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历史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2.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卷面整洁不扣分。否则,将酌情扣分,书写与卷面扣分最多不得超1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都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其字母标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45分)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发掘出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这表明中国()A.已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态 B.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超C.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 D.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由统治者修筑的宫殿区、内城区和外城组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可知,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属于国家的宫殿和军队,A项正确;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高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只是介绍了良渚古城,不能说明古代历史遗存分布广泛,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关于文明最早发祥于长江流域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A项。2.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薮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之野。”其中,“□□”应为()A.阪泉 B.涿鹿 C.长平 D.镐京【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炎帝”、“轩辕”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史称“阪泉之战”,A项正确;涿鹿之战史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排除C项;黄帝与炎帝在阪泉进行战争,不是镐京,排除D项。故选A项3.社科院版《中国通史》记载:“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原来商朝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此材料说明A.分封制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 B.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C.西周只在商朝故地进行分封 D.周公创立了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可见,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故B正确;从材料可知受封的对象为宗亲,无法体现功臣,故A错误;西周分封疆域广阔,不止于商朝旧地,选项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材料中没办法体现周公创立了分封制度,故D错误;故选B。4.《管子·牧民》中记载:“政之所兴,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这段话反映了管子()A.崇德尚贤,崇尚天人合一 B.强调以德治国,和而不同C.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尊重规律 D.主张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知,管子主张君主治国理政要顺应民心,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尚贤、天人合一的信息,排除A项;和而不同指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又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类利用自然应尊重规律”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5.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下图体现了从战国多种样式的货币到秦国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的变化,其所起的作用是()A反映审美标准 B.体现阶级分化C.利于经济交流 D.见证政权分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与审美标准无关,排除A项;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体现不出阶级分化,排除B项;从多种货币并存到统一货币,反映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6.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 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详解】西汉初年由于刚刚遭受秦汉之际的战乱,因此人口锐减,在此背景下,政府有必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D项正确;赋税负担过于沉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西汉时期经济萧条,排除B项;材料反映西汉人口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7.《汉书》记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该举措使西汉()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D.为光武中兴奠定了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该措施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禹传子,家天下”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排除A项;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光武中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丞相权力膨胀 B.外戚专权 C.阶级矛盾尖锐 D.宦官专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属于外戚,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体现了外戚专权的现象,B项正确;大将军属于武将,与丞相、宦官无关,排除AD项;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指的是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B项。9.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佛语、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谚语。“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这表明佛教的传入()A.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丰富了中华文化C.和谐了中印关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汉语词汇中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在劫难逃”“因果轮回”等都源自于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备受统治者推崇、和谐了中印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在题干内容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10.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人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A.社会变革与制度革新 B.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承上启下与走向统一 D.割据纷争与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人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割据纷争与社会动荡,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变革与制度革新的内容,排除A项;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承上启下与走向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11.《三国演义》由明朝人罗贯中撰写,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这说明()A.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B.历史小说的描述经过了艺术加工C.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一样 D.史书记载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答案】B【解析】【详解】《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典故,但是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说明历史小说的描述经过了艺术加工,B项正确;史书是记载历史的作品,要求忠实于历史本来面目,避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排除A项;历史小说可以虚构,史书不可以,小说都经过文学加工,史书的记录原则是尽量真实,排除C项;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记载为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12.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要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要坚持发展的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等方面去评价;坚持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因此,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方法要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D项正确;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有些片面,排除A项;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是苛求古人,不足取,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动机还要看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面是某班历史小组在自学过程中整理的笔记,请你为它们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西周时期,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秦始皇命人开凿灵渠,开发南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地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文明孕育产生 B.政权更迭频繁 C.战乱时有发生 D.民族交往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西周时期,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春秋争霸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戎、狄、蛮、夷等族出现了交往与冲突。”“秦始皇命人开凿灵渠,开发南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中原地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可以看出从西周到北魏,少数民族与中原文明逐步出现了相互交往与冲突,这反映的是民族的交往交融,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没有体现出文明孕育产生,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反映各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是政权更迭变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和平交往,也有战争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14.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时,小组成员寻找到一些相关素材。下列素材与史实相符的一项是()A.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无为而治B.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圣”C.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D.山西大同的龙门石窟是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寻找的素材与史实相符,B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排除A项;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C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15.东晋王羲之在我国书法发展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王羲之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变得更易于书写。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A.