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过秦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过秦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过秦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过秦论》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课题《过秦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基本文体知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3、学会主动思考,养成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明确文章结构内容,掌握文章中重要的文言知识。2、学会主动思考,养成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难点学会主动思考,养成辩证分析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导入《过秦论》是贾谊史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婴)的过失。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贾谊文风: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贾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二、初步感知(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贾谊,西汉洛阳人,杰出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世称“贾生”。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为人,司马很迁推崇,并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代表作《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赋作趋向散文化,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辞赋以《吊屈原赋》《鵬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2、时代背景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秦灭六国时间(见PPT)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他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3、解题及文体知识“过”用作动词,指斥……的过失”。“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论,一种议论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重在说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我国古代论文源远流长,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韩非子》,实际上都是论说文。从现存的文献看,贾谊《过秦论》是最早以“论”名篇的文章。疏通文意(一)疏通文意(二)脉络梳理1、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叙述秦朝的兴亡。(攻天下和守天下)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第3段写秦王统一天下。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二部分(5段)阐述秦朝灭亡的原因。课文探究(一)攻天下(1-2段)1、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政通:政治:内立法度经济:务耕织军事:修守战之具外交:外连衡而斗诸侯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商君佐之成果: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补充知识——秦孝公】秦孝公嬴渠梁,《大秦帝国》第一部的主角,是公认的秦国崛起的开端。在他继任之时,秦国历代先君筚路蓝缕在原本属于外部民族的关外地盘上开疆拓土,艰难地经营这块蛮荒之地已经数百年,而此时国家依然弱小。政治上,山东六国诸侯召集开会都不带秦国一起,视秦国为外族的夷狄;军事上,除了外部民族以外还面临着东边人口众多的魏国的威胁。能清除肘腋之患已经是谢天谢地,东出函谷关根本是想都没有想过。【补充知识——商鞅变法】为了开疆拓土,商鞅制定了一个军功授爵制:普通士卒积累军功可获得相应爵位,并依据爵位得到官职、田宅、免役等特权。商鞅对人性欲望的巧妙把握,利用爵位和特权改变命运的诱惑,把秦国打造成一台战争机器,上至整个国家社会经济,下至生活在秦国的每一个人,都在为战争体系服务。【补充知识——合纵连横】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公孙衍首先发起,由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苏秦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张仪连横)2、“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铺陈写法:用来强调,直书其事,反复叙说,明明一句话可以说完,反而反复去说。①内容上:同义短语的叠用,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②结构上:这样写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做铺垫,与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为之埋下了伏笔。③语言上:排比铺叙的手法增加了行文的气势,又使叙述生动形象,音节上富有旋律美。3、秦国由兴变强的具体策略是什么?秦国“强”的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秦国“强”?)策略:“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直接表现】①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间接表现】①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4、九国的实力如何呢?九国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人才储备如何?综合实力如何?具体表现效果策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约从离衡九国会盟人才招贤纳士,尊贤重士人才济济(“四君子”“六国之士”)实力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地广、师众结局:秦无亡失遗镞之费,九国从散约败,争割地赂秦,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毫不费力,使诸侯皆困,秦胜而九国败。【补充知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嬴驷,《大秦帝国》第二部主角。他耀眼的成绩体现在了外交上,嬴驷接受了张仪的连横策略,主张同时威胁山东六国,但又给其中一些释放合作的信号,使之陷入互相猜忌,都觉得自己会率先承受秦国的冲击而其他国家会放任不管,于是“争割地而赂秦”。秦国凭借逐步蚕食的策略,“无亡矢遗镞之费”,瓦解了六国的合纵并最终统一天下。作者在叙写秦国和九国实力强劲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对比、反衬、铺陈排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诸侯国如此强大的阵容都被秦国打得落花流水,前后构成极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从侧面来写秦国的强大,为后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由此可以看出,秦国统一六国已成定局。(二)守天下(3-4段)1、秦国强大后,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奋余烈、吞二周、履至尊、亡诸侯、取百越、却匈奴废先道、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弱人民、守要害2、“守天下”的措施中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了哪些隐患?方面“守”的措施目的设想实质写作意图文化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愚民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暴政体现秦始皇守天下防范之严。处处设怨,步步种恨,为以后人们的发难、反抗做了铺垫刑法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销锋镝弱民地理防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秦王朝“守天下”时,实行的是暴政,从而失去了民心,最终被区区陈涉给灭亡了。请你用表格的方式让秦始皇直观地了解陈涉起义陈涉始皇地位出身瓮牖绳枢,氓隶戍卒至尊至贵军队数量数百万乘军队素质疲弊之卒良将、信臣、精卒武器状况斩木为兵劲弩、利兵地理环境阡陌之中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对比手法。——《金圣叹评点才子古文》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过秦论》作为一篇典型的史论文,从秦孝公起笔,讲述了秦王朝逐渐强大,又由盛转衰的真实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作者对各类力量、不同阶段进行了充分深刻的对比,进而提出了本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4、贾谊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从中你还能读出秦朝灭亡的其他原因吗?请结合文本分析。观点一:滥用武力是主因。秦朝在统一过程中,依靠自身的武力,大肆征伐;在统一天下之后,又北征匈奴,南征百越。久战力竭,顾外而不顾内。观点二:滥用民力是主因。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筑长城,建阿房,修骊宫,劳民而伤财,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农业得不到大力发展。观点三:骄傲自大是主因。秦朝在统一天下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骄傲自大使其失去天下。四、合作探究1、我们学过不少探究王朝灭亡原因的文章,如《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阿房宫赋》认为秦朝亡于骄奢纵欲,今天我们学习的《过秦论》认为秦朝亡于“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认为后唐亡于“逸豫”“所溺”。实际上,一个王朝的灭亡由主、客观多种因素造成,而绝非一种原因可以概括。那么你如何看待史论文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写作方式?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它侧重于对历史事实和人物的客观评价,同时强调对于当下现实的作用。史论文作者往往有借古讽今的意图,所以在论述历史事实或人物时,会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角度选择,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一点”往往和现实相联系,是作者最想闸发的道理。行文时作者会围绕这“一点”选择史实论据,论证观点。比如,杜牧想借《阿房宫赋》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沿袭“秦爱纷奢”“日益骄固”的老路,要引以为鉴,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