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命题学校:重庆市铜梁中学命题人:王伟凡田自军审题人:谭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诗歌则不然。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的意义呢?不是的。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真正伟大的诗篇,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涵括广泛的普遍性,也就是说在诗人唱出的具体的特定的歌声中,包含着超越诗人个人的,具有那一时代特色的,反映出民族性的人民的心声。为什么主体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抒情主体是一个单个的人,但同时也是处于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人类共同性中某些特征的体现者。普希金说过:“我的永远正直的声音,是俄罗斯人民的回声。”对诗人来说,自我与时代、与人民是一致的,因为诗人本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人民的一员。伟大的诗人往往有一种涵盖一切的气魄:我是人民!人民是我!因此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就要自觉地把自我与人民、与时代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胸膛中流着民族的热血,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这样,他的诗越是个性的,就越有普遍的价值。(摘编自吴思敬《中国新诗理论的现代品格》)材料二:当前,中国新诗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称为诗人的人越来越多,写诗似乎也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随意。诗坛内热热闹闹,诗坛外冷冷清清,广大读者对新诗已由不满、失望到弃之而去。从诗的内容方面来讲,当代的诗存在着反崇高、反共性、反意义等现象,而代之以虚拟、玩世、丑陋、庸俗等。境界是诗歌的灵魂,也是价值的最终所在,它并不浮出诗歌的表层,但却以它那不可触摸的光辉照亮全诗,没有境界的诗如珠玉失去光泽。现在有些诗不但缺乏境界,甚至以庸俗、低劣、丑恶入诗。伪道德、假崇高自然应该遭到批评,但若因此舍弃以“真善美”作为生命价值的导航,那实在是一种本质性的误导。在全球化的今天,即使发生在遥远的天涯海角的变故,也会对全球、全人类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信息时代人们的命运比以往任何历史时代都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敏感的诗人不会像一只工蚁只忙碌着经营自己的巢穴,而不预见人类共同命运的走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诗,转向以个人的日常生活和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为主题。个人感情的抒发是诗歌的本能,但关键在于不同高度的观察引出不同高度的情感,至少诗人不应该将自己紧闭在狭小的天地间。抒发强烈的个人色彩之情并非诗歌的全部,尤其当这种感情缺乏时代感时。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诗人应当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形势的发展,多关心自己的国家和几千年的古老文化所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像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写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诗,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的责任这样重要的问题。(摘编自章燕《中国新诗的发展进程及其出路——诗人郑敏访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性与科学家、画家、音乐家不一样,后三者没有系统的审美观点。B.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得到极大认同,以至当时的诗人写的新诗都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C.当今中国新诗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其原因之一是舍弃“真善美”的生命价值而导致了境界不高。D.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诗歌创作中的时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诗人创作不能转向非常个人化的情绪的描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的“层林”“鹰”“鱼”等,表现诗人的意志情感,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B.如果诗人不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写出的作品就可能反映不出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性的人民心声。C.关于新诗创作中的个性色彩与时代性的关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又都特别强调了时代性。D.只要中国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世界和时代,就能改变广大读者对新诗不满、失望和弃之而去的局面。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整体观点的一项是()A.