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_第1页
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_第2页
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_第3页
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_第4页
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一、本文概述《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明代永宣时期官窑青花瓷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影响的学术论文。永宣时期,即明永乐(14031424年)和宣德(14261435年)年间,是中国瓷器制作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尤其是官窑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后世研究和收藏的热点。本文首先将对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原料选择、胎体制作、青花料的选择与绘制、釉料的选择与施釉、烧制工艺等各个环节,以期揭示其精湛技艺背后的秘密。同时,通过对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器型、纹饰、色彩等艺术特征的详细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本文还将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永宣官窑青花瓷在明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永宣官窑青花瓷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推动明代瓷器制作技艺和文化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还将对永宣官窑青花瓷的收藏与鉴赏进行简要介绍,为收藏家和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通过对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市场价值进行分析,揭示其在当代艺术品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投资潜力。《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研究》旨在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全面揭示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为相关研究和收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二、永宣官窑青花瓷的概述永宣时期,即明朝永乐(14031424年)和宣德(14261435年)年间,是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辉煌时期,尤其是永宣官窑青花瓷,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制作技艺,赢得了“永宣之治,青花独步”的美誉。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胎质坚细,釉色青白,色泽深沉稳定,如同蓝宝石般璀璨夺目。其图案设计独特,线条流畅,布局合理,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常见的纹饰有龙、凤、牡丹、莲花、瓜果等,寓意着吉祥、富贵和繁荣。永宣官窑青花瓷还善于运用各种装饰手法,如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使得瓷器更加精美绝伦。永宣官窑青花瓷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状况,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制作技艺也代表了当时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瓷器制作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制作技艺,成为了中国瓷器史上的璀璨明珠,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三、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艺术风格永宣时期,即明永乐(14031424年)和宣德(14261435年)年间,是中国瓷器制作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特别是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后世研究和鉴赏的热点。构图与布局:永宣时期的青花瓷构图严谨,布局合理,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又融入了瓷器装饰的特殊性。画面通常以主题纹饰为主,辅以辅助纹饰,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主题纹饰多为花卉、动物、人物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色彩运用:永宣官窑青花瓷以青花为主要色彩,通过深浅不同的蓝色调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同时,青花与白瓷的对比强烈,使得画面更加鲜明生动。永宣青花还善于运用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技术,使得色彩更加丰富多样。绘画技法:永宣官窑青花瓷的绘画技法高超,线条流畅,笔触细腻。画师们运用了点染、勾勒、渲染等多种技法,使得画面既具有立体感,又不失平面装饰的美感。永宣青花还善于运用象征、寓意等手法,使得瓷器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富有文化内涵。造型设计:永宣官窑青花瓷的造型设计多样,既有传统的瓶、罐、碗、盘等器型,也有创新的异形器。这些器型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永宣青花还注重器型与纹饰的协调统一,使得整体造型更加和谐美观。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中国瓷器制作历史上的瑰宝。这些瓷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对永宣官窑青花瓷的研究和鉴赏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明代瓷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还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四、永宣官窑青花瓷的鉴定与鉴赏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深沉浓艳的青花色彩、精致细腻的绘画技艺、雄浑大气的造型风格,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对于藏家与爱好者而言,如何准确鉴定和鉴赏永宣官窑青花瓷,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鉴定永宣官窑青花瓷,首要关注的是其胎质与釉色。永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胎质坚硬致密,手感沉稳,敲击时声音清脆悦耳。釉色方面,永宣青花以白釉为主,釉层肥厚,光泽温润如玉,给人以宁静之感。釉下青花发色沉稳,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尤以浓艳深沉的宝石蓝最为珍贵。绘画技艺与纹饰布局也是鉴定永宣官窑青花瓷的重要依据。永宣青花绘画技艺高超,笔触细腻流畅,构图严谨而富有变化。纹饰方面,永宣青花以龙、凤、牡丹、莲花等吉祥图案为主,寓意着皇家的尊贵与权威。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具有浓厚民间气息的纹饰,如人物、山水、花鸟等,体现了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多样性与包容性。鉴赏永宣官窑青花瓷,除了关注其艺术价值外,还需考虑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永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作为明代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不仅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更见证了明代皇家文化的辉煌与繁荣。