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十八)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得分: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孟郊最重要的朋友和知音,非韩愈莫属。孟郊与韩愈是贞元八年(公元792)进士科的同年友,但本次科考,韩愈及第,老诗人孟郊却名落孙山。韩愈来看望孟郊,他没有因自己及第就觉得高人一等,反而为孟郊的淹蹇落魄而感伤,为他的被黜落而感到不平。他在诗中宽慰这位前辈,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愤郁愁闷,贫富荣悴,各有各的活法,没有高下贤愚之分。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我们都永远支持你,敬重你。韩愈之所以如此看重孟郊,除了因为孟郊是诗坛前辈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韩愈被孟郊鬼惊神哭的诗艺折服。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岁,而登第却比韩愈足足晚了四年。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其为人也,孤高自许,向来不惮以人师自居,然在孟郊面前,却折节侍坐,甘心执弟子礼。没有什么比韩文公的拜伏,更能说明孟郊诗歌的魅力了。韩愈是中唐诗坛的领袖,而在某种程度上,孟郊之于韩愈,是友而兼师,孟郊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之高崇,可想而知。孟、韩诗歌的奇思奥句,造就了贞元、元和诗歌新貌。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李肇《唐国史补》对其内涵做了具体的阐释:“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平心而论,“流荡”“浅切”都谈不上“新”,“元和体”的“新”,是以怪、奇、丑、险在诗苑的竞相绽放而呈现新境的,即“元和之风尚怪”也。因此,“元和体”的新变当是以孟、韩一派的“奇诡”“苦涩”及“矫激”为主要特征。李肇《唐国史补》独以“矫激”许孟郊,实际上,孟郊诗在“矫激”之外,兼具“奇诡”“苦涩”,颇为全面地代表了中唐的怪奇诗风。从孟郊的辈分,诗坛地位以及韩愈、张籍等人对其的推崇来看,在孟、韩诗派中,更有可能是孟郊主导了诗歌的风向。吕本中《童蒙训》记徐俯问黄庭坚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黄庭坚的看法,无疑更近乎实际。孟、韩结识以后,或接席酬唱,或互赠诗文,斗奇争怖,彼此的诗风不断磨合、靠近和深化,最终在诗坛卷起惊世骇俗的狂澜。(摘编自李翰《孤僻的孟郊为何不缺朋友和建树》)材料二

