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学综合知识一考研真题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1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01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01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9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01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8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01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2007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01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318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318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318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03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318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02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318法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

学综合知识一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考试科目:法学综合知识一(612)

第一部分法理学(3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规范性法律文件

2、调整性规则

二、简答题(10分)

论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三、材料评析题(10分)

材料一: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指出:

“推进民主立法,应当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健全

民主开放包容的立法工作机制。要完善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

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立法工作机

制,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

聚社会共识。二要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形

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召

开立法座谈会、听证会等。要进一步健全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机

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重视网络民意表达,认真归纳整理分

析,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于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尤

其是设定普遍性义务的法律法规草案,要适时围绕草案中的主要问题和

不同意见,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三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

行使国家权力。要在立法工作中更加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特点、优势和

作用,办理好人大代表依法提出的议案、建议,把办理议案、建议同制

定、修改法律紧密结合起来。在起草和审议法律草案中,邀请代表参与

有关立法活动,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四要完善法律起草、审

议的协调协商机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立法工作中,要广泛听

取并认真对待各方面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充分尊重、合理吸收各种建

设性意见建议。对于立法中的重大问题、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在深

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智慧。”

材料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发布2013年6月21日发布公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工作安排,拟7月下旬召开的市十四

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审议《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

案)》。

为协助常委会做好审议前的准备工作,定于2013年6月21日一6月30

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该法规草案的意

见和建议。欢迎积极参与发表意见。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2013年6月21日”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有关立法原则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部分刑法学(4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减刑

2、紧急避险

3、犯罪过失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犯罪预备。

三、论述题(15分)

试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行政法学(30分)

一、名词解释(5分)

特别权力关系领域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行政法上的说明理由制度。

三、论述题(15分)

试论行政许可设定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当前问题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宪法学(25分)

一、简答题(10分)简述宪法规范的特点。

二、论述题(15分)试论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五部分刑事诉讼法学(25分)

一、简答题(10分)

简述未成年人程序的特别规定。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案情:张某与王某因口角发生扭打,张某将王某打成重伤。检察院

以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诉,被害人王某同时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

讼。问题:

1.如果在审查起诉期间张某和王某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检察

院提起公诉后王某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

2.如果一审宣判后,张某对刑事部分不服提出上诉,王某对民事

部分不服提出上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的刑事部分和附带民

事部分认定事实都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应当如何处理?

3.如果一审宣判后,检察院对本案刑事部分提起了抗诉,本案的

附带民事部分没有上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民事部分有错

误,二审法院对民事部分应如何处理?

4.如果一审宣判后,本案的刑事部分既没有上诉也没有抗诉,王

某对本案附带民事部分提起了上诉,在刑事部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情

况下,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的刑事部分有错误,二审法院应如何

处理?

5.如果一审宣判后,王某对附带民事部分判决上诉中增加了独立

的诉讼请求,张某在二审中也对民事部分提出了反诉,二审法院应当如

何处理?6.如果在一审程序中,法院审查王某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请

求后,认为不符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7.如果法院受理了附带民事诉讼,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

法解释相关规定,对一审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法院应当如何处

理?

第六部分国际公法学(2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国际海底区域

2、咨询管辖权

二、论述题(15分)

论述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

第七部分法律英语(25分)

英译汉(25分)

ARTICLE2.1.2

(Definitionofoffer)

Aproposalforconcludingacontractconstitutesanofferifitis

sufficientlydefiniteandindicatestheintentionoftheofferortobeboundin

causeofacceptance.

COMMENT

Indefininganofferasdistinguishedfromothercommunicationswhich

apartymaymakeinthecourseofnegotiationsinitiatedwithaviewto

concludingacontract,thisarticlelaysdowntworequirements:

Theproposalmust(i)besufficientlydefinitetopermitthe

conclusionofthecontractbymereacceptanceand(ii)indicatethe

intentionoftheofferortobeboundincaseofacceptance.

1.Definitenessofanoffer

Sinceacontractisconcludedbythemereacceptanceofanoffer,the

termsofthefutureagreementmustalreadybeindicatedwithsufficient

definitenessintheofferitself.Whetheragivenoffermeetsthisrequirement

cannotbeestablishedingeneralterms.Evenessentialterms,suchasthe

precisedescriptionofthegoodsortheservicestobedeliveredorrendered,

thepricetobepaidforthem,thetimeorplaceofperformance,etc.,maybe

leftundeterminedintheofferwithoutnecessarilyrenderingitinsufficiently

definite:alldependsonwhetherornottheofferorbymakingtheoffer,and

theoffereebyacceptingit,intendstoenterintoabindingagreement,and

whetherornotthemissingtermscanbedeterminedbyinterpretingthe

languageoftheagreementinaccordancewithArticle4.1orsuppliedin

accordancewithArticle4.8or5.1.2.Indefinitenessmaymoreoverbe

overcomebyreferencetopracticesestablishedbetweentheparitiesorto

usages,aswellasbyreferencetospecificprovisionstobefoundelsewherein

thePrinciples.