在鉴赏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鉴定与鉴赏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需要综合运用胎质、釉色、绘画技艺、纹饰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只有才能准确地判断其真伪与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五、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明代永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无疑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设计独特,充满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卓越的工艺和深沉的文化底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推动了青花瓷制作技艺的发展。其精细的绘画技巧、丰富的图案设计以及独特的色彩运用,都为后世青花瓷的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可以说,永宣官窑青花瓷是青花瓷制作工艺的重要里程碑。永宣官窑青花瓷的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明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其图案设计往往寓意深远,如龙凤呈祥、牡丹富贵等,都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这些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得永宣官窑青花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后世青花瓷的制作,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生活。其精美的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得后世在欣赏和制作青花瓷时,都会受到其影响和启发。同时,永宣官窑青花瓷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容忽视。其精美的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深远的影响,都使其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同时,永宣官窑青花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明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六、结论通过对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的瓷器工艺所达到的巅峰状态,以及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永宣时期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后世研究和仿制的典范。在制作工艺方面,永宣官窑青花瓷展现了明代瓷器制作的高超技艺。胎质细腻,釉色青翠,绘画工艺精湛,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充满了生动的艺术气息。同时,其使用的钴料——苏麻离青,也为青花瓷的呈色效果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使得瓷器呈现出深沉而富有层次的蓝色调。在艺术风格上,永宣官窑青花瓷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其图案设计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花卉、动物、人物等题材,也有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龙凤、祥云、海水江崖等。这些图案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追求。永宣官窑青花瓷在瓷器历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明代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也为后世瓷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同时,它也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青花瓷制作工艺的成熟和完善。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艺术风格还是历史地位上,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对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瓷器制作技艺和审美观念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参考资料: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胎质、釉料、纹饰等特点,分析其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以期为明代陶瓷艺术、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洪武、建文时期为第一阶段,永乐、宣德时期为第二阶段。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最为精美,被后人称为“永宣青花”。这一时期的青花瓷采用进口钴料作为青花颜料,绘制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的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采用文献回顾、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了解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工艺特点等;结合实地调查,对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胎质、釉料、纹饰等进行观察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胎质细腻洁白,具有一定的坚硬度。通过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其胎质中含有少量的杂质,如硅酸盐、氧化铝等。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青花瓷的胎质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白色,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青花瓷的耐热性和抗腐蚀性。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釉料以青白釉为主,色泽温润如玉。通过实验测定,其釉料的化学成分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等成分,这些成分使得青花瓷的釉面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透明度,同时也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纹饰精美绝伦,主题丰富多样。常见的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山水等。植物纹饰主要有牡丹、菊花、竹子等;动物纹饰主要有龙、凤、狮子等;人物纹饰主要有历史故事、神仙传说等;山水纹饰则以名山大川、江河湖泊为主。