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八册全课教案_第1页
小学美术第八册全课教案_第2页
小学美术第八册全课教案_第3页
小学美术第八册全课教案_第4页
小学美术第八册全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植物写生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本套教材中线条系列的内容之一,其编写目

的是通过对植物的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物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

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植物充满了丰富的线条,便于学生对细部的观察和刻画。由

于植物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学生家里都养植物,因此,这节课也容易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身边的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的种

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体验植物带给人的美感,感受自然的美。同时,通

过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名称、特点、作用等,自然地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

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教材中编入了画家赖少其的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

情,学习画家的表现方法。另外,教材中(第2页)还选入了几幅植物的相关图片,

如绿萝、仙人鞭等。第3页的一幅图片是箭兰,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点进行

观察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及对自然界中植物的观察、分析,了解植物

的基本结构、细部特征、花的角度变化、叶子的穿插等,学习如何用线表现植物叶

片间的遮挡关系,花、叶的朝向,以及如何用疏密不同的线表现植物。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

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

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的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植物的前后关系和不同姿态。

(四)学习材料

植物、有关植物的图片、图画纸、彩笔等。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植物写生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学习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

前后关系

读目标(20秒)

2、出示自学指导(一)观察教室中的植物,说说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你观

察到植物的叶子(花)有什么不同?(它们是……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食用、药

用等作用。叶子的姿态自然、形态各异……)

欣赏画家笔下的植物,感受画家如何用丰富的线表现出植物的形态特点及自己的

情感。

师生互动:讨论:画家抓住了植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表现的?作品表现出画家的

什么情感?师补充回答(叶子有前后遮挡、有大有小,不同角度看到的叶子形态上

有所不同……

出示自学指导(二)观察并思考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

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教师用线演示植物写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线如何变化、穿插等。

当堂检查训练:分头画植物写生。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

教学评价

(一)能否与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二)能否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植物的生态特点及相关知识。

(三)能否用线描方法进行植物的写生。

(四)能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课后拓展第3页左下角的画是用刮画的形式表现的。其他是常用的笔画的。

板书设计

植物写生

植物的特点:

表现方法:前后

遮挡

穿插

课后小记:

第二课巧用对称形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剪刀剪出对称的图案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是要应

用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

课程。如何巧用对称形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是本课的重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制作出优美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应用,巧妙地选材设计,

装点生活。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两页,力图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图形在生活中可以

广泛地应用。在左侧的图片中,展示了信插的制作方法和用对称形设计的挂饰。特

别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生活中哪里有对称,给你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理性

地感受对称的美感。在右侧版面中,更多的是应用,如灯罩、花瓶、笔筒、书桌小

摆饰、贺卡、月历以及过节用的装饰等,通过大量的例证,启发学生广泛的设计思

路。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

如何设计对称的花纹。设计出美观的对称形装饰生活。

2.能力目标:通过巧妙地设计应用对称形,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与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在巧用对称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

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如何利用对称形装饰美化生活。

难点:如何巧妙地应用对称形,使其具有美感。

(五)学习材料

彩色纸、剪刀、胶棒、漂亮的彩色报纸、已经不再漂亮的花瓶、笔筒或希望重

新装饰的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巧用对称形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设计对称的花纹。设计出美观的对称形装饰生活。

读目标(20秒)

老师拿出一个对称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

2、出示自学指导(一)这张剪纸有什么特点?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有对称的装饰花纹生回答

师生互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发剪刀、胶棒和几张小纸。

比一比,在两分钟时间里,哪一个组能够剪出漂亮的对称的图案。最多的组获胜。

出示自学指导(二)教师带动深入思考:

你认为对称形能在什么地方装饰生活?怎样装饰看一看书中都分别装饰了什么

地方?怎样装饰的?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完善自己的想法。

1.怎样利用对称形装饰生活用品。

2.怎样设计制作以及制作的步骤

师补充引导

当堂检查训练:学生设计制作(让能力稍弱的学生能完成作业,能力较强的学

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

自评:学生就自己的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

互评:学生间就他人的优势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对有特点、有个性的认识或设计给予鼓励

课后拓展:对称形的花纹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巧用对称形

对称形

装饰:功能

美观

色彩

课后小记:

第三课放学了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的课

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本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记忆、观察生活,使学生

感受到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丰富有趣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观察、记忆,表现放学后一些有

