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地理“标准”要求的把握_第1页
对初中地理“标准”要求的把握_第2页
对初中地理“标准”要求的把握_第3页
对初中地理“标准”要求的把握_第4页
对初中地理“标准”要求的把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初中地理新课程学习目标和“标准”要求的把握

平顶山市教研室李连如

地球

1.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标准”要求

包括两个主题,6条“标准”。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包括4条“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③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④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仪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包括4条“标准”。

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一幅地球卫星照片可以

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时,直

接观察得出结论即可,不用再通过实例说明。然而,我们需要让学生

认识到求索真理的历程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祖

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标准”将

学习重心落在“过程”,重在勾画历史过程。学生通过认识科学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

学精神。

②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学过,到了高年级,学习此内容

的要求要有所提高。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像以往那样的教学,要求学生了

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③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④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认识地球运动是初中地理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

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产生了

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

运动变化的基础,并进一步影响到人类活动。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

单元目标应延伸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样也体现了学习地理的使用

价值,突出了“人地关系”。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

自转和公转。”这里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是要求学生(而不是教师)

能简单“演示”和“说明”,教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演示和解释(必

要的示范和多媒体展示是应该的)。

“演示”和“说明”,不是具体的知识目标,而是过程与方法目

标。演示地球运动既是一个探究过程,又是一种探究方法;用地理现

象说明地球运动,同样展现的是学生对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掌握。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分开表述旨在强调演示的重要性。因

为演示是探究必须的过程,没有正确的演示,就很难用地理现象说明。

“演示”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发现地球运

动的主要特征和规律,领悟现象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并有助于学生形

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因此,正确演示是前提,是关键,用现象说明是

思维和能力的具体展现。

第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分析“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这条“标准”,可以

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被看作是学生

已经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第二,七年级学生的空

间思维能力有限,要求学生通过模拟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演示)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即让学生在

自己参与演示的过程中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教具和学具。同时,

很多地理老师摸索出一些因地制宜、即兴演示地球运动的方法。这都

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标准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第二条标准: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理解地球上多种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基

础,也是地理教学的难点。本条“标准”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必要的

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尽可能地降低教学难度。其一,没有要求学生

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并且还有意用“地理现象”代替“地

理意义”。其二,对于有哪些地理现象也没有作明确要求。第三,不

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地理现象说明。第四,用

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地球运动产生哪些地理现

象。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获得更为明确和更

为完整的理解,即如果学生分别能用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说明地

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

由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讲,昼夜交替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地理现象,用它来说明

地球的自转,学生很容易理解。由昼夜交替而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间

差异,可以说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现象,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是难以理解的。解决这个难题从昼夜交替开始,然后说明同一时间有

的地方日出,有的地方日落,或者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是黑夜。

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差

异,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地理现象,而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如

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需要较强的空

间思维能力的内容,一般不作深入分析,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也应设法

避免。

(2)地球仪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上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如地轴、南北极点、

特殊的经纬线等,课程标准只是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经纬线和经纬

度。本条“标准”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没有必要介绍人

们是如何划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至于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

线等,学生在观察经纬线和经纬度划分的过程中,可顺带观察出来。

进一步,可让学生观察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②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熟悉地球仪、

认识经纬网,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

一目的。本条“标准”明确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这是学

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熟悉地球仪、

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

目的。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

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

练。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

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

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

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

度数)的重要性。

地图

1.学习目标

(1)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2)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3)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2.“标准”要求

包括5条“标准”。

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⑤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包括5条“标准”。

①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

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

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中的“判读经纬

度”和前面“地球仪”中“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的要求

是一致的,所以判读经纬度应该在前面“地球仪”的研究中已经落实。

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

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一是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二是要会

进行图上距离的测量以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三是要知道比

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详略的关系。尽管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习过比

例尺,但是这里仍然要作为重点,而且依然会是难点。

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并不是要求只

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像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

形部位,尤其像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会被看成

山谷。这里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

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

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同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