2.Intentiontobebound

Thesecondcriterionfordeterminingwhetherapartymakesanofferfor

theconclusionofacontract,ormerelyopensnegotiations,isthatparty's

intentiontobeboundintheeventofacceptance.Sincesuchanintentionwill

rarelybedeclaredexpressly,itoftenhastobeinferredfromthe

circumstancesofeachindividualcase.Thewayinwhichtheproponent

presentstheproposalprovidesafirst,althoughnotadecisive,indicationof

possibleintention.Ofevengreaterimportancearethecontentandthe

addresseesoftheproposal.Generallyspeaking,themoredetailedand

definitetheproposal,themorelikelyitistobeconstruedasanoffer.A

proposaladdressedtooneormorespecificpersonsismorelikelytobe

intendedasanofferthanisonemadetothepublicatlarge.

Aproposalmaycontainalltheessentialtermsofthecontractbut

neverthelessnotbindtheproponentincaseofacceptanceifitmakesthe

conclusionofthecontractdependentonthereachingofagreementonsome

minorpointsleftopenintheproposal.

参考答案

中央财经大学

二零一四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试题考试科目:法学综合知识一(612)

注意:(1)本试题所有答案,应按试题顺序写在答题纸上,不必

抄题,写清题号。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2)第一、二、三、部分为必答部分;第四、五、六、七部分为选

答部分,即只需从四部分中选答两部分,未按要求选答者,选答部分所

作答案均不予得分。

第一部分法理学(3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规范性法律文件

答: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力范围,依据

法定程序制定出来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有约束力的、要求人

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主干部分,包

括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一般均有规范性、强制性、公开性、一般

性的特点。同时,规范性法律文件还因制定机关、法律文件的等级的不

同,在适用范围上有一定区别。

2.调整性规则

答:依据法律规则的功能可将法律规则分为调整性规则和构成性规

则。调整性规则,又称为调控性规则,指对已有行为进行调整的规则,

它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

从逻辑上讲,该规则所调整的行为先于规则本身,其功能在于对行

为的模式予以控制、改变或统一。调整性规则占了法律规则的大多数。

二、简答题(10分)

论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答:正当法律程序,是指公民的权利义务将因为决定而受到影响

时,在决定之前必须给予他知情和申辩的机会和权利。对于决定者而

言,就是履行告知和听证的义务。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具体如下:

(1)程序的分化

分化是指一定的结构或者功能在进化过程中演变成两个以上的组织

或角色作用的过程。正当程序是通过决定权的分散来限制恣意的,而决

定权的分散是通过程序的功能分化和角色分派体系实现的。

(2)对立面的设置

程序开始于利益和意见的冲突和竞争,为了在冲突和竞争中形成法

律上的决定,就必须提供论辩交涉的制度性平台,使交涉过程制度化。

对立面的设置就是利益对立或竞争的主体间进行制度性交涉和妥协的装

置。如果程序没有分化为对立面的设置,则交涉无从谈起;程序参加者

如果缺乏立场上的对立和竞争,选择只意味着对一种方案的“选择”时,

就有悖正当程序的本性,程序的设置就毫无意义。

(3)程序中立

程序中立是正当程序中最为基本甚至被视为绝对条件的要素。其不

仅指决定者的中立,而主要意味着:①程序的预设性。程序应是预先设

置的,即在对该程序是否会使特定主体因此而获益或受损无知前提下设

置程序,以防止程序的随意或恣意更改。②程序设置的中立性。程序的

设置应在冲突各方所秉持的利益或价值之间不偏不倚,给予冲突各方以

平等的地位和对等公平的发言机会,保证各方主张都须以事实和法律为

据进行严格的理由论证,同样情况同样对待;保证决定或结论不是出自

任何一方的强势,而是程序要件被遵守情况下程序自动导出的结果。③

决定者或程序主持者的中立性。其强调决定者或程序指挥者不能有所偏

倚,而且须让人看上去不会偏倚。

(4)自由平等且实质性的参与

①自由的参与。首先意味着参与的自愿,包括参与的自愿和不参与

的自愿,既不被强迫也不受非法限制。其次意味着参与不止是同意和承

认,也把异议、反对和批评包括在内。

②平等的参与。首先意味着程序参与者在程序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在政见和意愿的表达上享有同等的资格和机会,在有涉公共利益的决策

或有涉自身利害的具体决定制作过程中拥有平等的尊严与发言权。其次

意味着参与是公平的,不仅要求决定者或程序指挥者的中立地位、信息

和证据的对称和充分、类似情形类似处理,而且要求为少数反对派、弱

者和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特别的权利武装。

③实质性的参与。首先意味着参与是法定的、有制度保障的。其次

意味着参与能实质性地影响结果,结果是从程序过程中生成的,结果中

包含甚至只包含程序参与者的参与因素,使得参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5)理性对话和交涉