这些纹饰的线条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通过对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的胎质、釉料、纹饰等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明代永宣官窑青花瓷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珍品之一,对后世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永宣官窑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工艺特点和纹饰设计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文化氛围和工艺水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明代陶瓷艺术、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红色官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特殊瓷厂在各历史年代所生产的各种生活用瓷和装饰用瓷,这些瓷器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成了见证这段时代的历史文物,这些“红色官窑”瓷主要包括文革期间生产的“领袖用瓷”“中央机关用瓷”以及馈赠国外元首的礼品瓷等。“红色官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直接投资,它的发展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国家公有制为企业的根本制度,企业生产完全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企业的职工无需为产品的销路、生产和扩建资金的来源操心,一门心思用于生产和技术革新,厂与厂之间,不同技术之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景德镇建国瓷厂、景德镇艺术瓷厂、人民瓷厂、红旗瓷厂、雕塑瓷厂、湖南群力瓷厂、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为中央国家机关生产过一定的生活用瓷、陈设瓷及礼品瓷,这些单位也堪称当代的“红色官窑”。“红色官窑”的发展和壮大,经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官窑”产品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第一”,“一切服从、服务于大众”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指导思想和方针。尽管“文革”中为不计成本、只求精品的“红色官窑”,在制作了大量印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文革”专用宣传口号的生活用瓷外,也生产了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精美艺术瓷一一一政治艺术瓷。景德镇雕塑瓷厂生产的“收租院组雕”、“样板戏组雕”,景德镇艺术瓷厂创作的大量画工优美、紧跟形式的瓷板画和瓷瓶,如“红灯记”系列画瓶、“收租院”系列画瓶。当时以“吴康”、“章鉴”、“章文超”、“赵惠民”等著名美工画师,绘制了大量的“礼品瓷”、“国家机关陈设瓷”,均为政治艺术瓷精品。1956年5月,毛主席在广州听取中南各省的汇报时,湖南汇报团提到成立瓷业公司统管醴陵瓷业之事,毛主席当即表示这好嘛,可以试办。并详细询问了醴陵瓷业的具体情况,连瓷器烧成的温度是多少都问到了。之后国家马上投入了800万,轻工部派出专家组改进醴陵窑,这为给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机关烧制釉下五彩瓷做好了关键的准备工作。醴陵窑为毛主席烧制的第一批专用瓷是胜利杯。1958年4月11日,中共湖南省委奉命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这一光荣任务由当时的醴陵陶瓷研究所(现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承担。中央派专人送来一个在延安使用过的无花、无盖、瓷质粗糙、颜色灰白的桶状茶杯。经陶研所高级工程师梁六奎的反复设计修改,增加杯盖,创造出杯底带釉工艺,共试制六种造型式样,先后四次送长沙鉴定,终于烧制出既实用又美观的茶杯。7月2日首批送往北京中南海的茶杯共60件,其中釉下花三十件,白的三十件,杯底印有湖南醴陵楷体字样及和平鸽标志。同年8月19日根据湖南省委通知又补送了60件,从此毛主席用上了醴陵特制的瓷器。1975年春,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汪东兴向江西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下达了一项绝密文件;为毛泽东主席设计,烧制一套专用瓷器,要求能代表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并且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江西省公安厅专门组织工作组进驻当时的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监督这项“领袖用瓷”工程,这项工程被当时中共中央视为1975年头号重大工程,因而下达文件的代号为“7501”工程。根据该所前副所长“七五○一”主要负责人之一杨火印先生、该瓷釉上彩水点桃花画面设计者之现任该所总工艺美术师刘平先生以及当年该所艺术室主任、餐具器型的主要设计者汪桂英女士回忆,一九七五年初的一天,江西景德镇市委的一位副书记来到该所,向该所党委书记汤伯衡、所长方综等领导传达上级的指示,要求该所研制和生产毛主席生活用瓷。该所领导极为重视,把它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时值年初,所以方综所长将此项任务定为一九七五年的第一号任务,即“七五○一任务”,并作了“七五○一”工程安排,启用代号“七五○一”。“7501工程”生产文件正式下达后,江西省公安厅随即组成专门工作组,由厅长带队亲赴景德镇监督此项工程的实施。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当时与其它许多单位一样,实行了军管。军代表与业务领导人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后,在全所进行总动员。当时的陶研所集中了一批景德镇最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从中选出四十余名技术过硬、政治进步、出身无问题的设计、制作和生产人员,其中包括现已七十多岁的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高级工程师徐亚风、刘平和彭召贤等人。据参加者讲,当时对此项工程的组织和管理极其严密。参与工程的全体人员都经过严格政审。窑场四周设立岗哨,未经工程指挥部批准者,一律不得入内。凡历史上有“问题”的人,都不敢靠近窑场。从选料到成型,从配釉到彩绘,直至烧结、包装等大部分工序都是靠手工完成,并有公安人员在一旁监视,以确保产品安全。制作前,首先要从效十吨上好的原料中,人工手选出两吨精选料。当时人手不够,工程指挥部又调来了数百名“红卫兵小将”加入了选料工作。如果说工程参加者享有政治上被信任的荣誉感,而他们的工作却十分艰苦,而且有风险,他们经常连续多日不得休息,不能回家;万一出了问题,很可能就会被上纲上线划为政治问题。现代中国陶瓷大师集体智慧空前绝后的结晶“毛瓷”的设计和制作,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陶瓷人才,是陶瓷大师们呕心沥血的颠峰之作,也是他们高度协作,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各施其才,在一类瓷器上集中了诸多大师的智慧,堪称空前绝后。与宋明官窑比肩的不朽艺术杰作“毛瓷”已与宋明官窑一起,成为并立于中国瓷器之林的颠峰艺术杰作和独特门类,其在工艺造诣上的成就,与宋明官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瑰宝。蕴涵了巨大的伟人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毛瓷”作为伟人毛泽东的专用瓷器,不仅蕴涵了巨大的伟人信息,同时蕴藏了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信息,这是其他任何瓷器都无可替代的绝对价值。毛主席亲点“水点桃花”纹样,清新脱俗当年“7501”毛瓷的设计者刘平设计了“水点桃花”的装饰纹样,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钩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下笔准确、轻捷,达到花头娇嫩的效果。毛主席对这个花饰非常满意,亲点“水点桃花”方案,作为陪伴自己左右的专用瓷器。从此“水点桃花”也被专用来指代“毛瓷”,亦称“红色官窑”“中南海用瓷”。为烧制这批瓷器,当年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专门组织了40多位顶尖高手,突击研究设计,选用最好的材料,用最好的工艺进行生产。“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汪桂英、洪国忠、王锡良、戴荣华等人都参与据说,原材料是从10多吨中选出2吨,来专门烧制7501瓷的。而图案,则选用了釉下红梅和釉上水点桃花等,之所以用梅花和桃花,是因为毛主席喜欢这两种花,而且他专门为这两种花写过诗。”为什么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带盖子呢?