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二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二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二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二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美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江南文人园林中窗的艺术,打破了大片实墙的冗长与沉闷感,创造了园墙通透、秀逸的氛围。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人在游园时,视线不时穿越漏窗,步移景生,造成动观的意境,丰富了园林景观奇趣诱人的生动画面。明代著名造园家、《园冶》一书的作者计成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中国的窗,由于它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的。清代才女叶令仪所言“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大抵如此。帆影虽是人文景观,但帆影的背景,总是碧水、远山之类的自然景观。(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材料二: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而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隔墙的山水亭台、花草树木,透过漏窗,或隐约可见,或明朗入目,画面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漏窗主要的艺术功能有:隔景和借景。古典园林地域范围狭小,为了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母体园林总要分割成若干带有主题的子园,其分隔物一般采用粉墙、廊洗,而粉墙、廊洗总伴随着漏窗,收到隔而不塞、实中有虚的效果。至于借景,乃是更重要的艺术功能。从漏窗一侧去欣赏另一侧的风景,或小桥流水,或假山盆栽,或亭台轩榭,在附有艺术感的窗框内,好似精美画卷,让人赏心悦目,正所谓“景中有画,画中有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漏窗装饰了墙面、廊壁,山石树木又装饰了漏窗,使游园者领略到了不同的美感,更赋予了漏窗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在园林这个空间相对狭小的世界里,除去植物、山石、水体以及建筑等实体元素外,漏窗的位置也是重要元素,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大变深,使整体景观有了变化无穷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狮子林西南隅空间,在三面墙体上分别开设了三个透漏口,透过这些小小的窗体透望,见到的是一幅别有洞天的图画。一方面,漏窗为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某种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用一种审美态度去观赏。另一方面,漏窗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的范围,使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相对独立出来,成为可以进行审美观赏的对象。或曲径通幽,或一览无遗,在这一隔一通之中,漏窗为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营造了一处又一处美丽景观。(摘编自罗一凡《浅析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特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居住在房屋之内,为了满足采光、通风的生活需要,在墙上开设窗,这也加强了屋内屋外空间的交流。B.窗的开设实现了在围墙之内人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仿佛消融于自然之中。C.在古典园林里,人们借助漏窗实现隔景和借景功能,窗内外之景互为借用,隔墙的景物透过漏窗供人欣赏。D.“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古典园林空间小,多分割成几个主题的子园,以丰富景观加强园林视觉的纵深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假如人们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导致身心受到伤害。B.由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能,同时门也具有通风、采光的功能,因此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C.

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因此窗内的美大多与窗外的自然美景相联系,可以“收四时之烂漫”。D.在古典园林里,漏窗的存在可以构成多层次的空间,这就把狭小的园林空间变大变深,使得园林的景观变化无穷。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结尾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B.

窗前远岫悬生碧,帘外残霞挂熟红。——罗虬C.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归有光D.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图中窗装饰了墙面,草木又装饰了窗,产生了虚实互补的审美效果。B.透过此窗欣赏窗外的风景,可以看到一幅隔而不塞、别有洞天的图画。C.此窗为借景,窗外有窗,加强了园林视觉的纵深感,使景观变化多端。D.此窗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使花草树木成为相对独立的观赏对象。5.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古窗的文化与审美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醒头草刘正权“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①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渌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领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②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③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天下万物皆同此理。“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④醒头草,醒身,醒头,

醒脾胃!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原载于《金山》2023年第4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两句话,内涵颇为丰富,“万虑清”将医身与医心关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暗含女市长对文旅产业未来的发展有了前瞻性思考。C.人大代表认为本市文旅产业“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时。D.老中医关于“醒头草”功能的解读,促使女市长开始自我反省并最终决定采纳人大代表的建议。7.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运用插叙的方式,介绍了三月三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作铺垫。B.句子②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依然满怀激情地表达他对原生态、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C.句子③中的“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市长重新认真思考人大代表的观点。D.句子④虽然与之前老中医介绍醒头草功能的话相同,但内涵更丰富;且独立成段,用意鲜明,发人深省。8.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

9.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种场合提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小说中的女市长是如何做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材料二: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爵其实而荣显之。不荣,则民不急列位;不显,则民不事爵;爵易得也,则民不贵上爵;列爵禄赏不道其门,则民不以死争位矣。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夫民力尽而将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人君有爵行而兵弱者,有禄行而国贫者,有法立而乱者。此三者,

