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素养考向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等领域的新成就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2.搜集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及作用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主干梳理

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创立时间:______时期。(2)特点①中央委任_______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以相应的官职。②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____、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____。(3)影响: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逐渐成为维护______特权的工具。曹魏中正官家世家世士族2.科举制(1)背景①随着______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2)创立与完善过程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__________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_________,科举制度形成。士族分科考试进士科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____和明经两科为主。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____和殿试。⑤_________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①积极:科举制使出身_______________的读书人通过相对______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__________,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消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和方式日益僵化,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进士武举唐玄宗社会中下层公平文化素质〔概念阐释〕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二、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尚书台改称___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______,行使权力。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正式确立:_________时期。(2)职权特点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_________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_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_________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尚书省决策隋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___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______的范围。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____________。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_________的趋势。(3)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低宰相中书门下一体化〔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的租调制(1)开始实行租调制:按___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______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___为租,纳___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______。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户均田令粟帛租调[特别提示]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内容和作用2.唐初的租庸调制(1)内容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2)影响:以___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____________也有了保障。庸庸赋税收入3.唐朝后期的两税法(1)背景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政府____________锐降。(2)目的、时间、实施者:为了解决______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财政收入财政(3)内容①每户按______和资产缴纳______,按______缴纳地税,取消_________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______和秋季两次纳税。(4)评价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______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____。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______的人身控制。[特别提示]两税法的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按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税款。人丁户税

田亩租庸调夏季收税财政收入人丁农民考点探究

主题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史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史料二](西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史料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问题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史料一、史料二体现的选官制度相比,史料三体现的选举制度在人才选拔方面具有的优势。[提示]优势:史料一体现的察举制强调品德,史料二体现的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二者具有较强的人为性、主观性;史料三体现的科举制看重才学、考试成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选拔原则。[拓展]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科举制的影响(1)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2)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3)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4)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主题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四]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问题2]根据史料四,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拓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唐代赋税制度的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史料五]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诸皇宗籍属宗正者及诸亲,五品以上父祖、兄弟、子孙及诸色杂有职掌人)……悉免课役。——《唐六典》[史料六]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问题3](1)据史料五及所学知识,归纳这种赋税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史料六,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提示](1)特点:按丁征税;以实物税为主;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贵族官僚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变化: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拓展]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授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无法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的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发生变化。典例研析

1.(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解析]

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武德七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废除了,所以这一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A项;科举制产生是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所以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因而在表格中显示出尽管出于皇帝主观的意愿,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最终还是在3年之后再度废除了,所以这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而不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本身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排除C项;由表格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仅重新恢复了3年,就又再度被废除,说明它不该延续,而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排除D项。2.(2022·广东·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D[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机构被细化规范成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属于中央机构,而且六部分工更为明确,D项正确;六部为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尚书省拥有行政权,而决策权归中书门下二省所有,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排除B项;图示只有尚书六部机构,无法呈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3.(2020·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D[解析]

根据材料“备君主顾问”“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等信息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在草拟诏制、参谋密计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权,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选D项;根据材料“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可知,唐代翰林学士参与决策,并非“逐渐控制了决策权”,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文官地位日益提高,与材料所述时间“唐代”不符,排除B项;三省是指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与材料主旨“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不符,排除C项。4.(2022·重庆·3)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B[解析]

根据材料“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可知枢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起“下达上传”的中间环节作用,起初只是转呈奏章,并传达给中书门下实施,因此类似秘书机构,B项正确;枢密使到宋朝才负责军事,排除A项;唐朝枢密使还未成为国家政治行政机构,地位在中书省之下,排除C项;材料强调枢密使的职责,并未涉及其下属机构,排除D项。5.(2024·广州)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