“大众化诗歌率先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想象性文化空间,网络诗歌爆发出巨大的文化能量。”(光明网)B.“我们这个时代恰恰是一个新意象新形象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时代,新的经验、新的感受与全新的视野,都和以往大不相同。”(《中国青年报》)C.“我们今天的诗人,不应以为新诗是白话体,就与古汉语无关。诗人首先要珍惜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赋予它当代的阐释。”(中国作家网)D.“一方面诗是心灵的产物,另一方面心灵也必然会对时代有所感应。诗人是敏感的,他们能够凭着直觉捕捉到时代的种种风云变动。”(中国诗歌网)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假如你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准备指导同学进行新诗创作,请结合材料,列出新诗创作需要注意的要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英雄的舞蹈路翎在两条澄碧的、细瘦的、美丽的小河像亲爱的姊妹一般会合的地方,有一座小的村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面,可爱的、和善的居民们,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古旧的英雄的气氛中,而且厉害地激动着,这种气氛,是从镇上的一座茶馆里散发出来的。茶馆里,靠着正面的墙壁,十几年来,用一张方桌和一张小的条桌搭成了一个高台,每到黄昏不论是严寒的冬日或是酷热的夏天,都坐满了年轻的年老的男子们,——而天黑下来的时候,一支蜡烛亮了,有名的说书人张小赖,爬上了高台。这是很少有过例外的。张小赖十几年来好像从不会生病,张小赖在茶馆里生动地叫喊着古代的英雄们的事迹,从年轻直到年老,从他的女儿的出生一直到他的妻子、女儿都埋进了黄土……他热衷于他的这样的生活,恰如这地面上的任何人热衷于他们的生活一样。可是,突然地有一天,在斜对面的茶馆里,一个女子拉着胡琴,一个男人用女人的声音尖厉地怪唱了起来了。是从城里来的,唱着他从来都不曾知道的《毛毛雨》和《何日君再来》。他的听众们,突然跑过去了一大半。并且从那边传出热闹的哄笑声来,这,使他发抖,感觉到尖厉的痛苦。“这种,伤风败俗的东西啊!”他叫,猛力地拍了一下他的惊堂木,而后就拖着腿,点着头,哼着,不再讲下去了。于是剩下的听众也跑了过去了。他在寂静中溜下讲台来,回到他的孤居去了。这是可怕的失败和痛楚。但他的那个少年时代的梦想,他的那些古代的英雄们,都在他的梦里升了起来,照耀着他了。他梦见吕布一戟刺来,挑下了他的帽子,然后又向他温柔地笑了一笑。他醒来就流出了感激的眼泪。他一下午都发烧,非常地不适,但黄昏的时候他还带着神秘的、惨白的、严肃的神色重又走上了他十几年来所盘踞的高台。蜡烛点燃了。“今天,我们来说华容道,关公知恩放曹操!”他用神秘的、轻微的声音说,拍了一下惊堂木。但他的听众只有往常的一半。同时斜对面的茶馆里男人装作女人的声音突然地叫起来了,他寒颤了一下,望着街上的摊子上的、阴雨里的凄迷的灯光。他看见有人冒着雨从他这边向对面跑去了。“我是替天行道!”张小赖想,猛力地、愤怒地拍了一下他手上的坚强的、光亮的木头;这个突然的声音,和他的脸上的那种轻蔑的、讥嘲的、魔鬼似的神情,使得剩下的那十几个人肃然了,他的那一件破旧的衣服,就从他的身上,在寂静中滑脱了。这就露出了十几年来这种生涯的记录,那一副可怖的、奇特的骨架。这一副骨架,和它上面的那个魔鬼的头颅,在寂静中轻轻地颤动着。最初这或许是有趣的,博得全场的哄笑;但到了仅剩下一副骨架在这样的装疯作怪里颤动着的时候,就只能引起一种恐怖的印象了。张小赖,在高台上,在幽暗的光线下,高举着两手,站起来了。“却说曹操一看,啊呀呀呀呀!”他叫,全身发抖,然后突然寂静。他这样地高举着两手站着有半分钟。在寂静中,听到雨落在瓦上的清晰的声音,斜对面的甜甜的胡琴的声音,和男人装作女人的尖厉的、淫荡的歌声。……“曹操心中一想!”高台上的那个精灵,突然地缩下去了,那一块木头猛烈地击在桌子上;然而,这假做的精灵的衰弱的人的心,却瞥见了,他的听众们,有些涣散,有的在谈话,有的在听着斜对面而笑着。突然地他觉得有一阵眩晕,他听见对面的歌声唱:“摸一下幺妹的手呀,幺妹生得乖!”他呆住了,同时他觉得手脚发冷。“喂,张小赖,曹操哪个的呀!”酒馆的肥胖的老板喊。张小赖突然地惊觉,发着颤,不顾一切地叫了起来,叫喊着曹操、关公、青龙偃月刀、大火和参天的古树。但酒馆的老板,却摇摆着走了出去了。一种极端的愤怒,和跟着来的一种极端的、奇特的欢笑,使张小赖发狂了。精赤的、狂热的张小赖突然地就唱起来,并且打起拳来。随后他跳了下来拾起了地上的一根竹棍——他在台上挥舞起竹棍来了。他觉得窒闷,可怕的窒闷,于是拼命地叫喊了一声。这叫喊引来了无数的人,他听见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停止了——它们被他征服了。然而这窒闷继续强大,他又叫喊了两声,并且拼死命地舞着竹棍。忽然地觉得他心里的什么东西碎裂了。他大叫一声扑翻了条桌,跌在地上了。茶馆里腾起了一个惊异的、失望的喊声,有挤动和茶杯碎裂的声音。然后是突然的寂静。“死了。”一个苍老的、严肃、安静的声音,在寂静中说。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选自《路翎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美好的风景画,渲染出整个村镇都有崇尚英雄的氛围,为下文写茶馆里发生的故事做铺垫。B.张小赖所说的英雄故事原先被小镇的人追捧,但在新潮文化出现之后观众开始流失,表明这是一个新旧文化思想交会的时代。C.为了能吸引观众,张小赖竭尽全力抗争,小说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描写他的癫狂,在作者看来这是他思想的觉醒。D.小说结尾张小赖的死凸显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明具有世俗吸引力的新的文化潮流尽管含有糟粕,却仍是不可抵御的。7.关于文中“关公知恩放曹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小赖借古人的故事,表现自己与黑暗社会斗争的英雄主义情结,他那狂热的精神与可怖的骨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B.斜对面的胡琴声和歌声激发了张小赖内心不屑与愤怒的情感,他要“替天行道”,隐含着他想要捍卫旧文化的意味。C.