夏建平解释说,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考虑到毛主席工作很忙,饮无定时,所以特意配备了保温盖;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用餐地点比较远,端来端去不方便,所以特意加了盖子。所有瓷器均有盖,碗、碟子、盘、茶杯、小醋瓶……记者看到,所有的“7501”瓷都是白底,看上去晶莹剔透;所有用具上的花色归为两类:有的是艳丽的梅花,还有的则是粉嫩的桃花。和平常人家用的餐具不太一样的是,除了调羹外,所有的餐具都有盖子。当时“7501”瓷的研制数量为1万件,出窑后完好的仅有4000余件。经过精心挑选,送发北京千余件,还有的送到了湖南,剩下一部分留在了江西封存库房。“按规定,封存库里的应全部销毁,但考虑到专用瓷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破损需要补充,所以只毁掉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留着做储备。按品种分主要有茶具、餐具、酒具、花瓶、挂盘等。按档系分主要有艺术陶瓷、精品陶瓷、通用陶瓷。湖南醴陵主席用瓷,主要是釉下双面五彩花卉薄胎碗,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当时共烧制成品逾2万件,有关部门从中精选了12厘米瓷器40套上乘佳品带走。因为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据了解,醴陵主席用瓷绝大部分收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南海丰泽园等处,流落于民间的不足200件,这也是藏界珍若拱璧的原因之一。经过制作者们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一九七五年底前烧制出千余件“7501”瓷器。景德镇主席用瓷,当时烧制22窑,入窑14103件,成品4200余件,然后从中挑选出两套,每套138件,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据说每套包括:9-15厘米盖碗48件;15-30厘米盖盘(又称和合器)40件;1号和2号茶杯各10件;调羹10只;醋壶、酱油壶、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灰缸、饭锅、品锅、大汤勺、茶叶罐各一件,然后派专人护送进中南海。余下产品按上级部门的指令要全部就地销毁,但陶研所当时只销毁了一小部分瓷器,其中大部分是碗盖。此后又拿出一部分陈列在该所贵宾室的珍品柜中,其他均封存入库。1982年春节前夕,研究所将封存的部分7501连同其他库存产品一起当做福利分发给了本所职工,其中也包括试验时留下的釉上彩'水点桃花',从而流落到社会上并被收购。现代中国陶瓷大师集体智慧空前绝后的结晶,“毛瓷”的设计和制作,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陶瓷人才,是陶瓷大师们呕心沥血的颠峰之作,也是他们高度协作、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各施其才,在一类瓷器上集中了诸多大师的智慧,堪称空前绝后。与宋明官窑比肩的不朽艺术杰作,“毛瓷”已与宋明官窑瓷器一起,成为并立于中国瓷器之林的颠峰艺术杰作和独特门类,其在工艺造诣上的成就,与宋明官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可多得的收藏瑰宝。毛主席专用瓷工艺复杂、用料昂贵,国家用瓷办公室为制作“毛瓷”,花重金购买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制作出的半薄胎高白釉瓷器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指轻轻的敲击,其声清脆悦耳,在光线照射下,器壁成半透明状。它还有一个最大特点是导热系数低,把它制成壁厚不足毫米的茶杯,注入开水后,用手紧握杯体也无烫手之感。毛主席亲点“水点桃花”纹样,清新脱俗原材料选用濒临绝迹的高岭土,有色金属矿物质研制,手工磨成的色料,瓷质细腻,手工绘图,绘于釉下,透过釉层溢于瓷表,因此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不含铅、镉等有害物质,耐酸碱,使用有益健康。产品在1380摄氏度至1410摄氏度的高温下烧成,具有耐温差的特点,从180摄氏度到20摄氏度绝不炸裂,因胚体薄且制作工艺复杂,最大出品率不超过20%,因此殊为珍贵。据一位参与者讲,他当时负责配制彩绘颜料的工作。在此之前,景德镇的釉下彩颜料只有钴蓝(青花)和铜红(釉里红)两种,至于烧制梅花图案用的粉红色颜料无成法可援,开始他和他的同事们屡经试验,均告失败;不是颜色欠佳,就是彩绘处的釉面出现龟裂。于是军代表找其“谈话”说,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将以“军法从事”。吓得他几天几夜不敢睡觉,加紧试验,所幸他们后来试验出合适的配方,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毛瓷四绝:白如玉,景德镇独有的临川高岭土,烧制瓷器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明如镜,瓷器表面光滑莹亮,如镜面般泛清银色光芒;薄如纸,瓷器壁厚不足毫米,以光线照射几乎透明,注入开水亦无烫手之感;声如磬,以手指轻扣敲瓷器,其声清脆悦耳,有如磬乐音。当年“7501”毛瓷的设计者刘平设计了“水点桃花”的装饰纹样,他借鉴中国画的写意没骨形式,先用玻璃白水点花瓣,画出花形(不用钩勒花头轮廓线),再用水调彩料,在玻璃白上进行第二次点染,下笔准确、轻捷,达到花头娇嫩的效果,清新脱俗,工艺不凡。毛主席对这个花饰非常满意,亲点“水点桃花”方案,作为陪伴自己左右的专用瓷器。从此“水点桃花”也被专用来指代“毛瓷”,亦称“红色官窑”“中南海用瓷”。在绘图工艺上,毛瓷采用了无骨画和分水填色。无骨画:在精胚上用墨线勾画轮廓,墨线在烧制过程中达到一定温度即可自然消失,称为无骨画。分水填色:墨线中含有一种乳香油成分,在填色过程中能根据墨线轮廓将颜色自然分开,称为分水填色,采用分水填色画面层次感强,颜色干净,不会出现“脏色”现象。主席用瓷,生气盎然,枝叶疏密有致,花朵大小各异,着色有轻有重,胎细釉润,明快老练,颇具大家风范,当是中国20世纪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这套瓷器的外饰在风格上力求简洁、典雅、端庄,线条流畅优雅,器形饱满,古朴大方。7501瓷是全手工制作,造型统一。其特点是传统、饱满,加工精细到位。器物上装饰的'翠竹红梅'构图别致。花头的正、侧有度,花苞分布得体。整个画面的造型是由老艺术家黄海云、舒松水勾勒,姿态各异,形态生动。花头、叶子的混水是出自老釉下装饰艺术人员之手,用色浓淡转折相宜,前后有空间感。枝杆用色老嫩有度,花丝、花蕊错落有致,整个画面素洁、高雅。1975年8月31日,7501瓷制作完毕,釉下装饰组的人员当即解散。1977年有76人调离了轻工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故以后生产的瓷器及7801瓷均由别的单位人员制作。由于制作的人员不同,手法有差异,整个画面感觉也有差别。早在一九八六年国内就有一位陶瓷家开始注意到“主席用瓷”的特殊意义,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在最初两年里,他所收的产品中大部分是釉上彩实验品“水点桃花”,只有少部分是釉下彩“7501”产品中的碗和盘,直到一九八九年,中国工艺美术馆(今百盛购物中心)落成时,国家轻工业部在此举办了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陶研所”开发部主任黄万凯先生带队来京参展,并带来一批所藏“7501”珍品,大约有近百件,所有的碗、盘、壶、合、锅等容器均配有盖子。这是当时除中南海藏品之外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多最全的一套“7501”,这位陶艺家不失时机地将其全部买下。至于“陶研所”所剩“7501”藏品已经不多倒是事实。从1958年起至1974年止,醴陵窑曾多次为毛主席制作生活专用瓷,包括餐具、茶具、文具、烟灰缸、牙盒等。由于种种原因,散落民间的主席用瓷数量非常稀少,而收藏主席用瓷较完整的中南海和韶山纪念馆又非常人所能接近的,这给研究和收藏主席用瓷带来很大的难度。直至1997年广州嘉德拍卖会上主席用瓷才第一次公开露面,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但因收藏价值高,即便如此也颇受藏家追捧,最终以8万元成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藏友们的不断寻觅,多件主席用瓷陆续被发现,如四季花卉纹碗、梅花系列餐具、胜利杯、茶壶、红山茶鱼盘、烟灰缸、牙盒等。但这些相对于主席用瓷来说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主席用瓷探究领域尚有许多谜团,这些都需要有心人不断地寻觅、发现、研究、完善。那些幸存入库的“主席用瓷”又是怎样流入社会的呢?光阴似箭,转眼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已成为历史,国内的政治与让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八二年,春节前夕,研究所将封存的部分“7501”连同其它库存产品一起分发给了本所职工,其中也包括试验时留下的釉上彩“水点桃花”。