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

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

论,这个处理不好也会是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理解概念,概念理解了,具体估算

就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

高原、平原和盆地。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

识别。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本条“标准”学习

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教

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

要去讲述。“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

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

现。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

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④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需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一方

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

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需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

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至于具体的图例并不要

求学生识记,因为学生在阅读各种地图的过程中自然会认识一些常见

图例,刻意识记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其中,“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包括对不同主题地图的选择

和不同详略地图的选择。当然,这里并不需要我们给地图进行系统分

类,只要学生能在部分常见地图中做出正确选择即可;“查找所需要

的地理信息”是要根据需要,对照图例进行查找;“养成在日常生活

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不是要求一节课达成,需要从现在开始,并在以

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

⑤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一方

面要知道电子地图与遥感图像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另一方面

要了解它们的部分常见的应用实例。

世界地理

海洋与陆地

1.学习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

(2)初步形成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2.“标准”要求

包括两个主题,4条“标准”。

(1)海陆分布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

布特点。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包括2条“标准”。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

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海陆分布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

点。

运用地图说出,是一种感性认识,而运用数据说出,则是理性分

析。从用地图到用数据,隐含的是一种认知的发展。“地球表面海、

陆所占比例”即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能够记住具体数

据(71%海洋,29%陆地)更好。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实际上是学生根据地图对海陆分布进行归

纳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最基本的结论是海陆分布不均匀,还可以更详

细的说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站比例;第

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三,

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是海洋大大于陆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

布特点。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

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②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首先,在说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前,要给学生进行大洲与大陆、

半岛和岛屿,大洋与海、海峡的界定或区分。其次,这个“说出”,

有几个层次。最基本的,是能够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名字;再高一

点是能够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邻居”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最高

层次是能够说出大洲和大洋所在的半球或者说出重要的经纬线所穿

过的大洲和大洋。显然,这些并不是一课时就能达成的,需要在以后

的学习中逐渐加深。

(2)海陆变迁

包括2条“标准”。

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

灵活举例和说明。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

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

(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

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

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

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

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

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地壳

变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能达到逐条说出的程度,这个“说出”不

是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对即可。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表

面上看,是要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实际

上是需要学生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基于这种理解,模拟演

示就不能仅仅“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还应该模拟演示火山、

地震的发生过程。

气候

1.学习目标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

因素。

(2)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

境的意识。

(3)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2.“标准”要求

包括三个主题,9条“标准”。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包括3条“标准”。

①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②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温与降水的分布

包括3条“标准”。

①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

分布特点。

②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③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

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包括3条“标准”。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③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包括3条“标准”。

①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二这里并不

是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具体文字定义,而是要求学生

能够结合具体生活体验,总结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特征(例如,描述时

间的长短和稳定性),最终能够对天气和气候进行区分并灵活运用。

简单说,就是要理解而不是死记。本节课必须落实的是学生对“天气”

的理解,对“气候”的理解可以在后面气候的学习中逐渐落实,也就

是说,在本章内容(天气与气候)结束后,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灵活

应用即可。

②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这里“常用的

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网络等媒体天气预报中

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因为媒体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不一

定会和教材中的一样。所以,本目标,并不是要求一节课内达成,而

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应用中逐渐掌握。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目前,空气质量的

高低,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大气污染物主要

分为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有:

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尘土等。这里旨

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不是要求学

生必须全面、详实地列举和说明。师生可以共同收集整理尽可能多的

“实例”,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理解。

(2)温与降水的分布

包括3条“标准”。

①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

分布特点。

这里“阅读”和“归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气温分布特点”

是成果展现,不是具体的知识要求,所以,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作为

具体结论要求学生死记住是理解有误。在学生运用气温分布图进行归

纳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为什么”的疑问。所以,在发现分布规律的

同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成因解释,也就成了自然。世界气温分布规

律主要包括纬度变化规律、海陆变化规律和随地势高低而产生的变化

规律,所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也就成

为研究重点。在探究成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收获分布规律。理解

成因还可以为后面顺利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

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会读气温分布图的前提是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所以,这