参与是通过理性对话和交涉进行的,对立面的设置也在此中获得意

义。对话是程序主体间为达成理性的合意围绕争论点而展开的意见交

涉,交涉是“法律荫影下”的协商论辩,其关键在于“针对性”,讨论、辩

驳、说服都要针对一定的争论点进行。对话不仅要设法说服对方,还要

关注对方的观点,在对方的观点主张下反思和整理自己的观点,并就自

己的观点向对方作理性的说明。

(6)信息充分和对等

正当程序应能保证信息、资讯或证据在程序参与者之间分享、传输

和流动,有效的参与是以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交换的公开化以及信

息量的对称和充分为基础的。

(7)公开

公开作为正当程序的运作方式,意味着:①程序结果和理由的公

开;②程序进行过程的公开;③作为参与前提的资讯和信息的公开。

公开不是绝对的,如涉及个人隐私、国家秘密的案件可不公开审理,但

结果的公开是绝对的。

(8)及时和终结性

程序的及时性意味着程序在时序和时限上有统一、确定、规范的标

准,是被限定的、有效率的、可被合理预期的,而不是任意、偶然、过

于怠惰或过于急促的。程序的终结性意味着:①程序通过形成一项最终

的决定而告终结,其与程序的时限性相关联。②结果应是从过程中生成

的,程序对结果的形成具有唯一的决定作用。③该结果不能被随意推

翻,对该结果的修正必须通过启动另一法律程序来进行。

三、材料评析题(10分)

材料一: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指出:

“推进民主立法,应当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健全

民主开放包容的立法工作机制。要完善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

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立法工作机

制,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

聚社会共识。二要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形

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召

开立法座谈会、听证会等。要进一步健全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机

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重视网络民意表达,认真归纳整理分

析,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于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尤

其是设定普遍性义务的法律法规草案,要适时围绕草案中的主要问题和

不同意见,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三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

行使国家权力。要在立法工作中更加注重发挥人大代表的特点、优势和

作用,办理好人大代表依法提出的议案、建议,把办理议案、建议同制

定、修改法律紧密结合起来。在起草和审议法律草案中,邀请代表参与

有关立法活动,认真研究吸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四要完善法律起草、审

议的协调协商机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立法工作中,要广泛听

取并认真对待各方面意见,包括不同意见,充分尊重、合理吸收各种建

设性意见建议。对于立法中的重大问题、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要在深

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协商,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智慧。”

材料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网站发布2013年6月21日发布公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立法工作安排,拟7月下旬召开的市十四

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将审议《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

案)》。

为协助常委会做好审议前的准备工作,定于2013年6月21日一6月30

日,通过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该法规草案的意

见和建议。欢迎积极参与发表意见。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2013年6月21日”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有关立法原则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1)立法原则的概念

立法原则是指立法主体据以进行立法活动的重要准绳,是立法指导

思想在立法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它反映立法主体在把立法指导思想同立

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什么,是执政者立法意识和国家立法

制度的重要反映。

(2)立法原则的功能

①立法坚持一定的原则,有利于立法主体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和

把握立法,使立法能在经过选择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沿着有利于执政者

或立法主体的方向发展。

②有利于从大局上把握立法,将整个立法作为一盘棋来运作,集中

地、突出地体现执政者的某些重要意志。

③有利于协调立法活动自身的种种关系,统一立法的主旨和精神。

④有利于实现立法的科学化,使立法活动按规律进行。

(3)立法的基本原则

①宪法原则

宪法是万法之法,也是其他所有法律和法规直接或间接的立法基

础。立法应遵循宪法原则,是当今各国立法最基本的准则。

②法治原则

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标志,就在于要求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生

活的法治化和法治生活的现代化。坚持立法的法治原则,就要有一套较

为完善的立法制度,为立法权的存在和行使、为立法活动的运行提供法

的根据。

③民主原则

其涵义和内容应包括三个要素:

a.立法主体具有广泛性。人民是立法的主人,立法权在根本上属

于人民,由人民行使。立法主体呈多元化,建立中央和地方、权力机关

和政府机关合理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和监督体制。

b.立法内容具有人民性,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宗旨,注意确认和

保障人民的权利,而不是以少数人的意志为依归。

c.立法活动过程和立法程序具有民主性,在立法过程中贯彻群众

路线,使人民能够通过必要的途径,有效地参与立法,有效地在立法过

程中表达自己的意愿。

④科学原则

立法的科学原则问题,也就是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现代立

法应是科学活动。

a.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实现立法观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要把立法当科学看待。

b.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要解决方法、策略和

其他技术问题。

c.坚持立法的科学原则,需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要建立科学的

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立法主体设置体制、立法运行体制。

(4)材料一中张德江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会议上要求

推进民主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坚持了立法的法治原则和

民主性原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和完善法律起草、审议的协调协商

机制,坚持了立法的科学原则,实现立法的科学化,使立法活动按规律

进行。

在材料二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公室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

网站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意见

和建议,也坚持了立法的法治、民主等基本原则。

在立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立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会不断提

高。同时,从大局上把握立法,能集中地、突出地体现人民意志,统一

立法的主旨和精神,使各种立法活动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发挥作

用。立法工作也一定能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刑法学(4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减刑

