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1信息性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点突破三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链接教材】毛泽东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虽然只有一段,但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组织文章。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纲,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紧承第一部分的社会实践,讲两个飞跃。先论述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不能确定,因此要进入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即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证明是否正确。第三部分点明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的意义。考向分析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涉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及文章结构脉络等考查内容。考向(一)论点的考查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明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表示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1.论点的类型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2.论点的筛选筛选文本论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根据位置找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2)分析论题找中心论点。论述类文本总是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读这样的议论文,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理清层次,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这就抓住了中心论点。(3)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由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这种方法在阅读节选的文本时至关重要。3.论点的考查(1)选择题型选择题型对论点的考查,重在将选项中的论点与文本中论点进行比对。》典例1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原文信息:(2020·全国Ⅱ卷)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上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非是少数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轴画可能在它的流传和收藏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形态上的重大变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盖上图章,写下题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这类操作全面系统化之后,即使是形态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选项设置:文章第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答案】×根据第二段“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已经不再具备这种原始状态,并非“原物”,这没问题;但文章第二、三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中,《早春图》只是作为一个例子出现,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是为了证明美术品“历史物质性”转换的问题。(2)原文信息:(2020·全国卷Ⅱ)见典例1(1)。选项设置:文章末尾一段举例阐明,一些外表没有发生变化的艺术品所经历的转化,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答案】√文章末尾一段列举了“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等例,阐明了“那些表面上并没有被改换面貌的艺术品,因为环境、组合和观看方式的变化,也会成为再造的历史实体”,而这些也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关注的课题。(2)简答题型》典例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摘编自《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上面这则材料针对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我的分析】题干要求概括论点,分析角度是“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1)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____________(“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2)从关键语句中归纳出观点____________(如:我们对人工智能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要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艺术创作水平。)【答案】示例:文艺工作者对人工智能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要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提高艺术创作水平。考向(二)论据的考查1.论据的类型(1)依据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理论论据(事理论据、道理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2)依据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论据还可分为正面论据和反面论据。正面论据指在文章中起证明论点作用的论据,反面论据指在文章中起反驳论点作用的论据。2.论据的分析对论据的分析,应关注以下方面:(1)在文段中画出观点性的语句及支撑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这是较为基础的步骤。(2)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材料,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作为被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3)仔细辨析论据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文本中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3.论据的考查(1)选择题型(比对类)》典例3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原文信息:(第一段)兴象是唐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与批评时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说的提出,标志着古典诗歌艺术的成熟。盛唐诗歌批评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多次提到“兴象”这一范畴,他批评齐梁诗风时说:“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可见在盛唐诗人看来,齐梁绮靡的诗风,是缺少兴象的。由此也可见,兴象之美,是唐诗经典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殷璠在对诗人、诗作进行具体的批评时,也常用“兴象”这个范畴。如其评陶翰云:“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又如其评孟浩然云:“浩然诗,文彩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第二段)兴象之兴,也是源出“六义”中的“比兴”之兴。由“兴”字派生的诗学范畴有不少,如兴寄、兴趣、兴属、兴味等,其用意都在于揭示诗歌艺术的某种特征。兴象则重在象,是兴与物象的结合。齐梁诗歌多咏物之作、山水之词,应该说是具备物象的,但重在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缺少兴寄的精神,所以说它缺乏兴象。可见,兴象是与形似写物、属词比事相对的。(第三段)在另一方面,兴象也是与直叙相对而言,是指那种融寄着丰富的美感效果的写景咏物之词。大凡诗之赋咏事物,常有两类,一为叙述,一为造境,前者为赋事,后者则为兴象。试以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例:“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写景咏物之语,也即兴象之语。选项设置:文章多次引用唐代诗歌批评家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答案】√文章在第一段中多次引用唐代诗歌批评家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话,殷璠是唐代诗歌批评家,引用他的话自然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2)原文信息:见典例3(1)。选项设置:文章以杜审言的诗歌为例,有力地阐述了叙述与造境即叙事之语与兴象之语的区别。【答案】√文章阐述了叙述与造境的区别,第三段以杜审言的诗歌为例,指出首尾两联都是叙事之语,中间两联则为兴象之语,这样就有力地阐述了叙述与造境即叙事之语与兴象之语的区别。(2)选择题型(推断类)》典例4(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D)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我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最能支持”观点的论据,首先明确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即“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然后逐项分析能否支持此观点,推断最佳选项。____________(A项,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选项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二者虽谈的是诗画不同质,但与莱辛的观点“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的分析角度不一致,不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B项,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选项是谈诗画同质相通之处,不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C项,意思是诗画能圆满结合。选项是谈诗画相通之处,不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D项,“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是写图画摄取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过程。选项与莱辛的观点“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角度一致,能够支持莱辛“诗画异质”的观点。)(3)简答题型》典例5根据材料,下面选项中不能作为“文化濡化”论据的是哪一项?请说明理由。文化的交融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A.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B.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D.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我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不能作为”文化濡化的论据。根据材料,“文化濡化”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二是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应据此进行分析推断。____________(A、B、D三项,都有从其他文化撷取文化要件的做法,都可作为“文化濡化”的论据;C项,不能作为论据,梅兰芳展示的中国京剧艺术只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并没有被外国文化学习吸收,梅兰芳也没有从那里撷取文化要件。)