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市级名校中考化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市级名校中考化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市级名校中考化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市级名校中考化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市级名校中考化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市级名校中考化学最后冲刺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向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下列图形中变化关系正确的是()A. B.C. D.2.下图是构成气体物质微粒的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 B. C. D.3.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珍珠B.冰水C.酱油D.空气4.珍受生命,关注生活。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A.油锅起火时用锅盖盖灭B.冬季吃炭火锅时打开门窗C.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用来保鲜D.适量补充维生素C能预防坏血病5.3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1.8g水。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无法计算出该物质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2:1D.3g该物质含碳元素的质量为4.4g×6.暖宝宝中的发热剂可以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体积约为5mL的发热剂放入针筒中(反应前后发热剂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控制活塞停留在“100”刻度处(如图一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充分反应后活塞最终停留在“80”刻度处,如图二所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发热剂与氧气反应不产生气体B.反应放热对实验结果无影响C.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0%D.实验中应不断转动针筒,使发热剂充分反应7.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A.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H2O分子中存在H2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水分子间存在间隙C.NaCl溶液能导电----------浴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CI-D.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溶液中阴离子全部都是OH-8.人体健康离不开化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碳、氢、氮、钠、铁是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B.氨基酸在人体内和酶反应可以转化为尿素,水,二氧化碳,同时为人体提供能量C.维生素有20多种,多数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其中纤维素对人体的消化有特殊作用D.农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饮水,食物等9.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别加入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B.向含有NaOH和BaCl2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C.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D.向pH=3的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10.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应对应实验操作的是A.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不断加入生石灰B.向等质量的锌、铁中滴加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C.向一定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1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葡萄酿酒 B.纸张燃烧 C.汽油挥发 D.植物呼吸12.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块熔化 B.蜡烛燃烧 C.黄金铸币 D.海水晒盐13.氢元素的符号是A.He B.H C.H2 D.2H14.下列归纳中,错误的是A.铜、石墨、石灰水都具有导电性B.H2、O2、CO2都能用排水法收集C.C、S、P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气体D.Al、Zn、Fe都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1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燃烧 B.盐酸挥发 C.试管破碎 D.蔗糖溶解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铝、铁、铜都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铝、铁、铜都是由___构成的.铝比铁、铜的活动性都强但在生活却最不容易生锈,是因为___.若只用一种溶液就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该溶液中的溶质是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装置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_________,Y_________在实验室中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小海同学在B装置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①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②实验中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小涛同学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将制取装置B换为上图中的装置_________;二是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50g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g。18.(8分)某学习小组对课本中“食盐常用于制氯气、烧碱”的内容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制的实验装置(主体部分如下图所示)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氧化钠的实验。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从K处导出部分的溶液作为待测液进行如下探究。老师提示:I.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II.忽略其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以下实验的影响。探究活动一:检验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同学们选用某种酸碱指示剂对待测液进行检验,请你将实验报告填写完整。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待测液呈碱性,表明含有氢氧化钠探究活动二:测定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用酸碱中和法测定:甲组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待测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用带有刻度的滴管逐滴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边加边振荡,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02.04.06.08.09.8烧杯中溶液的pH13.012.912.812.612.37.0(2)写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共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用沉淀法测定:乙组同学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滴加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后,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静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步骤③过滤出的沉淀物是________________。利用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甲组同学称取100g的待测液于烧杯中,向其中边入氯化镁溶液,测得加入氯化镁溶液质量和产生沉淀质量的数据如下:加入氯化镁溶液的质量/g050100150200250沉淀的质量/g02.95.8m11.611.6①表中m=_____②则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有计算过程)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铁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金属,以下为某同学所做的与铁相关的两个实验。图1是他设计的为验证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与氢的相对位置的实验。(所用金属已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稀盐酸体积、浓度均相同)。图2是他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图。(1)关于上述图1中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A甲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黄色B乙试管中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大C实验室不用丙中原理制取H2,因为产生H2的中含有的HCl气体不纯D为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补充的实验是铜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2)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3)用图2所示装置模拟工业炼铁,关于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A实验过程中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空气,防止加热时爆炸B反应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的现象为红棕色粉末变黑C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多功能瓶,其作用仅为吸收二氧化碳D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CO直至装置冷却,可防止氧气进入将铁再次氧化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B【解析】试题分析: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有一定的质量分数,加入氯化钠固体,边加边搅拌,则溶液将逐渐变成饱和溶液,饱和以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不再增加。选B。考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点评:向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溶质,溶液将变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2、C【解析】

A、图A中存在三种分子,即由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图B中存在四种不同分子,是由四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图C中只存在一种分子,该分子是由不同原子构成,是纯净物中化合物,符合题意;D、图D中存在三种分子,是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的分子。3、B【解析】

