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通论概述_第1页
法学通论概述_第2页
法学通论概述_第3页
法学通论概述_第4页
法学通论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内容提要】: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掌握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立法、司法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明确权利、义务和权利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关键词】:法学;法学体系;法;法律;法律体系;法系;法的作用;依法治国;立法;司法;法律关系;民主;人权;第一节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本节考点】1、法学的定义和性质问题;2、法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体系;3、西方法学发展的简史;4、传统中国法学的发展;5、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本节重难点】1、法学的定义和性质问题;2、法学(学科)体系问题;3、西方法学发展的简史;【知识点讲解】一、法学的性质问题1、法学【名词解释】法学是法律科学的简称,是研究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共同生活的人文社会科学。2、法学的词源:古代中国:刑名法术之学,注重刑、名辨析;律学,注重注释律例而不关注价值问题;古代西方:拉丁文Jurisprudentia,乌尔比安:神事与人事,正义与非正义的学问;3、法学的性质:各种不同说法:法学是实证科学;法学是形式科学;法学是人文科学;法学是社会科学;我们认为:基于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类标准,我们倾向于把法学界定为一种存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知识形态,兼具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法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1、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法、法律现象。就是既要考察研究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要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以及它们的性质、特点及相互关系;既要研究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等,又要研究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区别及相互作用;既要对法进行静态分析,又要对法进行动态研究。2、法学研究的目的:法学研究的目的即法学家研究工作的主观目标。总体看来,法学研究有三大目的。一是伦理目的;二是科学目的;三是政治目的。不同阶级不同流派的法学家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存在价值中立的法学研究。3、法学(学科)体系【名词解释、名词辨析】法学(学科)体系是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有着各种不同的划分。按照当今我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法学学科可以划分为三部分,即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和边缘法学。理论法学分为法理学和法律史学;应用法学分为比较法学、国内法学、国际法学、外国法学;边缘法学主要是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如法医学、法律经济学等。三、法学发展的历史1、西方法学发展简史【选择】古代西方法学的发展。西方法学肇始于古希腊,但当时不存在独立的法学和法学家集团。罗马法是古代西方法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职业的法学家集团(共和时期法学家:西塞罗;帝制时期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伯比尼安、莫德斯梯努斯)和专门法学著作(《法学阶梯》)。中世纪时期,法学处于衰落时期,但教会法学家的著述中亦有相当的法律思想(托马斯.阿奎那)。公元11世纪以后,罗马法开始复兴。近代西方法学的发展。古典自然法学派的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19世纪以来西方法学的发展。派别林立,错综复杂。19世纪法学流派:黑格尔的哲理法学;边沁、奥斯汀的实证分析法学;萨维尼和梅因的历史法学。20世纪法学流派:马克思.韦伯、狄骥、庞德的社会法学;凯尔森、哈特的新分析法学;富勒、德沃金的新自然法学、波斯纳的法律经济学。西方法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以19世纪中叶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流派林立,错综复杂;西方法学的中心随着经济、历史和文化的变化而从地中海到西欧到北美;法学教育的职业化程度较高;法律文化较昌盛;2、传统中国法学的发展四个阶段:先秦时期;秦汉至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传统中国法学发展的特点:形成中华法系并影响深远;法律思想和制度以刑罚为核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专业化层次不高,未形成职业化、独立化的队伍;中国法律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3、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科学的揭示了法的产生、本质、特点、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真正使法学成为一门科学。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真题链接&课后练习】2003年法理学专业法学综合卷1,名词辨析: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5分)课后思考题:什么是法?第二节法的概念与体系【本节考点】1、法的词义;2、法和法律的含义;3、法的基本特征;4、法的本质问题;5、法的要素;6、法的体系;【本节重难点】1、法与法律的含义;2、法的基本特征;3、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法本质观;4、法的要素;5、法的体系、立法体系、法系的相互关系;【知识点讲解】一、法的词义:1、中文法字:氵、廌、去的组合,刑法律通用—公平正义的法律规范;裁决争端的审判活动;以国家或社会强制力为后盾;2、西文法字:拉丁文jus和lex;德文recht和gesetz;法文droit和loi;英文law——公平正义的法律规范;人类权利的法律规则;3、法与法律的辨析【名词解释、名词辨析】在现代汉语中,“法”、“法律”没有严格的区分,其含义主要依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而定。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和我国当代法律制度中,“法”、“法律”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指所有的法律、法律现象,既包括实在法,又包括自然法;既可用在规范意义方面,作为专门的法学范畴和法律用语,也可作为团体组织中所有的规矩。狭义的法区别于法律,特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惯例、习惯、判例、法理等等。在中国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等。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前述种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往往是既有界限、又有交叉。二、法的基本特征【简答、论述】我国法学界对于法的基本特征问题的看法大致相同,一般认为法有四大特征:A、法以行为规范为主,其内容涉及法律权利、权力与义务。法以行为规范为核心,给人们的行为提供共同的标准和尺度,为调整社会关系提供基本的框架。法的内容是权利、权力和义务。以行为规范为核心是法区别于宗教(教条、祭祀)、道德(观念)、政策(原则性规定)的重要特征。B、法主要出自国家,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主要出自国家是指法是由国家行为造就的,国家造法的方式包括制定、认可、签约、国家惯常行为等等。司法判决是否属于国家造法行为理论和实践上有不同看法和做法。法主要出自国家但并不是说国家垄断造法权力,社会和国际组织也是重要的法的来源。法主要出自国家体现了法与国家的密切联系,是法区别于道德(社会)、政策(政党)、宗教(教义)的又一重要特征。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的强制是国家的强制,区别于一般的社会强制,这是法最明显、最重要的特征。国家强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实际出现,只有在违反法律是才会显示出来。法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并不是说国家强制是实现法的唯一要素,还包括道德、利益关系、社会压力等等。D、法具有更广泛的普遍约束力。这使法区别于针对个别人或个别事所下的命令,法指向的是某类普遍的行为。同时使法区别于政党政策(政党内部)、宗教教义(宗教内部)、道德约束。同时,法的广泛约束力也是相对的。三、法的本质问题1、几种有代表性的法的本质学说【选择】神意说,神学家和专制君主主张;理性说,自然法学派主张(西塞罗、格劳秀斯、洛克等);正义说,认为法是正义的化身和体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意志说,法体现的是意志,包括君主意志、阶级意志、共同意志(卢梭)等;民族精神说,历史法学派萨维尼的观点,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社会利益说,社会法学派庞德等的观点,认为法是社会利益的体现和表达;社会控制说,社会法学派的观点,认为法是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上述观点,影响深远,既有合理一面,即揭示了法的本质的某一方面;但也存在偏差,忽视了法的整体性、统一性,割裂了法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尤其忽略了法的阶级本质。2、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法本质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研究法律问题时,深刻分析并批判了资本主义法的深层本质,形成了系统的、批判的法本质观,不仅深化了对实在法的认识,而且推动了法理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的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法本质观的主要内容:法是被上升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集中体现和反映,体现为阶级意志性和国家意志性;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社会和产方式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四、法的要素【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1、法的要素【名词解释】法律要素(法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这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部分、因素,法律就是这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一般认为,法律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技术性规定等方面。