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课件)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目标【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时空坐标0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问题导入:观察佛像的造型、面容,你有什么发现?东汉

北魏

宋佛——人

本土化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中国化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宋明时期◎北周石雕佛立像时空观念(1)过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1.佛教的中国化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三国志·魏书·东夷》◎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思考:佛教传入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①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凄苦②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③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④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

——钱穆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宗派创始人教义主张天台宗一切“皆由心生”华严宗法藏“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唯识宗玄奘“万法唯识”、“心外无法”禅宗达摩“禅”: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世界本原“理”在万物“理”在“心”中方法论“格物致知”“致良知”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新儒学——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佛教人生命运

儒学孔孟正宗(根本)道教贯通宇宙自然宋明理学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2)影响材料一: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问题探究】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何影响?材料二: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语出《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积极: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唯物史观②文学、书法和绘画:体现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注重境界的表达。◎·赵光辅番王礼佛图叹白发

唐·王维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柳公权《金刚经碑》③建筑艺术:◎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材料一: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范缜《神灭论》

消极: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材料二: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极。——《魏书·释老志》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不利于军队和官府发展;寺庙奢侈,僧侣不检。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诗、书、画,很多都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纳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是中化文化的瑰宝。

④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佛教的影响【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详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典例研析】(2020·江苏·高考真题)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详解】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D项错误。阅读教材,说明从明末清初到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影响。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2.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概念:材料: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

——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影响: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②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思考:早期的西学东渐的背景及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利玛窦背景: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②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③传教士的推动④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皇帝的支持2.西学东渐历史解释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设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材料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

——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2)19世纪中叶①背景

: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国家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②表现:◎“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洋务运动首批留学生(3)19C末20C初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意欲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②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材料梁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康有为和梁启超(4)20世纪早期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主张吸收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

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期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油画

P13【问题探究】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7卷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3卷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1)应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家国情怀层次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实践活动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无产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译西书籍,仿制西方战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新式教育)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改良,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孙中山、黄兴暴力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特点(1)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过程,即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主题:救亡图存)(3)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4)从走他人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材料一16世纪后两个世纪,数百名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传教士为媒介,促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交流活动。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亲政后,传教士南怀仁出任钦天监监副,掌管监务,专用西洋法。清朝时期,梅文鼎融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康熙47年,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学方法绘成《皇舆权览图》。乾隆26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手绘《坤舆全图》,详细介绍哥白尼“日心说”。与西学东渐同时,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寄回和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特点:①以传教士为传播媒介;③文化交流的内容具有差异性:西学东渐以传播天主教和天文地理为主;中学西传以中国手工业品和传统文化为主;②文化交流具有同时性、平等性和融合性。史料实证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170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变化:①内容上:由主要传播天文地理知识到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③途径上:由向统治者、士人个别介绍西学到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等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西学。④背景上:从闭关自守下渗透西学到大变局下宣传西学。②地域上:由深入统治中心到从通商口岸开始传播。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清廷屡战屡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天朝上国”门户大开,“海禁”与“教禁”已成往事。传教士传教及出版活动开始由南洋、东南沿海一带“光明正大”地“踏入”宁波、上海、北京、汉口等腹地,大量传教士书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世纪40至90年代,传教士共创办中外文报刊170余种,占中国同时期报刊总数的95%。1868年9月,林乐知创办《中国教会新报》以“联络教会,造就信徒”。可该刊宗教信息逐年下降,非宗教信息逐年升。1872年8月更名为《教会新报》,开始脱离“神理”传播的旨归。1874年9月又更名为《万国公报》,成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摘自吴琼戴海波《晚清传教士报刊实践及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晚清西学东渐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原因:清初①全球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传播天主教的使命;②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③中国手工业技术和传统文化走在世界先列;④统治者的喜好和支持。晚清①工业革命后,西方殖民者对外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国门;②19世纪西方近代科技取得迅猛发展;③中国自然经济的落后;④欧洲启蒙思想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明末清初近代背景①受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影响;②传教士传教的需要;①工业革命后列强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蓄意侵华;②救亡图存的需要;传播主体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参与主体广泛,包括官员、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等;接受群体少部分知识分子如徐光启群体不断扩大,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内容西方科技为主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层层深入影响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开阔眼界但没有使中国产生根本性变革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转型【知识拓展】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比较【典例研析】(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考真题)“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答案】B【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典例研析】(2021·广东·高考真题)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答案】D【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典例研析】(2022·全国·高考真题)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0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汉字:①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②表现: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韩国谚文谚文,韩国称为韩字,北朝鲜称为朝鲜字。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创造朝鲜拼音文。◎日本平假名与片假名假名,“假”即借,“名”即字。意即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汉字为“真名”。◎越南喃字喃字,是古越南民间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①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2)儒学成均馆,朝鲜高丽和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机构。李朝开国至其末期正式用于称国家最高教育机构。设专门讲授儒学的明伦堂和供奉孔子的文庙。成均馆大学名列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97名,其历史可追溯至于1398年成立的朝鲜王朝最高学府成均馆,是最初的国家级教育机关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3)佛教◎鉴真与唐招提寺

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偈语深深打动了鉴真法师,从而下定决心,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戒,弘扬佛法,成就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日本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援助日本物资上书“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社会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度,都以唐制为蓝本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4)制度材料一: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木宫泰彦《中日交通史》材料二: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日本京都【历史纵横】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

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5)社会生活: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6)移民:(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韩国首尔景福宫◎印尼三宝垄P11【学思之窗】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这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严格按照律诗格式要求,还在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熟悉和理解,反映了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1)科技: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欧洲中国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8世纪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瓦解。13世纪初,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2.对欧洲的影响(2)思想文化

①16—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欧洲基督教的一神专制。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伏尔泰还看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伏尔泰《论孔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迎合了伏尔泰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天主教神学、以及宣扬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需要。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主要文化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连续发展,中华文化不仅在过去为人类中华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着自己的贡献。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学习拓展审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举例:科技:青蒿素、杂交水稻国际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家国情怀中韩端午“申遗”之争2005年,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当时国内很多人都愤愤不平,误以为韩国抢注了中国端午节,导致中国无法申遗。后来才知道,原来韩国端午祭和中国端午节是两码事。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游艺活动、表演等,都有着浓厚的韩国民俗特色。而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像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喝雄黄酒等,在韩国的江陵端午祭中并不存在。现代韩国的“端午祭”除了时间是在五月初五外,基本和我们的传统端午节毫无关系,并且也未影响“中国端午节”于2009年申遗成功。此次争端警惕国人:在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要摒弃文化优越论,保持批判性的思考,形成知性的力量,令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话题争议:中韩文化之争●2005年,11月24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