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选修1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2019·百校冲刺)[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东汉自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且不长寿,并多次出现皇帝无嗣的情况。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是,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秦汉时期是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官员的任官过程中实际执行了一些回避。东汉桓帝时,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即“三互法”,规定: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地方长官自行辟用之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也可用外籍之人。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亦然。——摘编自籍晓蕊《东汉“三互法”及“幽、冀尤甚”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三互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汉的“三互法”。答案(1)背景: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外戚、宦官专权;朋党之风盛行;皇权旁落。内容: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2)简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三互法”的实行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根据材料“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可知外戚、宦官专权,皇权旁落;根据材料“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可知朋党之风盛行。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可知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根据材料“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可知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根据材料“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可知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第(2)问,评价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根据材料“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以及“三互法”的具体措施可知,“三互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该方法并没有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2.(2019·豫科名校4月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此,北魏律基本定型。——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第(1)问的特点和所学知识,从完善司法体系、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打击司法不公行为以及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3.(2020·湖北名师联盟入学调研考试)[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常平仓法,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增价收粜(卖出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农夫须令贱籴;凶岁谷贵伤民,故减价出籴(买进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邀勒,贫民须令贵籴。物价常平,公私两利也。安石以常平法为不善,更将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置提举官以督之。(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摘编自邓之诚著《宋辽金夏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对常平法进行改进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的观点。答案(1)调节粮价,抑制豪强;保障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和增加政府收入。(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实施造成官员趁机邀功勒息,穷人逃亡,富人变穷。这部分是守旧派的攻击和贬损;客观上也反映了青苗法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执行不善造成百姓不堪重负,存在设计与执行缺陷。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增价收粜(卖出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物价常平,公私两利也”“将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进行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2019·海南海口调研)[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固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一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勋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储才馆。——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以及对新体制的创建。(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仅仅限于局部调整”“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变革是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变革的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以及对新体制的创建。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外交礼仪制度化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5.(2020·云南师大附中适应性月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治五年(1874年)5月,大久保利通向政府提出了《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顺应国之风土习俗、民之性情智识,制定方法并以此作为方今行政之机轴,并以英国为楷模,保持开成之物,培植未成之物。”大久保利通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后,日本当局对政府体制作了相应调整,由内务省、大藏省、工部省组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大藏省主要负责殖产兴业资金的筹措和调配,工部省继续主管铁路、矿山和机械制造,内务省经营劝农、畜牧和农产品加工这三大事业部门。中央各省在经费支持中,对这三个省的经费支持占到了41%,人员占到整个中央政府的53%。——摘编自冯玮著《日本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久保利通提出该建议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政策的特点。答案(1)原因:日本成立明治新政府,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民族危机仍然严重,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增强国力,真正实现独立自主;日本原始资本缺乏,必须由政府扶植。(2)特点:依靠国家的扶植;利用国库资金积极支持,推进资本原始积累;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以西方为样板;形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时间“明治五年”得出日本成立明治新政府,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根据材料“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得出民族危机仍然严重,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增强国力;根据材料“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资本缺乏,必须由政府扶植。第(2)问,根据材料“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于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可知依靠国家的扶植;根据材料“对这三个省的经费支持占到了41%,人员占到整个中央政府的53%”可知利用国库资金积极支持,推进资本原始积累;根据材料“并以英国为楷模”可知以西方为样板;根据材料“由内务省、大藏省、工部省组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得出形成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等。6.(2019·河北衡水中学四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了进一步消除教育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新形势,1985年5月15-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85年5月27日正式颁布。《决定》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明确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其二,确立了20世纪80——摘编自张乐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指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5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原有教育体制存在明显弊端;教育战线“左”的思想依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2)进一步推动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