也需要教师做必要的铺垫。当然,有前面等高线地形图做基础,学生

理解等温线图的产生并不难。

②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降水和气温专题一样,“阅读”和“归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

“降水分布特点”是成果展现,不是具体的知识要求,所以,同样不

能将世界降水分布特点作为具体结论要求学生死记。在学生运用世界

年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归纳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为什么”的疑问。

所以,在发现降水分布规律的同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成因解释,也

是必须的。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变化规律、海陆变化规律

和受地形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规律。所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等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也同样是研究重点。学生在探究成因的过程中,

会自然收获分布规律。理解降水成因可以为后面顺利达成“举例说明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

基础。

③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

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是一项技能要求。将气温数

据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呈现会更直观,更易于“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特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其

中,日变化在进行天气预报时常用(如网络中的天气预报),年变化

在研究区域气候特点的时候常用,绘制气温曲线图时一,可用这两种气

温曲线图作为案例。绘制曲线图,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经学习过,

所以,这里不会是难点。但是,学生经历了绘制的过程对理解气温的

变化规律很有帮助,所以,不能因为不难而将绘制过程忽视。

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时,可以先学习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

图,然后再学习气候直方统计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

也可以采取先阅读后绘制两个步骤进行。绘制时主要步骤如下: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A.绘制坐标轴,把它平分为12段,逐段标上月份。

B.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C.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

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D.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实际绘图时,不一定事先将绘制的办法详细介绍给学生,可在学

生绘图遇到困难是给予指导和帮助。

(3)主要气候类型

包括3条“标准”。

①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其中,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气

候类型的分布”是具体的学习成果。理解本条课标,既要关注学习成

果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

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

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

大陆性等,不必做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

布图上说出起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

等。

这是一部分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结合上条“标准”要求,可

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气候直方统计图,让学生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

型的特征。所以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归纳气候特

征的能力。

描述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粗线条的描述,重在说

分布规律,如,分布在热带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

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再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

赤道附近地区等。另一种是具体的位置描述,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

分布在亚洲的马来群岛和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

内亚湾沿岸等。

注意,由于本部分知识学习时,学生尚未学习分区地理,因此在

描述气候分布区域时,不要出现东南亚、南亚、西欧等分区词语,而

应该用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大陆东岸、西岸、内部等。

②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通

常是学习难点。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纬度位置、海陆

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倘

若在气温和降水专题中将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这

里将二者进行恰当的组合即可。这里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

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既可以理解为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

形影响了区域的气候特点,也可以理解为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和地形影响了区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无论哪一种理解,归根结

底都是这三大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简单说,就是区域的纬度位

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了区域的气温和降水,而区域气温和降水特

点又基本决定了区域的气候类型。

本条“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

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

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

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得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存

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③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

生活影响的延伸,这里可以具体到某种气候类型下的人们的生产与生

活特色以及气候异常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

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

举实例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文化、艺

术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而对穿衣、住房的影响接受容易;生产方面,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较为适合的例子。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

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

以加强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居民

1.学习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3)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标准”要求

包括三个主题,8条“标准”。

(1)人口与人种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

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的主要分布地区。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聚落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人口与人种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本条“标准”中的“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是对过程与方法的

要求,“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是具体的学习成果。同样不能

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本条标准实际上可以分解为“运用地图和其

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和“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

人口分布的特点”。其中,“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

特点”既要关注世界总人口增长特点,也要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

差异。在“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的同时还

要揭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气候等

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可

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会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的变化。要求学生会阅读和分析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的

曲线图、柱状图等。数据分析时,可突出世界人口达到10亿整数倍

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数为准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然

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学生要会通过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统计资料,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曲线土、柱状图、

折线图等)能力的培养。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

简单地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尤其是自然原因)。

第六,学生应会通过人口面积和人口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

②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条“标准”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里的“人口数量

