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_第1页
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_第2页
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_第3页
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_第4页
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二模(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2024.04本试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的黄山聚落遗址堆积丰富,包含仰韶、屈家岭、石家河等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顶部台地仰韶早期至屈家岭文化堆积厚3—5米,基本由多层房址和墓葬叠压而成,遗迹丰富。这反映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A.统一性B.创新性C.包容性D.连续性2.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免除学生徭役,学优者有的还授以官职。武帝开发西南夷时,司马相如发布了著名的《喻巴蜀檄》和《难蜀父老》两篇文告。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西汉王朝实现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理B.“用夏变夷”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略C.巴蜀读书人致力国家统一D.政府积极落实大一统理念3.秦汉时期,气候环境较为温润,北方地区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以采集渔猎为生。汉代常见的流民亦不乏以此为生者。秦汉以降,历代朝廷反复劝农、鼓励耕织,汉代时零星存在的“好稼穑”之地到唐初渐成广布之势。这一变化A.表明封建小农经济范围扩大B.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得到了发展C.利于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控制D.反映出环境变化决定民众生计4.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陆九渊在“鹅湖之会”上批评了某思想家的主张:“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以下属于陆九渊所批评的思想家的主张是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弱者道之用C.事异则备变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5.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A.“摊丁入亩”尚未执行B.经济收益结构发生变动C.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D.工商业市镇的高度繁荣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6.1881年,李鸿章在给湖南名士王闿的信中提出“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这一认识A.体现了对中国落后体制的深刻反思B.代表了大变局下士大夫的理性思考C.推动了近代化实践向制度革新拓展D.导致了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7.晚清《申报》招生广告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1872——1894年)语言速成教育是教育机构发展的突出特点;第二阶段(1895——1911年)广告总量激增,实业教育、医学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上述变化反映了A.广告日益主导教育的发展方向B.国民主要关注的是医学教育C.向西方学习已经深入制度层面D.民族危机推动近代化的深入8.1930年,赣西南特委的一份报告提及:“苏府(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红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能解释。”这反映了A.共产国际的宣传深入社会基层B.土地革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族危机激发人民的革命热情D.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趋于瓦解9.抗战时期,面对日本的文化侵略,中国图书馆界践行“文化救国”思想,通过搜集并向后方转移宝贵文献、出版典籍,以及向国际社会征文、征集书籍等形式有力地协作了全面抗战,体现了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此举A.是国共二次合作的重要举措B.得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C.扩大了中国抗战的世界影响力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10.1984年,中国邮政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中国快递业之先河。2010——2020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均保持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快递业跨入百亿件时代,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B.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C.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D.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11.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队在阿富汗东北部挖掘出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还存在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这一城市的出现主要缘于A.罗马帝国的扩张B.亚历山大的东征C.波斯帝国的扩展D.雅典人的海外殖民活动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12.11至12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了两类不受教会控制的新型学校:一类是专门学习拉丁语的学校,另一类是学习阅读、写作、商业代数和簿记的学校。第二类学校不但常常人满为患,而且经常会冲击第一类学校的生源。这主要因为欧洲A.自治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B.各国教权不同程度削弱C.世俗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视D.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13.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A.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B.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D.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14.从以下漫画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A.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情况B.一战后欧美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C.华盛顿体系下欧美列强的矛盾D.美国最终攫取了世界霸主的地位15.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田,与此相伴随的是政府走马灯式地更迭。这反映了拉美A.独立道路的曲折性B.政治体制的保守性C.发展模式的创新性D.社会阶层的复杂性16.欧洲人把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之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A.国际形势的缓和B.欧洲共同体的成立C.经济政策的调整D.“福利国家”的建设高三历史第3页(共6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汉迁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魏晋南北朝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唐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李白诗句)明一遇水旱,饥荒老弱者,转死沟壑,贫穷者流徙他乡一一整理自《史记》《汉书》《魏晋南北朝史》等材料二历史时段12世纪初~16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下半叶~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今移民主体华商华商、华农华工华侨、华商、华农、华工移出地粤、闽、浙闽、粤、浙、滇、桂粤、闽东南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移入地东南亚交通、贸易中心地区东南亚、东北亚亚、美、欧、大洋、非等洲北美、奥、日、西欧、南美、东南亚数量/万10余100余1000余2000余——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等(T)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表格中历代人口流动的原因并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的历史贡献。(8分)18.20世纪初,近代知识阶层改变了传统的“家——国——天下”空间观念,以全新的空间观念来编纂乡土史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国之存亡,要以能群不能群为断,而欲成大群,又必集合小群以相联结。故各省团体不固,不独无以联情谊,抑亦何以立自治之本,以战胜于生存竞争之域。——《江苏》第1期,1903年4月27日尤当先讲乡土历史,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幕,增长志气者为之解说,以动其希贤慕善之心。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高三历史第4页(共6页)材料二省籍联会斐然纂述,提倡本省风气,固然可敬……但省界甚严,此省不能参与他省……同是中国人,同有亡国之忧,乌可严限界线(省界),自相孤折,以召侮亡。——据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广东地区族群冲突不断,尤其是纷争百年的“土客之争”,双方积怨甚久。客家人的乡土史志,突出自己是“中原衣冠旧族”的汉种;广府人的乡土史志则把客家视为“外来诸种”,或称为“匪”。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广东省教育主管机关在1910年明令各地停止乡土史志书写。——据《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知识阶层形成的“新空间观念”并分析其成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空间观念”下的乡土史志编写对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1926年写道:“使欧洲浸入血泊中的那场战争已经……在这片远离我们的土地上唤醒了独立的感情。在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人还是思想、还是亚洲本身都在变化。”——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大伤元气,无论是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都受到严重损耗,经济破败凋敝,政治局势动荡不稳,国际地位显著下降。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形成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二战重创了英法等殖民帝国,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改写了世界政治地图。——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请概括材料一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去几年里”亚洲“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政治地图”变化的表现。(8分)高三历史第5页(共6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隋唐以后中国尽管经历了分合动荡,但文化认同的传统仍得以延续和发展。明朝的建立,从观念和实践上巩固了以文化认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