孟郊出生在江南,青少年时代也是在江南度过的。大历时期,江南一带受战乱影响较小,经济繁荣,文人荟萃,诗风很浓。著名诗人韦应物、顾况都曾在这里生活过,特别是著名诗人兼诗歌理论家皎然,组织湖州诗会,提倡新的诗风,提倡“诗教”,向往“风雅”,同时亦委婉批评了当时诗坛上“庸音互相倾”的不良倾向,可以看出其反对大历诗风的鲜明立场。孟郊在《自惜》诗中自悲自己的诗作虽有风雅的古拙苍老,却恐怕被流行的诗体嗔怪指责。但他所追求的依然是“新”。这里的“新”是指独造的,一反流俗的带有创新意义的诗作。孟郊对改革诗风的努力影响了一大批具有相同倾向的诗人。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在其所著《韩愈和孟郊的诗歌》一书中对韩、孟各自的诗风有比较详细的思索和阐释,他认为孟郊在认识韩愈以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风。贞元八年,韩愈与孟郊同时科考,韩愈进士及第,孟郊落榜。从二人的诗作看,二人在考试前可能并不认识。如果相识是在贞元八年,也当是夏秋之后。韩、孟二人之所以能一见倾心,相互认同,就在于二人对诗歌现状都极端不满,都要对其进行创新改造,而且在如何进行改造的方向和形式方面,彼此间又非常默契和一致,具有共识。这就是高举复古的旗帜,改变平滑纤弱的诗风。在审美情趣方面,孟郊与韩愈二人又都有尚奇巧、求险怪的倾向,这也就是韩孟诗派形成的内在原因。韩愈有两首诗表达对孟郊的高度赞美,一首是《醉留东野》,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孟郊的钦佩留恋之情。后世许多学者都感到有些奇怪,不理解韩愈为什么如此倾倒于孟郊。应该说,这也是韩孟诗派形成的需要。李白、杜甫之后,大历时期浮浅、平滑的诗风弥漫于诗坛。历史在这里徘徊,在这里沉思,呼唤着诗坛的巨擘,期待着诗风的变革。于是一个新的诗派便应时崛起,这就是韩孟诗派。韩愈要进行诗歌方面的革新,迫切需要一面旗帜,需要为诗人们树立一个榜样,而孟郊无论在年龄辈分还是诗歌才能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所以韩愈对孟郊是真心钦佩,而以孟郊在文坛上的领袖地位,进行如此大力的赞美和揄扬,便有树立旗帜的意图。一是对孟郊的真心钦佩,一是出于为诗坛树立旗帜的需要,他一再赞美推崇的就是孟郊的“古”,故韩愈才写作这首诗。韩愈在《荐士》一诗中也高度评价了孟郊在唐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对其诗歌才能和人品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韩孟诗派的领袖人物当然是韩愈,但开这一诗派风气之先的却是孟郊。早在建中年间,他的诗就出现一种险怪奇崛的倾向。孟郊长韩愈十七岁,是这派诗人中年辈最高的一位,所以韩愈每每称他为“孟夫子”。当然,光靠年辈高还不足以成为开山奠基之人。在韩孟诗派诸诗人中,孟郊不但年龄最长,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亦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孟郊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主要还是由他韩孟诗派主将这一身份决定的。(摘编自毕宝魁《写诗比做官更上心的孟郊》)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贞元八年,科考落第后的孟郊得到了韩愈的宽慰,认为贫富荣悴,各有活法。B.韩愈为人孤高自许,但在一定程度上,孟郊对他来说是友而兼师的存在。C.中唐诗风怪奇,孟郊是颇为全面的代表,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证明了这一观点。D.韩孟联句,有人认为其胜过了孟郊平日的创作,黄庭坚根据实际反驳了这种观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孟郊……认为贫富荣悴,各有活法”张冠李戴。由第1段中的“他在诗中宽慰这位前辈,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愤郁愁闷,贫富荣悴,各有各的活法”可知,“贫富荣悴,各有活法”是韩愈的劝解之语,并非孟郊的观点。C项,“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证明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由第4段中的“李肇《唐国史补》独以‘矫激’许孟郊,实际上,孟郊诗在‘矫激’之外,兼具“奇诡‘苦涩’,颇为全面地代表了中唐的怪奇诗风”可知,《唐国史补》的观点有失偏颇,是作者认为孟郊诗是中唐诗风颇为全面的代表。D项,“黄庭坚根据实际反驳了这种观点”偷换概念。由第4段中的“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可知,黄庭坚反驳的是“联句作品胜过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这一观点。