【答案】示例:C项不能作为论据。梅兰芳展示的中国京剧艺术只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并没有被外国文化学习吸收,梅兰芳也没有从那里撷取文化要件。考向(三)论证方法的考查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1.论证方法的类型(1)举例论证特点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使说理有事实依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权威性(2)引用论证特点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科学原理、公式定理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证明论点作用使论证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可信度(3)比喻论证特点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4)对比论证特点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5)类比论证特点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作用通过对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或事例)的类比,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6)因果论证特点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作用使文章逻辑性、思辨性强(7)归谬法特点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作用这种论证方法常和辛辣、犀利的语言相配合,产生辛辣、有力而富有幽默感的表达效果2.论证方法的考查(1)选择题型》典例6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原文信息:(2023·全国乙卷)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选项设置: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答案】√文章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比作文学研究的两条腿,以“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形象地论证了两者的相互关系。(2)原文信息:(2021·全国甲卷)(第一段)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第三段)《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第四段)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选项设置: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答案】√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在第一段中进行了整体概括,而在三、四段中则是具体举例。(2)简答题型》典例7(2021·考试中心命制八省适应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陷,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材料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我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使用的论证手法,答题区间为“哪些”,表明论证手法在三个左右,应回归文本进行分析。(1)分析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作对比,指出二者的不同。)(2)分析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如“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人类智能中一些“大智若愚”的现象。再如,“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答案】示例: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考向(四)论证结构的考查论述文的基本结构一般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引论就是开头,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选用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结构类型一:立论结构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就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高考所选的论述类阅读文本多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1.立论结构的类型一般来说,大多数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或并列,或层进,或对比,或总分的结构模式。形式具体说明并列式文本展开的各层次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是并列表述的,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的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2.立论结构的考查(1)选择题型》典例8判断选项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原文信息:(2020·全国Ⅰ卷,改编)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仅摘录关键句,下同)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③“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④“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⑤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选项设置: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答案】√文章在论证结构上,第①段由“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引出了“家庭伦理”的论题;第②段提出了“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的观点;第③④段由“‘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到“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并谈“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呈现纵向深入关系;第⑤段补充了现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以及“孝”的内涵的变化。(2)原文信息:(2023·全国甲卷,改编)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如四川的三星堆——金沙文化、江西的吴城文化、两周时期的曾国与中山国历史,等等。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选项设置: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答案】√文章开宗明义,指出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然后从考古发现、重构上古史体系等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2)简答题型》典例9(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来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有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任,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我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应首先明确文章内容,然后进行论证结构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这篇文章共有五段,第1段指出制定和遵守网络空间相应的规则的必要性。第2段提出中心观点,指出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的重要性。第3段阐述“五不”底线要求,明确“不能做什么”。第4、5段对基准意识的四种具体体现“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契约意识”进行阐述,明确“能做什么”。)(2)分析材料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整体看,文本采取了总分式论证结构。)【答案】示例:①文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②先指出制定和遵守网络规则的必要性以及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的重要性,③然后分别从“五不”底线要求和基准意识的四种具体表现进行阐述。结构类型二:驳论结构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论证方式。驳论一般运用破(驳)立结合的结构形式:或先破(驳)后立,或先立后破(驳),或边立边破(驳)。“破(驳)”就是分析、评论或驳斥,指出其不足或错误之处。“立”就是确立自己的论点。“破(驳)”是为了“立”,在“破(驳)”与“立”之间,过渡要自然,衔接要紧密,以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先破(驳)后立,是写时评文的常用方式,指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典例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原文信息:①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②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③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④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糜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⑤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上面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我的分析】题干要求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特点,材料共五个段落,应首先明确文章内容,然后进行论证结构分析。(1)分析前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及结构________(第①段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第②③段将科幻小说与一般小说进行比较,阐述了若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就显得过于粗陋的观点,并从题材方面谈科幻小说文学性欠缺的客观因素,从而回答了设问提出的问题。这三段从论证角度看,属于立。)(2)分析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及结构________(第④段对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指出对科幻小说的认识应有变革意识。第⑤段指出,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字里行间包含着对文学性固化的批评态度。这两段从论证角度看,属于驳。)【答案】示例:①以设问开篇,引发关注;②采用辩驳的论证结构,先立再驳。重点突破如何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分析论证特点,主要分析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手法两个方面,但有些题目也从论证语言、论点和论据等方面设置答案。1.从论证结构角度分析(1)整体结构①基本结构: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展开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总分总结构。②驳论结构:提出错误观点,批驳错误观点,提出正确观点。(2)局部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对照式结构等,也有可能是多种结构相结合。2.从论证方法运用分析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