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主题增分专练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主题增分专练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主题增分专练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主题增分专练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主题增分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小说主题增分专练考点:1.梁晓声《双琴祭》2.石兵《捞月亮的母亲(节选)》3.安布罗斯·毕尔斯《空中骑士》4.莫言《放鸭》5.许辉《洗碑》【考点研究】一、探究小说主题的方法(一)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二)挖掘主题的角度1.从作者背景看;2.从人物特征看;3.从情节发展看;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5.从整体倾向看。(三)概括主题常用语1.歌颂、赞扬、弘扬什么。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5.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常见设问模式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改成××,好不好,为什么?××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5.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三、解题突破点1.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2.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3.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4.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剖析主题。5.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6.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刻画了……暗示了……抒发了(呼吁)……【考题对接】一、梁晓声《双琴祭》双琴祭梁晓声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⑪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⑫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⑬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⑭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的小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⑮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⑯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⑰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选自《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一、梁晓声《双琴祭》【答案】1.AD【解析】A选项有误,应是不把琴卖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D选项第10、11段并未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2.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3.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二、石兵《捞月亮的母亲(节选)》捞月亮的母亲石兵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在那座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或许是怕打扰我,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到汗颜,是他们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B.“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眼疾,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羞愧,原因是他们帮助了“我”,却反过来感谢“我”。C.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通过肖像、语言等描写小男孩。D.“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的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母子。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标题“捞月亮的母亲”意蕴丰富,请理解分析。(6分)

二、石兵《捞月亮的母亲(节选)》【答案】1.文中的“我”因为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直到碰到上山打水捞月亮的母子,发生在这对母子身上的故事唤醒了“我”的迷途之心,使“我”明白了这样做会给亲人带来伤害,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东西值得珍惜。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遭遇失败或挫折,也许有些人会一蹶不振,会选择自暴自弃,但如果转念想想,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人在关心我们,也许就会释然。因此说,任何的打击或失利,都不能成为我们妥协的借口,因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我们的人生会更精彩。【解析】回答本题应抓住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语句。从文末“我”“泪流满面”“羞愧”“(捞起)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这些内容来看,小说要告诉读者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进一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即可。2.D【解析】D项,“跌宕起伏”程度过重,可以说“曲折”。3.①吃苦耐劳。她为了给儿子治病,白天帮人纺丝线,晚上还要照管田地。②不怨天尤人。同样的贫穷使她得不到其他乡邻的帮助,她说起这些很平静,认为别人帮她够多的了。③善良淳朴。她看到“我”这个不速之客并没有不安和恐惧,并且因为山上很凉,而叫“我”到她家休息。④温柔、有耐心。她乡音绵柔不泼辣,并且对儿子非常有耐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应首先从描写角度去概括,本文主要是从外貌、动作、语言来描写母亲的;再就是从情节角度去概括;然后再结合作品背景或环境描写,以及他人评价(本文中即“我”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本。4.①表面指母亲为儿子捞月亮;②实质上指母亲给有眼疾的孩子以安慰和希望;③还指孩子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每点2分)三、安布罗斯·毕尔斯《空中骑士》空中骑士(美国)安布罗斯·毕尔斯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名叫卡特·德路斯,弗吉尼亚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家离开他现在躺着的地方不过几英里路远。一天,他安静而严肃地说:“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父亲抬起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答道:“请便,先生。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弗吉尼亚没有你这个叛徒照样能打败北方佬。如果我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未,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是非。”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忠诚和大胆,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和长官的赏识。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入睡了。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一一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他那灰色的服装与飘渺的景物和谐一致,骑士的右手满把握着枪,使它固定不动。马的侧面带有浮雕似的鲜明棱角,在天空的背景上投下黑色的剪影。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刹那问,德路斯产生了一种奇异的、若明若暗的感觉,他仿佛是一觉睡到了战争的结束,仰望着一宗高贵的艺术品。这种感觉立刻被人和马的轻微动作所驱散,他这时已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严重。他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偏偏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着这个隐蔽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聋拉下来。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扳机。他没有俘获敌人的希望,开枪警告只会使敌人带着致命的消息奔回营地。但是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去。但是这一次他瞄准的是马。他的记忆中萦回着父亲临别前的话:“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现在他十分镇静,咬紧牙关但又不太僵硬;他的神经像睡梦中的婴儿一样安详,浑身肌肉不打一下哆嗦,呼吸均匀而缓慢,精神对肉体传话:“安静,别慌张。”他开了枪。一个男人骑在马上,腾空而起向山谷飞去……骑手端坐马上,挺拔、威武。他手握缰绳,以减缓军马下冲的速度。他的头发如翎子一般飘然而起。军马飘扬的鬃毛遮住了他的双手。马的身躯平稳,像是在平地飞奔一般。然而,刹那间,马儿四蹄腾空,冲了下去。不,是飞翔而下!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甸甸行进,爬到他身边。“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是我。”“对着什么?”“一匹马。它刚才就立在那边岩石上,离这儿很有点路呢。你瞧,那匹马现在不见了,它掉下了悬崖。”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军士没有听懂。“听着,德路斯,别把事情搞得神神秘秘的。我命令你报告。马背上有人吗?’’“有。”“谁?”“我父亲。”(选自《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选》,有删节)1.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试作说明。