法律要素的特点是:个别性与局部性;多样性和差别性;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2、法律规则【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法律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法律规则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包括假定、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法律规则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依据内容的不同,法律规则分为义务性规则、权利性规则和权利义务复合规则。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规定人们从事或者不从事一定行为的规则,包括命令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两种。权利性规则是规定人们有权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的规则,具有授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权利义务复合规则是同时具有权利义务双重性质的规则。根据功能的不同,法律规则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调整性规则的功能在于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特定的行为模式,其特征是先有行为,后有规则。构成性规则的功能是组织、允许人们按照规则授予的权利去活动,其特征是先有规则,后有行为。根据强弱程度不同,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强行性规则是规定人们必须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则,主要包括禁止性规则和命令性规则。任意性规则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内容,允许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从事自己愿意从事的合法的所有的事务,允许人们在法律的范围内自主决定或者双方协商。按照内容确定与否,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和非确定性规则。确定性规则是内容明确、结构完整,可以直接适用的规则。非确定性规则是内容不明确,需要其他规则加以补充、说明的规则,又分为委任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3、法律原则【名词解释、名词辨析】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者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原则。法律原则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普遍性、一般性;稳定性较高;不设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只是抽象的、一般的公理;覆盖面广;对具体的法律运作具有指导意义;一般是陈述性命题,位于法律序言、总则等特殊位置;法律原则主要有两类,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得到广泛承认和普遍遵守的原则;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关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段性指示、决策和目标。同时,二者都有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之分。4、法律概念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的范畴和术语。法律概念具有明确性、规范性、统一性等特征。法律概念的分类是多样的。依据所涉内容,可以分为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还可按照涵盖面大小分为一般法律概念和部门法概念。五、法的体系【名词解释、名词辨析、论述】法律体系,也称法律部门体系,是指一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法律体系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各种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和谐一致是各部门法乃至整个法律体系协调统一的基础。外部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各部门法,它要求各部门法门类齐全、严密完整。研究法律体系对于科学的进行立法预测、立法规划、正确的适用法律解决纠纷、全面的进行法律汇编和法典编纂、合理的划分法律学科、设置法学课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是不同的。法律体系是自然形成的法的结构,而立法体系则是指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的系统。立法体系反映法律体系,并以法律体系为基础,但并不等于法律体系。【名词辨析】法律体系与法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词辨析】当代中国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法律部门或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军事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真题连接&课后练习】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辨析:法的概念与法律概念(6分)2004年法理学专业法学综合卷2,论述:论述法的本质。(20分)2002年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辨析: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5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简答:法律规则结构的“三要素说”与“二要素说”(8分)2004年法理学专业法学综合卷2,名词辨析:调整性规则与构成性规则(5分)2003年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史学、诉讼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法律规则划分的意义及其种类。(10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简述法律规则的确定性(8分)2004年刑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诉讼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简述法律原则的分类与功能。(10分)2007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什么是法的要素?法的要素有哪些?(10分)2008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法律原则(3分)2002年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史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法律体系(3分)2009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法律体系(3分)2004年法理学专业法学综合卷2,名词辨析: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5分)2009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简答:法律体系的特点(10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法律部门与法律制度(8分)2006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法律部门与部门法(10分)2002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论述:怎样理解构建我国法学体系要正视并解决法学本土化与法学国际化之相互关系?(20分)法通练习册: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第三节法的起源与发展【本节考点】1、法的产生的原因和一般规律;2、法发展的历史类型;3、大陆法系;4、英美法系【本节重难点】1、法产生的一般规律2、法的历史类型;3、法系;4、大陆法系概念及其特征;5、普通法系概念及其特征;6、两大法系的比较;【知识点讲解】一、法的起源1、法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需要;其他人文、地理等因素;2、法产生的一般规律:【简答】调整模式:个别调整到规范调整再到法律调整;法律的形式: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由法的自发调整发展到自觉调整;法律、道德、宗教规范由混为一体到逐渐分离,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规范系统。二、法发展的历史类型【名词解释、名词辨析】法的历史类型是指依据法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法所体现的阶级意志的不同对法所做的分类。据此,法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前三者统称为私有制法。社会主义法同私有制法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历史联系。法的历史类型是不断更替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是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三、法系【名词解释、名词辨析】法系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历史传统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那些形式上具有一定相同或相似特点、属于同一历史传统、具有相同源流关系的法律体系通常被归为一类,称为法系。法系的特点是多样的,大致有:国际性;继承性;相似性;世界上的法系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划分,一般来说,主要法系有:大陆法系、普通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四、大陆法系【名词解释、简答】1、概念。又称民法法系,罗马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日尔曼法系,法典法系,成文法法系等。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罗马法基础上,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拿破仑称帝期间制定)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以及在其法律传统影响下依照它们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总称。2、分布。欧洲大陆、前欧洲国家殖民地、拉丁美洲、日本、英国的苏格兰、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中国的台湾地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3、特点。法律成文化和法典化;不承认法官的创制法的权利,否认判例具有法律效力;在法律分类上,有公法与私法之分;在诉讼中,坚持法官的主导地位,奉行职权主义;一般采用民刑诉讼与行政诉讼分开的管辖体制,在法院机构的组织、庭审模式都由法律明确规定。五、英美法系【名词解释、简答】1、概念。又称英美法系,判例法系、不成文法系、英吉利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法律,特别是普通法和衡平法为传统、基础,融合罗马法、教会法和中世纪商法的若干原则,而形成、发展起来的西方各国法的总称。2、分布。英国本土、美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非洲某些英语国家和地区。3、特点。普通法系是法官的创造物;普通法系的渊源是以不成文法为主,判例是最为主要的;在法律分类上,普通法系有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在法院的建制方面,普通法系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民刑案件与行政案件均由同一法院即普通法院系统受理;普通法有一套独特的概念术语。