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_第1页
外国文学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_第2页
外国文学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_第3页
外国文学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_第4页
外国文学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文学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指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其中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他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作品中特有的形象。拜伦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为了个人的自由和爱情幸福,独自一人向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挑战。他们都具有由于、孤独的情绪而傲世离群。他们孤军奋战地进行个人反抗,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告终。这些人物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又反映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因为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特征,被称之为“拜伦式英雄”。欧那尼决战指围绕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演出展开的一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决定胜负的斗争。1827年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而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1930年2月,剧本《欧那尼》上演,剧本一反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特点,从题材、主题、戏剧手法等方面都实践了他的浪漫主义审美原则,引起了古典主义者的强烈抗议,但却受到广大青年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在剧本演出过程中,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展开了一系列斗争,最后以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取得胜利的标志。浪漫主义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思想特征: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但浪漫派并不重视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是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第四,偏重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艺术特点:第一,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第四,忧郁伤感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抒情歌谣集·序》在《序言》里,华兹华斯的诗论主要涉及几个问题。第一,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范”,把审美对象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第二,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他主张用下层民众的语言进行叙述或描写。第三,关于诗的本质问题,华兹华斯把诗与知识即人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同时又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更强调后者。他认为,诗以真与善为目的,但却是通过美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第四,他对诗人的特殊才能作了解释。他认为诗人比一般人更具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对诗人想象力的强调,可以说是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的核心。概而言之,华兹华斯在《序言》中提出的关于诗歌题材和诗歌语言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学内容和形式问题,而他对情感和想象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强调,则是对传统古典主义理性原则的直接挑战。《克伦威尔·序言》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玉国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的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均称、规则,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义取而代之。在《巴黎圣母院》中具体实践了这一创作主张。《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中,人道主义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它既是批判社会罪恶的有力武器,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救世良方。人道主义的这种两重性,分别体现了雨果世界观中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雨果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首先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国家法律的不公正,暴露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压迫劳动群众的反人民本质,并对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寄予深切同情。小说中的冉阿让为生活所迫,偷了有钱人的一片面包,竟被前后判刑十九年。出狱后,“苦役犯”的烙印仍深深打在他的身上,资产阶级国家法律的阴影时刻威胁着他,一生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女工芳汀为抚养女儿卖掉了美丽的长发和洁白的门牙,沦落为娼,最后仍为残酷的法律和黑暗的社会所吞噬。而她的爱女小柯赛特却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繁重的劳动严重摧残着她幼小的身心。他们痛苦的遭遇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压迫下广大工人、劳动妇女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雨果用激愤的语言,生活感人的艺术典型,深刻指出了广大下层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愤怒谴责资产阶级把人民剥夺得赤贫如洗,而反过来却把劳动者投进监狱的强盗行径。雨果对下层人民非人生活和悲惨遭遇的同情是真挚的,地资产阶级的冷酷与残暴的控诉是有力的,但是当他试图以人道主义解决上述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立即暴露出这一思想体系的局限性和消极意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不能站在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高度上,来认识造成社会黑暗与不合理的本质原因,也就不可能提出真正解决社会矛盾的济世良方。雨果不理解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合理,而是幻想通过正义的法律、合理的教育来解决一切。