2.分析父亲如下的话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归纳。

4.作品主要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作分析。

三、安布罗斯·毕尔斯《空中骑士》【答案】1.示例一:父亲身为敌军的侦探,对于作为儿子的德路斯来说,身处两难之中,既要为战争负责,又要保护亲人,最终国家责任战胜亲情,亲手杀死了父亲。小说通过儿子杀死父亲的故事,传达了忠孝难以两全的古老话题,肯定了大义灭亲的行为。示例二:父亲虽是敌军侦探,但却是自己挚爱、尊敬和崇拜的对象,在情感和正义的矛盾冲突中,德路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正义战胜情感,亲手击杀父亲的马,致使父亲坠崖身亡。小说通过儿子杀死父亲的故事,歌颂了杀父取义的高风亮节,赞扬了为正义、自由和国家统一而战的崇高精神。示例三:儿子遵循父亲的教导,完成了自以为职责该做的事,从面达到了人格境界的升华;父亲为儿子的提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时也在生命消逝的悲壮中获得了永生,小说通过人世间最残酷的情节,传达一种价值观: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原则永远是第一的。2.弗吉尼亚没有你这个叛徒照样能打败北方佬。如果我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未,再继续讨论这个问题的是非。3.有坚定的信念,恪守做人的原则;有平等思想,尊重儿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虽然不赞同儿子的立场,但不忘长者的责任,赠儿子做人的原则;作为军人,从容、英武。4.主要是运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首先为父亲的出现制造一个背景,湛蓝的天空,陡峭的绝壁,让父亲这一空中骑士出现在这绝壁之上,再让儿子通过瞄准孔中再现父亲从容、英武的形象。如诗如画的侧面描写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挚爱、尊敬和崇拜,也表达作者对这种人格美的赞叹。四、莫言《放鸭》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多,水草茂。青草湖边的人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很有名气。早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沿湖十八村,村村都有人在湖上放鸭。有老汉,有姑娘,大家经常在湖上碰面,混得很熟。春天,湖边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放鸭人开始赶鸭子下湖了。湖水绿得像翡翠,水面上露出了荷叶尖尖的角,成双成对的青蛙呱呱叫着,真是满湖春色。老壮一下湖就想和对面王庄的放鸭人老王头见见面,一连好几天也没碰上。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答道,“你呢?”“湖西王庄。”“老王呢?”“老了,退休了。”姑娘抬起竹篙,用力一撑,小船转向,鸭群拐了个弯儿。“再见,大伯!”他们就这样认识了。有一天,老壮又和姑娘碰了面。姑娘郑重其事地问:“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老壮愣了一下,反问道:“有,问他干啥?”姑娘的脸红了,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这户人家怎么样?”姑娘问。“难说。”“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转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的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共了产”,甭提有多心疼了。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个鸭屁股啊!那时,村子里主事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主任,“共产”来的鸭子,被他和他的造反派战友们当夜宵吃得没剩几只了。老壮本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老实人,一生气就办了荒唐事。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结果被巡夜的民兵当场抓住了。主任没打他,也没骂他,只是把两只鸭子拴在一起,挂在他的脖子上,在湖东八个村里游乡。主任带队,一个民兵敲着铜锣,两个民兵端着大枪,招来了成群结队的人,像看耍猴的一样。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他对她起了反感,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转眼春去夏来,湖上换了一番景色。荷田里荷花开了,湖里整日荡漾着清幽的香气。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人被浇成一只落汤鸡。暴雨过后,天空格外明净,湖上水草绿得发蓝,荷叶、苇叶上,都挂着珍珠一样的水珠儿。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被暴风雨冲散的鸭子。却不知道是谁家的鸭。“好鸭!”老壮不由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他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那位放鸭姑娘。“大伯,你看到十几只鸭子没?昨天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急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呢!”“姑娘,你可是问巧了!”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白鸭归了群。“大伯,咱们放鸭这么久了,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苇林他爹,”李老壮把胡子翘起来,好像和姑娘斗气似的说,“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一片芦苇挡住了姑娘和她的鸭群。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是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1.莫言的这篇小小说很好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插叙李老壮“偷”鸭游乡这一情节,是为了解释放鸭姑娘的疑问,引出后文主动还鸭等情节的情绪背景,更好地刻画李老壮的形象。