六、两大法系的比较【简答、论述】1、法系的概念和特征;2、大陆法系的概念和分布;3、英美法系的概念和分布4、两大法系的相同点:同是西方法律制度,在本质、功能、历史类型方面都是相同的,在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是一致的,都崇尚法治、法律至上。5、两大法系的差异:法律渊源不同;法律分类不同;法官权限不同;诉讼程序不同;法律结构、法律术语、法学教育、司法体制等多方面存在不同;6、两大法系存在相互融合的趋势,但短期内不易实现。【真题连接&课后练习】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简答:试述法起源的一般规律(8分)2002年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为什么说新的历史类型的法可以而且必须继承旧法中的某些因素?(8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法的历史类型与法系(8分)2002年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法系(3分)2002年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哪些区别(7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8分)2006年宪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辨析: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6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公法与私法(8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制定法与判例法(8分)2007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法系(5分)课后思考题:简述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的异同;法通练习册:法的历史类型;法系;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有哪些?大陆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异同有哪些?第四节法的作用与法治【本节考点】1、法的作用2、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本节重难点】1、法的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法的规范作用;3、法的社会作用4、法的作用的局限性5、法治的含义6、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讲解】一、法的作用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社会生活的影响、指导、功效。2、分类。依据不同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依据一般与特殊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一般作用与具体作用;依据作用范围,可以分为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依据作用结果的状态,可以分为与其作用与实际作用;依据作用的途径,可以分为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依据作用效果,可以分为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依据作用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这种划分首先由英国学者拉兹提出,后经过我国学者改造而成。二、法的规范作用【名词解释、简答】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作为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意志、行为发生的直接影响,对人的行为所起到的保障和约束作用。它主要包括指引、教育、评价、预测、教育、强制等方面。指引作用,是指法,主要是法律规范对人的行为起导向、引导、指路的功能、效用。指引作用有两种形式,确定性指引和不确定性指引。评价作用,指法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则,具有判断和衡量人们行为合法或者不合法、违法的作用。评价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专门评价和社会评价。预测作用,指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预先知晓、估量相互间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安排的功能。教育作用,指法律通过自身的存在和运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督促、教育人们弃恶从善的作用。教育作用分为静态的教育作用和动态的教育作用。强制作用,指法律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罚作用,是法律以物质暴力制止恶行,强制作为,并迫使不法行为人作出赔偿、补偿或者予以惩罚来维护法律秩序的作用。三、法的社会作用【名词解释】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指法律的社会、政治功能,即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目的,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使命,实现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法律的政治功能。即维护阶级统治,维护社会政治秩序,包括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之间、统治阶级与同盟阶级之间关系,以及国家对外关系。社会公共事务功能:第一,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第二,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第三,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第四,确定使用设备、执行工艺的技术规程,以及有关产品、劳务、质量要求的标准,以保障生产安全、防止事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等;第五,推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障、引导和推进对外开放,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当代中国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立法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执法和司法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普遍守法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法律监督来构建和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法的作用的局限性【简答】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作用,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有限性。法的作用局限性体现在:(1)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方法,不是全部方法。(2)法调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3)法的自身特点有限性。如法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的矛盾;另外法自身文字表述有缺陷,不可能通过文字把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规定进去。(4)受到执法人员和物质条件、配套技术、措施、制度的限制。在认识法律的功能和作用的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对待法律的态度,反对法律虚无主义同时也反对法律万能主义。只有认识到法律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我们才能真正推进法治事业、推进社会的法治化。五、法治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有言:“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即法治有两个最基本的要件:法律的权威性和法律的正当性。前者是法治的表现形式,后者是法治实质方面的要求。现代法治是一个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现代法治理论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以英国实证分析主义法学家拉兹和纯粹法学派的凯尔森为代表,主张“形式法治”,一派以富勒、哈耶克、德沃金等新自然法学家为代表,主张“实质法治”。六、当代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依法治国的含义在当代中国,“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社会主义法治即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定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依法治国是执政方式上的历史性转变;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不是社会,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更不是政府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法治国的客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而不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重点在于依法治权。4、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条件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与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体形式;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条件应该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机制;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条件应该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性文化基础。5、依法治国的目标形式目标:包括(1)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2)普遍有效的法律规则;(3)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制度;(4)专门化的法律职业。实质目标:包括(1)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2)权力与责任关系的理性化制度;(3)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性化制度;(4)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性化制度。【真题连接&课后练习】2008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法的作用是什么?(10分)2002年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辨析: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5分)2004年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论述:联系实际,论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和局限性。