特色的活动情节,体验集体活动的情趣,从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提高绘画的技能及表现力和创造力。

《放学了》是以人物动态为主要内容的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讲一

些浅显的人体结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对人体的结构和动作特

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人体在活动时肢体动作的规律。

教师还可以挖掘一些本地区具有地方民间特色的活动,渗透地方文化教育。

(二)教材版面分析

书中展示了多幅以学生集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图片,如打篮球、踢穗子、跳皮

筋等,以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课余时都会开展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回忆自己喜欢的

那些有趣的、热闹的场面,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

书中还选用了几幅内容丰富的学生美术作品,启发我们放学后的课余生活不仅

仅限于校园,还可以在家里、在社区和其他娱乐场所。画面还提示我们不仅可以表

现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场面,还可以表现个人的课余生活。

各地区还可以开发利用本地区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启发学生去表现一

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活动,如摔跤、踢藤球、扭秧歌等,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

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回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能力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态的画法及要领,将记忆中自己喜欢的

课余活动的美好瞬间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活动的欢快气氛和热闹

场面。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多姿

多彩的。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我们的美好生活,从而体验到生活的

乐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放学后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

现各种活动场面,从而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赞美之情。

难点:人物在活动时的不同姿态,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构图。

(五)学习材料

课件、图片、人体模型、有关课间活动的录像、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放学了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进一步掌握人物动态

的画法及要领,将记忆中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的美好瞬间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画面要体现出活动的欢快气氛和热闹场面。

读目标(20秒)

2、出示自学指导(一)请说说你们放学后都做什么?会开展哪些有意思

的活动?

师生互动:我们喜欢上网、打球……,师聆听补充

出示自学指导(二)根据老师展示的作品思考问题:

⑴这是一幅命题创作画,你认为画面应当主要体现什么?

⑵你准备选择怎样的内容才能表现出“放学了”这一主题?

⑶你认为最令你难忘的、有趣的场面有哪些?

学生回答问题:师引导(1.画面应以表现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主。

2.选用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来表现。

3.最有意思的活动一定是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提出问题:

⑴在确定了自己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后,下一个问题该考虑什么了?

⑵你认为难点是什么?

提供三种解决办法:

出示自学指导(三)分析作品中人物动态特征。

学生模仿各种动作的人物,分析人物动态规律。

请部分学生演示人物动态画法,大家评述。

打开书,分析画面的构图。

展示两幅不同构图的作品,请学生分析其优略

当堂检查训练: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课余活动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动态生动,

形象细致。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思考,积极参

加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

(二)学生绘画内容表现得是否比较丰富,作品能否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形式多样、

有创新。

板书设计

放学了

课后小记:

第四课:设计生活标志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用画图表达思想。图画成了语言以外另一种交流方式,

而且图画不受语种限制。这种来自图画的信息一一标志,就是利用简洁、概括、醒

目、易懂的美术手段,为人们生活服务的成功范例。

本课教材从生活出发,内容涉及从识别标志的涵义到研究、学习标志的用途、

特点及设计标志的构思、取材等方面。

教材中,提供了用剪对称形和圆形组合造型的方法创作、设计标志,力求使学

生作品更规范、更美观。

本课是“设计•应用”类的美术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为校园设计实用、美观

的标志,并用在自己的校园内,用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及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

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教材共两页,展示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标志,主要有交通标志、运动

项目标志、日常生活标志等,但基本上未涉及商标及徽标。根据校园文化需要,教

师在教学中也可以介绍相关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

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构思、设计要领。

2.能力目标:

用剪对称形或用圆点造型的方法设计学校需要的标志。(也可以用绘画等其他

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标志的识别、欣赏、研究,启发学生设计、创作生活中、校园中需要的

标志,培养学生物以致用的设计理念和健康向上的情感,提高形象表达力及创作欲

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标志的创作设计方法。

难点:设计的标志易识别,简洁、美观。

(五)・学习材料

标志相关书籍、资料,生活中标志的复制品,彩色纸,胶水等。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标志。

板书课题:设计生活标志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

的构思、设计要领。

读目标(20秒)

2、出示自学指导(一)看书中第8页的标志,思考它们有哪些种类和作用?2'

师生互动:学生研究后总结出相关内容教师补充

标志分类:商标、徽标、公共标志。

标志用途:警示、识别、引导、提示。

进一步思考:标志应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于其他绘画作品的特点?