答:减刑,是指对原判刑期适当减轻的一种刑法执行活动。狭义的

减刑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具有法

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

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广义的减刑是指凡受刑事处罚的人,在

具备法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

法予以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不仅包括狭义减刑的范围,还涵

盖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罚金、缓刑及因主刑减刑后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的减刑。

2.紧急避险

答: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

法权益的行为。其中避险意图、避险起因、避险时间、避险对象、避险

限度、避险限制和避险禁止是构成紧急避险的七个必备要件,缺一不

可。我国《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

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

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同时也规定,紧急避险

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

者免除处罚。

3.犯罪过失

答:犯罪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

一种心理态度。我国刑法根据行为人是否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将过失分

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

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犯罪预备。

答:(1)犯罪预备的概念

犯罪预备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是指行为

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

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犯罪预备的特征

①犯罪预备的客观特征

a.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犯罪的预备行为,从性

质上讲,就是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b.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犯罪的实行行为,是指刑法

分则中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

②犯罪预备的主观特征

a.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

施和完成犯罪。

b.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上看是违背行为

人的意志的,即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上述客观和主观特征的同时具备和有机结合,就构成了犯罪预备形

态的完整内涵,并使其得以与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其他犯罪停止形态区别

开来。

(3)犯罪预备的类型

根据我国刑法典第22条的规定,可以将犯罪预备行为区分为两种类

型:

①为实施犯罪准备犯罪工具的行为。所谓犯罪工具,是指犯罪分子

进行犯罪活动所用的一切器械物品,所谓准备犯罪工具,包括制造犯罪

工具、寻求犯罪工具以及加工犯罪工具使之适合于犯罪的需要等。

②其他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

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把这类犯罪预备行为主要概括为事先调查犯罪

的场所、时机和被害人的行踪,准备实施犯罪的手段、排除实施犯罪的

障碍等行为。

三、论述题(15分)

试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作为客观现象间引起与被引起的

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主观是否认识到为前提。

(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①作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是指法律所要求的已经造成的有形的、

可被具体测量确定的危害结果。

②刑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是指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是正当、合

法的行为而不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那么即使其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

着某种联系,也不能认为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3)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刑法中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人

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4)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所谓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就是说

从发生时间上看,原因必定在先,结果只能在后,二者的时间顺序不能

颠倒。因此,在刑事案件中,只能从危害结果发生以前的危害行为中去

找原因。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具体表现为“一果多

因”或“一因多果”。“一果多因”是指某一危害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

的。“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况。

(6)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

①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是指两种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合

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

②因果关系的偶然联系是指某种行为本身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

的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加入其中,由后来

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这种危害结果。

(7)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

成是主客观诸要件的统一,具备犯罪构成才能够追究刑事责任。解决了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

观基础,但不等于解决了其刑事责任问题。要使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

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行为人还必须具备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即

使具备因果关系,如果行为人缺乏故意或过失,仍不能构成犯罪和使其

负刑事责任。

第三部分行政法学(30分)

一、名词解释(5分)

特别权力关系领域

答:特别权利关系领域是指行政主体基于特别的法律原因,为实现

特殊的行政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对行政相对人具有概括的命令强制权

力,而行政相对人却负有服从义务的行政法律关系范围。在特别权利关

系领域内,具有三个特点:①相对人义务的不确定性;②权利主体可

以以内部规则的形式限制相对人的自由权利,并享有对相对人的惩戒

权;③相对人缺乏法律救济途径。

二、简答题(10分)

简述行政法上的说明理由制度。

答:行政法上的说明理由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对行政相对人

合法权益产生不利影响的行政行为时,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必须向行

政相对人说明其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事实因素、法律依据以及裁量时所考

虑的政策、公益等因素。

(1)行政行为说明理由的内容及其规则

①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理由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理由是指用于支撑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依据和

法律依据。

a.事实依据。事实依据是法律事实依据,即被合法证据所证实了

的客观事实。事实依据对行政机关说明理由产生如下规则:第一,禁止

主观臆断规则。行政机关不得以主观臆断的“法律事实”作为行政行为的

依据,并将这种“法律事实”强加于行政相对人。第二,符合证明逻辑规

则。在遵循证明逻辑规则的条件下,法律事实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事

实的真实性。第三,主要事实依据规则。主要事实依据是指足以影响行

政行为性质或行政机关是否作出、改变和废除行政行为等情况的事实依

据。

b.法律依据。法律依据是指用于支撑行政行为具有合法性的法律

规范。法律依据对行政机关说明理由产生如下规则:第一,全面展示法

律规则;第二,法律冲突择上规则;第三,排除非法律性规范规则。

②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理由。行政行为的正当性理由指用于支撑行政

行为自由裁量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a.筛选事实。筛选事实产生如下规则:第一,排除非法证据规

