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统考一轮总复习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含解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山西二模)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2.(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面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据此可知,中国古代()3.(2020云南一模)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材料反映了该地()4.(2020四川遂宁三模)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5.(2020四川成都二模)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代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6.(2020山东滨州二模)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绣、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7.(2020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据文献典籍记载,汉代出现了大量以出产地命名的特色商品,如鲁缟、齐纨、蜀锦。西北出土的肩水金关汉简和居延汉简里也出现“河内廿两帛”“广汉八稯布”等字样。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8.(2020广东广州二模)唐德宗曾颁发赦书,规定“王公百官,既处荣班,宜知廉慎。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与人争利,并宜禁断,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据此可知,当时()9.(2020山东淄博一模)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10.(2020河北张家口二模)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11.(2020山东济宁二模)汉初,高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也规定商人子弟不能为官。但到汉文帝、景帝时期却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局面。该局面的出现是由于()A.“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力度欠缺B.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12.(2020河北唐山联考)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曰洋糖。次白者售于天下”。——摘编自阮思华《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材料二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17世纪上半期。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贷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摘编自阮思华《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3分)14.(2020重庆南开中学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初税亩”,规定按土地田亩面积实数征税西汉汉初,田租为十五税一,统治者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耕,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实行租庸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一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宋朝王安石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朝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废除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根据材料,选取其中至少两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单元质检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C秦汉时期的农业比先秦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反映在饮食领域就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选C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农作物的种类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排除B项;饮食的变迁不能证明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排除D项。2.D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项。3.B明末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安排仍然主要围绕基本的农业生产展开,很少参与市场活动,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地区分工协作,排除C项;题干中的手工业属于家庭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处于附属地位,排除D项。4.C材料内容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与周王室权力衰微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社会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既有专门性的作坊,也有综合性作坊,不仅诸侯国国都有作坊,而且地方郡县也有作坊,体现了这一时期手工业作坊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正确;各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5.C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说明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故选C项;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6.B不同地域的人喜欢不同颜色、图案的瓷器,即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江西景德镇瓷窑的差异化发展,不是制瓷业的地域特征,排除A项;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没有体现经营方式的根本变化,排除D项。7.B材料说明商品在各地流通,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国家统一,为商品流通提供前提条件,故选B项;材料主旨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商品多为手工业产品,排除C项;区域长途贩运兴起不是主要原因且据材料无法推断“开始”的信息,排除D项。8.A材料“如闻坊市之内,置邸铺贩鬻”,说明当时坊内存在商业活动,故选A项;材料“仍委御史台及京兆尹纠察”,强调规范市场交易,没有体现出政府垄断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的规定意在规范市场交易,并非削弱富商大贾势力,打压市民阶层,排除C、D两项。9.B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商品经济繁荣,南北经贸往来频繁,妈祖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有利于满足人们祈求过往船只航行安全的美好愿望,故选B项;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其他信仰,无法推知妈祖信仰是否更符合需求,排除C项;明清时期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仍较低,排除D项。10.D由材料“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可知,宋代土地买卖盛行,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模式和税收问题,排除A、B两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1.C在汉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发展,商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出现了“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的现象,故选C项;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力度欠缺,排除A项;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政策,是促使汉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而不是材料中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关系的改变,排除D项。12.D依据材料可知,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民间和官方走私现象严重,说明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不能说明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排除B项;材料“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不是腐败行为,排除C项。13.参考答案:(1)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2)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当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制糖技术进步;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14.参考答案:示例内容:初唐时期,受田农民需要服役,也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可以交纳免役钱;清朝“摊丁入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田亩。论题:中国古代徭役的变化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论证:在中国古代,农民的主要负担除了基本赋税之外还包括徭役。在封建社会初期,政府严格控制农民,农民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并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