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历史【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本课框架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商业的发展1.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2022·全国乙卷,27)2.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2020·全国Ⅲ卷,24)3.明朝区域经济的差异性。(2019·全国Ⅰ卷,27)4.清代中期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19·全国Ⅱ卷,27)5.明代朝贡贸易。(2018·全国Ⅰ卷,27)6.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2017·全国Ⅱ卷,24)7.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017·全国Ⅲ卷,25)8.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2017·全国Ⅰ卷,27)高考重点,尤其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主干梳理认知拓展1.商业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物物交换。(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2)商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3)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货币种类繁多,各地经济联系加强。(4)秦汉:商业初步发展,比较艰难,总体水平不高。原因:一方面,国家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开始兴起;但另一方面,厉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2017·全国卷Ⅱ,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仔细观察地图,当时两大巨贾均在曹、鲁一带经商,从地理位置看,曹国和鲁国处于中原地区,体现出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并非只在这一地区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城市规模,排除C、D两项。1.商业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5)隋唐——商业较快发展A.表现:出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商业仍受时间、地点限制。B.原因:政局比较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对外开放【知识解读】柜坊即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存放与借贷的机构,飞钱是一种汇票,实质是一种汇兑业务,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职能。作用: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唐代商业发展〗(2014海南)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1.商业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6)宋元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经济重心南移;市坊制度被打破,草市、夜市更加普遍。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③边境贸易、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宋元经济发展的原因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②水陆交通便利;③纸币出现,便利商业往来;(2014新课标2卷26题)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宋代商业税收〗(2015安徽)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答案】A〖易错点解读〗唐朝赋税以实物赋税和货币赋税为主。北宋政府对商税征收非常重视;南宋时期,以货币赋税为主,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这种表面赋税形式的变化,实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021·河南安阳二模)清朝乾隆时期的《杭州府志》记载:杭州塘栖镇,“宋时所无”,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而今为“市镇之甲”。这说明,塘栖镇的发展得益于(

)A.棉纺织业的兴盛B.交通条件的改善C.经济重心的南移D.政府政策的扶植答案B(1)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不再严格监控,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3)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4)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5)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6)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史论归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商业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7)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发展①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代表是徽商和晋商。④白银货币化,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⑤产生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限制对外贸易,日益萎缩;⑦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或市镇兴起,出现区域化、专门化的趋势;1)具有地域性: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2)诚信真善、义利并举、深受儒家文化影响。3)具有开拓性,积极创新,努力进取。4)具有阶段性,主要兴盛于明清时期。5)具有时代局限性,明清商帮根植于自然经济,无法发展为近代商业。商帮的含义: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集团,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深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积极拓展市场。商帮的特点:(2016北京)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答案】A〖对点例解:明清商帮〗〖对点例解:会馆〗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A.该碑刻反应出区域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是功能完善的地方性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乡谊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地域性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B【知识点解读】明清时期的会馆是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早期时期的会馆以地域关系作为基础,是一种同乡组织,与工商业者绝少关系。明中叶以后会馆制度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发展.明代后期工商性质的会馆虽占很大比重,但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域观念,是同乡行帮会馆.即使到了清代后期,突破地域界限的行业性会馆仍然只是相当个别的。此时出现的一些超地域的行业组织,大多以同业公会的面目出现.(1)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2)白银货币化:农副产品大量投入市场,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3)“商帮”活跃:明清时期,不仅从商人数增多,而且出现各具地方特色的商业集团即“商帮”。(4)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没有改变。(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业资本参与生产过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市民阶层:主要是指生活在城市里的商人与手工业者。宋元以来,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社会风气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世俗文化戏曲、小说等大众文化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江苏)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B西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商品市场和商人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政府抑制政策,坊市分区制度,农产品进入市场)宋元(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纸币出现)明清(集镇商业兴盛,商帮出现,对外“闭关锁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州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认识: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概念】牙商