则;第二,遵循因果联系规则;第三,疑惑事实从无规则。

b.选择法律。选择法律产生如下规则:第一,遵守惯例公理规

则;第二,体现政策形势规则;第三,符合公共利益规则。

(2)不说明或错误说明理由的行政行为效力

①行政机关不说明行政行为的理由有两种情况:

a.法定可以不说明理由的行政行为。

如果法律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

时,都必须向其说明行政行为的理由,那么对行政相对人来说,他可能

获得了公正的对待;但对于行政机关来说,却可能丧失了应有的行政效

率。因此,不少国家的行政程序法都规定了行政机关可以不说明行政行

为理由的若干情况。

b.法定必须说明理由但行政机关没有说明行政行为理由。

第一,主动说明理由的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行为在作出时,行政机

关必须随即说明行政行为的理由。

第二,依请求说明理由的行政行为。这类行政行为在作出时,不需

要说明行政行为的理由,但事后如果行政相对人提出请求,行政机关必

须说明行政行为的理由。

②说明理由错误的行政行为效力

a.行政机关就行政行为所作的说明理由经复议或诉讼审查是错误

的,但在复议或诉讼过程中提出的证据和规范性文件能支持行政行为的

合法性的,不应影响行政行为的效力。但这些证据和规范性文件不能是

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后收集的。

b.行政机关就行政行为所作的说明理由经复议或诉讼审查是错误

的,而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证据和规范性文件也不能支持行政行为的合

法性的,则应当认定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

三、论述题(15分)

试论行政许可设定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中国当前问题进行分析。

答:《行政许可法》确立的行政许可法定的原则有:

(1)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原则

行政许可制度的建立须有法律依据,其运行过程不得违背法律,应

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进行。《行政许可法》确立

了行政许可法定的原则,要求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来设

定和实施行政许可。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的法定性,是行政合法性

原则的具体化。

(2)信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现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原则,它要求

有关行政管理的所有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

都应当公开,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以及个

体利益之间的均衡,实现公平、公正的目的价值。我国《行政许可法》

明确规定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确立了相应的制度。有关行政

许可的事项、条件、标准和程序要求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

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并且,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和结果应当公

开,接受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监督。行政许可的实施必须一视同

仁,特别是对于一般许可来说,必须平等地对待所有许可申请人。

(3)《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便民、高效、优质服务原则

《行政许可法》将便民、高效和优质服务规定为基本原则,并为此

确立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和制度。

①贯彻“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相对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行

政许可法》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精

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

政许可权。

②优质服务,遵守时限,申请处理程序化。由于行政许可不仅直接

影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能否顺利、高效地

实施,表现为较强的期限性,所以,行政许可必须贯彻效率的原则,严

格遵守法律规定的期限。

③灵活多样的申请方式,规范有序的经费制度。《行政许可法》规

定,申请人除了亲自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外,也可以委托代理

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还可以通过信函、电报、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

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

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的,依照其规定。

(4)相对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和寻求救济权的保障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享有陈述权、申

辩权,有权依法要求听证,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其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

偿。

(5)对行政许可相对人信赖保护原则的确立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

关不得随意变更、撤销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只有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

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

生重大变化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

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因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

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6)规范和约束权力,保障法制统一原则

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

部门的管理责权,是新时期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不能不认真

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对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都应该赋予地方和部门

以相应的权力。

(7)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民主制约原则

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监督检查制度以及责任制度。

应当建立健全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从事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第四部分宪法学(25分)

一、简答题(10分)

简述宪法规范的特点。

答:受宪法规范的地位及其内容所决定,宪法规范具有一般法律规

范不具备的特点:

(1)根本性

宪法规范的根本性是指宪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也就

是说,尽管宪法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包括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宪法在具体规范这些方面的内容时,主要涉及的是最根本性的问题。

(2)最高权威性

宪法规范的最高权威性是指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规

范。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母法、基础法,其他法律都必须

以宪法为制定的依据。同时,宪法规范的法律效力最高,其他法律规范

不能与宪法规范相抵触,否则无效。而且在所有行为规范中,宪法规范

是最根本性的行为规范。

(3)原则性

宪法规范的原则性是指宪法规范只规定有关问题的基本原则。

(4)纲领性

宪法规范的纲领性是指宪法规范明确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虽然

宪法规范主要针对宪法主体的现实社会生活,因而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

根本活动准则,但宪法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宪法不仅应该确认统

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和建国方案,而且应该确认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宏观发

展思路.

