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杆件内力的简便计算_第1页
工程力学:杆件内力的简便计算_第2页
工程力学:杆件内力的简便计算_第3页
工程力学:杆件内力的简便计算_第4页
工程力学:杆件内力的简便计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杆件内力的简便计算---某截面的内力总是与截面一侧的外力相平衡5.1轴向拉压的内力—轴力背离截面的外力为正5.2扭转的内力—扭矩拇指背离截面的外力偶矩为正用右手螺旋法则

与规定正向内力方向相反的外力取正

固定截面,能产生正向变形的外力取正平面对称弯曲(一般简称平面弯曲)受力特点:

横向外力(载荷和约束力)及力偶可简化到梁的纵向对称面内。变形特点:

梁的轴线在纵向对称面内弯成一条平面曲线。5.3.2梁的内力——切力和弯矩切力和弯矩的符号规定:FsFsMMOO某截面的剪力等于截面一侧横向外力的代数和。某截面的弯矩等于截面一侧所有外力对该截面形心力矩的代数和。5.3.2梁的内力——切力和弯矩

与规定正向内力方向相反的外力取正左上、右下外力P为正左顺右逆外力(偶)矩为正PO切力、弯矩的简便计算:FsFsMMPO为所讨论截面的形心O左上、右下错动的外力P为正使所讨论梁段的变形:上凹弯曲的外力(偶)矩为正(梁纵向下拉、上压)(梁段向上弯)假想固定截面考虑截面一侧平衡mmP左上、右下外力P为正左顺右逆的外力(偶)矩为正解:例:求1、2、3、4、5各截面的内力。CBAqm=qa2aaa53214(1)求反力(2)求内力Fs1M1YAqa+—YA2aqa2qa

+——YAYBq

O为截面的形心左上右下错动外力为正上凹弯曲外力(偶)矩为正+解:例:求1、2、3、4、5各截面的内力。CBAqm=qa2aaa53214(1)求反力(2)求内力Fs1M1YAqa+—YA2aqa2qa

+——Fs2M2qa—YA+YBYAYBYA2a+qa2—qa

—++解:例:求1、2、3、4、5各截面的内力。CBAqm=qa2aaa53214(1)求反力(2)求内力Fs1M1YAqa+—YA2aqa2qa

+——Fs2M2qa—YA+YBYAYBFs1qaM1qa

+YB0——YA2a+qa2—qa

—Fs1++解:例:求1、2、3、4、5各截面的内力。CBAqm=qa2aaa53214(1)求反力(2)求内力Fs1M1YAqa+—YA2aqa2qa

+——Fs2M2qa—YA+YBYAYBqaM1qa

+YB0——M2qa

—Fs2qaYA2a+qa2—qa

—5.3.3切力图和弯矩图表示切力与弯矩沿梁轴变化的曲线称为切力图、弯矩图。切力图、弯矩图习惯上称为切力方程与弯矩方程。沿梁轴线建立x轴,用

x表示横截面的位置,则各横截面上的切力、弯矩可以表示为坐标的函数:梁横截面上的切力、弯矩随着截面的位置而变化。l在简支梁AB的C点处作用一集中力P,作该梁的Fs、M

图。例5.5abPCABxx1)求约束力2)列切力、弯矩方程3)作Fs、M

图观察:集中力作用点、无载荷作用的梁段切力图、弯矩图的形态AC段:CB段:x(0<x<a)(a

≤x≤l)(a<x<l)(0≤x≤a)解:RARBFsxMx建立坐标轴xx1)求约束力由对称性知:2)列切力、弯矩方程3)作Fs、M图观察:均布载荷作用的梁段切力图、弯矩图的形态,切力为零截面弯矩图的形态。(0<x<l)(0≤x≤l)xFsxMx解:简支梁受均布载荷q的作用,作该梁的Fs、M

图。BqAl例5.6RARB建立坐标轴xxx1)求支约束力2)列切力、弯矩方程AC段:CB段:3)作Fs、

M图观察:集中力偶作用点切力图、弯矩图的形态。x(0<x≤

a)(0≤x<a)(a

x<l)(a

<x≤l)例5.7简支梁AB的C点处作用一集中力偶m,作该梁的Fs、M

图。CabmABlRBRA解:FsxMx建立坐标轴x在集中力P作用点、集中力偶m作用点、分布载荷q

的起止点分段。画切力图、弯矩图的基本方法(1)求约束力,明确其大小和方向。(验证)(2)分段列切力方程、弯矩方程。

(3)描点作图。(二次函数需要多描几个点,尤其要确定极值点)注意:1、原图、切力图、弯矩图三图对应。2、内力图要标清边界值和极值。切力方程不包括集中力的作用点,弯矩方程不包括集中力偶的作用点。即:每段任一截面上的切力、弯矩表达式。分段点x课堂练习2m1mP=4kNABCx1)求约束力2)分段列切力、弯矩方程3)作Fs、M