据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当时在分“7501”时,只分了碗、盘、杯、勺等小件物品,象饭锅、品锅等大件产品和碗盖等均未分。早在一九八六年国内就有一位陶瓷家开始注意到“主席用瓷”的特殊意义,并托友人在“陶研所”的职工中收购“7501”。在最初两年里,他所收的产品中大部分是釉上彩实验品“水点桃花”,只有少部分是釉下彩“7501”产品中的碗和盘,直到一九八九年,中国工艺美术馆(今百盛购物中心)落成时,国家轻工业部在此举办了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陶研所”开发部主任黄万凯先生带队来京参展,并带来一批所藏“7501”珍品,大约有近百件,所有的碗、盘、壶、合、锅等容器均配有盖子。这是当时除中南海藏品之外人们所能见到的最多最全的一套“7501”,这位陶艺家不失时机地将其全部买下。至于“陶研所”所剩“7501”藏品已经不多倒是事实。更有意思的是,此后不久有一位景德镇的陶瓷商人,在“陶研所”的仓库里发现了一批素白胎,立刻被它那晶莹如玉的质地所吸引。这批素白胎就是当年开始试制“主席用瓷”釉上彩“水点桃花”时留下的半成品。于是这位独县慧眼的陶瓷商将其全部买下后,高薪聘请景德镇仿古高手、按照官窑器的纹饰进行彩绘,并在圈足内书写“雍正年制”、“乾隆年制”、“慎德堂制”和“居仁堂制”等款识,冒充古董出售,着实让一批海内外古董商和收藏家“打了眼”。这位商人很快发了财,家里盖起了豪华别墅。至于“中南海用瓷留下的遗憾”一文所谈到的海外陶瓷商对“主席用瓷”的收集是在一九九二年,时间要晚了许多。该文关于“这位陶瓷商把从民间收购来的散件按照原来的设计拼组成套”的说法也令人怀疑。就我所掌握的情况.除当年送入中南海的“主席用瓷”外,流散于民间的“7501”要想拼组出完整的一套(一套是138件,而不是该文所说的30件)是完全不可能的。至于该文将当时生产的釉上彩与釉下彩瓷均划归“主席用瓷”更是错误的。1975年1月,设在江西的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根据中央办公厅文件指示,秘密研制一批供毛主席专用的生活用瓷,工程代号为“7501”。30多年过去了,这批“神秘”瓷器的价值也由当初的几十元翻了数万倍,一只“7501瓷”调羹10万元,一个小瓷碗17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由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八友”江野亭之女汪桂英和李雨苍设计,由市陶研所烧制的“7501”毛主席生活用瓷,日前在上海拍卖行拍卖引起轰动,单件最高价达5万元。这次拍卖的共有“7501”瓷9件,是一位曾在景德镇陶研所工作数十年,现旅居海外的收藏家送来的,其中3件在第一次拍卖中分别以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价格成交。一种代表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制瓷工艺最高水平、被称为“红色官窑”的新版“毛主席专用瓷”近日在南京东吴饭店与市民见面。据悉,这批瓷器由当年制造“毛瓷”的老艺人严格按照1975年烧制的原料配方以及工艺制作而成,一套瓷器由茶具、文具、酒具共32套组成,就连手绘图案也是毛主席当年喜欢的水点桃花花纹。毛瓷文具花插一头、笔筒一头、笔洗一头、印泥盒一头、水罐一头、烟缸一头。毛瓷茶具腰鼓茶壶一头、腰鼓茶杯/碟各四头、茶叶罐一头、胜利对杯两头、马蹄茶杯四头北宋官窑也称旧官,南宋为新官。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时北宋的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2019年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时至2019年,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釉色有天青、粉青、虾青、月白、油灰、鳝鱼黄等釉色。绝大部分器物,胎釉与汝瓷有极其相似之处,官窑的釉色更趋向追求玉色。造型多为祭祀、文房类:炉、瓶、尊、洗、盆、觚等,尊、觚系仿商、周青铜器造型。开片为金丝铁线与冰裂纹同存,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器小开片与小器大开片都是难得之物,开片纹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不同于北宋任何窑口的产品。不开片器物应是该窑的极品,是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烧制方法,有支钉支烧和垫饼支烧。支钉支烧的器物,支钉痕迹稍大,多数器物是采用垫饼支烧。北宋素有汝官不分,与汝窑的区别:金丝铁线的区别、紫口铁足的区别、胎体厚重的区别(与民汝不能一概而论),釉下直观的区别、开片纹自成体系的区别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是父与子的关系,从遗传学讲,有其共同特征:器物紫口铁足,釉下气泡密如攒珠,釉面开冰裂纹片,个别器物采用大支钉支烧,这些均体现了两个窑口的共性,验证了"袭故京遗制"的文献记载是准确的。南宋人叶宝真的《垣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这条记载文字虽不多,但值得注意的问题却有不少。第一,北宋以前北方承烧御用白瓷的窑口有河北的邢窑、定窑及河南境内的窑场,定窑的产量最多。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吴越王钱弘亻叔还曾向宋太宗进贡了“金装定器二千事”。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一窑的装烧量,降低生产成本,定窑于北宋中期开始采用覆烧法焙烧瓷器,故碗、盘类器物口沿的釉在入窑前刮去,烧成后即形成“芒口”。朝廷不喜爱定窑瓷器,绝不是因为它“有芒”,道理很简单,只要朝廷需要,定窑必然是不惜工本地按要求烧造,岂会把为降低成本而影响美观的覆烧法用到御用瓷器上?第二,统治者偏爱青瓷由来已久,这种倾向是受人的自然审美意识支配的。而朝廷命汝州烧造青瓷之际,正是越窑“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时,这显然不是巧合。第三,汝州受命烧制宫廷用瓷的窑场,属于州府一级的官窑,与此同时,“河北、唐、邓、耀州”皆为向朝廷上贡青瓷的地方。第四,耀州窑是北方最早受越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青瓷窑口,五代时就已烧造一定数量的宫廷用瓷,北宋时则以50件的数额承烧土贡青瓷。其产品的釉呈青绿色,类似越窑的“秘色瓷”,所以被称作“越器”。汝窑青瓷既然“为魁”,那肯定与之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区别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关键的差异在于釉色。汝窑创烧出以往未曾有过的天青釉,无疑会使统治者激赏不已,这不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新奇而出类拔萃,更重要的是它把浩瀚、深邃、神秘的蓝天的颜色带到了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的生活中。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青瓷瓶、茶托等,釉呈透明的的天青色,器身饰刻花纹,就是这类瓷器将汝窑推上了各窑之首的地位。从刻花艺术的角度看,这类汝瓷如跟耀州窑同类青瓷相比,是难出其右的,显而易见,天青釉才是它的优势所在。未几,汝窑天青釉瓷器的烧造量陡然增多,占了所有产品的99%以上,此期的制品以素面为主,突出了釉的天青色和乳浊似玉的特色,以前的青绿釉、天青釉刻花瓷器与之已完全没有可比性,换言之,这一阶段是汝窑的成熟期和繁荣期。宋人周火军的《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艰得。”由瓷器的拣选、处理方式分析,此时的汝窑尚属汝州府监控的官窑。《垣斋笔衡》云:“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条记载的问题既不是设窑时间,也不是窑名,而在于“京师”二字。因自古迄今“京师”一直是国都的代名词,故清人认为此窑设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当今亦有不少人持相同观点。若把“京师”释为国都,“京师自置窑烧造”就等于“国都亲自设立窑场烧造”,这分明说不通。在1989年发表的《论宋代官窑的形成》一文中就曾指出:“此句中的‘京师’是主语,即指代朝廷。从字面上看,并没有指出烧造地点。因为人们误将‘京师’理解为烧造地点,所以出现了‘汴京官窑’的提法,致使北宋官窑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很有必要对“京师”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用法加以诠释。据《晋书》记载,前秦曾对东晋政权构成严重威胁,“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很明显,感到震惊恐慌的“京师”绝不是国都的代名词,而是指代朝廷。