【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的“城”和“市”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是商业活动的场所。市的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1)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空间限制)(2)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时间限制)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西汉都城长安城设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1)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2)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市坊制度:市是商业区,坊是居住区,市与坊之间有严格界限,商业经营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知识解读】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不代表政府不再监管,而是不再直接监管;也不代表重农抑商政府的摒弃,而是重农抑商力度的放松。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2.市的变迁市、坊严格分开市坊界限被打破严格的时间限制,日中为市出现早市,夜市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唐长安城与宋开封城示意图【信息一】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信息二】唐朝长安城格局规范整齐,呈现棋盘状封闭式格局;而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则不十分规范整齐,呈现开放式格局。【信息三】唐朝坊与市分开,商业区固定在特定区域,而北宋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信息四】唐朝长安城布局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商业功能并不突出,而北宋东京的商业、文化功能更突出。观察比较,可以得出什么历史信息?【构图解史】城市职能与“市”“坊”的演变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zhēng)三百下,散。——《唐六典》材料二: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分析上述材料,从经营的时间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市”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王建材料二: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晚唐杜荀鹤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什么发展变化?新出现了“草市”、夜市等。“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李嘉祐《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王建《汴路即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问题:草市什么时候出现的?唐宋草市有什么发展?南北朝时期——出现;唐代——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草市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材料一:(汉)当市楼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辅都尉掌之。——《三辅黄图》卷二《长安九市》材料二:(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分析上述材料,政府对“市”的控制有什么发展变化?

控制越来越松,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控制。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古代“市”的发展趋势一①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②“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二北宋都城汴京:③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珠子铺……过州桥,④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三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⑤“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⑥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四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归纳总结古代“市”的发展趋势(1)从“市”的空间范围来看,先是在城市由小到大发展,然后向农村集市贸易发展。(2)“市”内商业活动突破时间上的限制,唐代后期“夜市”繁荣,宋代“晓市”“夜市”繁荣。(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4)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专门的工商业市镇。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如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图解总结】市坊界限分明政治军事功能先秦至唐打破市坊界限经济功能增强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宋元明清发展特色特色【典例】《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题源】海南省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解析据材料“元时‘运道(运河)改移’此处,遂致‘日益繁盛’”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促进了塘栖镇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没有提到棉纺织业,排除A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就已经南移,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不扶持市镇的发展,排除D项。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1)发展历程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清代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典例】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题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知识拓展】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贸易通道。这条丝路由西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重新打通,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3)影响①扩大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②扩大了中国的世界影响力。③为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④启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⑤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017浙江)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D〖易错点解读〗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在市舶司管辖的范围之内;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代,开辟的是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印证了南宋海上丝路的繁荣。(2018全国)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题文】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题源】2021年新高考真题——历史试题(北京卷)【答案】A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教材拾遗】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2)原因:封建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封建专制的根深蒂固;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4)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即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2)主要形式——朝贡贸易①内容: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③特点: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④地位: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图示(2015上海)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来华自由贸易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答案】A〖知识点解读〗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②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③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④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⑤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的对外友好政策,促进了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⑥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知识拓展】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

1、国家强盛,先进的政治、文化、经济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2、发达的交通,先进的工具(造船、航海技术)是客观条件。3、政府的政策的支持。1.原因二、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市镇经济繁荣:苏、杭和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2.表现战国商业城市开始兴起侧重政治军事功能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唐代长安、洛阳最为繁荣,扬州、杭州、湖州发达由政治开始转向经济宋代汴京(开封)、临安经济功能超过政治功能清代苏州和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市镇经济兴起严格控制阶段:政治、军事功能突出,受封建政府的严格控制,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放松阶段:城市分布遍及南北,经济功能突出,坊市制度被打破。古代城市的发展北方南方【史论归纳】古代中国城市变化的规律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国家对城市商业活动管理逐渐宽松南方城市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三、货币的发展三、货币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天然贝壳。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诸侯各自造币,以青铜为主。由于诸侯割据,货币形状很多,如铲币(赵)、刀币(齐)、环钱(秦)、蚁鼻钱(楚)等。【典例】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答案】B4.秦到唐:统一币制(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全国通行。秦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2)汉武帝时,地方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都由中央直接经营。(3)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指开创新纪元,“通宝”指通用宝货)。开元通宝不标重量,我国古代货币由标明重量向抽象化、符号化的通宝、元宝、重宝演变。三、货币的发展5.北宋铜、铁、金、银各色货币并存,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后期,由于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为明代白银上升为主币奠定了基础。三、货币的发展6.元以纸币为单一流通货币。但是,由于政府滥发没有储备金的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结果明清又恢复了金属货币(白银和铜钱)。7.明清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法定的货币。清初,沿袭明朝,以白银为主币。(银块没有固定形状,称量使用。市面上流通的银块形状繁多,成色不一,换算起来十分不便)三、货币的发展【答案】A

〖知识点解读〗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西汉时期的五铢钱,枚重五铢,形制规整,重量标准,铸造精良。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铸造五铢钱〗(2017江苏)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清白银流通〗

《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A.坊市制度逐渐趋向瓦解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B

【知识点解读】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铜钱的币值较小,不便携带。一条鞭法实施后,赋税和粮饷统一使用白银,而欧洲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不断流入中国,使中国选用白银做流通货币成为可能。互动探究分层突破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