B.文中写那个好吃懒做、假公济私的主任,是为了在对比中烘托李老壮的形象,表现青草湖农民在特殊时期的痛苦挣扎和当时农村的矛盾对立。

C.在新时代李老壮看到被暴雨冲散的美丽肥大的鸭子后,立即把它们赶到自己的鸭群,说明他偷东西已习惯成自然,不由自主。

D.“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一句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的老人是苇林爹后,不知所措慌忙掩饰的心理。

E.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老一少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3.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4.小说第一段对青草湖及湖边人家生活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莫言笔下的青草湖就像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湖水绿得像翡翠”“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春天里,湖边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儿,桃花盛开,杏花怒放,湖里长出了鲜嫩的水草”……这样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四、莫言《放鸭》【答案】1.(1)创作背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李老壮们不仅可以养鸭,而且成为了养鸭专业户;农技站的技术员(李苇林),还可以从北京引进良种鸭。(2分)

(2)创作意图:展现农村劳动人民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他们曾经经受过打击,甚至迫害,但他们善良顽强的品质仍在。(2分)讴歌美好的时代和崭新的生活.李苇林作为技术员引进良种鸭,李老壮也想要,表明新技术已深入人心;年轻人的自由恋爱,可看出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2分)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问题,呈现走过的弯路以警醒世人。(2分)【解析】从文中“早些年”、“这几年政策好了”等可知故事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结合文中插叙的李老壮游街的情节,以及姑娘与李老壮之子李苇林自由恋爱的情节,可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赞美农村的新生活,同时也是以曾经走过的弯路来警醒世人。2.BC【解析】B项,对其作用分析过度。C项,李老壮没有据为己有的意思,“说明他偷东西已习惯成自然,不由自主”错误。D项,此处主要是“不知所措慌忙掩饰的心理”。3.①描绘了雨后青草湖清新、明净的自然美景。②以明净、清新之景烘托李老壮美好的心灵世界,给人以美的感受。③为后文人物关系的转机做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①对青草湖的环境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故事的背景。②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开展做铺垫。5.首先,环境描写渲染了轻松愉悦的气氛,也让文章有意境美(1分);其次,用优美的环境烘托人性的美(1分);第三,从大处反映政策好了,人民生活好了(1分);第四,环境的美衬托了人物心情的愉悦(1分)。五、许辉《洗碑》洗碑许辉①罗永才被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zàn)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唯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注释】洗碑:刻碑。1.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