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高三人民版历史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课程标准——明考向命题统计——知重点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1.中央集权下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2019·全国Ⅱ卷,24)2.秦朝郡县制的影响。(2016·上海高考,6)3.秦朝的郡县制。(2015·海南高考,2)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013·全国Ⅰ卷,24)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2012·课标卷,29)主干梳理认知拓展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秦朝统一1.背景(1)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2)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3)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4)秦国经过__________日益强大。2.经过:东、北、南、西南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秦朝统一3.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各国兼并战争,促使局部统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日益强大(关键因素);◆秦始皇雄才大略,采取恰当的统一策略。一、前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秦朝统一4.意义(1)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2)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政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绝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解题技巧:如果调整的是中央机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如果调整的是地方机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拓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2)“中央集权”是一种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的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没有任何独立性。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吸取诸侯割据的教训,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秦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还很大,只有加强中央权力,才能维护统治。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政治根源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2.历史根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发展过程

萌芽于战国(商鞅变法),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发展于宋元,

强化并衰落于明清。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评价

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消极作用为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疆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族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评价消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政治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经济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例2]

(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联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

)A.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B.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C.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D.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答案C解析秦朝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即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与材料中“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相符,故选C项。有利于加强皇权,与材料中“赵高欲为乱”“阿顺赵高”不符,排除A项;“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表明未能减少失误,排除B项;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排除D项。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国家最高权力制度——皇帝制度(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_________”。“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3)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4)实质:君主专制。皇帝独尊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皇权至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位世袭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左、右丞相为__________,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________;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__________,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三方互不相属,互相________。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_______”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3)官制结构: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4)职能: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5)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②分工明确,互相牵制;③充分体现“家天下”;【牛刀小试1】用一句话概括郡县制参考:郡县制是萌芽于春秋战国,在秦代推行于全国,标志着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地方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出现)。(2)职能①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________汇报工作。②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3)特点(与分封制相比):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③实行俸禄制,没有封地;④定期考核政绩。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4)作用:①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③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史论归纳】郡县制的推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2)郡县制为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能够有效迅速地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3)郡县制为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君主专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4)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概念理解】官僚政治1、含义: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官僚制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概念理解】官僚政治2、特点:(1)权力来源:由皇帝授予。(2)权力运作:以皇权为中心。(3)权力机构:各机构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4)收入来源:实行俸禄制。(5)官吏选拔:由皇帝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形式产生。3、意义:(1)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3)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古代思想与教育发展。(4)社会观念:对形成官本位的社会观念、官僚主义的作风产生影响。【知识拓展】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不同(1)权力来源不同。贵族的权力基于出身,自然而然地拥有权力;官吏的权力则是由皇帝授予的。贵族是食土临民者,官吏临民却不食土。(2)权力运作方式不同。贵族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官吏则必须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中央政府和上级官吏,因而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3)权力机构不同。贵族政治下的权力机构比较简单;官僚政治下机构众多,体系严密。(4)收入来源不同。贵族政治下,贵族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领地,因而贵族们不必贪污受贿;官僚政治下,官吏的职务不能世袭,收入以俸禄为主,贪污受贿成为官僚政治的一大弊端。(5)选拔方式不同。贵族政治下重要职位的官员往往由世卿世禄制产生;官僚政治下任何官员都由皇帝任免,人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四、中央集权制度的配套保障措施1.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2.法律:颁布秦律,“轻罪重刑”。

3.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4.文化:(1)车同轨:所有马车两车轮的间距要相等。(2)书同文:写书信或文章用相同的文字(篆书)。(3)行同伦:以法为教,统一人们文化心理,焚书坑儒。5.交通: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史论归纳】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联——传承与创新【牛刀小试2】试做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结构图。参考:【新教材链接】秦代文书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互动探究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一①“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②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史记》

二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④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⑤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⑥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史料解读】史料一从皇帝制反映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史料二从三公九卿制反映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精研探究】上述史料反映出秦朝的中央官制有何特点?提示:史料一中,由①得出,法律与行政命令统一,体现皇帝个人意志;由②得出,君主专制独裁。史料二中,由③④⑤可知,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以皇权为核心;由④可知,家国同构;由⑥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归纳总结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时期商周等早期社会秦及以后的各个朝代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影响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认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体制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例1]

(2021·广东珠海一模)西周时期“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B.贵族社会逐步解体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D.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答案B解析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原有贵族政治演变为官僚政治,这是贵族姓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疆域辽阔与贵族姓氏的变化之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A项;逐渐消亡的是宗法制,而非宗法观念,排除C项;秦灭六国后已无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排除D项。高考研析把握考向(2019·全国卷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项正确。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错误;铁制生产工具在战国时期逐渐推广,但并未普及,B项错误。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项错误。(2021·吉林长春三模)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