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 B.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C.重视整体、强调集体 D.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继承前期各种书体优点的基础上使行书和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可知,材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理想人格,重视整体、强调集体,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16.历史文物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下面图文信息指出甲骨文中的“虹”属于那种造字方法?并简述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卜骨及其上的甲骨文“虹”字在“有出虹自北饮于河”刻辞中,记载了在商朝的某一天,在太阳偏西时分,天空中自北向南划过一道彩虹。商人认为虹是一种有两个头的怪物,横卧在大河上就像在饮水一样。——摘编自《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2)根据下面图文信息,概括营盘墓地出土的文物凝聚了哪些文化元素?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图中A地是位于新疆尉犁县的营盘墓地遗址,这个墓葬时代为汉晋之际。墓地出土的棺木中葬一名年轻男性。他头枕汉代丝绸包裹的鸡鸣枕,身盖淡黄色绢衾,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锦袍。锦袍中的人物均是男性、卷发、高鼻、大眼,人物姿态各异,手持矛、盾、剑作格斗状;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波斯、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锦袍上的整体纹样体现出希腊、波斯两种文化互相融合的艺术特征。——摘编自周金玲(营盘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3)下面图文信息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怎样的历史现象?仿照示例,任选图说明示例:图1中男子身着汉族服装切菜,而厨娘煮食不用灶,反映了当时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饮食和生活文化方面的融合。【答案】(1)造字方法:象形;历史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文化元素:中国汉朝、波斯、中亚、希腊、罗马等;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3)历史现象:民族交融;说明:图2中一少数民族男子选择中原地区的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说明生活、生产方式上吸收了汉族的习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图3中的汉族女子穿少数民族的裤褶服,说明在服饰和生活习俗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习惯,活动更方便。【解析】【小问1详解】造字方法:根据材料“商人认为虹是一种有两个头的怪物,横卧在大河上就像在饮水一样。”可以得出“虹”属于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小问2详解】文化因素:根据材料“他头枕汉代丝绸包裹的鸡鸣枕,身盖淡黄色绢衾,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锦袍。锦袍中的人物均是男性、卷发、高鼻、大眼,人物姿态各异,手持矛、盾、剑作格斗状”、“树为石榴树,是生长在波斯、中亚一带的植物;树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可以得出营盘墓地出土的文物凝聚了中国汉朝、波斯、中亚、希腊、罗马等文化因素。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小问3详解】历史现象:根据材料“男子身着汉族服装切菜”、“胡人牛耕”、“穿裤褶服的汉族女子”。这体现出民族交融。说明: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图2中一少数民族男子选择中原地区的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说明生活、生产方式上吸收了汉族的习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图3中的汉族女子穿少数民族的裤褶服,说明在服饰和生活习俗方面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习惯,活动更方便。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中间凸起的“脊”使犁成了真正的斜面体,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摘编自钱晓康《关于我国牛耕的一点看法》材料二各个古老的文明都有与其自然条件相适应的书写材料……在纸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人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东汉时,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摘编自《科学的历程》材料三北魏处于史上一个寒冷期,自然环境恶劣,加之战争的因素,使得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作为太守的贾思勰关切民生问题,撰写了《①____》,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历法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②____经过多年观测和计算,发明了“大明历”,在从事历法的研究中,大量的计算需要圆周率,促使他对圆周率进行更精密的计算,终于求得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的圆周率值。(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期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的优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处著作名称和②处人物名字,并归纳两位科学家的成就在当时的共同作用。【答案】(1)变化:从没有入土角到增加了入土角;从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到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制作原料从石材变为了铁。作用:促进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等。(2)优点:原料易找,造价便宜,易于推广,质量较高。意义: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①:《齐民要术》;②:祖冲之;共同作用:都为当时农业生产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新石器晚期和商代出土的石犁前后面平行,没有入土角,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增加了入土角,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可知,从没有入土角到增加了入土角以及从不便于拖曳和连续耕作到大大改善了犁的入土性能;根据材料一“战国的铁犁铧刃部用铁,整个器身套在木犁头上使用”可知,制作原料从石材变为了铁。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促进犁耕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小问2详解】优点:根据材料二“东汉时,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可知,原料易找,造价便宜,易于推广,质量较高。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书写材料来源广泛、文化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小问3详解】名称: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故①是齐民要术;结合所学,祖冲之在数学上的重要贡献是求得了圆周率的七位小数的精确,故②为祖冲之。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三“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在从事历法的研究中,大量的计算需要圆周率”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科技服务于农业的发展,故都为当时农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分析,即都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18.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借贷种子、口粮给贫民,对其中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的贫民,赦免还贷,遇到了自然灾害则开仓放粮以赈济灾民。——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三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稻交错种植。北民南迁,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例如整地有犁、耙、榜等;北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使南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并根本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摘编自罗宗真《六朝时期的江南农业经济——兼论全国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怎样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貌?(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8.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列举:黄河流域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19.治国理念:以农为本。社会风貌: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20.表现: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业工具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耕作方式改变,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任意一点)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任意一点)【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一,由“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可知依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由“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可知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由此可知,农业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列举: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因此新石器时代黄河、长江流域典型人类文明遗址分别是半坡原始居民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小问2详解】治国理念:根据材料二“汉文帝令地方官吏务必促使人民回归农业生产,各郡国要劝民进行农桑生产,对劝农成绩差者给以处罚”和所学可知,汉文帝的治国理念是以农为本。社会风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小问3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三“与汉魏相比东晋南朝农作物种类增多,来自北方的麦、粟等各种杂谷在南方与水稻交错种植。”可知,南方农作物种类增多;根据材料三“北民南迁,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农业工具已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可知,南方农业工具有很大改进,种类也增多;根据材料三“北民将复栽技术带入南方,使南方逐渐脱离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并根本改变了南方水田的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可知,南方耕作方式改变,生产效率以及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原因:依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19.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文明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张老师以“与时代同行”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表格梳理——见证时代壮举】(1)列表归纳汉武帝在位时的治国举措,请你完成下表①②③处内容的填写,并归纳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类别措施影响①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____经济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思想②军事③任务二【释读图文——观察时代变化】(2)根据下面图文信息,概括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三国志》(成都平原)黍稷油油,梗稻莫莫(茂密)。——《蜀都賦》(孙昊)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文献通考》任务三【阅读史料——聚焦时代进步】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摘编自《汉书·志·食货志上》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3)根据材料归纳“商君”的两项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与“始皇”“并天下”之间的内在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