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_第1页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_第2页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_第3页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_第4页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课学教学实录、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上地球之巅》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能参加这次的教师技能大赛,对于我来说,既是一次锻炼,又是一种提高。所以,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参赛选手,向支持这次大赛的学院各级领导、在座的评委老师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上地球之巅》,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位置及课文的特点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登上地球之巅》、《短文两篇》等五篇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功能,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2.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知识目标:了解这次登峰的概况和意义能力目标:体会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文中登峰的艰难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年轻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二、说学情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但对于篇幅过长的文章,马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予以方法的指导。三.说教法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要求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写作联系起来,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的能力。再联系本文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热情参与,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并且适当插入写作练习。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带着感情的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学法指导本节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2.朗读法: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重点难点的突破五: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和作业三个环节组成。大约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文的教学任务。(一)导入(2分钟左右)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锣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本文的导入设计是播放珠峰及登山者的图片,并配以高亢的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的思绪进入神秘的珠穆朗玛峰的氛围中,直切主题,干脆利落的效果。(时间较长,故未上课时便可播放)(二)说课文学习(设想)我设计了四大版块,分别是“攀登纪念馆”、“小小解说员”、“刘爷爷我想对你说……”和“走进登峰迷失案”。1.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我设置了“攀登纪念馆”版快(解决目标一)(3分钟左右)(设想)通过此版快,让学生在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理性认识并了解1960年5月的这次登峰运动。(内容)①珠峰知识简介(学生先谈,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②攀登珠峰的历史背景介绍2.关于文章的情节结构,我设置了“小小解说员”版块(解决目标二)15分钟左右)。(设想)通过这个版块,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数字在文中的烘托作用,体会攀登的艰难。(内容)①找出文中体现艰难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快速阅读课文并用“勾画圈点法”,找出关键的句子)从以下方面向学生讲明: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度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高山靴也难踩稳。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而用在攀登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谈了自己的感受后,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攀登的艰难,特别注意这些句子中的数字的作用)②既然如此艰难,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向上攀登?(为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为追逐心中的梦想,坚毅不屈的品质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烙印,不能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③观看当时拍摄的记录片(更直观,加深了对攀登过程的了解以及对他们艰难的体会)3.关于文章的人物形象,设置了“刘爷爷,我想对你说……”版块(解决目标三、四)(20分钟左右)(设想)通过此版块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体验情感(评价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精神)。(过渡)(课件图片:登峰四人的照片,只有刘连满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同学们一定在纳闷为什么只有它的照片是现在的生活照?(因为他没有登上顶峰,所以当时的报纸没有刊登他的照片)(内容)①刘连满为什么没有登上顶峰,是他自己放弃了吗?(不是。刘连满是为了不拖累这个集体,让其他人能完成任务,而主动放弃了登上顶峰的机会,而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缺憾。)②刘连满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你有什么话想对作品中的人物或大家诉说?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的翻过高墙的经历。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为了团队,为了能完成任务,他毅然成了别人的人梯,显示出他有着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的氧气,他又挣扎着坐了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在有机会活着,渴望活着的时候,他却毅然将活着的机会留给了战友,也显现出他人格的魅力。……六、说教学反思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活动。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侧重学生的感悟和探究,让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探究的形式下教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大家。《登上地球之巅》课学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附教案)(新教师入职必备,考教师资格证必备)【课前预习指导】1、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2、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有条件的制成幻灯片,向同学讲解。并了解1960年登峰的相关情况。3、熟悉课文,复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思考:队员在登峰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4、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批注学习。【课堂实录】齐读课题,师板书:师:《登上地球之巅》中“巅”是什么意思?生:山顶师:那“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生:珠穆朗玛峰师:对,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此方面的资料。二、资料及背景介绍。【由于电脑问题,学上制作的幻灯片无法当堂展示,只能读一读自己搜集的文字资料】1、学生展示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珠穆朗玛,藏语意为“圣母”,“神女第三”。位于定日县境内,喜玛拉雅中段的中尼边界上,海拔8843.1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峰顶常年积雪。由于珠穆朗玛峰海拔高,景色奇,冠绝天下,故被登山探险者们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山上的公园”。峰顶终年积雪,远望冰川悬垂,银峰高耸,一派圣洁景象。珠峰地区拥有4座8000米以上、38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誉称地球第三级。珠峰脚下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冰斗、角峰、刀脊等冰川地貌现象广泛分布;雪线以下冰塔林立,其间更有幽深的冰洞、曲折的水河,景色无比奇特壮观。2、学生展示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并在主峰顶竖起觇标,首次获得了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数据。1988年5月,中国、日本和尼泊尔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跨越珠峰的壮举。