(5)相对稳定性

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变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

社会的稳定,而且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宪法能否保

持应有的权威和尊严。因此,宪法规范必须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

只是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

一定的历史条件。

二、论述题(15分)

试论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答:(1)合宪性推定原则的概念

合宪性推定原则是在宪法解释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在不同的宪法

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述。它最初源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实践,其

基本的含义是:当判断某一项法律或行为是否违宪时,如没有十分确

实、有效的依据认定其违宪时应尽可能推定其合宪,作出合宪性判断,

以避免违宪判决。

(2)合宪性推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合宪性推定原则是以司法消极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强调制宪者的意

图与权力之间的制约功能。在不同的宪法文化背景下,合宪性推定原则

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不尽相同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学术

主张。具体地讲,合宪性推定原则的理论基础在于:

①宪法规范最高性价值体系

在法治社会中,宪法是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体系,是国家法律秩序

的基础和最高准则。确立宪法规范最高性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宪法

与法律价值的相互关系看,及时“救济”可能被宣布为违宪的法律对于维

护以宪法为基础建立的整个法律体系的稳定将产生重要影响。

②立法权的尊重

在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权的行使过程中对法律或行为进行违宪判断

的实质是对通过法律体现的国民意志的重新判断,应在尽可能尊重民意

的前提下谨慎地作出。合宪性推定原则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及时地解决

政治利益的合宪性基础问题,防止宪法问题的“政治化”,消除人们对宪

法可能产生的怀疑。

③宪政秩序的稳定

在违宪审查活动中,审查机关负有维护宪政秩序统一的义务与责

任,它应尽可能避免因违宪判断可能引起的社会生活的不稳定。

④宪法规范具体化

宪法规范具体化意义不仅在于对法律作出符合基本法的推定,也在

于尽可能尊重法律具体化过程中的立法者权威与意志,使违宪审查权具

有必要的民主基础,维护民主的正当性。

(3)合宪性推定原则的理论构成

①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的事实确定能力,其立法决定

充实的经验为基础。

②根据民主政治的原理,应尊重立法者的决定。

③权力分立原则与司法抑制的价值。

第五部分刑事诉讼法学(25分)

一、简答题(10分)

简述未成年人程序的特别规定。

答: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是由未成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

决定的。因此,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应同成年人的有所区

别。具体如下:

(1)立案程序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立案与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立案是有区别的:

①在进行立案审查时,应该进一步调查其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犯

罪前的生活居住环境以及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性格特征,还要查明有无

教唆犯罪的人。

②制作立案报告,应当着重写明犯罪嫌疑人的确切出生时间、生活

居住环境、心理性格特征、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等有关情况。

(2)侦查程序

①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贯

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②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不得公开披

露涉案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和影像。

③对未成年人的讯问要有别于成年人。

(3)起诉程序

①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涉案未成年人

的名誉,尊重其人格尊严。

②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听取其父母或者其

他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意见。

③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应犯罪嫌疑人家属、被

害人及其家属的要求,告知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的进展情况,并对有

关情况予以说明和解释。

④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

刑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应当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4)审判程序

审判第一审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或者由审判

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但依照法律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除外。

(5)简易程序

决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时,应当通知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辩

护人出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少年法庭应当在宣告

判决以后,对判决有罪的未成年犯罪人进行认罪、悔过自新的教育。

(6)执行程序

我国目前关于未成年犯的执行除了遵循普通刑事案件程序的规定

外,还有一些特殊制度,如犯罪封存记录等。

二、案例分析题(15分)

案情:张某与王某因口角发生扭打,张某将王某打成重伤。检察院

以故意伤害罪向法院提起公诉,被害人王某同时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

讼。问题:

1.如果在审查起诉期间张某和王某达成调解协议并已履行,检察

院提起公诉后王某仍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

答:人民法院应该不予受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侦查、审查起诉期

间,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提出赔偿要求,经公安机关、人民检察

院调解,当事人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并全部履行,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

人、近亲属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有证据证明

调解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除外。在本案中张王二人在审查起诉期间达

成调解协议并已经履行,若无违反自愿、合法原则的情形,人民法院不

予受理。

2.如果一审宣判后,张某对刑事部分不服提出上诉,王某对民事

部分不服提出上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的刑事部分和附带民

事部分认定事实都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应当如何处理?

答: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直接改判。

依据《刑事诉讼法》第225条的规定,原判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

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改判。本案中第二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发现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应当直

接改判。

3.如果一审宣判后,检察院对本案刑事部分提起了抗诉,本案的

附带民事部分没有上诉。第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民事部分有错

误,二审法院对民事部分应如何处理?

答: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民事部分予以纠正。

4.如果一审宣判后,本案的刑事部分既没有上诉也没有抗诉,王

某对本案附带民事部分提起了上诉,在刑事部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情

况下,二审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本案的刑事部分有错误,二审法院应如何

处理?

答: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刑事部分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并

将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与刑事部分一并审理。

5.如果一审宣判后,王某对附带民事部分判决上诉中增加了独立

的诉讼请求,张某在二审中也对民事部分提出了反诉,二审法院应当如

何处理?

答: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

求或者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6.如果在一审程序中,法院审查王某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后,认为不符合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答:法院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7.如果法院受理了附带民事诉讼,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

法解释相关规定,对一审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法院应当如何处

理?

