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课件_第1页
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课件_第2页
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课件_第3页
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课件_第4页
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財政的概念與財政的職能第一節財政的概念與特徵一、財政的概念1、什麼是財政?所謂財政是指以國家為主體分配資金活動。講具體一點就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藉政治權力及財產權力對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GNP)進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經濟活動。而如果按照目前提倡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實行的“公共財政論”的觀點,所謂財政是指國家或政府為保證社會公共需要,集中一部分國民生產總值所進行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經濟活動。這裏的區別只是:一個是講國家集中和分配資產是為了實現國家行使職能的需要;一個是講國家或政府集中和分配資金是為了保證社會公共需要。2、財政分配的內涵①財政分配的主體。國家或政府在財政收支活動中負有特殊重要地位,國家或政府就是財政分配的主體②財政分配的客體。即財政分配的對象,主要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NP),主要是指國民收入的一部分。③財政分配的目的。即國家或政府為什麼要進行財政分配?“國家財政論”者認為,是保證社會公共需要。目前保證社會公共需要的範圍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公共權力方面;二是公共事業福利方面;三是公共基礎設施方面,④財政分配的性質:財政分配的性質是指不同社會制度下,財政分配具有不同的性質。目前世界上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制度下財政分配的性質是不同的。社會主義財政分配的性質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財政,是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為人民大眾得到利益的財政;二、財政的特徵財政分配最主要特徵是強制性和無直接償還性。此外,還有階級性和公共性,財政收支平衡性也可以作為財政分配的特徵。所謂無直接償還性也就是無償性,是指取得財政收入是無償的,不需要直接返還給交納人。所謂強制性是財政的收支基本上依據國家政治權力,通過頒佈發令實施的,如稅法、預算法。所謂財政的階級性和公共性,指財政既是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必然要體現國家或政府意見。所謂財政收支平衡性,即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相對稱,不出現或少出現財政赤字或財政結餘。第二節社會公共需要

一、社會公共需要

1、什麼是社會公共需要?所謂社會公共需要就是由國家公共部門提供公共物品以保證社會公眾在生產、生活、工作中的共同需要。這種需要是由政府和社會公共部門實施完成的,社會成果均可享用的需要。

2、社會公共需要的特徵①社會公共需要不是個別需要的加總,而是不隨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人人可以享用的需要,這種需要是通過政府或社會公共部門協調完成的需要。②社會公共需要無差別地由每個社會成員使用。③享受社會公共需要的成員無需所得和所費對稱,即不屬於等價交換的物品。④社會公共需要一般具有“外溢性”特徵,即具有外部效應。

3、某些特定社會公共需要。即某些社會公共需要僅限於特定受益對象。

4、准公共需要。這是相對於純公共需要而言。是介於社會公共需要和私人個別需要之間在性質上難以劃分的需要。具有雙重性質,一般稱其產品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二、公共物品在西方又稱公共財貨。西方經濟學中財貨,泛指商品和勞務。西方財政學對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解釋是這樣的:①私人物品在消費中具有競爭性,甲的消費往往和乙的消費產生競爭性,而公共物品在消費中不具有競爭性;②私人物品在消費中產生排他性,甲消費了往往乙不能消費,而公共物品在消費中不具有排他性,如,減少污染,改善空氣品質這樣的公共物品排斥他人消費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區別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標準有二: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競爭性和非競爭性。公共物品是指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公共物品一般不能由市場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這是因為:①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特徵,它的需要或消費是公共的或集合的,如果市場提供,每個消費者都不願自己掏錢去購買,而是等著他人去購買自己順便享用它所帶來的利益,這就是經濟學中稱之為“免費搭車”現象。②政府主要通過無償徵稅來提供公共物品。滿足准公共需要的物品稱“混合物品”。這是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質,可以採取公共提供,也可以採取私人提供,或者提供方式為兼而有之。從財政支出角度看:純公共需要------->全部由財政支出准公共需要------->部分由財政支出私人需要---------->財政不予支出第三節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一、市場失靈1、市場失靈的概念:所謂市場失靈,就是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由於存在著各種阻礙和限制,自發產生出各種矛盾和弊端,影響市場效率。2、市場失靈的表現形式