国之患也。故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则爵行而兵弱矣。民不死犯难而利禄可致也,则禄行而国贫矣。法无度数,而事日烦,则法立而治乱矣。是以明君之使其民也,使必尽力以规其功功立而富贵随之无私德也故教流成。如此,则臣忠、君明,治著而兵强矣。故凡明君之治也,任其力不任其德,是以不忧不劳,而功可立也。(节选自《商君书·错法》)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3分)

使必尽力A以规其功B功立而富贵C随之D无私E德也F故G教流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实,意为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B.夺,意为抢夺、掠夺,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词义相同。C.荣,意为使……荣耀,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的“弱”,两者用法相同。D.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明君不需耗费大量的钱财去取悦贤士,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就能使贤士得到尊崇和富贵。B.材料一认为明君征伐道义废弛的国家,诛杀其君,改变其政,安抚其民,会得到更多民众的亲附。C.材料二认为人生来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D.材料二认为如果君主封赏爵位和俸禄时不看功劳,就会导致军队实力削弱,国家贫穷,社会混乱。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分)(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3分)(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分)14.关于明君治国,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他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画图”是对颔联、颈联精当传神的描写的形象概括,诗中写景是尾联“勾留”之情的基础。B.颔联妙用比喻描绘西湖山水。排排青松装点山峦,如重重叠叠的翡翠;皎洁的月亮映入湖心,像一颗闪光的珍珠。C.“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D.诗中嵌入农事,体现诗人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比《钱塘湖春行》立意更见新颖,是其写作上的变格、出新。16.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从文辞和举例两个角度高度概括了《离骚》的艺术特色,这两句是:“

。”(2)《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

。”(3)高适《燕歌行》中“

”两句一实一虚,两面落笔,既写出战士们行军打仗的辛苦,又写出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4)“桂”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如何掌握好度?一起来看古人能控制酒量的“智能杯”——公道杯。公道杯整体釉色青翠,由杯和托两部分组成,杯与杯托的外腹部均刻有划花菊瓣纹,鸡笼式杯座凸印缠枝莲纹,寓意“清廉”。这只杯子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杯中有一位老人(即“公道佬”),这也是公道杯得名的原因。与其他杯子不同,

:当向杯中注酒时,如果只有八分满,即可品尝到美酒;但若酒高过“公道佬”的胸部,杯中之酒则迅速从杯内泄光,流到下面承接的杯托之中。原来,“公道佬”体内有一根倒U形管,

。低的一端是出水口,穿过杯底与杯外的大气连通;高的一端是进水口,通过暗口与杯中的美酒相连。当公道杯内液体高过倒U形管的顶端时,容器内的液体会持续通过倒U形管,从充满液体的高的进水口一端向低的出水口流出。蕴含物理原理的公道杯也就因此被用来讲述“(

)”的道理。③

,酒里彰显中庸。小小的杯子,集科学、哲理与情趣于一身,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18.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若无,实若虚B.其进也锐,其退也速C.满招损,谦受益D.长短相形,高下相倾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提到太行,总让人联想到北方那座有名的太行山,而我是冲着太行女儿茶去的。汉江北岸重重青山环抱中有一个茶村,村里产的茶叫太行女儿茶。太行村,在陕西汉阴县北的秦岭中,青山如围,村在半山,山名即是村名。此山并不巍峨,但连绵起伏,有山有岭有谷,有水有林有人家。站在山顶上,看群山向北渐次展开,满眼是绿的大海、绿的波涛、绿的海滩、绿的港湾,连阳光都被过滤成了绿色,绿色的光芒,在天地间闪耀。太行茶,像是大山的女儿,它展开的过程,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端庄、热烈又娇憨。茶汤入口,一股强劲的清凉之气,充满口腔,入喉,有薄荷味,再回味,则变成兰草香气,低首细闻杯中茶气,那兰草般的气息越发浓烈。我们绕着千亩茶园走了一圈。茶垄如绿墙向远处延伸,在茶垄间,植有兰草,细小的花蕾已然在开放。回到合作社的大院子里,女社员为我们新沏了茶水。一路走得细汗满脸,我们端茶即牛饮之,随后小口细品,在登山之后的松弛中,既解着渴,也品味着茶的几分雅意。天地安静,山间只闻鸟声,那是斑鸠的鸣叫,鸟儿清越的叫声,让茶园之美尽显。20.下列句子中的“着”与文中第四段加点的“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趁着春暖花开时,穿梭到明黄色的花海中去欣赏吧。B.伫立山上,尽情地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C.那如铁的树干,又仿佛有着直冲云天而不倒之坚毅。D.那块从舅妈家带来的包装精美的面包留着晚上再吃。21.请以“美在”为共同语写一组排比句,依次概括第二、三、四段的内容。要求内容准确,句式整齐,语气流畅。(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了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请以“免疫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D