另据北宋人魏泰的《东轩笔录》记载,北宋时“京师置杂物务,买内所须之物。而内东门复有字号,径下诸行市物,以供禁中。凡行铺供物之后,往往经岁不给其直,至于积钱至千万者。或云其直寻给,而勾当内门内臣故为稽滞,京师甚苦之”。在这里,“京师”的指代用法更灵活,前面的“京师”指代朝廷,而后面的“京师”则指代京城内被拖欠货款的各行铺的业主。所以,《垣斋笔衡》所说的在“政和间”亲自设窑烧瓷的“京师”,必指朝廷无疑。那么,北宋朝廷所设的官窑位于何处呢?根据宋人陆游关于北宋朝廷“惟用汝器”的记载,最初认为:“朝廷先是在汝州民窑中搭烧宫廷用瓷,随着宫廷用瓷需求量的增加,朝廷终于将这些民窑改为官办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并可能再增设一些窑场,于是形成了北宋官窑。”1996年,在《宋代官窑探索》一文中指出:“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时,承烧御用瓷器的窑为民窑,生产性质属官搭民烧,由汝州地方官监管,后来朝廷‘自置窑烧造’,这个窑就是北宋官窑,地点在汝州。”从宝丰清凉寺窑址的发掘情况看,天青釉瓷器的年代确有早晚之分,而瓷器质量也存在明显的由粗到精的提高过程,这些都印证了早年对汝窑和北宋官窑所作的判断。清凉寺窑址的天青釉瓷器,据制作工艺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刻花为主要特征,这类瓷器约烧于“汝窑为魁”的北宋中期晚段;第二类以釉层乳浊者为上品,此类瓷器的生产时段在北宋中期以后至“政和间”之前;第三类以“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烧为标志,这些精美绝伦的瓷器应为朝廷设窑前不久至汝窑倒闭前所烧。过去,人们在判定汝窑的始末年代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汝州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在元祐元年(1086年)至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中。另一种观点是,“官汝窑的烧瓷历史大约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灭亡(宣和六年,即1124年),其间仅有十四年的时间”。也有人根据窑址出土的“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铜钱而判断御用汝瓷始烧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停烧于宋徽宗前期。其实,这些观点均因证据不足而缺乏说服力。朝廷命汝州烧造青瓷的时间古籍没有交代清楚,所能作出推断的依据只是定窑“芒口”瓷器出现的年代和越窑走向衰落的时间,但这却是大致的、不甚确切的时段。朝廷开始掌窑烧瓷的时间是“政和间”,即政和年间,一说为“宣政间”,就是政和至宣和年间,不知所谓的“政和元年”以何为据?再者,在“元丰通宝”出现前,窑场可能已经设立,而铜钱从铸造到进入流通存在时间上的滞后,并且使用的时间较长,故难以作为判定窑址年代上下限的可靠尺度。必须指出,汝窑这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实际上是对汝州辖区内的烧造御用青瓷的窑口的统称,它包括汝州府监管的和朝廷掌控的两类窑场,后者就是狭义的北宋官窑。2000年,正当人们因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的庐山真面目基本显露而踌躇满志时,汝州张公巷又发现了类似的窑址,于是激起了汝窑研究的新的浪花。张公巷窑址经过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和窑具,实物资料表明,该窑的青瓷精品质量不亚于清凉寺汝窑的同类产品,而淡青绿釉、白胎等特征则使它别具一格。人们在对此窑究竟是否北宋官窑的判断上游移不定的同时,提出了其为金元时期仿“汝”或仿“官”的可能性。还有人因窑址未发现青瓷祭器而否定它的官窑属性。在亲眼看到张公巷窑址的极品青瓷碎片后,认为这处窑场就是“政和间”或“宣政间”朝廷设立的官窑,理由有四个:(1)北宋统治者喜好青瓷,是由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女真族建立金和游牧民族建立元以后,中原地区的人文出现了时代性的巨变,所以此时仿“汝”或仿“官”,缺少风俗和理念的支撑;(2)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江河日下,器物质量多显粗陋,在汝窑故地突兀地冒出产品用“芝麻花细小挣钉”支烧、做工极精的青瓷窑场,那它的技术从何而来?服务对象又是谁?毫无疑问,只有才艺绝世、穷奢极侈的宋徽宗才会设窑烧制这类青瓷;(3)宋仁宗在祭神时已“器必全玉”了,到北宋晚期,极度奢靡的宋徽宗又怎么会用大量的次于金玉的瓷器去祭神呢?所以此窑即便不产青瓷祭器亦是符合情理的,这与疆土半丧、偏安江南、财力窘迫的南宋统治者不可同日而语;(4)北宋人徐兢于宣和六年(1124年)奉命出使高丽时,看到高丽窑在仿烧“汝州新窑器”,这类瓷器传世较多,除了支烧方法与汝窑相似外,其釉色不类以往所见的汝瓷的天青色,反而与张公巷窑址所出上品的淡雅的青绿色相仿,这有力地证明张公巷窑就是“汝州新窑”——北宋官窑。值得一提的是,朝廷设窑后,清凉寺窑并不会随即停烧,当依然在汝州府的监督下为土贡和补充宫廷之需而延续它那短暂却辉煌的窑业史。北宋官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缺陷,引入汝瓷及开封东窑等窑口窑系的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北宋官窑大约创建于我国北宋政和年间,南宋学者宋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道:“政和间,京师(今河南开封)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另一学者顾文荐在其《负暄杂录》中也有关于“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窑口乃朝廷举国家之力投资的“国有”企业,其生产关系为:“朝廷置窑、内府制样、民匠造器、兵士供役”,所烧产品唯供朝廷使用,不在市场流通,罕珍和稀有,常人难以见到,更遑论什么民间收藏了,一如清代学者陈浏在其《陶雅》一书中所言:“宋官窑者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北宋官瓷当时作为国家礼器的创制,其造型通常以仿青铜器为主,是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的一部分,以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也即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作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加上徽宗本人艺术王者的身份和爱好,故北宋官瓷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主要为朝廷所用,代表作品有瓶、尊、鼎、炉、觚、盘等器形;二是文房用具,此与徽宗个人的喜爱密切相关,也主要供徽宗个人使用,代表作品主要为“文房四宝”,其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列,主要在于北宋官瓷笔洗的造型千变万化,计有直口、荷口、葵口、寿桃、弦纹、兽头、兽耳等多种样式,器形可谓琳琅满目,无有穷尽,充分体现了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创造。北宋官瓷对釉色的追求与完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釉质肥厚,瓷无修饰,主要以釉色之美、纹裂之俏,去追求艺术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常见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釉色,且以粉青为上。明学者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清光绪三十四年开始编纂,兼收百科,重在溯源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也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由于北宋官瓷在原料选用、色调调配上甚为讲究,尤其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穷其奢华,不惜代价,添加有品质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粉入釉,这也自然成为注重烧制成本的民间窑口和其它窑口不能仿造到位主要原因。在烧制过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北宋官窑对汝窑的支烧法加以改进,增添了垫、支垫结合的烧法,器物受力更均匀,使得胎骨也更坚挺,从而为釉质更趋淳厚、匀润创造了条件,真正达到了肥若堆脂,抚之如缎似玉的,攥之仿佛出油的艺术效果。北宋官瓷釉面的开片,得益于其独到的工艺,所开片纹极富节奏感,如水波粼粼,晶莹剔透,开片不仅流畅,且小器也可开龟背大片,纹如鳝血,产生出令人惊叹的纹裂美。