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孟郊在诗歌创作中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开韩孟诗派风气之先。B.孟郊同皎然一样,反对大历诗风,追求一反流俗的带有创新意义的诗作。C.《醉留东野》和《荐士》都是韩愈高度赞美孟郊的诗,但二者各有侧重。D.在韩孟诗派中,虽然韩愈是领袖,但主将孟郊的诗歌成就却超过了他。【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项,“但主将孟郊的诗歌成就却超过了他”于文无据。材料二讲述了孟郊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但并未提及孟郊的诗歌成就超过了韩愈。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材料一引用李肇《唐国史补》的相关论述表明,“流荡”“浅切”不属于“元和体”的“新”,“奇诡”“苦涩”“矫激”才算。B.两则材料多用短句,简洁明了,没有通常论文中所见的复杂的欧化长句,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C.材料二列举韦应物、顾况、皎然的事例,证明了大历年间,江南一带受战乱影响较小,文人荟萃,诗风很浓。D.两则材料都以孟郊为主要评说对象,但第一则材料重在突出孟郊的诗坛地位,第二则材料重在说明韩愈推崇孟郊的原因。【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理解有误。材料一第4段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这表明李肇认为,元和体的“新”表现为奇诡、苦涩、流荡、矫激、浅切、淫靡。而后文的“平心而论”引出的内容是作者的观点,并不是李肇的观点。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韩愈为什么要推崇孟郊。(4分)答:①孟郊长韩愈十七岁,是诗坛前辈。②韩愈被孟郊鬼惊神哭的诗艺折服。③孟郊在诗歌创作中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④为诗坛树立旗帜的需要。(每点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2段中的“韩愈之所以如此看重孟郊,除了因为孟郊是诗坛前辈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韩愈被孟郊鬼惊神哭的诗艺折服”,和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孟郊长韩愈十七岁,是这派诗人中年辈最高的一位,所以韩愈每每称他为“孟夫子””可得出答案第①点和第②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从孟郊的辈分,诗坛地位以及韩愈、张籍等人对其的推崇来看,在孟、韩诗派中,更有可能是孟郊主导了诗歌的风向”和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在韩孟诗派诸诗人中,孟郊不但年龄最长,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亦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可得出答案第③点。由材料二第4段中的“韩愈要进行诗歌方面的革新,迫切需要一面旗帜……孟郊无论在年龄辈分还是诗歌才能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可得出答案第④点。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韩孟诗派,请结合材料谈谈韩孟诗派崛起的原因。(6分)答:①大历诗风浮浅、平滑,历史期待诗风的变革。②韩、孟二人都要对诗歌现状进行创新改造,在改造的方向和形式方面具有共识,且审美情趣一致。③孟郊开风气之先,韩愈作为文坛领袖将其树立为榜样。(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4段中的“李白、杜甫之后,大历时期浮浅、平滑的诗风弥漫于诗坛……于是一个新的诗派便应时崛起,这就是韩孟诗派”可得出答案第①点。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韩、孟二人……而且在如何进行改造的方向和形式方面,彼此间又非常默契和一致……在审美情趣方面,孟郊与韩愈二人又都有尚奇巧、求险怪的倾向,这也就是韩孟诗派形成的内在原因”可得出答案第②点。