没有疑古辨伪,排除B项;编撰明史并不是为了弘扬程朱理学和保存历史文献,排除C、D两项。3.(2021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善书”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这体现了儒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价值观广泛流行于明清时期,说明是在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确立的,而不是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官方意识形态是理学,而“善书”的流行恰恰是在助推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C项;“善书”的内容侧重于宣扬儒家主流价值观,没有对儒家经典造成冲击,排除D项。4.(2020全国Ⅰ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宗谱的主要内容“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宗谱的纂修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选官制度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说明纂修宗谱并非士族独有,与维持血统纯正无关,排除C项;宗谱的纂修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与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结构无关,排除D项。易错点对点练1.(2023河南安阳高三上期中)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中指出,“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也。小人乱天下,用小人者谁也?……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天乎君哉?地乎君哉!”唐甄的主张(

)A.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答案:B。解析:由“治乱非他人所能为也,君也”“海内百亿万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抚之则安居,置之则死亡”等信息可知,这是唐甄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批判,适应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甄只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并未提出解决方案,其主张也不属于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明末清初时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项。易错点拨明末清初,出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2023河南焦作一模)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一批具有纯粹求知态度的科技学者,如徐霞客蔑视科举功名,“以生命游”“直抉鸿蒙来未凿之窍”;宋应星专门从事技术科学的研究和自然哲学的探讨,宣称“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违儒说之讥,然亦不遑恤也”。这反映了(

)A.科技呈现出独立发展之势B.宋明理学开始走向了衰落C.自然科学理论得到了创新D.启蒙思想激发了科学精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霞客、宋应星等人的研究摆脱了对儒学的依附,体现了科技独立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的“罹背违儒说之讥”说明当时儒学仍占主流地位,并非走向衰落,排除B项;当时中国传统科技仍注重实用性,自然科学理论并没有得到创新,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受到工商业的发展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并不是启蒙思想,排除D项。易错点拨明朝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方科技知识也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热点预测1.史料实证——明朝的巡视监察制度价值引领巡按御史制度是明朝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制度之一,是统治阶层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到各省定期巡回考察的一种制度。明朝对地方官吏的监察,体制严密,主要包括提刑按察使司及其辅佐官、巡按御史等几大监察体系。这在当时的吏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预测试题一典例突破1①明朝对地方的巡视大体分三个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当地方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最高统治者有时临时专派政府大员到地方巡视。明初朱元璋在委任按察使巡视下属州县的同时,又经常派遣监察御史出巡地方。②监察御史可以举劾按察司,同时按察司也有对监察御史的弹劾权。另外为了牵制权力日益增长的巡抚,朝廷有意地通过巡按对其实行牵制。同一系统内部的巡视官,也有互相监督的机制。——摘编自荀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巡视监察制度的特征,并说明其历史意义。答案:特征:①地方巡视监察制度多元化、体系化;②注重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③临时派遣人员与固定派遣常驻地方人员相结合。意义:①有利于整顿地方吏治,促进地方吏治的健康发展;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③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④其历史经验对于后世的巡视制度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角度拓展(1)明朝巡抚制度的日益地方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判断(

)(2)明朝的督抚代表皇权管理地方,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判断(

)√√2.学术前沿——明朝后期的早期近代化价值引领明朝后期,农业商品化的发展、民营手工业在整个手工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货币经济空前发展、地域性商帮的出现、早期城镇化的启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及经世致用思潮的出现等,无不显示出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化。预测试题二典例突破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①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②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答案:依据: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③西学东渐,开阔了国人视野;④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⑤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角度拓展(1)明朝后期的早期近代化现象,说明中国的农耕社会在停滞中也孕育着社会转型的因素。判断(

)(2)明朝后期的早期近代化现象并没有促使中国完成社会转型,根源在于生产力的落后。判断(

)√×提示根源在于封建专制的腐朽。

课堂练习图表专项训练1.皇帝独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强化价值引领皇帝独尊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皇帝有一些专用的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而且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等。朝代世次帝号名讳代字举例秦一世始皇政(一作正)/谓正月为端月汉一世高祖邦国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唐二世太宗世民/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从民之字改从氏;书王世充作“王充”清四世圣祖玄烨元其兄弟将“玄”改“元”1.下表实质上反映了(

)A.汉字演变由繁到简B.封建皇权持续独尊C.中央集权逐步加强D.避讳不利于阅读文献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谓正月为端月”“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将‘玄’改‘元’”,可知这是为了避讳帝王名讳,实质上反映了皇权独尊,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汉字的演变,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调对地方的管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未提及避讳皇帝名讳的影响,排除D项。2.围湖造田——明清人地矛盾的尖锐价值引领明清时期,随着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头税的取消,人口急剧增加,在带来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在荒地被开垦殆尽的情况下,人们便采取了向山要田、围湖造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练习2.下面是清朝洞庭湖水域变化图。清朝前期,统治者推行“劝民垦种”“围湖扩耕”的政策。康乾年间,百姓私自滥围滥垦加剧。到了道光末年,出现即使夏秋盛涨,“阔不及向者之半”的景象。洞庭湖的变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前期,统治者推行‘劝民垦种’‘围湖扩耕’的政策。康乾年间,百姓私自滥围滥垦加剧。到了道光末年,出现即使夏秋盛涨,‘阔不及向者之半’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洞庭湖从清朝前期到晚期一直面临着围湖扩耕、滥围滥垦的问题,这反映了清朝人口增多,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选C项。3.下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唐朝妇女的地位高于男性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习气C.政治统一有利于女性解放D.理学深刻影响民众观念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节妇烈女的人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