A、珍珠是由碳酸钙、碳酸镁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冰水是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C、酱油是由水、氯化钠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叫做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4、C【解析】

A、油锅起火时,要盖上锅盖,使油与空气或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目的。A正确;B、木炭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关严门窗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B正确;C、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C错误;D、补充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D正确。故选C。5、D【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消耗氧气的质量为:4.4g+1.8g-3g=3.2g,此选项错误;B.根据元素质量守恒,若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加上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小于3g,则此物质中含有氧元素,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2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8g×=0.2g,1.2g+0.2g<3g,因此该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此选项错误;C.原子个数比=元素的质量除以相对原子质量,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1:2,此选项错误;D.根据元素质量守恒,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此选项正确。故选D。6、C【解析】

A、活塞开始停留在“100”刻度处,充分反应后活塞最终停留在“80”刻度处,说明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压强变小,发热剂与氧气反应不产生气体,故A正确;B、反应放热,读数是冷却后,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故B正确;C、体积约为5mL的发热剂放入针筒中,反应前空气体积为95mL,消耗的氧气体积为20mL,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C不正确;D、实验中应不断转动针筒,使发热剂与空气充分接触,充分反应,故D正确。故选C。7、C【解析】

A、H2O在通电条件下产生H2,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故选项错误;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错误;C、NaCl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Cl-,故选项正确;D、碳酸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碳酸钠溶液中有阴离子氢氧根离子,阴离子还有碳酸根离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8、D【解析】

A、铁是微量元素,故A不正确;B、氨基酸在人体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和氧气反应可以转化为尿素,水,二氧化碳,同时为人体提供能量,故B不正确;C、维生素有20多种,它们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作用,多数不能在人体内合成,纤维素不是维生素,故C不正确;D、农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呼吸,饮水,食物等,故D正确。故选D。9、C【解析】

A、等质量、不同形状的石灰石中分別加入足量相同的稀盐酸中时,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粉末状的石灰石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所以反应速率快,故正确;B、向含有NaOH和BaCl2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氯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沉淀,当氯化钡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沉淀,故正确;C、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还能再溶解KNO3固体,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故C错误;D、向pH=3的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溶液的pH不断增加,当恰好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故正确。故选C。10、B【解析】

A、由于氧化钙会与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剂水反应,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溶质的质量会减少,选项错误;B、等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稀盐酸反应,铁产生的氢气更多,选项正确;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的是铁和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逐渐的减少且不会减少到0,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错误;D、稀硫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随即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因此图像的起点应该是0,选项错误;故选B。11、C【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详解】A、葡萄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纸张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汽油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12、B【解析】

A、冰块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C、黄金铸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3、B【解析】

氢元素的符号是H。故选B。14、C【解析】

A、铜、石墨、石灰水都能够导电,具有导电性,选项A不符合题意;B、H2难溶于水,O2不易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一般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在水上加一层油膜,避免一部分CO2溶于水,H2、O2、CO2都能用排水法收集,选项B不符合题意;C、P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选C项符合题意;D、Al、Zn、Fe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生成氢气,发生置换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A【解析】

A、酒精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B、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试管破碎,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蔗糖溶解,形成蔗糖溶液,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原子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在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FeSO4或FeCl2或Fe(NO3)2【解析】

只用一种溶液就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则可以使用的盐溶液是亚铁盐溶液,因为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详解】(1)铝、铁、铜都是金属元素,均由原子构成的。(2)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在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氧气和内部的铝继续反应,起到了保护的作用。(3)只用一种溶液就可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则可以使用的盐溶液是亚铁盐溶液,可以是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或硝酸亚铁溶液,故填:FeSO4或FeCl2或Fe(NO3)2。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分液漏斗集气瓶或aC25【解析】

(1)分液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3)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短管进入;②将制取的装置由B换为图中的C装置,因为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有关的计算要正确,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详解】(1)分液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分液漏斗;集气瓶;(2)在实验室中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药品可以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和;(3)①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氧气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②一是将制取的装置由B换为图中的C装置,因为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50g×15%=(50g+x)×10%,x=25g;故答案为①a;②C;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溶液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18、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NaOH+HCl=NaCl+H2O9.8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氯化镁已经过量氢氧化镁偏大11.6偏大【解析】

(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向待测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3)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由表中数据可知,此时共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9.8mL。(4)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足量,其目的是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如果氯化镁溶液足量,则溶液中有氯化镁,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氯化镁已经过量。(5)步骤③中的氢氧根离子与氯化镁中的镁离子会产生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过滤出的沉淀物是氢氧化镁。(6)利用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氢氧化镁沉淀上会附着其它杂质,测得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会较理论值偏大,导致所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偏大。(7)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加入50g氯化镁溶液,可生成2.9g氢氧化镁沉淀,如果氢氧化钠溶液足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