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从佛山市三水区来分析整个珠三角的潜力_第1页
创新驱动-从佛山市三水区来分析整个珠三角的潜力_第2页
创新驱动-从佛山市三水区来分析整个珠三角的潜力_第3页
创新驱动-从佛山市三水区来分析整个珠三角的潜力_第4页
创新驱动-从佛山市三水区来分析整个珠三角的潜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驱动-从佛山市三水区来分析整个珠三角的潜力创新驱动,三水你准备好了吗?“目前整个佛山尤其是三水区,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校研究院等科研资源相当匮乏,非常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院支撑产业发展。”——佛山市副市长刘炜在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签约仪式现场说到。【导语】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不断高速的经济增长下,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自身产业的不可持续性、不具竞争性。产业的低端以及落后、高污染的特征,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高能耗、雾霾、PM2.5的持续新闻头条,也让我国国民清晰的认识到了我们国家的产业出现了很大的结构性问题。而作为全国传统制造业的中心城市之一的佛山,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即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着全球资本带来的先进技术,从而引发的新一轮技术竞争,我们到底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然而佛山的担忧即是三水区的担忧,作为佛山市五区经济排名的第四位,三水的产业相对于“老大哥”的南海、顺德、禅城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链集群,还没有一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品牌性质的产业诞生,如果要做到赶超“老大哥”,且不被全球资本甚至本土资本的挤压,那么唯一且必须要做的,即是把握住三水产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而随着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于今年年初正式落户三水区乐平镇,即标志着三水正在为自身的创新力不足、产能低下、技术落后、科研人员欠缺等问题努力改变,并致力于为崛起做准备。但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的落户,只是一块入门砖,真正要配合佛山市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并将创新驱动的能量永久保持,三水的“破冰之旅”还很漫长。【敲开通往创新之门】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我国知名高科技企业曙光公司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台湾某企业为曙光加工的两台一模一样的机器放在一起,一台贴上曙光的标签,一台贴上IBM的标签,然后请一群人判断哪一台机器更好。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贴IBM标签的那台更好。

曙光案例暴露出的是国人对国货的信任危机,当下正遭遇寒流的国产LED照明品牌(佛山旭瑞光电宣布停产,其曾两年入围行业五强)足为明证。是国货质量不佳,还是他们缺乏特异性?于是“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观点在企业界不胫而走。反其道观之,这恰恰说明中国正在痛定思痛地反思着“创新”之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R&D(增加知识总量)支出达到11800亿元,占GDP比重可达2%,其中企业R&D支出占76%以上。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60万人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59万件,比上年增长24%。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上升至第5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年增长16%。创新驱动的列车在全国来看,是有条不紊的发展成长中,而作为制造业发达的广东而言,我们仍然与科技创新排名第一的江苏差距甚大。江苏用8000万人口在10.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第一,而广东以1.03亿人口优势在17.9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只屈位第二?这其中深层的问题,值得我们反复琢磨与考究。广东的问题是总结来说是受制于产业结构低端的影响,也就是走入了量大质低死胡同。而作为珠三角西岸的三水,问题更是集中且突出的。根据2013年三水区的一次企业调研问卷,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三水的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规模偏小,优势规模企业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比例较低,大量装备亟待技术改造、更新;技术和人才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产品老化,更新换代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产业外向度低;企业的数字化程度低,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急待提升。如上问题,大至都集中反应了三水作为广东传统制造业的发始地之一,从一开始即以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而受制于传统产业的牵绊,自身又得不到珠三角中心城市新型产业及创新科研平台的辐射。并且从各个层面去分析,我们都不可能与邻居顺德、南海的科研总体实力相提并论,比如顺德在引进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的时候,是以1.3亿元作为研究院启动与建设扶持资金。这笔豪迈的扶持金额,不是我们三水区所能承担的财力,但是否又说明我们三水就该悲天悯人呢?正如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论坛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中国科技正处于历史发展最好阶段”。因此,对于三水而言,这场席卷全国的技改、科改春风是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对,只是对于怎么去做好,怎么去科学合理的把握住自身的发展路径等,皆是我们敲开创新之门前所要思考的。而具体在于三水如何在这场自主创新战略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该如何支持企业创新、营造创新环境;企业又如何突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怪圈,走出本土企业创新发展之路;正确利用今年合工大广东研究院带来的科研技术、科研人才;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等。综述而言,一座城市提出创新驱动,不单一只是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人才储备等。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城市的创新习惯,培养企业的创新常态,调整产业的创新机制。也就需要我们从一扇门跨入到一个新的空间,做好充足的准备,及时去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追赶者与赶超者的博弈】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政府行为,而不是技术行为。当前,中国融入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取得很大发展,无论愿不愿意,都要转变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能力,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根本途径。我们要转变发展模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十几年国际、国内环境面临一个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三水区目前通过那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增长的基础条件逐渐在消失。对三水区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赶超者,如何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扬名。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就要参与技术变化。创新是对原有的技术路径和范式的突破,三水长期是一个追赶者,无论在现代科技、工业发展都是一个后起者,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就是引进、学习、利用发达先进地区已有的技术。三水的经济增长只能从这里开始,但是追赶者往往没有认识到,他其实是沿着领先者的技术轨道在走。这样就会产生追赶者的陷阱。比如日本,当年在半导体芯片上打败了美国,但今天,日本在芯片上还是远远落后于美国,因为英特尔当时马上就转向CPU。而日本当时的超级计算机是一个公认的失败项目。美国转向PC,整个技术方式和轨道变了,沿着原来轨道的追赶者又被落下。当前,三水在若干领域中仍未出现一些前沿性的产品、技术和企业,并且企业仍然还缺乏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主动能力。

