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诗意语言品人物-《说和做》-作业评价单-【大单元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1页
第5课时 诗意语言品人物-《说和做》-作业评价单-【大单元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2页
第5课时 诗意语言品人物-《说和做》-作业评价单-【大单元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3页
第5课时 诗意语言品人物-《说和做》-作业评价单-【大单元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4页
第5课时 诗意语言品人物-《说和做》-作业评价单-【大单元教学】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说和做》分层作业单——————核心任务:诗意语言品人物——————第一部分基础与巩固(必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B)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下面这句话读起来像诗,能引发丰富的感受与思考,请揣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2.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他要给我们表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理解。3.请联系上下文,谈谈选文(A)(B)两段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文段写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所做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2.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也越来越高。D.从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到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3.“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该句中“终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句应怎样理解?第二部分拓展与提升(选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世多艰叶嘉莹胡柳烟①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西城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②叶嘉莹的笔名叫迦陵,这个笔名源自佛经中的一种鸟,叫妙音鸟。叶嘉莹最早知道这个名字,是从伯父那里。她说她踏上诗词之路,第一个要感谢的也是伯父——叶廷乂。叶廷乂国学修养尤为深厚,对好诗词又冰雪聪明的侄女甚为钟爱,闲居无事时,常教她吟诵和写诗,古诗词里的幽雅静美融入她幼小的生命。③1937年七七事变的尖锐枪声,划破了她清平宁静的生活,她人生的悲凉苦难自此一重重袭来。彼时她的父亲因上海沦陷,随政府一路南下,战乱动荡中音信全无。母亲忧劳交加,腹部长肿瘤,手术后因败血症溘然长逝在火车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唯有诗词,陪伴她度过忧患。④1941年夏,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大二那年,顾随先生为他们讲授“唐宋诗”。顾随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有融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顾随言语如溪水如江河,内容幽微细腻又滔滔深广,让人浑然忘我。顾随先生讲课无任何课本可凭藉,全任神行,叶嘉莹每到上课便极力心追手写,恨不能将先生之言语记录到一字不差。她一生辗转,趟过千山万水,坎坷乱离中失物无数,但这些笔记一本都未曾丢弃。在她心里,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明月的万顷光华,能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⑤大学毕业后,叶嘉莹跟随丈夫前往台湾,辗转任教于三所中学。冬天,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都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若无其事地去上课。未过多久,更浓重的愁苦不断袭来。当时台湾风声鹤唳般的白色恐怖下,她的丈夫被捕,她自己失业、寄人篱下,一度茫然。多年之后,生活好转,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又因车祸双双离世,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见任何人,只将满腹苦痛倾付笔端于诗词。⑥漂泊的这些年,叶嘉莹无时不在思念故土。那是她生命的原乡,诗词的原乡。⑦1974年,中国和加拿大建交,叶嘉莹马上申请回国,夙愿终偿,她激动地写下268句《祖国行》。一次回国时在火车上,她见有人捧着《唐诗三百首》,感动不已,这个和她一样刚刚经历大劫难的民族,骨子里还有对美好的渴求。⑧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寄出一封信:“落日的余晖正在树梢上闪动着金黄色的亮丽光影。马路两边的樱花树落英缤纷。一寸光阴一寸金,这种景色唤起了我年华老去的警醒。”收件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此时的她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现在,她要申请回国教书。1979年,她的申请被批准,不久,她受聘南开大学,这一待,就直至现在。她明白历经波折的祖国依然贫困,回来全是自费,讲课也不要一分钱。⑨多年之后,她的学生们也都记得她讲古诗词时的情形,当时只可容纳300个人的阶梯教室,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台阶上、窗户上都坐满了人,叶嘉莹走上讲台都十分困难。⑩从21岁起,她已教了70多年的书,没有人能够计算出她到底上了多少课,教过多少学生。可她觉得还不够,她生怕年轻人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⑪她变卖北京市西城区房产(此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捐献给南开大学的迦陵教育基金。她捐献了毕生全部财产,捐献仪式上,她没有出席。⑫诗词是她的信仰,是她未竟的梦。她不止一次说:“我有一个梦,我的梦是什么?我在等待,等待因为我的讲解而有一粒种子留在你的心里。多年之后,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选自《民谣与诗》,有删减)1.梳理文本内容,完成下列思维导图。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1)在她心里,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明月的万顷光华,能照亮她所有绝望与灰暗的时刻。(赏析角度:修辞手法)(2)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都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若无其事地去上课。(赏析角度:人物形象)3.叶嘉莹荣获“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也曾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参照袁隆平教授的颁奖词,为叶嘉莹先生写一段颁奖词。(100字左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纪念傅雷施蛰存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中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⑪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⑫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⑬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⑭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1.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2.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4.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5.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第三部分评价与反思第一部分《基础与巩固》答案解析一、【答案】1.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得深邃。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拯救民族的方法”比作“文化药方”,文章指的是闻一多先生要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3.A.B两段为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A段承接了上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做法——做了再说,做了不说:B段引出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另一方面。