(20分)2002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简述法治的形式要件。(10分)法通练习册:依法治国;法的预测作用;法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有哪些?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第五节法的制定与实施【本节考点】1、立法的概念和原则2、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本节重难点】1、立法的概念2、立法的基本原则3、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4、司法的基本要求5、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知识点讲解】一、立法的概念【名词解释】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治国的根本。立法,即法的创制、法的制定、法的创立,字面含义即为订立法律制度。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性活动。一般也简称法律的立、改、废的专门性活动。二、立法的基本原则【简答】所谓立法的基本原则,又称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个立法活动中贯穿始终、立法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守、指导立法理论和实践的总体准则。从现代法治的整体体系和要求来说,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至上与民主立法原则。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至上原则的内容包括: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利益兼顾原则;少数利益保护原则;利益优化原则;利益配置公平原则。民主立法原则包括民主政体、民主原则、民主权利、民主程序和民主作风等内容。2、权利与人权保障原则。权利是法律最基本的细胞,是法学中最基本的范畴,立法当然应当注意;人权与法治紧密相连,是衡量法治健全与否的重要标准,立法中也应当充分保护。3、权力制约原则。在立法上贯彻对权力进行必要的制约原则,是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权利的要求。4、合宪性原则。包括职权合宪性、内容合宪性、程序合宪性等内容。5、实事求是原则。这是我国法律创制的根基,是衡量我国法律优良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准。三、法的实施与法的适用的概念【名词解释】法的实施指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落实。它大体包括法的执行、法的适用与法的遵守。广义的法的适用与广义的法的执行相同,包括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运用法律的活动。狭义的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活动,又称司法,它区别于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活动的特点就是专门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四、司法的基本要求【简答】1、正确。事实认定正确、法律适用正确、对案件的处理正确。2、合法。国家各级司法机关审理案件要合乎法律规定,依法司法。3、及时。国际各级司法机关审理案件要及时办案,及时结案。正确、合法、及时是司法的基本要求,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者不可偏废,缺一不可。五、当代中国法适用的基本原则【简答】1、司法公正原则司法公正原则的含义: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司法公正原则的意义:司法公正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司法公正是由司法机关裁判工作的消极性、被动性决定的;司法公正是司法机关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内容包括平等适用、平等保护、在刑民诉讼活动中要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制裁。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是指只能依据与案件事实有关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案,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贯彻该原则应当做到: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指导作用的关系。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该原则的基本含义包括:司法权的专属性,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行使;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不受非法干涉;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下的司法独立原则。5、国家赔偿与司法责任原则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利和合法利益的行为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其特点是:产生原因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的不法损害行为;责任主体是国家;范围包括行政赔偿与刑事赔偿;其目的是明确审判责任,防止枉法裁判、确保司法公正。【真题连接&课后练习】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法的执行与法的适用(8分)2006年宪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简述执法的合法性原则。(8分)2003年刑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立法的基本原则(10分)法通练习册:法的制定;合宪性原则;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内容有哪些?第六节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本节考点】1、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2、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3、权利、义务和权力【本节重难点】1、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2、法律关系的主体3、法律关系的客体4、法律关系的演变5、法律权利6、法律义务7、权力的概念8、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知识点讲解】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名词解释、简答】1、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而产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或权力与义务关系。2、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1)抽象的法律关系与具体的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主体的具体化程度不同为标准。(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以具体法律关系依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化还是双方个体化为标准;(3)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以法律关系产生依据是否使用法律制裁来划分;(4)平权型法律关系和录属型法律关系:以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不同为标准。二、法律关系的主体【名词解释】1、法律关系的主体。即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1)公民(自然人);(2)法人;(3)非法人组织;(4)国家。2、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法律关系主体参加法律关系的资格限制。权利能力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法人的权利能力始于法人成立,终于法人解散或被撤销。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以权利能力为前提,自然人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是一致的。我国《民法通则》依据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的不同,将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法律关系的客体【名词解释】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我国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1)物。(2)非物质财富,或曰精神财富,包括知识权益和人身权益等。(3)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4)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财富。四、法律关系的演变【名词解释】即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亡。法律关系的的演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法律本身(即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亡的客观情况和现象。以是否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五、法律权利【名词解释】法律权利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人或主体依法享有的具有这样或不这样行为,功要求他人这样或不这亲行为的某种资格、能力和自由。关于法律权利有资格说、主张说、自由说、利益说、法力说等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权利总是具有对经济关系的依存性,法定权利总是打上统治阶级意志的烙印。六、法律义务【名词解释】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或主体应承受的这样或不这样行为的限制、约束、负担或责任。关于法律义务也有规范说、约束说、负担说、责任说等不同理论观点。七、权力的概念权力是“行为者影响其他行为者的能力”。在此意义上,公权力是指对公共资源占有并运用的能力,公权力的主体通过对公共资源的占有而有了要求他人服从的能力。八、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论述】1、权利本位论;2、义务重心论;3、权利义务一致论;【真题连接&课后练习】2002年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法律关系。(3分)2004年刑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辨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8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对世权利与对人权利。(8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简答:试述权利不得滥用原则。(10分)2005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简答:试述法律关系的意志属性。