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就要把自己的技术推向主导技术轨道。任何一个新技术导致新产品出现时,会导致若干企业在前沿竞争,各自推出设计方案。新技术刚问世时往往很粗糙,经过一段竞争,最后倾向一个主导设计,进入主导轨道,也就是说需要一个阶段才会走向成熟。三水在引进技术上往往都是在成熟阶段,没有经历前面的过程,这种情况不光出现在三水一地,放眼佛山市,甚至整个珠三角(除深圳),都面临着这些问题,在创新能力上落后长三角这是即成事实,也是珠三角地区在中国加入WTO后一直一来积累的疼痛。我们需要的或许就是更新鲜的血液,更广阔的视野,不再是偏安岭南的改革腹地,而是属于世界的创新中枢。

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政策体系。由于长期扮演追赶者角色,我们会发现我们整个这套思维、政策体系、体制都不适合这种新的创新。我们许多政府机构和百姓都是追赶者的思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中国的发展,包括高速铁路等,说成是美国面临的第二次“人造卫星危机”。他的意思是美国不能容忍做第二,只能做第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三水在不遥远的未来,能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不能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能不能主导创新的轨道,这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引导,特别是新技术,像新能源、新型制造业技术需要大量的标准制订,很多的方面都不仅是需要研发投入,还需要政府在其他的环境下提供很多的支持。【创新驱动引擎背后的“燃料”】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这个主题背后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创新驱动本身的引擎动力在哪里?笔者认为,创新本身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就是财富效应。通过财富效应来驱动创新效应,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市场化的、全方位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创新态势。

对于创新的金融环境,我们需要有一个培育的过程。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企业的金融环境并不是非常好。比如说,中国4500万家企业,真正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的企业不到2%。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来说,金融环境的支持就更为重要。从这一点看,浙江就做的非常之好,根据2013年年初的一份报告显示,多数股份制银行将全国的一半信贷规模投放到浙江市场上来,“在杭州,你可能找不到一间公共厕所,但你绝对能在每一条街巷找到银行”。这一现象,虽然被国内众多经济学家呲之以鼻,戏称为封建社会的“高利贷买卖”,但从另一个层面,我们也看到了浙江中小企业快速膨胀和转型赶超国内外同企业的奇迹故事。广东则存在大量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企业,这些企业的融资大都依靠其港台的金融市场,由于境内的利息率高于港台,银行融资门槛又高,导致企业向外融资。广东的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政府项目和大企业。高度发达的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却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市场。因此,广东的金融市场实际上是由传统国有银行面对的市场,加上三资企业融资的港台金融市场作为补充而组成的。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断层,即广大中小企业面对的金融市场似乎不存在。