3.C4.D

5.①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②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③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④同时,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是窗给人带来的感受。原文“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可知,使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是“人站在旷野之中”。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在潜意识层次上……”张冠李戴。“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是“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的感受。B.“在生活及文化中的功能方面门要比窗大得多”于文无据。原文“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可知,原文并无两者之间的比较。C.“中国人在设计窗的时候,以观景为出发点”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窗是观景的出发点”“所以窗的美……”可知,原文并没有选项的意思,即“窗是为了观景”,而是中国的窗它成为观景的出发点。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结尾段观点是:中国的窗是观景的出发点,它往往是与一定的自然景观、自然美联系在一起。A.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可以支撑观点。B.窗前远处山岭悬挂着碧绿色的树木,帘外的天空残留的霞光挂着成熟鲜红的颜色。可以支撑观点。C.室前新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前辟四窗”是为了采光。D.诗人想要观赏那如山般高高涌过的波浪,只需打开窗户,滚滚长江仿佛就会扑进窗栏。可以支撑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为审美主体划出特定范围”错,应是“为客体划出一个特定范围”。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可知,中国古窗在围墙之内实现了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由原文“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可知,加强了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由原文“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可知,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由原文“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漏窗本身的种种花式,具有千姿百态的均衡美”“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漏窗本身就是景”“景致的虚实相映,空间结构的多重复合,是古典园林漏窗艺术的又一审美特征”可知,花窗和漏窗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效果。【答案】6.C7.D

8.①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②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表现社会生活。④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主题更丰富深刻。9.①善于反省,接受建议。在老中医点拨和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后能反思自己做法的不足,并接受人大代表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建议。

②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前期做文旅宣传以网红打卡带货方式为主,当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决定把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③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当机立断,利用上巳节传统节日,开展文创活动,并组织课题调研,邀请人大代表参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的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参与,已经过时”错误,由原文“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可知,不是说这种方式“已经过时”,而是强调终究会成为过去,生命力不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不屑”错误,由原文“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可知,应该是为下文写女市长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作铺垫。B.“写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错误,由原文“当时她只差没冷笑”“心底的冷笑”可知,这些都是女市长的心理描写,所以谈不上人大代表毫不顾及女市长的鄙薄。C.“‘反刍’一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该是“‘反刍’一词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结构技巧的能力。此题先理清两条线索是什么,然后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展现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等信息可知,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结合“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等有效信息,可知,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结合“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可知,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也使文章更为自然,更有可读性。结合“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可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上有些官员追求享乐。结合“‘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可知,此句富有深意,反映出社会上的一些人先入为主,只坚持己见的做法,由此可见双线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表现社会生活。结合“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可知,女市长由开始的坚持己见,到最后认同代表的观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立体形象,使高效发展文旅的主题更丰富深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先找到刻画人物的有效信息,明确其做法和意义,分条分析概括即可。结合“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以及“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可知,在老中医点拨和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后能反思自己做法的不足,并接受人大代表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建议。结合“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以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可知,前期做文旅宣传以网红打卡带货方式为主,当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决定把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结合“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可知,她当机立断,利用上巳节传统节日,开展文创活动,并组织课题调研,邀请人大代表参加,能抓住时机,因地制宜,作为一市之长,有眼光,有魄力。【答案】10.BDF11.B12.B