看到“伤风败俗”的流行小曲受到观众的追捧,自己讲述的古代英雄受到冷落,张小赖由不安、痛苦、失落、绝望到疯狂。D.张小赖“惊觉”后的表演未能挽回败局,酒店老板摇摆着走出去的神态,显示出他对张小赖的不屑,这进一步刺激了张小赖的发狂。8.“寂静”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分析“寂静”的丰富意蕴。9.张小赖在文中的形象最终定格在疯狂的舞蹈上,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也有人认为他算不上英雄。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陶潜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B.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C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D.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字,字和名是有关联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比如韩愈,字“退之”。B.为乡邻之所贵:该句与《师说》中“不拘于时”的句式结构一致。C.赋:通常指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如《赤壁赋》。但在本文作动词,指“写(作)”。D.乘:本文中“问其所乘”的“乘”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含义一致。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陶潜不迷恋仕途。虽做过州祭酒,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以及彭泽令等职,但有些任职时间不长。C.陶潜清高不群。起初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陶潜生性嗜酒。熟悉的亲朋好友带着酒菜与之同饮,他无所推辞,喝醉了忘乎所以;但遇到不认识的人,他仍心有距离,直接离开。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两次当官又两次辞官,请简要概括两次辞官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张元干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初夏即事十二解(其三)杨万里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一转,寄寓双节相逢时复杂感受。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蕴。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16.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所谓烟火气指日常生活,思理即感悟与哲理。请谈谈你在这两首诗读到了哪些烟火气,又体悟到怎样的思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反映了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对万事无常、时间流逝的伤感,但紧接着在下文提出了要游仙访仙的想法。(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无限哀痛。(3)《赤壁赋》中连用两个比喻,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借“风”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请写出两句含“风”意象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第II卷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车子驶入较为开阔的地带,只见几座山连成一片,像一道墨绿色的画屏远远地立着,从远往近看,山色由深到浅,由黛至青。这画屏隔绝了城市的喧嚣和纷扰,让人仿佛进入________,沉浸于大自然的静谧和安宁之中。来到一个叫青溪的古镇,清溪河从小镇边流过,青绿色的河水哗哗地流着,泛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清澈见底,不带一丝杂质。清溪河之上,架着一座________的廊桥,我们走过廊桥,从半圆的瓮形城墙进入青溪镇。小镇有着约1700多年的历史,虽然它不大,却多次被设为郡县之地。街道风格古朴的小镇,有规则地纵横排布。来到镇中心,只见一渠清水由西向东静静地流淌,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小镇故事。清溪河之水源自一条同样有着美丽名字的江河——青竹江,令人想到李白的“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溯青竹江而上,穿过________的深山幽谷,便来到摩天岭下的唐家河。绕着青山转,如果说雄壮的摩天岭是一名勇士,那么拥在它身边的唐家河,就是一位柔情似水的姑娘,明眸善睐,以水为指,以石为琴,灵动地弹奏出不绝如缕的琴音,细细听来,有哗哗啦啦激昂的主旋律,也有叮叮咚咚温柔的伴奏曲,日夜不息。青川县、青溪镇、青竹江……是谁起了这么多美好的名字?“青”字可谓________。中国山水画的主色调就是青绿色,青沉稳温和,优雅宁静,含蓄包容,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古朴和庄重,蕴含着质朴之美、本真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世外桃源古色古香蜿蜒绵亘画龙点睛B.世外桃源素旧拙朴连绵不断画龙点睛C.人间仙境素旧拙朴蜿蜒绵亘一字千金D.人间仙境古色古香连绵不断一字千金19.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镇有着1700年左右的历史,它虽然不大,却多次被设为郡县之地。街道风格古朴的小镇,有规则地纵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