于是,在作品中,向人们提出了道德感化和兴办慈善事业两条改造社会的道路/冉阿让出狱后,仇视整个人类,充满毁灭一切的欲望,米里哀主教仁慈博大的爱感化了他。他人性战胜了兽性,经商致富后,兴办慈善事业,救济穷人,给失业者以工作,最后还感化了死对头沙威。雨果从人道主义出发,想调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事实上是根本行不通的,这只是作家本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生活在动荡岁月中的雨果,多次感受不同阶级力量间的殊死搏斗,这不能不使他正视暴力革命这一使法国走向进步的剧烈社会现象,并引起深深的思考。在小说中,雨果客观上突破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樊篱,以昂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热情讴歌了1832年共和党人与人民大众的起义斗争,以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他们为民主和自由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景,肯定了起义的正义性与合理性。但雨果思想中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如果说在此他肯定了暴力革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那么在下一部重要作品《九三年》中,他又明确提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从《悲惨世界》的结构安排来看,作家显然也还是把道德感化、慈善事业,作为改造社会的主要途径。总之,对小说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者观点加以分析,既看到其进步性的一面,也看到其局限性的方面。《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波旁复辟王朝默契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聪明敏感,记忆力好,自尊心强,志向远大,认为自己是一块成就大事业的料子,相信自己也能像拿破仑那样一样奋斗成功,但复辟王朝断送了他的美梦,靠战场获取功名,走拿破仑的道路已经不可能,只好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改走教会的道路。于连的思想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是自尊、进取、反抗,对上流社会抱有仇视心理。他出身平民,受到启蒙思想影响,崇拜拿破仑,具有强烈的自由、平等意识,他不安于低贱的地位,宁死也不愿成为贵族的奴仆,把别人对他的同情看做是侮辱。他征服市长夫人起先是出于报复心理,他对两位贵族夫人的爱情,是作为向等级观念挑战的手段。他仇视上流社会的心理在小说最后法庭一幕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其实于连伤人未死,完全不应该被判死刑,但他非常清楚上流社会是以死来惩罚他企图插足上流社会,所以决不向上流社会讨饶,放弃上诉权利,以死向黑暗社会现实提出控诉。于连性格的另一方面是孤傲、野心和虚伪,一切为了达到个人出人头地的目的。他利用天资,把根本不喜欢的《新约全书》倒背如流;崇拜拿破仑,但在公开场合却大骂拿破仑;为了在教会的道路上步步高升,伪装虔诚,刻苦钻研神学;利用玛特尔小姐的爱情,作为爬进上流社会的阶梯。于连这种矛盾的性格,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于连的形象不仅概括了当时法国社会一大批青年人的精神面貌,而且也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人与不平等的社会抗争时的不幸命运。于连的悲剧结局,是由他以个人奋斗的方式同过于强大的对象进行抗争决定的。是作为受压制的平民阶级中的一员,企图与当时的复辟王朝、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及大资产阶级抗争,以获得与他们平起平坐的经济、政治地位。这是他的对手们绝对不能容忍的,必然会置之于死地。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判处于连死刑,实际上是对敢于向它们挑战的平民的镇压和迫害,所以,于连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为什么说《人间喜剧》是包罗万象的社会历史?《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1)《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上。巴尔扎克描写了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企图重整旗鼓,尽力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但却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逐渐灭亡,或者被暴发户所腐化。《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的惨剧,创作了一部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风俗史。(4)《人间喜剧》也描写到底层人物,尤其塑造了共和主义的英雄克雷斯蒂安,并把这个政治上的死对头看作未来真正的人。在创作中摆脱自己的政治观点,无疑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的胜利。《高老头》分析拉斯蒂涅的形象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作者细致刻画了其思想变化的原因和野心家性格定型的过程,这是以其在巴黎求学所经历的两位“导师”的教导和“人生三课”完成的。鲍赛昂子爵夫人是他的第一位导师,她给年青而善良的大学生上了第一课,告诉他支配社会的两根魔术棒:门第和金钱,而获取其中任何一种都需要把别人当作“驿马”,最后教他去追求纽沁根太太,作为向上爬的跳板。伏脱冷则是他的第二位导师,伏脱冷的开导是拉斯蒂涅接受的人生第二课。他唆使拉斯蒂涅去追求银行家泰伊番的女儿,自己派人杀死银行家的儿子,而后劫财分赃,尽管此计未成,但使拉斯蒂涅确信了“有财便是德”的金钱规律。高老头的苦难与惨死是拉斯蒂涅接受的人生第三课。当高老头的钱财被女儿榨干,变成赤条条两足动物后,也被女儿抛弃了,高老头因无钱孤苦死去;紧接着,鲍赛昂夫人因钱而情场失意,伏脱冷因钱而被出卖这一系列由金钱导演的悲剧发生了,促使拉斯蒂涅终于明白,清白诚实一无用处,只有金钱是金科玉律的道理。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神圣的同情泪,自甘堕落,终于自觉走上资产阶级野心家的道路。拉斯蒂涅由一个稍具同情心的青年堕落为资产阶级野心家,既显示了贵族被资产阶级征服的必然趋势,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腐蚀作用,批判了金钱的罪恶。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为:小说通过拉斯底涅的演变,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揭露了金钱的罪恶。威斯克斯小说指十九世纪后期英国作家哈代一组小说的总称。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人物和环境小说、罗曼司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和环境小说”,而这些小说都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这一地区古称威塞克斯,所以统称“威塞克斯小说”。其精神特点和情感色彩集中体现为浓厚的宿命论色彩和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代表作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小人物形象(《驿站长》)指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结合作品分析一系列多余人形象十九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许多俄国作家都以“多余人”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这一系列人物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余人”形象系列,生动地在线了近代俄国解放运动第一阶段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标,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忧郁、彷徨,无所作为。