13.(1)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2)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法处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14.材料一认为明王治国应该了解贤能之士,做到知人善任,量才录用。材料二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俸禄和奖赏(奖赏有据,做到公正、公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以规其功”做目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两个“功”字中间的B处断开。“富贵随之”是主谓结构,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故教流成”是表示结论的句子,可在前面的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他们的实际情况,古今异义;/那实际上,古今异义。句意: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那实际上多到百倍。B.错误。抢夺、掠夺;/改变。句意: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意志。C.正确。使……荣耀,使动用法;/使……削弱,使动用法。句意:依据实情授予爵位,使他们感觉到荣耀显贵了。/集会结盟,来谋求使秦国削弱的方法。D.正确。得到、获得;/表达。句意: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只需用天下的爵位和俸禄”错误,根据材料一“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可知,这里是用“相应的”俸禄和爵位,所以就不必耗费大量的钱财。C.“君主也不例外;君主明确自己的好恶是施行赏罚的根本”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人君不可以不审好恶。好恶者,赏罚之本也”可知: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文章强调君主不应该因自己好恶滥用赏罚。D.“看重私人请托,就会导致”错误,根据原文“人君者先便请谒而后功力”可知,在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后面三种危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名誉”,赞叹的声音;“兴”,兴起;“至”,最。(2)“好”,喜欢;“恶”,讨厌;“御”,控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材料一谈论明君治国时,多次强调“知”“贤”“能”三个字,具体做法是“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知贤”就是说要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又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官能”,就是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概括讲就是了解、任用贤才,知人善任,因能而授官。材料二在分析国家祸患的三种情况后,指出明君善用奖赏的效果“民力尽而将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提出奖赏的标准“任其力不任其德”。概括讲就是奖赏要公平,要根据民众为国家出力的情况。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国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士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又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所住的地方,然后利用天下相应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利用天下相应的爵位俸禄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贵,这就是所说的最高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使天下的士人高兴。像这样,那么天下百姓赞叹的声音自然就兴起来了,这就是所说的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也能够让百姓和睦。所以说,‘所说的天下最仁慈的人,是能亲和天下至亲的人。所说的天下最明智的人,是能任用天下使百姓和睦的人。所说的天下最贤明的人,是能选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这三种最高的境界都达到了,然后可以向外征伐。因此,仁慈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爱护百姓,智慧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识鉴(识别)、欣赏贤才,善于执政最重要的方面莫过于任用有才能的人做官。如果拥有疆土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么天下的人都甘愿听他的差遣罢了。圣明君主征伐的国家,必定是礼法废弛的国家。所以要杀掉他们的国君,改变这个国家的混乱政治,抚慰这个国家的百姓而不掠夺他们的财物。因此圣明君主的贤明政治就像降下及时雨,应机而降(圣明君主攻打哪个国家,那里的)百姓就欢愉。所以,他的教化施行的范围越广博,得到亲附的民众就越多,这就叫做得胜回朝,安享太平。”(节选自《孔子家语·进言解》)材料二:英明的君主所重视的,只是按照实际情况授予官爵,依据实情授予爵位,使他们感觉到荣耀显贵了。假如不荣耀,那么民众就不急于得到爵位;假如觉得不显贵,那民众就不会追求爵位;爵位容易获得,那么民众就不认为君主赐给的爵位尊贵;颁发爵位、给予俸禄奖赏不遵循正常的门路,民众就不会拼死争夺爵位了。人天生就有喜欢和讨厌的东西,所以君主能利用它治理好民众。因此君主不能不了解清楚民众的爱好和厌恶的习性。民众的喜好和厌恶,是使用奖赏和刑罚的根本原因。人之常情是喜欢爵位俸禄而讨厌刑罚,所以君主设置这两样来控制民众的意志,从而设立自己想要的(法度)。民众用尽了力,那爵位也随着得到,建立了功绩,那奖赏也跟着得到了。君主假如能让他的民众相信这一点像想念明亮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那军队就会天下无敌了。君主有爵位颁发,军队的实力反而弱,有俸禄发放可国家依然贫穷,有的国家法度确立了,而社会政治还是乱了。这三种情况是国家的祸患。所以如果君主先看重宠臣的求情请托,而把有功劳的人放在后面,那爵禄颁发了,而军队就实力就削弱了。民众不拼死作战而利禄爵位就能得到,那俸禄发放了而国家却贫穷了。法令没有标准,而国家的事务一天天增多,结果是确立了而社会政治混乱了。所以英明的君主役使他的民众,使他们一定用尽全力来谋求立功的事,功绩建立了,而富贵便随之而来,除此之外国家没有私下的奖赏,所以国家的政令就能够成功执行。像这样,就会臣子忠诚,君主英明,政绩显著而军队强大。所以凡是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根据民众为国家出力的情况加以任用,而不是根据私人恩德使用。因此,不担忧不劳累,便将功绩建立了起来。(节选自《商君书·错法》)【答案】15.C16.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美景如画,是诗人不舍离开杭州的原因之一;②而“言外余情”则与诗人的遭遇有关,与其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不如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C.“实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裙带飘曳”错,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身上的裙带,并非实写少女劳动之美。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考生要抓住题干中的“不舍意”“言外正有余情”分析。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不能抛下杭州到别处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