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孟郊诗……颇为全面地代表了中唐的怪奇诗风……更有可能是孟郊主导了诗歌的风向”,材料二第4段中的“韩愈要进行诗歌方面的革新,迫切需要一面旗帜……而孟郊无论在年龄辈分还是诗歌才能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以及材料二最后一段中的“在韩孟诗派诸诗人中,孟郊不但年龄最长,而且在诗歌创作中亦最早表现出创新倾向”可得出答案第③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神医归来徐全庆肖玉楼看见了一个人,一个五年前被他医死的人。那人下意识地想躲开,但看肖玉楼正直直地盯着他,就僵在了那里。那人说,我还活着,你好像并不惊讶。肖玉楼淡淡一笑。肖玉楼是远近闻名的神医。“肖玉楼出手,药到病除”,连几岁的孩子都知道这句流传甚广的话。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无论多重的病,只要肖玉楼还给你开方子,那就还有救。若肖玉楼摇了头,病人就死了心,回家等死了。在当地,肖玉楼就是一尊神。但这尊神就差点毁在这个人手上。那天,肖玉楼的诊所来了一个女人,破旧的衣服,满身的灰尘,一脸的焦急。女人进屋就跪在地上说,肖神医,求求你去救救俺当家的。原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起初并不重,请了几个大夫,却越看病越重,如今已奄奄一息了。肖玉楼平时以坐诊为主,也出诊,但一般都在十里内。女人住在几十里外,这么远的距离,肖玉楼极少出诊。但见那女人一脸渴求,肖玉楼稍一犹豫,还是随着女人去了。病人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眼已睁不开了。肖玉楼看了看病人,开始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但肖玉楼常常只用一个“望”字,病情复杂时才把脉。肖玉楼把脉极快,往往病人才感到他的手搭在自己手腕上,他就已结束了。神医就是神医。这天,肖玉楼的手在病人手腕上一搭,眉头皱了一下,但随即恢复正常。然后,他就开了个方子,递给女人说,去抓药吧。女人的眉头展开了,出门时又回头问了一句:都是什么药,得多少钱呀?肖玉楼明白女人没钱了。以前肖玉楼也常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收病人的钱,病人什么时候有钱了再给,他从不催要。有的病人能拖上几年才付清费用,有的实在困难,肖玉楼就给免了。肖玉楼说出那几味药的名称,好在都不太贵。你先赊着吧,肖玉楼说,要是赊不着,就去我那儿抓吧。女人虽不识字,但对药还是略有了解,疑惑地说,之前的大夫都说俺当家的得的寒症,你怎么开的是治热症的方子?肖玉楼说,他手足冰凉,腹痛腹胀,看似寒盛症候,但脉搏气势流畅,里热壅盛,这是似寒实热。女人迟疑道,他们都错了?肖玉楼仰头看向屋顶,说,他们也配当医生?你放心抓药吧,三天后若还不好,我倒贴你十块大洋。几日后,女人再次登门。俺当家的死了。她声音很轻,像枯叶随风而落。肖玉楼好似寒冬腊月耳边突然响起炸雷,整个人立刻呆住了。肖玉楼再次来到女人家中,女人的丈夫果然已死了。我治死人了?我治死人了!肖玉楼面如死灰,目光空洞。肖玉楼把一百块大洋交到女人手上时,女人躲闪着肖玉楼的目光,把头埋得很低。回到家中,肖玉楼立刻摘掉了肖氏诊所的牌子,从此杳无音信。一年后,肖玉楼才回到家乡,重新挂起肖氏诊所的牌子。肖玉楼完全没有了神医的派头。望闻问切,每一样他都很认真。方子开好,他会再看一遍才交给病人。碰到危重病人,他还会亲自煎药。但他很少坐诊,常常背着药箱四处游历。他其实是在找一个人。现在,他终于找到这个人了。肖玉楼盯着那人,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分明变成了乞丐。你不是有一百块大洋吗?肖玉楼问。那人说,早被我败光了。肖玉楼说,我一直想不明白,你到底用了什么高明手段,能在我面前诈死成功?死的是我双胞胎哥哥。那人说。竟然是这样啊。肖玉楼说着,一脸疑云终于散去。那人低下头说,都怪我鬼迷心窍。我老婆听说你离家出走后,天天和我生气,不久就气死了。我也没脸待在村里……肖玉楼挥挥手说,不说这些了,你身上是不是哪里不舒服?那人点点头。肖玉楼说,怪我当年医术不精,把脉又不细。其实我当时就已发现,你的脉象与一股滑脉有细微差别,却想当然地认为是你连续服错药所致。误以为治死了你,我摘掉诊所牌子,遍访名医,苦读医书。一年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你的身上应有两种热症,我只治了一个。但我能确信没有医死你。你身上应该还有一种我没见过的病,我找你,就是为了治好它。那人扑通跪倒在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肖玉楼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对没钱看病的人从不催要看病钱,如果病人实在困难,就免除费用。B.肖玉楼“医死”病人之后,摘掉了肖氏诊所的牌子,遍访名医,苦读医书,一年后重新挂牌营业,但已没了神医的派头。C.五年前被肖玉楼“医死”的那人利欲熏心,为了钱,不惜与妻子、哥哥串通做局行骗,后来败光了骗来的一百块大洋,做了乞丐。