(10分)2002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论述:试论权利的界限。(25分)2002年刑法学、民商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权利(3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简述法律权利与自由的关系。(8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辨析: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6分)2006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名词辨析: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10分)2003年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论述:试述法律责任与权力、权利及义务的关系。(20分)2006年宪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试述法律关系的意志性与客观性。(8分)2009年法理学专业法理学卷,论述:试论权利与义务是法学的核心范畴(20分)。名词解释、名词辨析:法律关系;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演变;法律权利;法律义务;简答、论述:法律关系有哪些种类;法律关系有哪些内容;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通练习题:法律关系;法律权利;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试述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适用的基本要求。第七节法与民主、人权【本节考点】1、法与民主2、法与人权【本节重难点】1、民主的概念与特征2、民主与法治的关系3、人权的基本理论4、法律与人权、公民权的关系【知识点讲解】一、民主的概念与特征1、民主的概念。民主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人民的权威、人民的统治。在现代,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人员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公民的意志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必然会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所制约,必然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2、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简答】民主与宪政结合;民主与集中结合;民主意味着少数服务多数同时多数也应尊重少数的政治制度,需要有民主而科学的决策;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逐步完善民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还是不完善的,但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的。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它会由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它的一个发展规律。二、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简答、论述】在现代社会里,自由、民主、平等在价值层面有其共同的一面,也有其冲突的一面。如何协调冲突,需要制度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宪政法制制度。在这个意义上,民主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其界限就是宪法和法律所界定的规则。现代法治与民主的这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体现在:1、法治的真谛在于人民掌握主权,通过自由表决和选举组成代议制立宪法政府;2、法治的效能在于人民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和限定公民自由权利,促进大众政治参与并向广度和深度扩展;3、法治的活力在于人民对于所委托的少数管理者及由他们组成的权力机构,通过人人必行的法律和各种形式的分权与制衡制度,保持有效的控制和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合法权威和合理运行;4、法治的形态在于确立严格的依法治理的操作运行程序,这种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三、人权的基本理论【名词解释】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享有或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人权概念是法学上的权利概念和哲学上的人道概念的结合,是人道精神、法治精神和大同精神的结合。人权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权利,由道德观念支撑,区别于由国家权力支撑的法律权利。从人权的主体和范围来看,人权又必须是一种普遍的权利。从人权产生的社会过程来看,人权又是一种反抗的权利。综上所述,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其次,人权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一种法律权利;再次,人权还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权利。四、法律与人权、公民权的关系密切(略)【真题连接&课后练习】课后思考题:简要分析法与民主、人权的关系;法通练习册:人权的内容有哪些?模拟试题:民主、人权;简述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简述现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第三章宪法【内容提要】: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关键词】:宪法;宪法的分类;宪法的作用;宪法监督;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联邦制;公民;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言论免责权;国务院;总理负责制;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本节考点】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3、宪法的分类4、宪法的主要原则5、宪法的作用6、宪法监督【本节重难点】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3、宪法的分类5、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6、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7、宪法的作用【知识点讲解】一、宪法的概念【名词解释,刘书p9-10】“宪法”一词的拉丁文愿意为组织、结构、确立,中国古代宪法则是法律、规章、制度的总称。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出现在近代,是伴随着议会制度的形成而成长的,其含义与古代宪法有着明显的不同,最主要表现在精神实质上,即限制王权或者国家公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关于宪法概念的确定,必须考虑到宪法的形式特征和实质特征。基于此,我们认为,宪法是国家根本法,规定国家和社会的基本问题,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二、宪法的特征【简答、论述,刘书p11-17】宪法具有法律属性,但又不是一般的法律。一般意义上,宪法是母法,其他法律是子法。(一)宪法是根本法。宪法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问题的法律,调整的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根本问题。2、在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法律体系中,宪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在政治关系中,法律至上突出的表现为宪法至上;在伦理道德关系中,宪法是最高的伦理道德规范。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我国1/5以上提议,2/3以上通过。(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宪法是民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民主制度的一种体现。宪法和民主的发展历史表明,民主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和内容,宪法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三)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纵观各国宪法,它们尽管产生于不同背景和条件之下,但都反映了一个共同事实,既是利益关系冲突的结果,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工具。宪法集中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四)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社会正义、法律正义以及宪法演进的历史逻辑来看,宪法就是一部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其核心价值就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在宪政建设中,只有把握宪法的核心价值才能明确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三、宪法的分类【名词解释、简答,刘书p17-22】宪法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宪法分为不同类别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探求宪法的产生、发展规律,揭示宪法在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传统的宪法分类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依据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美v英)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依据宪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是否遵循严格程序。(美v英)3、民定宪法、钦定宪法和协定宪法:依据制宪机关的不同。(日、法1830、中)传统宪法分类不注重阶级本质,只进行形式划分,具有学术意义,也存在一定局限。(二)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宪法所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背景以及宪法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本质,将宪法划分为资产阶级国家宪法(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无产阶级国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这种分类方法拓宽了宪法学研究的视野,兼具学术意义和社会政治意义。(三)新的分类方法原始宪法与派生宪法;纲领性宪法与确认性宪法;分权宪法与集权宪法等。刘茂林教授主张成文宪法、观念宪法和现实宪法的三分法,体现了对宪法结构的动态分析,有助于明确宪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便于考察宪法运行的机制和宪法实现的过程。