①市場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②壟斷的存在制約著市場競爭。③資訊不對稱。④外部效應引起市場失靈,⑤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波動。二、政府干預1、政府干預的必要性

①由於市場機制本身存在著固有的缺陷。②在市場經濟中,市場配置資源只是基礎的,不是所有的資源都能通過市場配置。需要通過政府配置資源。③現代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即有私人經濟,又有公有經濟即國有經濟。政府干預正好能彌補市場的不足,促進市場經濟發展。2、政府干預的主要手段政府干預主要有三種手段:①行政法律手段。②組織公共生產,提供公共物品。③運用財政手段。第四節財政的職能財政的職能問題是指財政做為一個經濟範疇所固有的功能。市場經濟下財政的職能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具有三種職能: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一、資源配置職能1、資源配置職能的概念和目標所謂資源配置是指對社會總產品的配置,即運用有限的資源形成一定的經濟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西方學者認為,政府(財政)的資源配置的目標是通過配置,保證社會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他們認為,資源配置問題的基礎,是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命題:“稀缺的存在”即資源不足。由於資源不足,人們必須選擇哪些欲望先滿足,哪些欲望後滿足或任其不滿足,這就需要把有限的經濟資源進行最有效的配置。因而資源配置應當很符合效益原則。一、資源配置職能2、政府配置資源的措施和手段。政府配置就是指財政配置,因為財政是政府的財政,也就說政府運用財政資金配置資源。政府配置資源的機制和主要手段有:①根據財政配置的範圍和所需要的財力,來科學確定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防止“越位”配置和配置不到位,從而符合高效的資源配置原則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教育、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科技進步、農業發展等方面投入;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資;④通過稅收和補貼等手段,帶動民間投資和吸引外資。⑤提高政府資源本身的效率。二、收入分配職能1、收入分配職能的概念和目標按照西方財政學家下的定義,所謂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指政府通過取得財政收入和安排財政支出,對國民收入進行重新分配和調整,達到社會認為“公平、正義”的分配狀態。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層次。經濟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強調的是要素投入與要素收入相對稱;個人的勞動投入與勞動報酬相對稱。我國現行政策明確規定要實行按勞分配和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原則,應該說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社會公平是指將收入差距維持在現階段社會各階層居民所能接受的範圍內。二、收入分配職能

2、政府為什麼對收入分配進行矯正?無論是西方財政學家還是我國的財政理論工作者都這樣認為,由市場機制決定分配,並不一定十分符合公平的原則,各種機會的不均等必然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等。因此,政府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等手段來矯正因自發的市場機制的盲目性而造成的分配不均的狀況,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原因:①市場機制給予人們的報酬是以所謂“生產能力”和“貢獻”為標準的。“生產能力不同”,“貢獻”不同,收入也就不同。②有產者收入多於無產者收入由於要素收入不等形成收入分配不公。③壟斷勢力存在和資訊不對稱引發各種經濟機會不均等,也造成不同的人收入分配不公平。總之,市場機制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狀態,需要政府運用財政手段調整。政府也完全有能力來糾正市場缺陷產生的分配不公,如,對壟斷價格干預,提供市場資訊;創造經濟機會均等的條件。二、收入分配職能

3、政府採取哪些措施和手段來調整收入分配不公?①政府應建立以工資收入為主,其他收入為輔的工資制度,防止要素收入過多(如財產收入、租賃收入、專利收入)形成收入差距過大。