答:(1)调解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经调解达成协议

的,审判人员应当及时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

法律效力。

(2)调解达成协议并当庭执行完毕的,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应记

入笔录,经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盖章即发生法律效力。

(3)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附带民

事诉讼应与刑事诉讼一并审理。

第六部分国际公法学(25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国际海底区域

答:国际海底区域,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又称“区域”,是指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按照公约的规定,“区域”及

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

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应

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

2.咨询管辖权

答:咨询管辖权是国际法院的职权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

定,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以及联合国的

专门机构,以及请求复核行政法庭判决的申请书委员会,均可就其工作

中到的法律问题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咨询意见虽然没有法律拘

束力,但由于国际法院在国际法领域的权威地位,咨询意见对有关争端

的解决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论述题(15分)

论述国际法上的引渡制度。

答:(1)引渡的概念

引渡是指国家把当时在其境内的被别国指控为犯罪或判罪的人,应

有关国家请求,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或处罚。

(2)引渡的主体

引渡的主体通常都是国家,请求引渡的国家可以是犯罪行为发生地

国或受害国,也可以是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国籍国。被请求引渡的国家

是被请求引渡人的所在国家,被请求引渡国家拟将被引渡人实施的犯罪

行为发生在其境内,而对他的犯罪行为有属地管辖权,可依其国内法程

序对该人采取强制措施,并移交给请求国。

(3)引渡的对象

从引渡的罪行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变化的。各国从引渡政治

叛乱者、异教徒(或违反宗教教规者)和逃兵改变为引渡普通刑事犯罪

者。因为各国一般认为普通刑事犯罪是危害人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而

违反军规或违反宗教教规不属于刑法上的犯罪,不同政见者应有自由,

不应受迫害,所以应拒绝引渡这样的人。

(4)引渡的根据

从国际法讲,引渡的根据是国际条约。国家间若无此类条约,就可

拒绝引渡请求,除非请求国承诺遵守相互条件或特殊约定,因为国际法

并未加诸各国普遍的引渡义务。

(5)引渡的条件

国家间进行引渡,通常符合双重归罪条件,即被请求引渡的人所实

施的行为,按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规定都构成犯罪,且具有可罚

性。任何一方法律不认为是犯罪或不具有可罚性,就不构成引渡的理

由。

(6)拒绝引渡的理由

国家拒绝引渡有强制性理由和任择性理由。

(7)引渡的程序和效果

①引渡的程序

引渡程序一般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a.提出引渡请求;b.被请求

国的审查;c.引渡的执行。

②引渡的效果

引渡的效果一般要求请求国在得到被引渡人之后,对其审判或处罚

要遵守特定原则,即对被引渡人的审判或处罚,应只限于请求引渡和准

予引渡所依据的罪行,或者至少限于有关的引渡条约所列举的罪行。

第七部分法律英语(25分)

略。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2法

学综合知识一考研真题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11法

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601法

学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含部分答

案)

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

考试科目:法学综合知识(60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侵权”属于法律概念中的()。

A.主体概念

B.客体概念

C.事实概念

D.内容概念

【答案】C

【解析】法律概念依概念涉及的内容来分,法律概念有:涉人概

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涉人概念是关于人(自然人和团体人)的概

念,涉事概念是关于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概念,涉物概念是有关物品

及其质量、数量和时间、空间等无人格的概念。

2.关于法律关系特征的表述,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事实关系

C.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合法的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是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答案】B

【解析】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说明三

个问题:①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②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

的社会关系本身。③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规范的内

容(行为模式及其后果)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的贯彻。因此法律

关系与社会生活中的事实关系是不同的。

3.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差别是()。

A.法律通过对思想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B.法律通过对信仰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C.法律通过对道德观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D.法律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

会关系。因为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

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就调

整了社会关系。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法与道

德、社会舆论等社会调整手段的重要区别在于,法仅仅调整和约束人的

外在行为,而不调整和约束人的内心思想、情感。

4.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

现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这种法律监督属于

()。

A.审判监督

B.立法监督

C.检察监督

D.行政监督

【答案】A

【解析】审判监督是指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监督的主体可

以由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检察院、新闻媒体等,人民法院体系内还可以

有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监督的形式可以有第

二审人民法院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监督,负责死刑复核的人民法院对下

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以及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下级人民法院的监督等。

5.下列关于法律推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法律推理的目的在于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性理由

B.英美法系中判例法的法律适用是对实质推理方法的运用

C.我国司法实践中运用的法律推理通常是演绎推理

D.辩证推理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解决因法律规定的复杂性而引起的

疑难问题

【答案】B

【解析】形式推理又称分析推理,就是运用形式逻辑进行推理。它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指从特殊到一般的推

理。当法官处理案件时,手边没有合适的法律规则和原则供适用,而刚

巧从一系列早期的判例中可以总结出可适用的规则和原则,那么,他就

按先例处理了本案。这就是归纳推理。英美法系中判例法是属于归纳推

理,属于形式推理的范围。

6.下列关于法律解释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法律解释往往由待处理的案件

所引起

B.法律解释有助于解决法律实施中原则与灵活、一般与具体的矛

C.依据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正式解

释与非正式解释

D.在我国,司法解释是国家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

问题所作的解释

【答案】D

【解析】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法规的过程

中,对如何具体应用法律、法规的问题所做的解释。

7.下列关于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在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法律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地

服务于经济基础,并始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B.在法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中,政治对法律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居

