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综述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四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综述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四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综述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四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综述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四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综述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课题活着的智慧:古代散文单元综述教学目标1.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2.感受古代散文骈散结合的艺术手法。3.理清古代散文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学习古人评点诗文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重点难点】学习古人评点诗文的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探究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2.感受古代散文骈散结合的艺术手法。3.理清古代散文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4.学习古人评点诗文的方法,提高概括能力。教学难点:学习古人评点诗文的方法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传统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阅读单元研习任务(一)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九)虽然说得有点夸张,却点出了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念—孝。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的是公认的准则,有的是共同的价值观,有的是深刻的哲思,有的是可贵的精神。小组讨论,探究这些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思路点拨本单元散文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陈情表》——忠与孝《项脊轩志》——情与志《兰亭集序》——生与死《归去来兮辞并序》——仕与隐《种树郭橐驼传》——官与民《石钟山记》——真与伪探究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正确理解。对作品中的文化观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做辩证的分析。探究文章中所表现的文化观念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三、参考范例标举孝道,情真意切——谈《陈情表》的孝道李密对祖母的孝心是真诚的,孝行是实际的。“孝”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标准,一句“不孝”的评价,即使在今天也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难以承受的。《项脊轩志》则以表现对亲人的深厚感情为主。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中国文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家庭本位,重视家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只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带有较强强制性的人伦要求罢了。在上述两篇文章中,无论是李密自陈“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还是归有光念念不忘“项脊”轩名,感叹“诸父异爨”,都能看到对家庭、家族的重视。可以说,这两篇文章体现的主要是伦理性、社会性的“道”。对生命的沉思是永恒的话题——《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古人对生命的思考《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生命的沉思,是哲理性的“道”。随着“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觉醒”,对人生命本身的思考在魏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魏晋时期“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兰亭集序》直面人生苦短、终有尽时这个令人无比痛苦的事实,对及时行乐、聊以忘忧和等同生死、齐一寿夭都表示了否定。《归去来兮辞并序》在远离尘俗和喜归自然的对比中,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真正价值的觉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无论在哪个民族、哪种文化,对生命的沉思都是永恒的话题,而魏晋时期的这种思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隐逸之风并行而起,关系密切。或者说,动荡的时代和多难的人生共同促成了知识分子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着意保护。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的“绪论”中曾概括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家庭本位、“孝”道至重、隐逸为高均在其列。这三点至今仍是中国文化中极具辨识度的特征。从民生到吏治——《种树郭橐驼传》的思考《种树郭橐驼传》围绕着“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治术的思考。关注民生疾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从孔子发端,至今不断。而柳宗元主张的为政要务本、清静,不要政令频出、扰民妨民,既是对当时吏治的批评,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某种总结,这里就包括了“与民休息”的文景之治等在内。本文的“道”是针对现实政治的,其中对政府主动作为和人民自主作为关系的思考,与当下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的思考颇有相通之处。浅谈《石钟山记》的质疑精神《石钟山记》表现出苏轼的质疑精神,也体现了他一贯的重视直接认识,不满足于间接认识的思想,属于认识论方面的“道”。在强调“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格其心”(张载《正蒙·大心》)的时代,苏轼这种重视直接经验的认识论往往被视为他“所学不纯”的证据,但在今天看来,这种求实的认识论是非常可贵的,带有现代科学的精神。何况苏轼还关注到了认识和表达之间的关系(“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经验与常识之间的关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由上面的概述可见,本单元选文中体现的文化观念层次颇为丰富,既包括体现中国文化基本特点的观念,还包括切合实际的“治世之道”和相对抽象的“致知之道”。当然,我们需要以多样的视角去考察本单元选文中体现的文化观念,得到比较全面、辩证的认识。活动二:理清散文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一、阅读单元研习任务二(2)古人为文,讲究章法,重视文章的结构和内部联系,就连一些看似信笔写就的作品,也大都有章法可循。如《归去来兮辞(并序)》,虽然被誉为“不见有斧凿痕”(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李格非评语),但全文由“归程”写起,历“归舍”“归园”“归田”,结于“归尽”,章法严密。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选择其中一篇,理清其整体结构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用你喜欢的形式加以展示。思路点拨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明确文体,把握全貌。