四、宪法的主要原则【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论述,刘书p28-33】(一)宪法原则的含义(二)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主权观念最早由法国的布丹提出来,后来卢梭据此创立了人民主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国家、社会、法律的形成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人民主权学说尽管建立在一种假设之上,但在理论上突破了以前社会中的君主主权理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宪法和代议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自法国1791年宪法之后,人民主权原则就成为资本主义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2、分权原则分权原则最早由英国的洛克首先提出而由法国的孟德斯鸠最后完成。它以自然法学派的理论为基础,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然后将其配置于不同的机关,三个机关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平衡。三权分立原则的精神就是“以权制权”,虽然在主观方面是为了解决国家权力分工的问题,但在客观上有利于公民权利的保护。3、法治原则古代东西方很早就有关于法治的思考和学说,但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出现在近代,它是民主制的保障和标志。法治是一种结构体系,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其结构包含着三大部分:良好的法律制度,良好的法律现实,良好的法律观念。宪政本身就意味着法治。4、保障人权原则人权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其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理论。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特权,提出了人生来就有自由、平等、财产、安全等基本权利,国家和政府有责任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在本源上,宪法的产生不是为了配置国家权力,而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利,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核心原则。资本主义宪法原则虽有阶级本质上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是至少在形式上是人类法律文明共同财产,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以而且应当借鉴其中的合理性因素。(三)我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宪法原则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相似形,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而与资本主义宪法原则有着本质的不同。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该原则同人民主权原则有形式上的相似,但在理论基础和解释上均有不同。该原则一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理论基础,以人民夺取国家政权并成为国家主人为条件。该原则集中体现在我国现行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该原则是社会主义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该原则集中体现在我国现行宪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首先表现为宪法至上原则,就是要确立宪法在法律、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最主要的是反对人治和特权,以法律的权威取代个人的权威,以制度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取代个人意志或少数人意志的非规范性、非程序性和不稳定性,以权力分配的制约性取代权力的个人专断性。该原则集中体现在99年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该原则与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原则有明显不同。我国宪法贯彻了该条原则,尤其体现在国家机关体系的组织和运作上。同时,该原则并不排斥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也不排斥对国家机关的监督和制约。5、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宪法一方面设定公民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比较完备的公民权利体系,并且建立在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在规定公民权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权利主体的实际情况,做到了事实上的平等,并且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五、宪法的作用【名词解释、简答,刘书p42-44】宪法的作用与宪法的功能在含义上是一致的,在理论上包含着两层意思:应有的和实有的。所谓应有的是指宪法在设计中预计可能发挥的作用;所谓实有的是指宪法在实际生活中所体现的作用。一)宪法对国家政权的作用:1、巩固国家政权;2、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矛盾;3、规范国家权力的有效运行;(二)宪法对法制的作用:1、统一作用。世界上有宪法的国家都通过宪法的形式将法制统一起来,以避免法律之间相互冲突而影响整个法律的效力。我国宪法对法制的统一作用主要表现在: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在宪法规定的原则范围内,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各地方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制定;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指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要经过严格的批准程序;特别行政区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制定具体的法律。2、健全作用。宪法除了将法律、法规统一于自身之外,还为法制的发展提供了原则、依据和立法程序。在其他法律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宪法就成为最高的行为规范,可以作为法院审判的依据,并成为最后的救济手段。(三)宪法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作用:宪法的诞生历程就是各阶级为争取权利与自由而斗争的历史;宪法问世以后,权利与自由就构成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对公民权利与自由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宪法确立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规定了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式、界限和范围,从而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宪法为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提供保障;宪法是公民自由和权利的最后救济途径。(四)宪法对社会经济的作用1、宪法保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2、宪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六、宪法监督【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论述,刘书p69-73】宪法监督是指由宪法授权或宪法惯例认可的机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合宪审查,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以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制度。宪法监督和宪法保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宪法保障的含义相当宽泛,指各种社会主体维护宪法权威,制止违宪行为,遵守宪法,从而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活动。(一)宪法监督的内容1、对法律、法规及其他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2、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审查。3、对政党、公司、团体的行为的合宪性审查。(二)宪法监督的模式1、普通法院审查模式(司法审查制度),以美国为代表。2、宪法法院审查模式(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以德国为代表。3、代表机关审查模式,以中国为代表。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和特点,但从效能上看,宪法法院审查模式具有相对优势,它将宪法监督的司法化和专门化结合了起来,从而有效的保障了宪法的贯彻实施。(三)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及其特点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属于代表机关审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苏联经验的借鉴。虽然自建国以来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目前强调依宪治国的条件下,不能完全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因而,改革现行宪法监督制度,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必须。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是1、中央集中监督与地方分级保障相结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2、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相结合。3、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根本的区别)(四)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在本质上具有优越性,但在运作的过程中其优越性并没有充分的显示出来,可以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这导致宪法的最高地位虚化和宪法权威的削弱。因而要树立宪法权威必须重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目前,我国宪法监督理论上受到“代表机关优位论”的影响,制度设计上监督机关被当然的设置在代表机关中,监督关系也就成了上级对下级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在实施中效果并不明显,容易造成对位于权利最高点的代表机关的监督的缺失。现行宪法监督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1、没有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2、没有系统的宪法监督法;3、宪法监督缺乏规范化、法律化的运作程序;4、宪法监督不能起到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作用。对策:1、设立专门化、司法化的宪法监督机关;2、制定统一的宪法监督法,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对公民的宪法权利在遭受特定损害的情况下提供宪法上的救济。