标志应易识别,简单、美观。5'

出示自学指导(二)“禁止吸烟”、“节约用水”应怎样表现?

师生互动:学生试着表现3'师示范,出示正确的作品。

出示自学指导(三)我们感受到了标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你觉得咱们

学校哪儿需要设计一个标志?能不能根据标志的特点设计?

作业要求:易识别,简洁、美观。

教师演示美术教室标志简化的过程。

当堂检查训练:教师围绕标志的三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1.是否能说出自己喜欢的标志好在哪里。

2.是否能说出自己或同学作品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

3.是否能独立地设计一个简洁、美观、易识别的标志。

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

设计生活标志

标志分类:商标、徽标、公共标志。

标志用途:警示、识别、引导、提示。

标志应易识别,简单、美观。

课后小记:

第五课生命之源一一水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生命之源一一水》一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

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美术实践能力。在收集水的相关资料和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水”问题进行挖掘的同时要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从美术

的角度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在调查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水资源

的重要性。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有两个版面,分别传达了不同的意图。

左侧应用4幅的图片来传达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通过图片让学生意识到水为

什么不断地被人们讴歌。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了解关于“世界水日”和

“中国水周”,以及水在生活中的用途及水资源的现状等。

右侧的版面重点在于介绍学生的活动:学生可以制作什么样的板报内容,用画

的形式来诠释如何节水爱水,用艺术化的小报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资源的现状等。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水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水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一起

来珍惜所剩不多的水资源。

2.能力目标:通过宣传栏的制作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美术技能

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1.3.情感目标:

在参与制作节水爱水的板报中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收获劳动后的喜悦,

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到水对人类生活有多么重要。通过宣传栏的制作培养学生收

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美术技能服务于生活的能力。

难点:

1.让学生了解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2.宣传栏的装饰设计方法。

(五)学习材料

与水资源有关的资料,表现水的艺术作品,多媒体展示平台,彩色纸,各种绘

画工具,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生命之源一一水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水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水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当一起来珍惜所剩不多的水资源,大家一起来行动

读目标(20秒)

展示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

2、出示自学指导(一)探讨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水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师生互动: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自

己已有的资料,看看我们能做什么。(鼓励学生为保护水资源做一些事情。)

出示自学指导(二)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有限的水资源,要展开一次“爱

水、节水”的宣传活动。同学们来策划这次宣传活动吧。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计划,策划宣传的方向和制作方式。

(1)水与人类的关系

(2)节水常识

(3)目前水资源的现状

(4)以水为主体的艺术作品介绍,讴歌母亲河的作品

学生根据本组选择的主题收集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文字的与图片的资料)

出示自学指导(三)

当堂检查训练:各小组有目的地筛选已有的资料。学生根据本组的主题,

设计制作宣传板报。

(1)用什么工具绘制板报?

(2)怎样让主题更突出?

(3)小组成员的分工是什么?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学生间相互点评。

哪组的设计最有新意。

哪组的板报内容更有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展示作品。

课后拓展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板书设计生命之源一一水

水与人类的关系

节水常识

目前水资源的现状

课后小记:

第六课材质的美

一、教材分析

(-)编辑指导思想

《材质的美》是一节“欣赏・评述”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发现五彩缤

纷的世界是由各种材质组成的,不同的材质可以反映不同历史时代的文化、科技水

平,进而引导学生以欣赏材质的眼光,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观察不同材质的特点,

从而引发学生感受、体验材质的美感。学习欣赏美术作品中材质的巧妙运用,体会

其意蕴,以至尝试用不同材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课以认识材质开始,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材质,感受艺术作品中运用的材质

之美,直到自己会分析、描述材质给人的美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学习中,可采

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提高感受美、表达美的能

力。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分两个页面,在第一页上方有两幅材质不同的建筑照片一一古罗马斗兽场

和王府井东方广场建筑。首先从视觉上让学生体会材质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引发学

生对材质的关注。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不同材质,说其特点,指导学生深

入体会材质的美感。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观察生活、感受材质。

在第二页中,展现了以马为主题的五件不同材质的艺术品。因其材质的异样,

自然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里有玉石的润滑、细腻,石材的粗糙、雄浑,唐

三彩的雍容华丽,金银器的精致高贵,更有现代不锈钢材质的光滑、现代感。教师

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并主要从材质的角度入

手,对材质与艺术作品主题的关系、材质的艺术表现力等与学生共同探讨材质的美

感。在该页文字提示中,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活动方法,即如果你是一位收藏家,你