开片本是由于坯釉结合不好而导致釉面开裂的弊病。但北宋官窑瓷却慧眼识珠,利用这一陶瓷缺陷开创了著名的纹片釉,同时利用其独特的坯釉配方,施釉方法和烧成技术,创造出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些不是装饰的装饰。严格地说,这些人们不能完全控制和设计的效果不能称做装饰手法,它是一种材质之美,是一种本质的美。也有学者认为北宋官瓷的鳝血纹为上品,如高濂在其《燕闲清赏笺》中就说“(官瓷)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北宋官瓷“紫口铁足”的艺术特征,是徽宗对当时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开封东窑制瓷艺术精华的汲取和借鉴。其选用含铁量极高的瓷土制胎,与汝瓷含铁量较低的胎质有极大的区别,这种含铁量极高的胎体经高温还原烧制,胎骨颜色泛黑紫,故作品器物口所施之釉因微有下垂,致使内胎微露,便产生了出“紫口”特征,而足底无釉之处,由于气氛还原,则成为黑红色,是为“铁足”。此突破青釉瓷面所形成的独负神采的“紫口铁足”,堪称清籁幽韵,趣致拔俗,令人畅心悦目,其在区别汝瓷满釉支烧、无色彩变化的同时,其独特风韵也是为北宋官窑瓷器最典型的艺术特征之一。北宋官瓷外观的总体艺术特征可概括为:造型古朴庄重,釉质如脂如玉,所裂纹片灵动飘逸,形如龟背,色如鳝血,釉面莹莹冰片极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红如铁。作品观之神韵内蕴、质朴无华,不独无什么精美雕饰和装饰,也更无什么艳彩涂绘,其完全凭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纹片之美抵达其冰清玉洁、神韵天成的美学境界。清乾隆帝为北宋官瓷所赋诗句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窑珍以孤。色自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摩挲真是朴之朴,咏叹仍非觚不觚。合赠何人合长吉,簪花得句负奚奴。——乾隆壬寅新正御题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宋代设监,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烧制宫廷用瓷。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至今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喜爱。永乐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1402-1424在位)的唯一年号。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借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这次展出的景德镇珠山永乐官窑出土瓷器共计110余件,包括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釉上彩瓷及伊斯兰瓷器,涵盖了永乐官窑出土的所有品种和器形,也几乎代表了永乐一朝最最典型的瓷器类型。概括来说,永乐最典型的三大瓷器就是甜白,鲜红和青花。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本次展品均为粘贴拼接的复原件。原来中国古代官窑生产使用一直有一个严格的规矩:片瓷不得流入民间。不管是烧成的次品,落选的贡品,还是失手打碎的瓷器,必须打碎就地掩埋。看过《故宫》纪录片第六集《故宫藏瓷》的人肯定有印象,故宫清理时也曾挖出过成堆碎瓷片,证实了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这次展出的瓷器就是从官窑遗址中挖出的落选贡品。大家不要一听落选,就觉得这些瓷器一定是次品,其实不然。落选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烧成后发现确实是次品,比如釉色不匀,有铁渣残余等,无法进献给皇室,又不能留作民用,只有毁掉;另一个原因是瓷器本身不是废品,甚至可能是精品,但不合皇帝口味,或皇帝临时改了主意,不再需要这些瓷器了。例如《国宝档案》有一集介绍宣德年的云龙纹蟋蟀缸,也是官窑修复品。它本是为皇帝心爱的蟋蟀王而专门定制,花纹都是皇帝亲自设计的,刚出窑却因蟋蟀战死,无用武之地,只得被摔得粉碎掩埋起来。明清皇帝都非常关心瓷器的烧制,康雍乾三代甚至在公务缠身时仍亲自设计瓷器的纹样,题诗。官窑瓷到底是为皇家服务的,迎合皇室的审美情趣和皇帝反复无常的脾气自然是最重要的事。很多佳作可能就因为皇帝一句话而永埋地下,不得传世。我们今天能看到他们的复原件,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启事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铜红釉的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釉料,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红釉,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通体纯红,光彩夺目,烧制难度极大,对窑室气候敏感度高,质量不稳定,成为“火的艺术”。这与“钧红”不同。“钧红”红中带紫,工艺上需两次烧成。名目混杂,称“祭红”或“霁红”,“宝石红”(釉色如闪闪发光的红宝石)等等。烧制工艺复杂,传世量少,极为名贵,有“永器鲜红为贵”一说,与“祭(霁)蓝”是对比色,多用于祭祀用具。霁是古语,雨或雪后初晴的意思,因该釉颜色鲜艳夺目,娇嫩欲滴,颇似雨雪后初晴时的云霞,故得此名。色泽细腻中透着厚重,符合皇家高雅精致的气质,深受皇室喜爱。红釉特点为:胎质细腻,胎体薄轻,红色鲜丽匀润,釉质晶莹,透明如玻璃。永乐红釉暗花高足碗为代表,内壁白釉暗龙纹,碗心刻篆书“永乐年制”,多为双行,外壁釉鲜红,形体秀美,庄重。另:康熙年间也有一种霁红釉,是一种纯粹的深红色釉。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棕眼,如橘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霁。首博有一对康熙霁红霁蓝瓶。名词解释: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焙烧时,爆破后未经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铜红釉对窑室气候敏感,铜离子在高温下挥发,所以会出现红釉不匀,淡红晕开状,有红色小点,类似于康熙的豇豆红。但永乐帝认为其色不正,所以弃用。首博四楼恰好藏有一只康熙豇豆红的碗,两相比较,还真有相似之处。关于豇豆红的介绍留到后面说。这只碗最大的特点在于点彩这种加工工艺:用毛笔或筷子蘸铜红料,在器物外壁釉下随意点点画画,故称点彩,花纹貌似漫不经心信手涂来,颜色深浅大小不均,毫无章法,却有自然独特的韵味,比刻意描画更胜一筹。(首博常展瓷器特辑中会介绍与之相关的撒蓝釉)釉下有龙两只,五爪,龙头有角和须,形象威武豪放,有气势,唇上翻,发上飘,爪有力。空隙饰朵云纹,外底心有双圈刻印,红釉色不正,红中偏灰,未有传世。初见时觉得像酱釉,到四楼一查,果然是紫金釉的同义词。特色不是很突出,只是颜色非常少见,像柿黄或芝麻,是一种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釉。它的历史很悠久,商代后期的原始瓷器中就已出现,东汉时盛行。看到一本书上说,“紫定”(定州窑)就是酱色釉,有些瓷器的表面呈红色,也叫“定州红瓷”。关于永乐紫金釉没有直接记载,倒是提到过洪武年间的紫金釉,它是在元朝基础上烧成的,色调似僧衣,故称“老僧衣色”。青釉瓷是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之一,以铁为着色剂,CaO氧化钙为助溶剂。颜色丰富多样,名称也比较乱,因为中国古代将青色,绿色,蓝色统称为青色。形似宝塔,呈橄榄绿色,颜色有剥落。虽说是仿龙泉窑,但似乎不是龙泉窑的正色。最常见的龙泉窑都是温润淡雅的梅子青,粉青或翠青,很少有这么深的橄榄绿。查了一下仿龙泉釉的概念:青釉品种之一,永乐仿烧釉色青中闪绿,釉质肥厚,多有小气泡及垂流现象(可以想象一下烛泪,但好的垂流不会有很明显的釉汁疙瘩。);釉汁均匀,釉面玻璃感强,色泽较重,具有摹仿宋元龙泉的效果。黑釉烧制始于东汉早期越窑,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常见色为赤褐色或暗褐色,主要成分氧化铁占8%-10%。如果把釉层加厚到5mm,釉色就变成黑色了,实在很神奇。分石灰釉,石灰碱釉两种,如果按颜色分,还有兔毫等。外壁通黑,内涩胎(猜为未上釉的胎体),双鱼形耳(和象耳什么区别?)。外腹白书,表明为永乐二十年祭祀专用。薄处呈褐色,继承了洪武年间黑釉戗金器的制法。戗金工艺待查,记忆里为在器物表面刻花纹,在纹路里贴金线。发现盒子的边缘泛红,应该就是金了。工艺是宋代的新创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针刻,作法是用特别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金、银粉。填金的称之为戗金,填银的称之为戗银。