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A.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B.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C.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D.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解析:材料中“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说明西周也沿用了商代的内服制度,体现了西周对商代制度的继承,从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这体现了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有继承商代内服制的内容,故废除商代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由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受封诸侯在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故没有实现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实行层层分封,给予诸侯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故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答案:B2.[2019·清华大学诊断性测试]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是加强对商业管理,并未说明是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项。答案:A3.[2019·四川成都二模]下图所示是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护臂。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它()A.证实了汉代丝织技术的西传B.体现了汉代的天人感应观念C.展示了汉代蜀锦的工艺流程D.反映了汉代长途贩运的兴盛解析:据材料“五星出东方(注:金、木、水、火、土星汇聚于东方的天文现象)利中国”,可知将自然现象与国家兴衰结合起来,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选B项;该蜀锦在新疆发现,未涉及到国外其他地区,无法证实西传,排除A项;据材料“该护臂工艺精美、文字激扬、意蕴丰富”可知无法得知蜀锦的制作过程,只能是蜀锦工艺高超,排除C项;依所学,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而非东汉时期,排除D项。答案:B4.[2019·江西联考]《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与材料中“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相符,故选A项;反映人民的利益,与材料中“明君制民之产”不符,本质上反映了君主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仁政,而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C项;事实上有利于小农经济,但与材料中主张“旨在”不符,排除D项。答案:A5.[2019·山东济宁一模]《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反映出当时冶铁业()A.对生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成为有一定实力的独立生产部门C.是社会下层百姓致富的主要途径D.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稳定解析:题干述及了“邯郸郭纵”“卓氏之先”“鲁人……曹邴氏”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说明在战国时期,冶铁业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生产部门,故选B项;题干没有述及冶铁用于农业生产及对农业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虽然谈及三个人物通过冶铁发财致富,但没有述及其出身及地位,排除C项;也没有论及其对于政权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B6.[2019·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材料的引文是庄子的原话,结合所学可知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道家,故选A项;墨家也主张薄葬,但和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无关,排除B项;先秦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和民本,讲究“入世”,排除C项;法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A7.[2019·济宁模拟]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A.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解析:题干未提及廷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以推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答案:C8.[2019·福建质检]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解析:据材料“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的主旨强调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不是说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答案:D9.[2019·安徽合肥一模]《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解析:题干中“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出身大多是名门大族,故选B项;察举制初期有效选拔人才,A项表述不合史实,且贵族中也不乏才干优秀者,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秦朝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C项;材料中孝廉反映的察举制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10.[2019·新疆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孝道向忠君观念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说明汉代儒家的正统地位确立,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排除C项。答案:D11.[2019·广西桂林一模]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解析:由材料中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属于当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说明战国文字还未统一,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六国通用文字是当时当地的文字,并非小篆,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未说明夏商周的历史是否有传世文献,且根据史学常识可知夏商周历史未有传世文献考证,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未说明部分区域文明的消失,排除D项。答案:B12.[2019·湖南郴州一模]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解析:材料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宁夏石嘴山三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赵翼《廿二史札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秦汉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趋势。(1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可知,此处“周人统治的机制”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制度的积极作用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君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秦汉,分封制下贵族世卿世禄的局面终结,官僚制兴起,郡县制确立,皇帝制度确立。第二小问应分析说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趋势。答案:(1)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贵族的团结;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9分)(2)变化: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确立。趋势: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6分)14.[2019·长春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给出了两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观点,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与变革性。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2分)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法家的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