既然广东金融体系本身具有问题,那么以三水一区之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创决定性的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即是扮演着一个由“追赶者”角色转换为“赶超者”的一次尝试。在指出三水经济未来将以创新驱动的方向的同时,我们亦要保障前行的动力充沛,在整个珠三角还在沾沾自喜自己的实体经济方兴未艾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入世以来,全球资本的快速化涌入以及虚拟经济的繁荣前景。金融资本的注入,甚至政府直接资金的扶植,即是“以资养研,研馈以产”的良性发展过程。这点来说,三水已经迈出了广东的第一步,在近期签订的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项目,即是以三水区政府“出资养研”的一种大胆创新尝试,这也极大的推动了三水本地企业配合积极性。政府适时的“燃料”注入,不单补充了经济续航,提高了企业生命周期,甚至起到助燃剂、强心剂的潜在效果。与此同时,三水区还在努力探索科技银行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设计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科技保险、新三板融资平台等多种融资体系模式,推动资金向科技产业的倾斜。保障三水创新驱动的引擎“马力十足”。【天时地利,人才引领】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布凌格教授表示,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是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省市排名第一,与之地位不相吻合的是科技人才建设的滞后,广东每万名劳动者中从事研发的人员仅35名,不及韩国的一半、日本的四分之一。即使与国内的苏浙沪相比,亦低于上海的135人和江苏的45人。同时,广东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匮乏。对于诸多人才战略的诟病,本身存在于岭南民俗与文化的差距,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实际需求。现如今,当产业转型,创新升级的号角吹响时,我们本身就已经落后了其他地区。而要扩张人才储备,即成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从这之中,三水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城市建设的落后,产业的技术水准偏低,使三水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珍稀物种”。这也不仅仅是企业通过高薪养才战略所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展平台的搭建,政府对人才优待政策的出台,城市达到以“以三产促二产”的完整功能等。就目前而言,三水拥有的高校只有严格意义上的两家,一家为2A本科院校广东财经大学(三水分校),一家是3B专科院校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从高校质量上看,貌似这两所院校可以为三水人才储备源源不断的输血,但实际却相差甚远。仅以广东财经大学为例,其校学生对于留在三水工作的热情可以忽略不记,三水城市对于在校学生吸引程度几乎为毫不讨喜,同时谈及未来就业的导向城市时,多数学生仍然会选择机遇多与城市配套完善的广州、禅城、南海、顺德等发达城市区域。此突出问题,即使是在合肥工业大学广东研究院于今年“开张”后,也仍然是“隐藏性”存在,一次性消费型人才对地区长远经济促进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具有任何战略价值。三水即面临着“天时地利,但缺人才”的窘境。也就是这列马车,不单单是“低头拉车,抬头看路”所能做到的,人才引领战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命题,需要的是政产学研四方的通力合作,将三水本身具备的资源创新融合,这需要的也是三水行政部门的新思维、新方法。建设体系完整、特色鲜明、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为智慧佛山、创新佛山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昆山市的一点成功经验。对于外资经济为主的昆山地区,东临经济强悍的上海市,西邻其老东家苏州,在这种左右强邻的情况下,要想突围经济的包围圈,昆山所做的不但是要大力发展自身产业,其最突出的还是在于人才的引进。上世纪90年代,昆山以前瞻性的视角规划了昆山留学生创业园,这在当时,属于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并且还为了使这个创业园能够具有持续生命力,昆山市政府还积极与周边优秀的高校合作,设立博士站、成立高校研究院等。在保障了人才的输入,亦要保障人才的常驻,因此,其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作为奖励杰出人才。这种对于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于人才的前瞻性规划,是与我们行政级别相当的昆山所做的“大手笔”。当然,上述文字只是皮毛之谈,其之所以能成为上海、苏州的经济、人才腹地,当然亦离不开其优越地理区位、周边高校的集群式分布、产业的外向型趋势等。但更重要的是昆山市在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时,秉承着地方政府对于人才的那份重视态度。【科技创造品牌】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做加工是靠减法赚钱,做品牌则是靠加法赚钱。企业品牌的建立依靠服务质量、宣传口碑、技术优势三大要素,其中产品的技术优势是品牌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的跨国公司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扎实自主创新功底,即是要加强企业主导的技术研发机构建设,推动企业组建工程中心作为科技创新突破点,以推动企业完善创新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作为首要任务,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固定场所、有研发经费、有研发设备、有具体研发方向”的要求,制定指导意见和办法明确将工程中心建设纳入我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引导和支持企业普遍建立工程中心,促使企业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迈向自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