D.女人躲闪着肖玉楼的目光,把头埋得很低,表明她良心未泯,觉得欺骗神医心中有愧,后来她常和丈夫吵架也说明了这一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不惜与妻子、哥哥串通做局行骗”于文无据。根据原文,那人的哥哥在文中仅出现了一次。作者运用了有限视角来叙述,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哥哥到底是被弟弟谋害而死,还是死得恰逢其时?有多种可能。故不能认定那人与哥哥串通行骗。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A.文章开篇让医生看到了自己五年前“医死”的病人,然后将故事的真相或谜底尽可能地在最后揭开,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出乎意料的阅读感受。B.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如,肖玉楼原先过分自信,后来谦虚认真;女人原先违心骗人,后来因良心发现,气绝身亡。C.本文以虚化而又不失真实的历史时空为背景,通过欺骗与救赎、逃避与寻找的故事,写出了肖玉楼这一人物形象的高大与纯粹。D.本文采取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但又不乏有限视角的运用,这样既能客观冷静地叙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分析错误。肖玉楼原先药到病除,免除穷人的药钱,可见其医德淳厚;后来发现自己医术上的不足之处,看病更加谦虚谨慎,表现了其成长。肖玉楼前后的变化不是对立的,故不构成对比。“良心发现”解读不准确。女人在告知肖玉楼自己丈夫的死讯时,“声音很轻,像枯叶随风而落”,且在接钱时一直低着头,目光躲闪,可见其心虚,说明她本身良心未泯,故而不存在“良心发现”。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4分)答:①表现了不同的人物心理。女人报丧的声音很轻,暗示了她内心很虚;肖玉楼闻讯后,如寒冬腊月在耳边响起炸雷,写出了他的不相信。②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肖玉楼为了履行诺言,再次来到女人家中,看到女人丈夫已死,于是赔钱、摘牌、遍访名医,一年后成为真正的神医。(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分析画线句在小说中的作用,要紧紧围绕小说的文本特征,即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分析。本文中,画线句涉及对两个人物的刻画,作者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两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一轻一重,一弱一强,不同的人物心理跃然纸上:女人心怀鬼胎,神医难以置信。女人和肖玉楼是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两个很重要的人物,正因为女人求助,肖玉楼才不远几十里出诊;正因为出诊,才有了治不好就倒贴钱的约定;正因为有这样的约定,女人报丧后,肖玉楼才再次去了女人家中,进一步引发了肖玉楼赔钱、摘牌、杳无音信等一系列情节。综上所述,画线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表现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推动情节的发展上。9.请结合全文,分析题目“神医归来”的含义。(6分)答:①指肖玉楼外出学习一年后重新挂起肖氏诊所的牌子的事实。②经过学习,肖玉楼的医术得到提高,回归本心,没有了神医的派头。③经过变故,肖玉楼的医德得到提升,真正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神医。(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这篇小说关注人物正面、崇高的精神塑造。为塑造这种崇高的精神,作者以“神医归来”统摄全文。神医之“神”表现在医术之妙与医德之高,而在肖玉楼成长为真正的神医的过程中,经历了出走与归来两个阶段,出走的是旧我,归来的是新我。从表面上看,“神医归来”是指肖玉楼的诊所重新挂牌营业了;从深层次来看,归来的“神医”已经不是以前的神医了,无论是医术还是医德,都与此前不能同日而语。真正的神医医术高明且没有神医派头,归来的肖玉楼显然已经成为真正的神医。综上所述,“神医归来”表面指肖玉楼的诊所重新开业,深层指肖玉楼医术提高而傲气全无,救死扶伤而不计得失。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②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材料二