过多”是人口问题的表现之一,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快或者过慢同

样也会成为人口问题。

本条“标准”中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过快所带来的问题,

这是因为这是目前世界上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但结合我国人口

发展的趋势,也可适当的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

题的影响,“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所举实例,最好具体。例如,

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说

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

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不同的,因此

也可适当的介绍不同的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制定的相应政策。

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

布地区。

本条“标准”中的“三大人种的特点”这里主要是指生理特点,

所以在探究人种分布的同时,还要揭示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人种

没有优劣之分,所以这里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除了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还

与后期的人口迁移有重要关系,所以,人种分布也是自然与人文的综

合体现。

(2)语言和宗教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的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的语言有约几千种。“标准”选择汉语、英语、俄语、西班

牙语、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是联合国常用的语言,而

且它们的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

读世界语言分布图获得。

这里要求的是“运用地图说出"(而不是记住),学生在运用地图

说出的过程中是会有疑问的一一为什么这种语言会在这里被广泛使

用?即,说出的前提是知道为什么。这样,伴随着人口迁移而产生的

语言扩散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语言扩散的原因,不需要

学生掌握,却需要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说出主要语言

的分布,而且在说出的同时会自然记住一些重要的分布区域。

②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本条“标准”中的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同语言

的分布类似,之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这三大宗教及其分布,是因为

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深刻、信徒众多

的三种宗教。学生能够说出的前提是对三大宗教能够正确区分,而不

是仅仅能够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所以,关于三大宗教的信徒、服饰、

经典、活动场所等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另外,宗教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尊重和保

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简单说,就是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聚落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本条“标准”中的“图片”只是认识城乡差别的载体之一,并不

是唯一的资源,倘若有视频资料可用,效果也许更好;假如能利用学

生资源,让有亲身体会的学生亲自谈感受就更有说服力了。城市景观

与乡村景观的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筑、交通、绿地等,这些景

观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别引起的,所以,在认

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差别的同时,对城市和乡村进行景观以外的其

它方面(如,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空气质量等)的比较也是必需的。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

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

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要扩大到其它的方面。景观是

在照片上看到的,并且比较宏观。

②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里的“聚落”包括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

等,这里的“自然环境”最主要的是指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要素。所

以,本条标准可以分解为:举例说出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传

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在探究聚

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中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

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的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

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的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应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从多个方

面分析。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

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

密集,热带丛林地区、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后果上看,

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

其三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的

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呈条带状。

其四,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的坡度与降水的

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

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的主题之

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应中

外兼顾。我国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

丽江古城等。其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

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通过本条“标准”

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

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地区发展差异

1.学习目标

(1)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2)了解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标准”要求

包括3条“标准”。

①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②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③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①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这里的发展水平差异最主要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也包

括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当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往往与区域的

自然条件以及开发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

经济与社会差异,同时兼顾差异原因。这里的“不同地域”可以是大

洲之间、大洲内部、大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等,我们需要

重点关注的是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

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

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

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

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为引起学生的兴趣,用实例来比较时,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居

住水平、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状况等。

注意: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

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超

过了发达国家。

②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有多种标准,因此教学时应介绍公

认的发达国家,但又不能绝对化。“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的分布特点”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哪

些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够列举某些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程

度。

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突

出“南”。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有利于学生理解“南南

合作”和“南北对话”的概念。以使学生能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

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③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本条“标准”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帮助学生进

行实例剖析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的优势和不足,体验和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这

里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是,国际合作不仅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

社会、贸易、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课标之所以提出“加强国际经

济合作的重要性”,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对区域内其他各领

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认识区域

1.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的方式初步认识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

特征。

(2)鼓励通过探究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2.“标准”要求

包括三个主题,19条“标准”。

(1)认识大洲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认识地区

包括8条“标准”。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

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

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

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

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⑧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3)认识国家

包括9条“标准”。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③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

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

训。

⑥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⑦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

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⑧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整体把握