图AB段:BC段:(0<x<2m)(2m

≤x≤3m)(2m<x<3m

)(0≤x≤2m)解:2kN4kN4kNmRA=2kNRB=6kNxFsxMx5.4载荷集度、切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PmqABxdxq(x)规定:1、梁轴线左端为坐标原点,

x轴向右。2、

q向上为正。Fs(x)Fs(x)+dFs(x)M(x)+dM(x)M(x)dxOFsxMx3、q(x)x5.4.1微分关系一阶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切线的斜率;1、切力图在某截面处切线的斜率等于梁上对应截面处的载荷集度。2、弯矩图在某截面处切线的斜率等于梁上对应截面处的切力。3、弯矩图开口方向(凹向)与q指向一致。即:二阶导数的几何意义反映的是曲线的开口方向。在集中力作用点,切力图有突变,突变量等于集中力的大小;弯矩值不变。遇↑P,Fs图↑;遇↓P,Fs图↓。(力偶)(弯矩图)(力偶矩)(切力)遇m

,M

图↓.遇m,M

图↑;

图示说明:Fs、M图的突变规律Fsm=10kNmq=1kN/mP1=2kN7kN5kN3m4m4m4mABCDE7kN3kN1kN3kN2kN6kNm6kNm16kNm20.5kNm20kNmxMxP2=2kN从梁的左端向右端分析,1、q=0段,Fs

图水平;M

图斜直线。2、q↓=常数<0,Fs

图为下斜直线;图示说明Fs、M图的规律M

图抛物线,开口向下。Fs=0的截面,M

有极值。P2=2kNFsm=10kNmq=1kN/mP1=2kN7kN5kN3m4m4m4mABCDE7kN3kN1kN3kN2kN6kNm6kNm16kNm20.5kNm20kNmxMx微分关系:MFs

,Fs<0,M\。Fs>0,M/;在集中力作用点,剪力图有突变,突变量等于集中力的大小;弯矩值不变。遇↑P,Fs图↑;遇↓P,Fs图↓。(力偶)(弯矩图)(力偶矩)(剪力)遇m

,M

图↓.遇m,M

图↑;

突变规律Fsm=10kNmq=1kN/mP1=2kN7kN5kN3m4m4m4mABCDE7kN3kN1kN3kN2kN6kNm6kNm16kNm20.5kNm20kNmxMxP2=2kN从梁的左端→右端分析,1、q=0段,Fs

图水平;M

图斜直线。2、q↓=常数<0,Fs

图为下斜直线;M

图抛物线,开口向下。P2=2kNFsm=10kNmq=1kN/mP1=2kN7kN5kN3m4m4m4mABCDE7kN3kN1kN3kN2kN6kNm6kNm16kNm20.5kNm20kNmxMx微分关系:MFs

,Fs<0,M\。Fs>0,M/;Fs=0的截面,M

有极值。步骤及注意事项二、用微分关系直接画Fs、M图(1)求约束力。(校核)(2)讨论切力图、弯矩图的大致形状。(3)求控制截面(每段端点、极值点)的切力、弯矩。

逐段描点、连线。一定要明确约束力的大小和方向!标清边界值和极值!AC段:

Fs

图下斜直线;M图抛物线,开口向下。(2)讨论剪力图、弯矩图的大致形状。用简便方法作图示简支梁的Fs、M图。FsxMx例BqAlm=ql2lC(1)求反力。CB段:Fs

图水平;M图斜直线。(3)求控制截面(每段端点、极值点)的剪力、弯矩。逐段描点、连线。画Fs

图画M图解:用简便方法作图示简支梁的Fs、M图。FsxMx例BqAlm=ql2lC解:FsxMxm=3.6kNmq=10kN/mP=3kN0.6m1.2mABCD0.6m1.8kNm5kN0.5mRA=10kNRB=5kN3kN7kN2.4kNm1.25kNm1.2kNm例m=10kNmP2=2kNq=1kN/mP1=2kN3m4m4m4mABCDExMFQx7kN3kN1kN3kN2kN6kNm6kNm16kNm20.5kNm20kNm7kN5kN例

用简便方法画内力图.1m课堂练习BqAa2aCBAaaCqa2DP=qaaBqAaaCqa2DP=qaa1、2、3、用简便方法作图示梁的Fs、M图。用简便方法作Fs、M图在原图上标明约束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内力图上标明边界值、极值标明几何尺寸标明极值点的位置便于校核内力图!作业END课堂练习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