帝③欲徙冀州士卒家十万户实河南。时天旱蝗,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帝曰:“卿谓我徙之非邪?”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厕之谋议之官安能不与臣议邪!臣所言非私也,乃社稷之虑也,安得怒臣!”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故臣不敢不力争。”帝乃徙其半。帝尝出射雉,顾群臣曰:“射雉乐哉!”毗对曰:“于陛下甚乐,于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一》)【注释】①上志:古代记载。②伯禽:周公之子,鲁国始祖。③帝:指魏文帝曹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陛下不

A

以臣不肖

B/

置之

C

左右

D/

厕之

E

谋议之官

F/

安能不与臣

G

议邪【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意,本句中的“以”是动词,是“认为”的意思,前面的“不”是否定副词,从属于谓语动词,所以中间不能断开;“臣不肖”作“以”的宾语,“陛下不以臣不肖”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应在“肖”后即B处断开。“置之”与“左右”各不成句,中间不应断开,“置之左右”紧承上句,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厕之谋议之官”与“置之左右”句式相同,故E处不能断开,F处要断开。“议”是下一句话的谓语,所以“议”前面的G处不能断开。11.下列对材料中的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颇,有“偏斜、不正”之意。“偏颇”是偏义复词,同“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B.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灭商。相传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C.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曾为周守藏室史官。相传《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为其所著。D.诚,作为副词有“的确、确实”之意。而“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中的“信”也有这样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偏颇’是偏义复词,同‘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说法错误。“偏颇”是同义复词,“偏”与“颇”意义相同。“便可白公姥”中的“公姥”是偏义复词,单指婆婆。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材料一认为,君主只有先做到“公”,才能实现“天下平”;并且指出,古代的记载表明,那些失去天下的人一定是由于偏颇有私。B.周公认为,治理国家,要施利给人民而不是谋取私利。孔子和老子都有“贵公”的思想,但孔子的境界比不上老子。C.魏文帝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来充实河南郡,辛毗认为这样做会失去民心,所以据理力争,迫使文帝打消了念头。D.魏文帝外出打猎取乐,听了辛毗的话后默然无语,以后就很少出去打猎了,说明魏文帝还是可以约束自己的私欲的。【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迫使文帝打消了念头”理解有误。由材料二中的“帝乃徙其半”可知,文帝并未打消念头,而是只迁徙了一半士卒家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阴阳的调和,不会只让一类(事物)生长;适时的雨露,不会偏爱某一种生物;万民的君主,不会偏袒某一个人。(2)侍中辛毗与朝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待之,皆莫敢言。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请求觐见,文帝知道他们要劝谏,脸上现出怒色等着他们,(大家)都不敢说话。14.材料二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观点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①材料一的观点是:君主治理天下,首先要做到公正无私。(1分)②材料二中魏文帝控制了自己的私欲,体现了“公”的观点。如他听取辛毗的劝谏,减少迁徙的士兵家属,很少出去打猎取乐。(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一第1段首先提出了“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中心论点,“公”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材料二中,魏文帝听了辛毗的劝谏后,减少了迁徙的士兵家属,很少再出去打猎取乐,说明魏文帝控制了私欲,体现了“无或作好”的“公”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放在首位。(做到)公正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天下安定是由公正得来的。试着从古代的记载考察,取得天下的人很多,(如果说)他们取得天下是由于公正,(那么)他们丧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私。