……2008年5月8日,中国36人成功登顶珠峰并且把奥运火炬在珠峰点燃。也是世界举办奥运会以来第一次珠峰点燃奥运火炬。至此,中国共有82人次分12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多名勇士长眠于珠峰洁白的冰雪世界里,1人失踪,众多人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中国人攀登珠峰的历史,是一个前仆后继和不断取得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三、小组交流超前学习情况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学习内容,小组长检查学习效果。(个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的超前学习笔记。)四、班内展示1、字词展示:一生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随机抽生解释词语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2、复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学生复述中应脱离课本,创意性的复述比照本宣科好得多】生: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3、师:队员在登峰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此环节的设置与后一环节重复,纯属累赘,可以删去不用。或两者合二为一。】生:首先遇到了第二台阶的阻挡,他们采用了“搭人梯”的方法翻越。生:文中有这样一句“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本来在高原上,且全是冰雪的地方行进就很艰难,再加上黑夜,当然更不好走了。师:既然黑夜是第二道难关,那第一难关是什么?生:我觉得应该是寒冷,在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寒冷的世界。生:还有身体虚弱和缺氧,这些都威胁的登山队员的生命。生:在最后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只是他们毅然决定进行无氧攀登。师:可以说这些队员们步步都是在用生命做代价。那面对这种种困难,这些队员退缩了吗?生:没有。师:是什么支持他们攀上了顶峰呢?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生:是必胜的信念,祖国的荣誉。生: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还有强烈的荣誉感。生: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师:正是由于心怀祖国,心怀人民,登山英雄才能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让我们齐读这一部分。(学生齐读)4、师:文中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或人物,读一读,说一说。生:第七自然段“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这些语言令我感动。“毅然”一词表现刘连满已做出牺牲的准备,眼冒金花、两脚颤抖、呼吸沉重等后果他也应该意料到了。最后,他不但不能登顶还差点送了命。生:我也感动于此,我为刘连满甘为人梯的精神而感动。生::“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这句话写刘连满在危急时刻“担心”的是别人,不是自己!师:对。“挣扎”一词体现了他的艰难与毅力,这顽强的毅力来源于对战友的关心,惟独不顾的是自己的生命。生:文中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得知已经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依然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我觉得这里的“斩钉截铁”“异口同声”用得非常好,能够显示出他们的鉴定和果决,生死关头他们想到的依然是祖国的荣誉。……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感动的细节,那我们来归纳一下这些登峰队员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此环节明显牵强附会,重复啰嗦,设计用意不明】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生:不怕困难、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生:团结协作、毫不利己、一心为公……师:正是由于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人类才能够征服珠峰,征服自然。而本文正是选取了这些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我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多借鉴。5、师: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很美,请说说其作用。生: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说明天气很好,有利于完成登峰任务。生: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生: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说明环境很恶劣,突出了登峰的艰难。生: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师:请大家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学生读)师:“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五、布置作业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登上地球之巅,是王富洲等人的坚定目标,哪怕是历经千险万阻,献出生命。在这种精神驱使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超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非凡精神,是文章深深打动人的地方。文中很多细节令人感动,语言更是值得品味,还有零散的景物描写都是文章的精华。文章详略处理得当,人物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比较易于把握,这些都离不开多角度的阅读。这篇课文很长,也只是自读课文,想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就要进行长文短教。但又要达到让学深刻体会到登山队员身上的崇高品质和掌握本篇课文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2.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重点难点: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3.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此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许多优美的写景句子,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运用。故设置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进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让学生品味细节,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找到和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亲身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同时,语言是要靠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积累一些好句,体验其中妙处,不失为一种学习语言的途径。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最后作业的设计是本课的拓展,巩固本文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采用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为更好的组织教与学,我通过指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集思广益,达到利用集体智慧共同提高的目的。《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概括故事内容,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4.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这次登珠穆朗玛峰的概况和意义,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2.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重点难点】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3.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观赏纪录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过程】一、导入:“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藏语的意思是“圣母”,因为峰顶长年积雪,一派圣洁的景象。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西藏定日县中尼边境处,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称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背景了解展示: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本文就选自这篇通讯。二、作者介绍:郭超人(1934-2000),男,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三、整体把握:1、教师提示: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2、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教师提示:①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②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③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