②強化稅收杠杆調節。通過徵收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調節部分居民和房地產經營商的過高收入;徵收資源稅調節資源優劣形成的級差收入。③建立政府轉移支付制度。通過對低收入的地區和家庭給予補貼,使每個地區的社會成果獲得基本的生活條件和福利條件。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1、經濟穩定和發展的概念與目標經濟穩定是與經濟波動相對立的概念。市場失靈的重要表現開工是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失衡,這些因素都會引起經濟波動(忽高忽低,不是平衡發展)那麼,所謂經濟穩定,就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經濟平衡發展,不產生大的波動,基本經濟穩定的目標要求:①充分就業;②物價基本穩定;③國際收支平衡(不出現大的順差或逆差)。宏觀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是財政的基本職能之一,也就是通過財政政策和手段,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當然,經濟不僅要穩定,還要發展,即通過發展生產,壯大流通,提高消費來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2、市場經濟下需要政府來穩定和發展經濟的原因;①實踐證明,全方位地依靠市場,往往出現經濟波動的狀況。例如,失業、通貨膨脹、經濟週期性危機,通過市場機制的本身不能解決,只有通過財政金融手段和政府政策調整才能解決。②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消費性偏好和流動性偏好,加上資訊不對稱,往往造成資源盲目流動,導致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深層次矛盾,造成總供求關係失衡,需要政府採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解決總供求失衡總題。三、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職能3、政府促進經濟穩定和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①運用財政政策。即財政支出的擴張和緊縮相結合。當總需求>總供給時,財政實行緊縮政策,減少支出,增加稅收或同時並舉;當總需求<總供給時,動作相反。

②運用稅收制度特別是所得稅制度來“自動穩定經濟”。如,經濟擴張過熱,所得稅增加,政府收入增加,私人投資減少,產生“拉力;相反,產生“推力”。

③通過財政投資和稅收優惠等措施,促進經濟中薄弱環節發展,消除結構不合理產生的“瓶頸制約。

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配合。第五節關於財政分配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一、效率與公平的理論概述財政分配中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效率與公平這一對矛盾如何協調?要效率往往推動公平,要公平往往影響效率。如何使效率與公平統一起來?財政分配活動實際上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如何生產出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物質財富如何在社會各成員之間恰當公平地分配。從這個意義出發,對經濟活動的評價存兩個基本準則:一是效率準則,二是公平準則。任何財政的活動的評價必須同時用這兩把尺子去衡量,缺一不可。效率準則和公平準則在財政活動中被廣泛運用。例如,效率準則中就有稅收效率、政府投資效率、經費分配效率均可作為資源配置效率。又如:公平準則,有稅收的公平、政府收費的公平、轉移支付的公平等等,可作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一、效率與公平的理論概述

1、效率的概念所謂效率指的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投入與產出在價值量上的對比關係,或者說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費和所得的對比關係。凡投入少,產出多,所費低,所得高,則為高效率;反之則為低效率。從全社會看,在一定的資源配置下,社會經濟活動效率的確定,需具備兩個條件:①社會總效益(所得)與社會總成本(所費)的差額最大化;②淨社會效益非係數。①是說明效率水準;②是說明“有效”。從全社會看,高效率來自兩方面:一是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二是在分配上調動勞動者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效率與公平的理論概述

2、公平的概念公平是與分配相聯系的概念。所謂公平指的是收入分配公平合理。西方財政學中有一種說法:講的是“效率經由市場,公平通過政府。”這個說法,第一句不完全正確,因為失靈的市場是沒有效率的,或者說低效率的。而第二句話都十分正確。一般說來,市場難以解決公平問題,只有通過政府,財政對公平問題一般採取直接手段干預。即直接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盡可能地使社會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符合大多數公民期望的標準,盡可能形成合理的分配狀態。例如,在稅收上可以採取“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的辦法。橫向公平是指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同等納稅;“縱向公平”是指對有不同支付能力的人不同等納稅,富人負毛稅,窮人負輕稅。二、效率、公平與財政的職能之間的關係如果我們把效率與公平準則與財政分配三大職能聯繫起來,則有下麵的關係:財政分配的職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