大凡设立君主的本意,(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鸿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滥逞个人偏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滥逞个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的调和,不会只让一类(事物)生长;适时的雨露,不会偏爱某一种生物;万民的君主,不会偏袒某一个人。伯禽将去(鲁国),(临行前)请示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施利给人民而不要谋取私利。”有个荆人丢了弓,却不肯寻找,(他)说:“荆人丢了它,荆人得到它,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这件事说:“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因此老聃算是最公正无私的了。材料二:魏文帝想要迁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属十万户充实河南郡。当时天大旱又闹蝗灾,百姓饥馑,(朝廷)各部门(都)认为不可以,但文帝态度很坚决。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都请求觐见,文帝知道他们要劝谏,脸上现出怒色等着他们,(大家)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要迁徙士兵家属,这计划出自哪里?”文帝说:“你认为我迁徙他们(的做法)不对吗?”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文帝说:“我不和你讨论。”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不贤明,(所以)安排我在身边,安置我(作为)咨询的官员,(陛下)怎么能不和我讨论呢!我的话并非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而是为国家着想,怎么能对我发脾气呢!”文帝不回答,起身要进内室;辛毗跟上并拉住他的衣襟,文帝于是猛地拽过衣襟头也不回(地走进内室),过了很久(他)才出来,(对辛毗)说:“辛佐治,你逼我怎能这样急呢!”辛毗说:“现在迁徙(民众),既会失掉人心,又没有什么可以用来(给他们)吃的,所以我不敢不力争。”文帝于是迁徙了其中的一半。文帝曾出外打猎野鸡(取乐),回头对官员们说:“猎野鸡(实在)令人高兴!”辛毗回答说:“(这)对陛下来说十分高兴,对臣子来说十分痛苦。”文帝默然无语,以后就很少出去打猎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绮罗香·咏春雨史达祖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①、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②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③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注释】①粉重:蝴蝶身上的花粉,经春雨淋湿,蝴蝶飞不起来。②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③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上阕起笔三句,不同凡响,摄住了春雨之魂,依次调动人的触觉、视觉、听觉,使纸面上的绵绵春雨变得可感可触、可见可闻。B.上阕“最妨他”三句,遥应前面的“愁”字。词人融情于景,借春雨冥迷暗淡之景写词人怀人不见之情,情景融洽无间,堪称绝妙。C.下阕前三句写天色渐晚,词人站在江边,极目远望,但见潮随雨涨,烟波浩渺,官方所设之渡口隐没于烟雨之中,难以寻觅。D.词人写谢娘含泪,是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与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写法不同。【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D项,“与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写法不同”理解有误。本词中,词人将远山比作谢娘(自己之情人),明写谢娘含泪,实则写词人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这种由“对面入笔”的写法,更进一层显示出词人的相思之深切。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写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实则是写诗人悬想妻子望月思念自己,与本词同样采用了从“对面入笔”的写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16.南宋后期,词坛上的咏物词有一种倾向,即通过对所咏之物进行细腻、准确的描绘,努力营造一种逼真、生动的画面,并由此传达词人的情感。史达祖此词即是如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①词人诸感结合,描绘了一幅冷雨暮春图。蒙蒙春雨阻碍了自己与佳人的约会,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②词人运用比喻,描绘了一幅遥峰眉妩图。词人将远处的几座山峰形容为佳人含泪含情的眉眼,表达了词人深切的相思之情。③词人虚实结合,描绘了一幅剪灯夜雨图。江面上的片片落红让词人想起当初与佳人掩门剪烛、深夜长谈的往事,流露出伤春怀人之情。(每点2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先找出词中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再结合词人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上阕,蒙蒙春雨带来寒意,使性喜温暖的花儿受到摧残,凄迷的雾气笼罩柳树,晚春的天空昏沉暗淡,一片暮色,仿佛是春雨偷偷催促而成,借触觉、视觉与听觉描绘出一幅冷雨暮春图。