【真题链接&课后练习】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论述:谈谈你对宪法概念的认识。(28分)2004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宪法学卷,名词解释: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8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解释: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8分)2006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辨析: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2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解释: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8分)2009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宪法与行政法卷,名词解释:宪法惯例(5分)2002年法理学专业宪法卷,名词解释:宪法惯例(5分)2003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解释:宪法惯例(8分)2002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论述:试论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2分)2003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简答:如何理解主权在民原则?(15分)2006年法理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如何理解权力制约原则?(10分)2008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宪法监督(3分)2003年法律史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违宪审查制度(5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简答:简述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12分)2002年法理学专业宪法卷,论述: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进一步完善?(27分)课后思考题:怎样认识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如何认识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法通练习题:分权原则;刚性宪法;宪法监督;宪法的根本法属性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试述我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第二节国家的性质与经济制度【本节考点】1、国家的性质2、经济制度【本节重难点】1、国家性质的概念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我国的统一战线4、经济制度的概念5、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知识点讲解】一、国家性质的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辨析,刘书p126-130】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为国体,具体是指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联盟对象。在各国宪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阶级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则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我国现行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刘书p130-136】我国现行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的结合,突出的体现了一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三、我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现阶段的统一战线又称为爱国统一战线。四、经济制度的概念【刘书p229-232】在宪法学上,经济制度是一个存在分歧的概念。我们认为,经济制度是宪法、法律、政策等在确认和调整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制度。是宪法和法律对经济关系的一种确认,可以说是现存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刘书p232-239】1、全民所有制经济。2、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经济。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书p240-245】1、个体经济;2、私营经济;3、涉外经济(三资经济)。七、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坚持对外开放;4、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真题链接&课后练习】法通练习题:全民所有制;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有哪些?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试述我国宪法如何实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和制度的转变。第三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本节考点】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2、选举制度3、国家结构形式【本节重难点】1、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的选举制度4、国家结构形式及其分类5、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知识点讲解】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名词解释、名词辨析,刘书p158-163】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一定的原则和方式组织反对敌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用以及管理整个社会的政权机关。政权组织形式同政体尽管在含义上基本相同,但在范围上有一定的区分。一般而言,政权组织形式是政体中的核心内容,但政体比政权组织形式要宽泛一些。政权组织形式同国家的阶级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阶级本质就有与之相对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但政权组织形式对统治阶级的政权也有反作用。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论述,刘书p163-174】(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人民依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然后由代表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代表机关负责的一种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代议制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虽然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经验,但其主要根据还是我国的实际。(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的阶级本质;(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是其他各项制度建立的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国家权力的形式。(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议行合一制度);(2)便于少数民族参加国家管理:(3)便于中央的集中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本质上优越性,是人民意志表达的制度。然而在实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重视实体,轻视程序。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主要是程序制度的完善。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1)理顺党和人大的关系;(2)加强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的建设;(3)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4)建立和完善各种具体的操作制度。三、我国的选举制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刘书p174-186】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当遵循的各项原则和制度的总称。选举制度是近代民主制度发展的产物,与国家的阶级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阶级对于选举制度的设计和要求是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本阶级的代表人能进入国家的统治阶层和掌握国家权力。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社会主义的选举制度,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一)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中国国籍、年满十八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同票同权;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相结合;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县级;4、无记名投票原则;5、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原则;6、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二)我国选举的基本程序设立选举机构;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提出代表候选人;投票选举和当选计票。(三)坚持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论述,刘书p184-186】选举制度的发展历史表明,我国选举制度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选举制度还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的完善:1、缩小农村每一代表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是我国的选举制度更加公平。【09年选举法修订的重点】2、实行有较大竞争性的选举机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选举制度。3、扩大直接选举范围,使选举制度更加民主合理。