第一代“多余人”的代表人物为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和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他们主要是活动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奥涅金活动于十二月党人运动之前,毕巧林活动于这个运动失败之后,但他们的精神气质是接近的。在俄国资本主义因素刚刚萌芽的时期,他们都是最先接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的贵族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无法同贵族社会相协调,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贵族阶级和生活的局限,由此造成了他们的彷徨苦闷,无所作为。他们也还都是利己主义者,对祖国的事情相当冷淡。但他们并不是消极的人物,在精神上,他们远远高出与他们同时代的那些庸碌无为,饱食终日的贵族青年。第二代“多余人”的典型形象为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主要活动于十九世纪40年代。此时的社会氛围虽然仍为农奴制基础上的封建专制黑暗统治,但新的社会力量开始生长,思想的禁锢有了一些松动。他们的思想比起第一代“多余人”明显的前进了。他们对贵族社会也采取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这种批判已涉及到整个贵族社会生活的一整套原则。他们所出身的贵族社会已经把他们视为异己力量。他们已摆脱了利己主义的羁绊,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思考社会的出路并尝试着去行动。但他们都未找到成功之路,他们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力量,最终也成为聪明的废物。但他们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启蒙者。第三代“多余人”的代表是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主要活动于十九世纪40至50年代的俄国。此时,俄国社会贵族革命家的时代结束了,平民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这些聪敏的但本质上是懒惰的人彻底落伍了,成了对社会毫无用处的十足的多余人,他们是如前述多余人蜕化的极限,弱点发展的极限。相应的作者对自己主人公已经不再抱着欣赏的态度,对他们的弱点的揭露和谴责也更加严厉和深刻。以上三种类型的“多余人”形象,尽管具有鲜明的个性,但还是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一方面是对贵族社会的疏远,且在这个环境中具有精神上和到的上的优越意识。另一方面是心智的疲惫,深刻的怀疑,言行的脱节,这些都对社会有消极影响。这些两重性格的人物,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他们的历史作用是不一样的。当生活在农奴制度下的人们还普遍处于沉睡状态时,他们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启蒙者。他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启发着人们去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追求新的生活。而当平民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社会生活本身呼唤人们采取真正的行动时,他们那种沉湎于幻想,缺乏行动能力等等弱点就突出起来,终于成了时代的落伍者,成了真正的“多余人”。联系作品分析复调小说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发现了“复调现象”,这是相对于巴赫金称之为“单调”的样式而言的。在“单调”样式中,作家以一种很肯定的观点来演绎故事,其观点左右着作品故事的进程直到结局。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却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具有平等地位。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相互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复调型的艺术思维”。在复调小说中主人公不仅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主人公也是存在独立意识的,主人公是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不认同拉斯柯尼科夫的,但是这并不会成为主人公表达自己观念的阻碍,因为主人公具有独立意识,能够表现自己的观念,所以,我们看到了拉斯柯尼科夫的“理论”,以及为了证明该理论所作出的实践——杀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于慌乱中杀了她的妹妹。复调小说中,往往有不同的声音进行全面对话,人物与人物形成对话关系。在《罪与罚》中,我们看到了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索尼娅表现出“为人类自觉地受苦受难”的基督教思想,拉斯柯尼科夫则提出自己的“理论”,两种独立而不同的声音展开了对话。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比如地主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和掠夺者卢仁都各自有各自的独立意识,和小说的其他人物思想并行发展,各自按照各自的意识行动,形成小说的复调结构。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与作家的关系是平等的。在《罪与罚》中,拉斯柯尼科夫代表反抗、个人主义,而索尼娅代表顺从、集体主义,这两个不同的声音按照各自的独立意识进行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也不对他们的行为、道德进行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追求个性解放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她不仅有动人的外貌、优雅的风度,更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她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第一,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泛味,感情贫乏。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第二,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华兹华斯的几个创作时期:1795年之前是华兹华斯早期的创阶段。1795年与柯勒律治交往标志着中期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是与柯勒律治共同出版的《抒情歌谣集》及《序言》,1802年到1807年事他创作的颇丰时期,主要作品是《孤独的收割者》等。1807年之后是他创作的后期阶段,主要作品有《雷阿德迈亚》和《戴翁》等。拜伦的《唐璜》长篇叙事史诗《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因为诗人早逝而没有最终完成,共16548行,诗人称这是一部讽刺史诗。。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现了对于自由的真诚追求和唤起人民的积极行动。首先,通过主人公的冒险足迹揭示出那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封建专制的暴虐和社会道德的虚伪。其次,以英国社会为标本,讽刺他的各个方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建筑下的社会婚姻的不幸。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同情和被压迫者的号召。艺术特色:浪漫主义色彩占主导,也有现实主义描绘。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最突出特点是夹叙夹议。语言明白晓畅。格律采用意大利八行体。《草叶集》主题:自我、创造和民主。名字的含义:1、草叶来自新大陆的泥土和空气,它是诗人“意向的旗帜”;2、草叶是生命力的象征。3、草叶又是民主的象征。艺术特点:1、风格丰富多样。2、k艺术形式打破传统的诗歌格律。3、结构严谨。雨果的浪漫主义表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