迷蒙灰暗的春雨图经紫燕素蝶点缀,更呈现出一种凄丽的境界,寄寓了词人寂寞黯然的心境。下阕,词人在烟雨迷蒙中极目远望,只能望见隐隐约约的几座山峰,运用比喻,将远山比作佳人,描绘了一幅遥峰眉妩图。词人悬想对方因思念自己而伤心落泪,实则显示出词人的相思之深切。最后三句回想从前之事,也是这样的春日,雨打梨花,院门轻掩,自己和心爱的女子欢聚一起,剪着灯花促膝夜语,而现在的他却是孤身一人,怅对沉沉大江,绵绵春雨,借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剪灯夜雨图,蕴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春怀人之情。诗歌翻译:春雨挟着冷气,欺凌早开的花朵,雾气漫着烟缕,困疲垂拂的柳树,千里烟雨暗暗地催促着晚春的迟暮。整日里昏暗迷蒙,像忧愁满腹,想要飘飞又忽然停住。蝴蝶吃惊于自己翅膀的湿重,落在西园栖息;春燕喜欢用湿润的春泥筑巢,飞来飞去。最无奈,是道路的泥泞妨碍了风流男女的约会佳期,使他们华丽的车辆到不了杜陵路。极目眺望,江面上烟雾沉沉。再加上春潮正迅急,令人难以找到官家的渡口。远山隐隐约约,宛如佳人那含泪的眼睛和妩媚的眉峰。临近残断的河岸,可见绿绿的水波涨起,水面上漂着片片落红,带着忧愁漂流向东。记得当初,也是这样的雨天,我怕梨花被吹打而掩起院门,与佳人在深夜剪着灯烛诉说着柔情蜜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建议学生学习《诗经》的话是“小子何莫学夫《诗》”。他认为《诗经》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除了用来侍奉父母、君主之外,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在《客至》中,春天时节,客人来到草堂,杜甫十分高兴,但因为远离集市、家境贫穷,所以他诚挚地对客人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列举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圣贤的著书经历,是为了证明“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的观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一句则交代了《史记》的素材来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过了上土桥,还未进城,汴河两岸已是一派热闹景象,货栈、客栈、酒肆、茶馆、杂货铺等鳞次栉比。清晨刚过,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各色人等早已忙碌不休。a.此时离舟登岸,b.门前搭着“彩楼欢门”的一家“十千脚店”进入眼帘,c.正好可进去一解饥渴。d.虽然这家脚店不如城内的七十二家“正店”奢华气派,e.但也有二层楼宇,f.装修齐整,饮食洁净。店里不仅提供猪羊荷包、胡饼、百味羹、金丝肚羹、煎西京雪梨等茶饭,还有香药饮子,①大快朵颐一番,真是饥困全消,浑身舒坦。店家的服务很是到位,还帮顾客代雇马匹。这一路上,跨桥穿街,沿途尽是酒楼、茶肆、肉铺、药铺、点心铺、香铺……让人②目不暇接。嘴里品着各色时鲜果子,手上拎着少见的南北行货,悠然穿行于③熙熙攘攘的繁华市井,不觉间来到一座巍峨的建筑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由前文所列举的诸多吃食和后文“真是饥困全消,浑身舒坦”可知,此处应填写形容痛快地吃掉食物的状态的成语,故此处可填“大快朵颐”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由前文“这一路上,跨桥穿街,沿途尽是酒楼、茶肆、肉铺、药铺、点心铺、香铺……”可知,此处形容沿途的各色商铺种类多样纷繁,让游人的眼睛看不过来,故此处可填“目不暇接”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此处用以形容“繁华市井”,结合文段可知,汴河两岸的市井人多而热闹,故此处可填“熙熙攘攘”或意思相近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序号:b修改:一家门前搭着“彩楼欢门”的“十千脚店”进入眼帘序号:d修改:这家脚店虽然不如城内的七十二家“正店”奢华气派(指出序号得1分,修改正确得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句,多重定语排列不当,按照多重定语的排列规则,即表示领属、时间或处所的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语,“一家”应移至句首。d句,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这家脚店”,关联词位置错误导致整句话主语缺失,故应将关联词“虽然”放在主语“这家脚店”的后面。(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不撞南墙不回头”是一句日常俗语,比喻认死理,听不进不同意见,同义俗语还有“①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条道走到黑”等。民间智慧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作比,“棺材”“黄河”“一条道”都容易理解,不过“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一俗语中的“南墙”到底指什么墙呢?中国古代房屋的方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大门一进来还有一堵墙,叫“照壁”“照墙”或“影壁”,不仅可以遮挡外人的目光,而且从风水学上说还可以阻拦直来直去的气流。这堵墙就是“南墙”。从正房门出来向外走时,②必须避开这堵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