于主导地位

C.法律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政治基础,法律促进国家职能的实

现,并保障和规范国家政权的正常行使

D.生产力是联系法律与生产关系的中介,法律通过调整生产力而

影响生产关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法对生产力的作用常常也要以生产关系为中介。法对生产

力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法维护和保障的生产关系是否容纳生产力

的发展,即生产关系是否具有历史合理性:当生产关系尚能容纳生产力

的发展时,法维护和保障这种生产关系的结果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反之,则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8.强调法的理性和价值倾向,主张从“应该怎样”的角度定义法的

概念的是()。

A.分析主义法学家

B.法律实证主义学者

C.自然法学家

D.法社会学家

【答案】C

【解析】“自然法”按照西方学者的理解,自然法观念的起源,可以

归结为人类心灵固有的活动,它促使人类心灵形成一种永恒不变的正义

观念。这种正义被认为是更高的或终极的法,其来自宇宙之本性,或者

出自上帝之意志,或者源于人类之理性。其主张“应然法”,就是“应该

是怎么样的法”,即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而应达到某种理想或理念状态的

法,它有时又被称为“理想法”或“理念法”。

9.法律之所以有预测作用,除了法律的规范性因素外,还因为法

律具有()。

A.确定性

B.程序性

C.公正性

D.专门性

【答案】A

【解析】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到

人们相互问将如何行为,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

的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法的预测作用来源

于其确定性。

10.下列关于法律责任与法律后果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法律责任的设定都是正义的

B.承担法律责任意味着接受法律的制裁

C.法律后果都表现为法律制裁

D.每个法律条文都有法律责任的规定

【答案】B

【解析】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

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

性义务。法律责任就是直接由违法行为所引起的不利法律后果。

11.根据司法原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司法活动主要特点的是

()。

A.中立性

B.被动性

C.裁决的终局性

D.司法权的可转授性

【答案】D

【解析】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运用法律处

理案件的专门活动,也就是以国家名义行使司法权的活动。这项权力只

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行使,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

个人都不能行使此项权力。因此,司法权是一种专有权,具有专属性。

12.根据我国宪法和198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

的决议》,下列法律解释中属于有权解释的是()。

A.国务院对全国的地方性法规作出的解释

B.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对法律的解释

C.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条文本身作出补充性规定的解释

D.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作出的解释

【答案】D

【解析】检察解释,即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属于检察工作中的如何具

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做的解释。《关于加强法律解释的工作规定》第2

条规定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由最高人民

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如

果有原则性的分歧,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或决定。

13.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监狱服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3年,3年期满后享有政治权

B.甲在监狱服刑期间被剥夺政治权利,出狱后还需剥夺政治权利3

C.甲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最后3年被剥夺政治权利

D.甲在监狱服刑期间不被剥夺政治权利,出狱后开始执行剥夺政

治权利3年

【答案】B

【解析】《刑法》第58条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

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

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14.关于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

B.行为人挪走公款后未使用该公款的,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未遂

C.挪用公款以后,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挪用公款罪从重处

D.挪用救灾、救济物资数量较大,归个人使用的,不构成挪用公

款罪

【答案】A

【解析】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2年4月28日专门就“挪用公款归个人

使用”问题颁布了立法解释,即《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

第一款的解释》。这个解释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挪用公

款‘归个人使用’:①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②以

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③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

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

15.在走私普通货物犯罪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应当()。

A.以妨害公务罪定罪处罚

B.以武装掩护走私罪定罪处罚

C.以走私普通货物罪定罪处罚

D.以走私普通货物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57条规定:“武装掩护走私的,依照本法第151

条第1款、第4款的规定从重处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

私罪和本法第277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

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在走私普通货物犯罪过程中,以暴

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罪与妨害公务罪数罪并

罚。

16.按照刑法规定,以下情形中,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

A.抢劫致被害人死亡的

B.拐卖妇女造成被害人死亡的

C.刑讯逼供致被害人死亡的

D.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使被害人死亡的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

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40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

从重处罚。”因此,刑讯逼供致被害人死亡的,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

处罚。

17.保险受益人甲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乙,造成乙死亡,骗取了20万

元保险金。对甲应当()。

A.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B.以保险诈骗罪定罪处罚

C.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数罪并罚

D.以保险诈骗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罚

【答案】C

【解析】依照《刑法》第198条第2款规定,实施保险诈骗活动,故

意以纵火、杀人、伤害、传播传染病、虐待、遗弃等行为方式制造财产

损失、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的结果,骗取保险金的,按数罪并罚

处罚。

18.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习游泳,

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

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高呼救命,甲却不予援救;此时,

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也不愿跳

入河中救人。最后乙被淹死。

在本案中,甲和乙的行为()。

A.构成共同犯罪

B.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C.均不构成犯罪

D.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答案】D

【解析】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即作为义务,是

不作为成立的前提条件。作为义务的根据包括以下几种:①法律明文规

定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④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

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

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若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就是以不作为的形

式实施的危害行为。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习游泳即为先行行为引起的义

务。

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