戗金银法在《辍耕录》中记载得很详细:“嘉兴斜塘杨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木,或花竹翎花,或厅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若戗金,则调雌黄;若戗银,则调韶粉,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罅,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匠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试牢实,但着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于熨斗内烧灰,坩埚内熔锻,浑不走失。”明代戗金工艺已非常成熟。瓷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同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中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日本信乐烧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茶器。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烧(bizenyaki)等。另外欧洲自18世纪起亦开始制造瓷器,今天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地,特别是英国已建立起多个高级瓷器品牌。:百花、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有许多装饰图案的构思,有着耐人寻味的深刻寓意和表达人们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祝福。下面重点介绍一些中国古代传统装饰图案。二龙戏珠图案为二条云龙一火球;龙据说是“四灵”之长,“四灵”为龙、凤、龟、麟。《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冀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蜻龙,末升天曰蟠龙。”在传说中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如果图案为多条龙戏珠,称为“群龙戏珠”。如果图案为二条云龙盘旋中间有一寿字,则称为“云龙捧寿”。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颂的意思。龙凤呈祥图案为一龙一凤;传说龙是鳞虫之长,凤为羽虫之尊。那里有龙出现,那里就有凤来仪,那里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龙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为一种祥瑞和吉祥的象征。此外也有称之为“龙祥凤瑞”。龟鹤齐龄图案为一龟一鹤;传说中的龟是四灵之一,为甲虫之长。是长寿的象征,可兆吉凶。故古时以龟甲刻文。《尔雅·释虫》中记载“十龟:一神龟、二灵龟、三摄龟、四宝龟、五文龟、六篮龟、七山龟、八译龟、九水龟、十火龟。”日本人对龟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龟字为名者,而取其长寿之意。传说中的鹤是一种仙禽,据《雀豹古今注》中载,“鹤千年则变成苍,又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可见古人认为鹤是多么长寿了。因而鹤常被认为鸟中长寿的代表。而龟鹤齐龄则寓有同享高寿之意。松鹤延年图案为仙鹤、松树;松在古代人们心目中认为是百木之长,在古籍中亦有载“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所以,松除了是一种长寿的象征外,也常常作为有志有节的代表和象征。松鹤延年则寓延年益寿或为志节清高之意。亦有称“松鹤同春”。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竹、梅、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宁折不屈,开怀大度,人们常以竹之节寓气节之节。周灭商后,伯夷、叔齐入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为有气节之人物。梅,不惧风雪严寒,明代杨维真曾有诗赞梅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览天下青”。梅花之品格为历代人们所称颂。松、竹、梅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而颂扬品德、志节高尚之意。宋代名家苏东坡为清高之士,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爱竹成癖。苏东坡亦曾题诗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寿比南山图案为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诗经》中有“如南山之寿。”在以前常见的对联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或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而寓以福长寿永之意。也有称为“寿山福海”。三星高照图案为三个老神仙;“三星”传说是福星、禄星、寿星。或称福、禄、寿三星。传说“三星”是管人间祸福的,福星管祸福,禄星管富贵、寿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征着幸福、富有和长寿。年年有余图案为两条鲸鱼;以“蛤”“年”“余”“鱼”同音,而表示一种对年年都有结余的富裕生活的向往。两条鲸鱼首尾相连者,称为“连年(蛤)有余(鱼)”。一妇人提鱼者称“富富(妇)有余(鱼)”。一童子击磐、一童子持鱼,称为吉(击)庆(磐)有余(鱼)。马上封候图案为一马上一蜂一猴;“候”为古时高官。以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来表达一种立即就要升腾的愿望。图案为一大猴背一小猴者,称辈辈(背)封猴(候)。图案为一枫树一印、一猴者或为一蜂一猴抱印者,称封候挂印、封候抱印。太师少师图案为一大狮子一小狮子;古代宫名中有太师,以“狮”“师”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狮为师,而寓以“太师(大)少师(小)”,而意思为教子成龙,辈辈高官的一种愿望。亦有图案为一大龙一小龙者称为“教子成龙”。1l、八宝联春图案为八件宝器;八宝分两类,一类是佛家八宝,一类是仙家八宝。佛家八宝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共八件宝器。而一般则俗称为“轮、螺、伞、盖、花、缸、鱼、肠”,简称“八宝”。仙家八宝即八仙之护身法宝。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共八件宝器。也称为“八宝”。八仙过海图案为八仙人各持宝器;下面有大海波涛。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人有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铁拐李、汉中离、何仙姑、蓝采和。传说八仙在庆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路过东洋大海,各自用法宝护身为舟,竟相过海,以示神通。天女散花图案为一仙女提篮作散花状;佛经故事中说,天女将花撒于菩萨的身上,用以检验佛门弟子们的行道好坏。长命百岁图案为一雄鸡长鸣状及旁有禾穗若干;古时的小孩常于脖子上挂一锁片,上面写长命百岁。是小孩健康长命免于灾病的一种护身符。用雄鸡长鸣(长命)以及无数禾穗(百岁)来表示“长命百岁”的希望。麒麟送子图案为麒麟背上骑一娃娃;麒麟为毛虫之长,为四灵之一。《玉篇》说之为“仁兽也”麒麟是祥瑞的象征,是吉祥如意的征兆。以麒麟背上有一娃娃,来表达那时人们心中盼望得子的愿望。五蝠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中间有一寿桃或一团;寿字五蝠即五福,古时人们认为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终命。”寄希望于有福长寿。平安如意图案为一瓶、鹊辑、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鹊鸦寓“安”意,再加上一个如意,而称为平安如意。为一种祈祷和平的愿望。教子成名图案为一雄鸡引颈高鸣,旁有五只小鸡;以雄鸡教小鸡(子)鸣(名),而寓以“教子成名”之意。此外还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龙”、“望子成龙”、“一品当朝”等。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壮丹花(富贵)寓意为“王堂富贵”。若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者称“五世(柿)同堂(棠)”等。英雄斗智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