第一,对不同尺度区域材料的组织必须包括课程标准中不同尺度

区域的所有条目。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必学的区域,但规定了学习的区域要

素。这些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课程标准中所列要素是组织区

域学习材料的基础,而非区域教学的顺序。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的

工作是选择适当的区域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避免出现“用区域逐条

解释要素”的局面。

“区域地理要素”在世界地理中的呈现方式是基于不同尺度的

区域呈现“区域地理要素”:大洲、地区和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尺

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引导。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

要求的要素比较少。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比较多。

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这种安排主

要基于不同尺度区域自身的特点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在具体操作上,如果只选择一个大洲学习,对该大洲材料的组织

必须包括课程标准中“认识大洲I”的所有条目;如果选择了一个以上

大洲学习,就一个大洲来说,材料的组织可以包括所有条目,也可以

只包括其中的若干条。但总体上来说所有条目都必须在大洲的学习中

出现。

一个地区材料的组织,可在“认识地区”的标准条目中选择适当

的要素进行。因为要求至少五个地区,这五个地区可以有不同的要素

组合,同样,最终五个地区的学习要能覆盖全部条目。“国家”材料

的组织与“大洲”和“地区”是同样的。

第二,突出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区域地理特征。教材

编写者和教师在组合某一个区域的要素时一,要注意突出区域的地理特

征,不必面面俱到。

对具体“标准”的把握

(1)认识大洲

包括2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这里没

有对“某大洲”做具体规定,显然,本条标准重在方法要求。一是要

使学生明确,认识大洲的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角度研

究;二是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具体方法。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认识区

域位置的基础,学生掌握了认识大洲位置的一般方法,再去认识大区、

国家、国内的跨省区域、省级区域以及省内区域等各种其他尺度的区

域位置时,就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巩固和拓展,不需要教师再重复

教。同时,认识大洲位置也是认识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等其它自然

要素的基础,如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地形起伏状况等,对大洲的

气候特点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条标准主要关注了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这是因为纬度

位置和海陆位置是研究区域其它自然要素的基础。但实际上,研究任

何一个区域位置首先都是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确定了大洲

的绝对位置,也就同时确定了大洲的半球位置以及大洲的范围。大洲

的范围对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范围广的大洲,I,

地形类型和气候类型可能更加复杂多样。而大洲的半球位置对大洲的

气候以及时间差异等也有重要影响,例如,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所以,

大洲的半球位置和范围同样也应该作为研究内容。

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包括大洲的自然特征和自然要素之间的作用关

系两类研究内容。

关于大洲自然特征的要求具体可以分解为:

①运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的地形特点;

②运用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

归纳某大洲的气候特点;

③运用地形和水系(河流)图以及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的水系特

点。结合大洲的位置,自然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具体可以分解为:

①运用位置图、地形图和气候图简要分析某大洲位置、地形与

气候之间的关系;

②运用地形和水系(河流)图以及气候图简要分析某大洲地形、

气候与水系之间的关系。其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细

化,如位置与气候、地形与气候、地形与水系、气候与水系等。

本课程内容是整个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运用……,归纳……,

分析……”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只要学生在这里掌握了分析、归纳区

域特征的一般方法,在大区、国家以及中国各种尺度的区域中再涉及

与此相关内容时,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自主进行知识拓展即可,不需

要教师再重复教。

(2)认识地区

包括8条“标准”。

①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

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

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

生活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⑤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

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⑥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⑦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⑧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以上8条“标准”可以简单概括为:世界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

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地区地势、地形特点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

系,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地区河流

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地区发展

旅游业的优势,文化习俗等,即,地区位置、地形和气候等自然环境

特点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就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它仅仅是世界地区的一个研究案例,学生

通过对该地区的认识,一方面可以掌握案例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可以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世

界地区的基本方法。目前最常见的也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地区研究方

法是从地区位置入手认识地区自然特征,根据地区自然特征认识地区

人文特征,同时理解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3)认识国家

包括9条“标准”。

①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②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③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

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④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⑤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

训。

⑥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⑦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

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⑧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⑨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以上9条“标准”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