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有所不同。②圈点勾画,抓关键句。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句子有可能是中心句,阅读时尽量能标注出来。③概括段意理出文章的内在脉络。④通读全文,合成段意,理清思路,把握结构。⑥组织答案,合理表述。三、参考范例散文的结构:讲究章法一篇散文的具体结构首先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需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之后,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以便把握全篇思想内容的内在联系。比较而言,叙事文、说理文的内容结构容易分析和把握,写景文、抒情文则要困难一些。因为前者直接表现为逻辑结构,而后者则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即形象的跳跃性和逻辑省略,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这就必须分析具体形象的含义,把握它们的逻辑联系。《陈情表》十分讲究章法。首段作者交代了自己苦难的身世,说明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第2段作者笔锋一转,交代了自己“辞不就职”的尴尬境况:一方面,自己“欲奉诏奔驰”;另一方面,“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含蓄表达了自己“尽忠”“尽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第3段,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顾虑,作者先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个纲领,表达了自己对皇恩浩荡的高度认可和感激之情,接着宕开一笔,谈及了自己的做官经历、政治理想、现实处境等,指出自己辞官并不是为保全名节而“不事二主”,真正原因是自己侍奉祖母,实在是“区区不能废远”。这种真情的力量,自然能穿越晋武帝的情感“壁垒”。尾段,有了前三段的情感铺垫,作者勇敢提出“愿乞终养”的要求,并表示“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这种对皇帝绝对尽忠的感情,情辞恳切,如金石掷地有声。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是由作者依据主题思想的需要,进行选材、剪裁和安排而完成的。分析一篇散文的艺术形式结构,实质是具体分析它的选材、剪裁和安排,凡所选材,都作详略曲直的适当处理,置于恰当地位,结合成思想清楚、重点突出的层次段落,而完成整体结构。活动三:探究古代散文骈散结合语言特点阅读单元研习任务二(1)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和《种树郭橐驼传》,感受它们不同的韵味。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篇,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各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思路点拨1明确骈散结合的语言特征,识别什么是骈句和散句。2.结合文本赏析骈句和散句的艺术效果。三、参考范例中国古代散文是一幅气象恢宏的壮丽画卷,在我国浩瀚璀璨的传统文化中流光溢彩,历久弥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风格各异的散文流派争妍斗丽,各领风骚。历经千年文化的积淀和酝酿,古代散文以其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更突显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散文的语言:骈散结合,自然流畅“骈散结合”指的是文章中骈句和散句结合使用,达到文章整体匀称,又参差错落的效果,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整体抑扬顿挫。运用骈散结合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把握词性的一致,字数的相等,使句子对偶工整,多运用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穿插一定的散句。尤其要注意一篇文章中的骈句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骈句如果使用太少,也构不成这种用法。如《兰亭集序》一文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感情却是相通的:热爱自然,对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两个“或……”句,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活动四:对古代散文进行评点一、阅读单元研习任务二(3)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从本单元所选的古代散文中选择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二、思路点拨评点,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之一。古代所谓的“评点”,是又评又点的意思,即在用标点断句后,再加以评论。“点”是为了便于阅读,“评”则在于帮助理解。而“评点”即评注、赏析、点拨,它既要求把握作品整体的内容与特点,又要深入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与用法,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对原作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赏析(“评”的部分有句评、层评、段评和总评)。例如,评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优劣,指点遣词造句、技法风格的长短。要求评论中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发人深省,能够培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眉评(亦称眉批),在竖排作品的上方写上评点文字;夹评,在作品行文中间插进评点文字;段评,在作品的每一个段落之后写上评点文字;旁评,在横排作品的旁边写上评点文字。评点的容量大,形式活,密切联系作品实际,激发人们积极思维。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铺叙人、时、地、事,“所谓”二字,别有深意。)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呼应“扣而聆之”,鄙夷之意,藏而不露。)余固笑而不信也。(“固”与“尤”,“笑而不信”与“自以为得之”,相映成趣。因“不信”而夜访,行文自然。)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目之所见,已觉可怖。以动写静,略带夸张。)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耳之所闻,毛骨悚然。寥寥数语,写得夜来山间阴森可怖,下文“心动欲还”便不突兀。士大夫不肯小舟夜泊之因,郦道元未能探得其实之由,皆暗藏于此,亦可见亲身探访之不易。)余方心动欲还,(顿起波折,行文跌宕。)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声音之洪大而突然,以“舟人大恐”衬之。“钟鼓不绝”,暗伏细察所得,引出下文。)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山石之形,波浪之态,发声之理,--写来,有条不紊。着一“也”字,疑窦释然。)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吞吐风水,比之“涵澹澎湃”,发声之理不同,声音亦不同,笔法甚细。疑已释仍不废探究,难能可贵。)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破陈说而得新知,方才可怖之声,此时听之似乐,心境变也。)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处之“笑”,与前文之“笑”大不同,无限快慰,尽在其中。连用三“也”,较上文“也”字,感慨尤深。)【布置作业】活着的智慧:古代散文的生命之思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之后,乐极生悲,沉浸在对暂与久、悲与欢、生与死等问题的思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叹息——“岂不痛哉”“悲夫”!联系苏轼《赤壁赋》,井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对读,理解古人的生死观,尝试运用苏轼和陶渊明文中的观点,写一段文字宽解王羲之。不少于600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