四、国家结构形式及其分类【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刘书p196-199】国家结构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统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划分国家的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现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单一制和联邦制。单一制是指由若干个行政单位或者自治单位所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有:国家只有一部宪法和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只有一套政权机关和司法机关体系;地方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分离权;国家整体是代表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唯一主体;公民只有一个国籍。联邦制是指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国所组成的联盟国家。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有:在法律上,联邦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在国家机构设置上,联邦有国家机构体系,同时各成员国也有自己的国家机构体系;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宪法有明确的职权划分;在对外关系上,联邦的组成单位一般不作为国际法上的主体;公民既有联邦的国籍,同时也有个成员国的国籍。五、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名词解释、简答,刘书p199-201】我国现行宪法在序言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单一制在理论上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结构形式的理论,同时更是出于对我国具体实际的考虑。1、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情况决定的。大杂居,小聚居,交叉居住;2、民族关系的历史决定的。以和为贵,统一是共同意愿;3、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需要决定的。集中力量办大事。4、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民族团结,防止分裂。【真题链接&课后练习】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解释: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8分)2002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分)2003年法律史专业法学综合卷,名词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分)2004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宪法学卷,简答: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5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简答:简要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8分)2002年法理学专业宪法卷,简答: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12分)2004年国际法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有哪些?(8分)2004年刑法学、法律史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0分)2003年法理学、刑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1,简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征(15分)2006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简答: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15分)2008年法学所有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2分)2002年法理学专业宪法卷,名词解释:选举制度(5分)2006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辨析: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12分)2002年刑法学、法律史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我国选举制度有哪些基本原则?(10分)2002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法学综合卷,简答: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的体现。(8分)2004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宪法学卷,简答:如何理解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15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简答:简要分析我国选举权平等性原则?(12分)2003年法理学专业法学综合卷1,论述:你认为应该如何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2003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简答:简析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15分)2005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解释:国家结构形式与行政区域的划分(8分)2006年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中国宪法卷,名词辨析:单一制与复合制(12分)课后思考题: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何理解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法通练习册:联邦制;如何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本节考点】1、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本节重难点】1、公民、人民与国籍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3、现行《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新发展4、平等权5、政治权利与自由6、人身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7、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8、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9、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知识点讲解】一、公民、人民与国籍【名词解释、名词辨析,刘书p263-266】在宪法学中,“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具有某一个国家国籍的人,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其含义和范围是不同的。因而我们在研究中不能把二者混同。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一个国家在法律上的身份。在各国国籍法中,公民取得国籍通常有两种方式:原始取得,即因出生而取得国籍;继有国际,即因加入而取得国籍。国籍是确定公民资格的唯一依据。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备我国国籍即可成为我国公民。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名词解释、名词辨析、简答,刘书p266-26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称宪法权利和义务,是宪法所确认的,公民应当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履行的最起码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在范围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窄于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在效力上,基本权利和义务高于一般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宪法确定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客观必然性。因为:1、基本权利和义务对于公民和国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而基本义务是公民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也是国家从事公共管理的基础;2、宪法确定基本权利和义务就明确了国家和公民的关系,国家依据宪法从事公共管理,不得侵犯公民权利;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和自由,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3、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构成一般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三、现行宪法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新发展【简答,刘书p270-271】我国建国以来先后制定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现行1982年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在许多地方有创新和发展。同前三部宪法相比,现行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以下一些新变化:1、结构形式发展变化。“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作为第二章置于总则之后第三章“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重视。2、内容更充实、具体,符合实际。14-2-12-18条;3、强调了权利义务的一致性。4、重视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四、平等权【名词解释、简答,刘书p271-274】平等权最先是一项政治权利,后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不断扩展。我们认为,平等权是指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一切领域内与其他公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不允许区别对待。平等权在我国现行宪法中集中体现在第33条的规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从理论上看,平等权包含以下含义: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公民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国家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所有公民的保护或惩罚一视同仁;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对弱者给与特别的法律保护。理解我国宪法中的平等权应当注意的是:宪法中的平等权不是立法上的平等;平等是指法律上的平等对待,而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