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7单元 第2讲 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7单元 第2讲 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7单元 第2讲 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7单元 第2讲 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第7单元 第2讲 辛亥革命(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辛亥革命主干梳理巧点妙拨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12日,占领武汉三镇。4.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教材拾遗]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和“预备立宪”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应对国内危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先后进行的两次改革。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但它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随后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1905年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但内阁中皇族占多数,被称为“皇族内阁”,证明“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新政”和“预备立宪”虽然是清政府为应对危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改革,但它废除科举制、奖励实业、进行法制改革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易错点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因此没有推翻封建制度。[漫画解史]辛亥革命的成果与局限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共和大厦的奠基石——辛亥革命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佩弗《远东》三“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你读史]抓住史料一中“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等信息理解辛亥革命被称为“中国版‘光荣革命’”的原因。关键信息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权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史料二认为辛亥革命确立了美国式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因为盲目照搬美国政体,导致了其最终的失败。史料三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史料三反映出辛亥革命取得了怎样的功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2)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3)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成功”的革命①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②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有重要影响。④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⑤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有深远影响。(2)“失败”的革命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主题2中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漫画《恭祝中华民国万岁》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教你读史]注意史料一漫画中“囻”字的写法,体会其含义以及在当时的意义,理解其思想主张及深远影响。注意史料二关键信息“平等”“自由”“权利”“立法权”“选举”等;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政治原则及其思想内涵。[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漫画中的中华民国的“囻”字写法是“口”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旭麓先生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民是国的核心,民是国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与原则,也表明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西方的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想;仿效了美国共和政体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多角度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3)内容:明确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2017全国卷Ⅱ,292016全国卷Ⅲ,291.(2017·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知识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能力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素养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答案B解析材料中,“艾罗补脑汁”广告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等,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2.(2016·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知识考查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能力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考向分析:本讲内容在近年高考中直接考查的不多,命题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以及影响上。未来高考仍将会从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历程的地位角度,突出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进步因素。因此在备考中:(1)从正面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特征、影响;(2)立足学科素养,坚持能力导向,加强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主干知识的练习;(3)注意从世界史的视野和近代化史观角度去认识辛亥革命。预测1以“新政”为切入点创设新情境,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2019·甘肃静宁一中月考)下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年份19011902190319041905人数266727105824068000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科举制度的废除C.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D.革命运动的高涨答案C解析实业救国思想反映了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派遣留学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材料和革命运动的高涨无关,排除D项。预测2从经济领域切入,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凸显唯物史观(2019·安徽宣城高二期末)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自耕农、佃农比例变化统计表年份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190526%74%191411.7%88.3%19248.3%91.7%据此分析,这一变化()A.揭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B.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深入发展C.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D.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自耕农的比重大幅下降,而半自耕农和佃农的比重快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并没有解决农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没有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故辛亥革命最终失败,故选C项。农村产业结构在近代中国一直是以第一产业为主,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主要集中在城市,没有在农村深入发展,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辛亥革命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并没有体现反封建的成果,排除D项。预测3紧贴热点,以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切入,考查家国情怀(2019·江苏徐州高二期末)“诚然辛亥革命没有能够走到底,诚然革命后的共和时代瞬息夭折,现代化的进程受到影响,(但是)为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价值理念带来了巨变,创造了民主政治的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