和首都,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经济的影

响,国家之间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等。再简单一些概括,

就是国家的位置、特征以及国家之间的联系。

就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它仅仅是国家这一尺度区域的一个研究案

例,学生通过对该国家的认识,一方面可以掌握案例国家的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特征,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可以初步掌握学习

和探究国家的基本方法。目前最常见的也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区域研

究方法就是——从区域位置入手认识区域(国家)特征,根据区域(国

家)特征理解区际(国家之间的)联系。

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1.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疆域与行政区划,增强国土意识。

(2)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3)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标准”要求

包括两个主题,6条“标准”。

(1)疆域与行政区划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

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

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②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③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疆域与行政区划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本条“标准”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

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

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二是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

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我国地理

位置的优越性。三是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

过与其它国家进行对比。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

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

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性,还需要从地

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

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域辽阔、

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

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

②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

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我国的领土面积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

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国的海洋

国土。我国还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l/3o

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陆上有15个邻国,与6个国家

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一一记住,但学

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按照一定的方位,

逐个指出。

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

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

又是海洋大国。

③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

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

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100个。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

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学习我

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

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

(2)人口与民族

包括3条“标准”。

①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落实本条“标准”,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

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

1949年以后。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

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

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

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

就。

②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

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

的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

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

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

③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

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第二,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

北等陆地边疆地区。第三,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

特点。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

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

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

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

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2.“标准”要求

包括两个主题,9条“标准”。

(1)自然环境

包括5条“标准”。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

因素。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

布特征。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影响。

⑤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自然资源

包括4条“标准”。

①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

策。

③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

发展的影响。

④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3.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自然环境

包括5条“标准”。

①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本条“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

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

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必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

地形复杂多样和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

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在

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很明显地读出上述地形、地势特征。要巩固和加

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两个方面进

行。第一,大致了解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这样学生可以在地图

上通过这些山脉判别各地区位于哪一级阶梯。第二,了解构成各级阶

梯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也可以把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对

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

因素。

本条“标准”的具体要求有两点。其一是“运用资料”,它的要

求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统计图、气候统计

资料、示意图等。其二是对于气候的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主要影

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可抓住两条。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包括自

北向南寒温带至热带;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

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

带的季风气候。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可分别

结合上述气候特征学习。

③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

布特征。

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主要河流,可

分别从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

的内流河。其二是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可利用地图

归纳。

④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将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到长江、黄河的学习中,既

明确了长江、黄河的主要学习内容,又以长江、黄河为例学习河流的

水文特征。“标准”的要求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长江、黄河的主要

水文特征,可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描述,

而这些方面又在不同河段、不同季节存在差异。其二是长江、黄河对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河流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角度,选择长江、

黄河在不同河段带来突出的开发或防治问题。例如,长江的水能、航

运和洪水,黄河的水能、泥沙和地上河等问题。

⑤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本条“标准”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在认知程度上把握“了

解”,不涉及较深的原因分析。第二,在认知内容上立足“中国”,

以中国的自然灾害为案例讲述自然灾害的一般知识。第三,在认知方

法上从“身边”入手,以将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相结

合。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教材按照认知逻辑,依次安排了自然灾害

的种类、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防灾减灾三方面内容。

(2)自然资源

包括4条“标准”。

①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本条“标准”的要求不是背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而是结合生产、

生活实际,了解自然资源有哪些。自然资源一般分为土地资源、水资

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类型。各种类型不需要展开讲述,但可把

它们作为例子,说明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对自然资源的总体设计和“说明”,结合自然资源

的概述,应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②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

策。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

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可突出

耕地的特点及利用保护问题。我国耕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

例较小和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这两个特点,可通过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

比较说明。耕地的利用保护问题,可结合具体实例,尤其是当地的实

际情况,理解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

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需要用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

用类型构成、一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数据、地图、统计

图等,以及一些事例,“标准”把这些都归为资料。

③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

发展的影响。

本条“标准”要求突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水资源时空

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在时间分布上,季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