)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致力于‘化夷为夏’”可知,秦国蜀守李冰和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分别通过国家律令、兴学校加强了对巴蜀地区的治理和教化,二者都得到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措施推动了巴蜀民众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汉不同时期李冰、文翁治理巴蜀地区的不同特色,无法体现治理政策的转变,排除C项;这些措施并未涉及巴蜀地区的经济问题,不能得出稳定巴蜀地区社会经济秩序的结论,排除D项。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21·福建适应性检测)公元前259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公元前257年,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邯郸之战(

)A.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B.体现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C.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D.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答案B解析邯郸被围使得赵国处境危急,应赵国请求,魏、楚两国合力与之抗秦,并取得大胜,说明东方六国之间的合纵策略对于抗击秦军进攻具有重要的意义,故选B项。邯郸之败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不利于统一大业的实现,排除A项;仅据邯郸之战一个战役不足以得出当时诸侯征伐不断的社会现实,C项以偏概全,排除;血缘关系淡化是宗法制度瓦解的表现,赵、魏、楚之间并无血缘联系,排除D项。2.(2021·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测试)秦攻占楚国后,设置了南郡。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通告各县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这反映出秦国(

)A.国家统一推动法律实践B.郡县制激化了社会矛盾C.法律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以法为教的历史必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可知,南郡吏民不用秦法,于国于民无益,说明加强法制的必要,故选D项。秦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排除A项;“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造成社会不稳,排除B项;材料仅提南郡不用秦法,“名存实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3.(2021·安徽安庆模拟)《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

)A.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B.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C.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D.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可知,网罗人才的举措,使秦能够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变阴谋诡计为自身发展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了秦的实力,推动完成国家的统一,故选D项。A、C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太绝对,故均排除。4.(2021·安徽马鞍山一模)秦孝公时期,商鞅制定军功爵制,“以多杀为爵级,以怯斗为役隶”;秦王嬴政时期,取消计首授爵,将战争胜负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秦国政策的调整(

)A.表明统治思想发生变化B.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D.改变了对外战争性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符合当时争霸的战略需要,而秦王嬴政时以战争胜负而不以计首作为论功行赏的标准是适应了统一战争后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秦国政策的调整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故选C项。统治思想并未发生变化,仍然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时就已经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而不是在秦王嬴政政策调整时,排除B项;应是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推动了政策的调整,因果关系颠倒,排除D项。5.(2021·安徽淮北模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登山的主要目的是为歌功颂德,宣示皇权至上、皇权恩德,从而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6.据记载:秦朝在建立之前,领兵作战的都是诸如将军、庶长、大良造、五大夫或客卿等,他们都是临时派遣的,事毕即解除兵权,仍归原职,不设太尉。而秦朝建立后,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这反映出(

)A.军权在专制统治中的重要性B.太尉实际掌握军事指挥权C.太尉是有职无权的临时官员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领兵作战的……都是临时派遣”“有太尉一职而无太尉其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反映了军权的重要性,必须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7.(2021·山东潍坊调研)秦朝的九卿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廷警卫的郎中令,宫门屯卫的卫尉,掌御用车马的太仆,掌刑法的廷尉和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的少府等。这表明秦朝(

)A.皇帝制度最终确立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具有家国一体观念D.形成分层管理的中央体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掌宗庙礼仪……掌宫廷警卫……宫门屯卫……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生活供应”等信息可知,秦朝这些中央官职的设置既有对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又有对皇帝宫廷事务的管理职能,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选C项。皇帝制度重在强调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废分封立郡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九卿官职的具体职能,没有体现分层管理,排除D项。8.(2021·广东深圳模拟)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均排除。9.(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秦简《封诊式》记载:“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容(镕)二合,告曰:‘丙盗铸此钱,丁佐铸。’甲、乙捕(索)其室而得此钱、容(镕),来诣之。”材料可以说明秦代(

)A.允许民间私自铸造货币B.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C.私铸货币引发通货膨胀D.私法审判已较为普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某里士五(伍)甲、乙缚诣男子丙、丁及新钱百一十钱”可知,乡兵抓捕了盗铸钱币的丙、丁,说明铸币已有法定的模式,不许民间私铸,故选B项,排除A项。根据材料“新钱百一十钱”可知,钱币数量太少,不会引发通货膨胀,排除C项;根据材料“来诣之”可知,甲、乙二人抓捕之后上报政府,排除D项。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可知,秦朝的户籍管理主要是为了方便征发赋役,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密切结合,故选C项。材料中的户籍内容包括:社会身份、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等,以户为单位加强了人伦秩序,排除A项;里耶秦简户籍簿中没有减免赋税徭役的信息,排除B项;该户籍制度方便国家进行基层治理,不可能为百姓提供生活保障,排除D项。11.(2021·福建三明模拟)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他还下令“隳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B.打击强宗富豪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兵权收归中央,目的即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弱天下之民”可知,不仅是加强北方防务,故A项错误;秦朝的措施是强化中央集权,故B、D两项错误。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建设的延续性B.存在的合理性C.创新的曲折性D.产生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并结合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