【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修辞、句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考虑,简洁准确表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出自《论语·子罕》,借用颜回赞颂老师孔子的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典籍的浓厚兴趣,赞扬了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精神,句式整齐,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揣摩体会句子的意思,简洁准确表述。“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将“拯救民族的方法”比作“文化药方”,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闻一多先生正在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新颖贴切,通俗易懂。【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A段是对上文的总结,总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做法——做了再说,做了不说。B段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另一方面的介绍。A.B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二、【答案】1.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2.C3.不能去掉,“终于”表明这个结果是他预料之中的,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突出了他的言行一致。4.指走上革命的道路就义无反顾,毫不畏惧,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视死如归的精神。【解析】【1题详解】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阅读选文,找到表示闻一多言行的句子,从中提炼概括。结合“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些语句可提炼概括出事件。语言要简洁。【2题详解】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阅读全文,结合语境分析。C项表述错误。结合“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可知,开始时闻一多仅仅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不满反动派的統治,后来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从小声到大声,突出了演说范围的扩大,也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某词能否去掉并说明原因,答题模式:①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②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终于”指到底,最终,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有时候也反喻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用在这里指闻一多早就预料到了为了革命要牺牲生命的结果,表明闻一多先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了他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突出了他的言行一致。【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结合此题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的主旨、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是指退回来。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决心以李公朴先生为榜样,誓死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第二部分《拓展与提升》答案解析一、【答案】1.(1)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乱动荡中父亲音信全无,母亲因病去世,叶嘉莹写下《哭母诗》,度过忧患。(叶嘉莹以诗词陪伴度过忧患)(2)1979年,叶嘉莹回国申请被批准,受聘南开大学,免费讲授古诗词课。2.(1)运用比喻手法,将因辗转乱离而模糊的笔记比作明月光华,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嘉莹在顾随先生课堂上所记的唐宋诗笔记,在人生灰暗的阶段给予她重要力量,表明她对诗词的无比热爱。(2)打着补丁却“若无其事”,可见身处贫寒的叶嘉莹仍然淡定、从容,并与后文她捐献1080万元形成鲜明呼应,可见叶嘉莹俭朴高尚、淡泊名利。3.她是一位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或相应合理的称呼皆可)当她身处绝望困境时,她以诗词为伴,度过忧患;当她声名远扬海内外时,她仍然以诗词为毕生信仰。淡泊名利,一位先生,传承文化,家国天下。她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年轻人感受古典诗词之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梳理文章情节结构,第一空应对应文章第③段,由“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她写下八首《哭母诗》,字字泣血。唯有诗词,陪伴她度过忧患”可概括,父亲音信全无,母亲去世,叶嘉莹以诗词陪伴度过忧患。第二空应对应文章第⑧段,由“1979年,她的申请被批准,不久,她受聘南开大学,这一待,就直至现在。她明白历经波折的祖国依然贫困,回来全是自费,讲课也不要一分钱”可概括,1979年,叶嘉莹回国申请被批准,受聘南开大学,免费讲授古诗词课。【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一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时首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修辞之处,再分析运用修辞的效果和表达的情感即可。“那些日益模糊的字迹如明月的万顷光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因辗转乱离而模糊的笔记比作明月光华。效果情感是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嘉莹在顾随先生课堂上所记的唐宋诗笔记,在人生灰暗的阶段给予她重要力量,表明她对诗词的无比热爱。第二句要求从人物形象角度赏析句子。解答时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方法,然后分析其中体现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本句可知,“衣服都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是外貌描写,此处体现了叶嘉莹俭朴,打着补丁却“若无其事”的上课去,体现了叶嘉莹淡定、从容。她对自己的生活要求是如此低调,与后文她捐献1080万元形成鲜明呼应,可见叶嘉莹俭朴高尚、淡泊名利。【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所给颁奖词的表达形式。颁奖词第一句形式是“他是一位……”,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她是一位诗词的女儿”;第二句“当他还是……的时候,已经具有……”,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当她身处绝望困境时,她以诗词为伴,度过忧患”;第三句“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当她声名远扬海内外时,她仍然以诗词为毕生信仰”;然后是四个四字短语“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淡泊名利,一位先生,传承文化,家国天下”;最后是“他毕生的梦想,就是……”,对应叶嘉莹可以写作“她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年轻人感受古典诗词之美”。二、【答案】1.第一怒: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一怒回上海。第二怒:在上海,和作者因对黄宾虹晚年画作意见不同而发怒。第三怒:文革期间,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2.“踱”,慢步行走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既关心(担心)傅雷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的矛盾心理。(意近即可)3.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对傅雷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他希望傅雷刚直不屈,坚持真理的品德能在知识分子间传承。(意近即可)4.傅雷是一个性情刚直(性格刚劲、刚直不屈)、教子严格、治学严谨、舐犊情深、坚持真理、工作专注、德艺双馨、人格高贵、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写出其中四方面,每方面1分;语句完整,意近即可)5.B【解析】1.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围绕傅雷的“怒”找到对应的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本文作者回忆与傅雷的交往并不涉及傅雷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的具体原因与过程,而是突出写了傅雷的“怒”。第一次是在第③段,“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可以概括为:在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