会偏爱这里的哪件艺术品?学生可以在回答圆形对话框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发表自

己的看法。这几件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学生无论对哪件艺术作品进行

欣赏评述都是有效的练习。教师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从此处也可以体现出

美术的风格化与多元性。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世界是由丰富的材质组成的,不同材质有不同的特点,在艺术中有着特有

的表现力,材质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

2.能力目标:会辨别不同材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表达不同材质给我们带

来的不同感受,在生活中能从个人的审美观点出发运用不同材质的物品装饰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世界,更热爱生活。丰富的材质给

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美。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感受材质的意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或日常生活中

有意识地运用或考虑材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质,感受不同材质的美感。

(2)学习从材质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

(3)初步形成运用材质表现力的意识。

2.难点

(1)体会材质与艺术品的内在表现力。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

(2)学习从材质的角度评述艺术作品。教师可用提纲引导学生完成评述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第六课材质的美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会辨别不同材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会表达不同材质

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感受,在生活中能从个人的审美观点出发运用不同材质的物品装

饰生活。

读目标(20秒)

看两张图片,用词语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

2、出示自学指导(一)看两张图片,用词语描述你看到的和你的感受。

(1)古罗马(古老,千疮百孔,破旧,厚重,沧桑。)

(2)现代化(光滑,现代感,华丽。)

简单介绍古罗马斗兽场。

为什么两座造型相似的建筑,会给我们的感受带来如此巨大的差距?

师生互动:生回答,师小结:两座建筑因材料质地的不同,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也展示着不同历史时代的风貌。今天我们一同欣赏,感受

其实在我们身边充满着各式各样的材质,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留意过。下面,就请

同学们从认识、观察材质的角度,再来观察我们的世界。

不同的材质以其不同的特征,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出示自学指导(二)思考如何运用不同的材质美化我们的生活呢?

学生分组观察填写表格。

学生反馈交流。

铅笔盒:帆布、金属、塑料

为每幅画配上合适的相框,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霍去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一生六次出击匈奴,六战为每幅画配上合

适的相框,并发表自己的想法。

霍去病是西汉时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一生六次出击匈奴,六战告捷,汉武帝封

他为骡骑大将军、冠军侯,成为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但不幸的是在24岁

时,霍去病因病早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为他修墓以象征祁连山,这是他建

立卓越贡献的地方,又可以借山势的雄伟象征其功勋的伟大。其中有一件非常著名

的雕塑立马放在墓前。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投影):

气魄深沉雄大,是霍去病勇武的象征。

请你猜一猜:霍去病墓前的立马应该是什么材质的。

小结:材料与内容的和谐之美。

学生小组研究,发表各自看法。

玉石:光滑、细腻,温文尔雅。

三彩:(黄、褐、绿、蓝)色彩艳丽华贵。

石材:质朴、粗糙有力

刚才欣赏的是传统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掌握的材料有了巨大的变化。这

件雕塑《瑞马雄风》使用了现代不锈钢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小组内讨论:不锈钢材质与这件雕塑的造型、主题有没有关系。

哪位同学能发现这件作品与环境的关系。

小结:鲜明的材质对比也是一种艺术语言。艺术家不仅用雕塑向我们展示了瑞

马雄风,更用了材质的对比烘托了瑞马雄风。

刚才欣赏的是传统的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掌握的材料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件

雕塑《瑞马雄风》使用了现代不锈钢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小组内讨论:不锈钢材质与这件雕塑的造型、主题有没有关系。

哪位同学能发现这件作品与环境的关系。

小结:鲜明的材质对比也是一种艺术语言。艺术家不仅用雕塑向我们展示了瑞

马雄风,更用了材质的对比烘托了瑞马雄风。

如果为我们学校做一件雕塑,你会用什么样的材料?为什么?

这么多的材料以它们各自的艺术魅力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万万不能忘记欣赏赞

美材质带给我们的美丽!

当堂检查训练:投影:世界就是我的调色板

——罗伯特•劳森伯格

现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总结:

材质因多样世界而丰富

世界因丰富生活而精彩

课后拓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你的同学或课下与家长交流。

板书设计第六课材质的美

金属光滑

木材柔软

石材厚重

玻璃通透

金属的奔跃活泼

木材的雕刻精细

石材的古拙

课后小记:

第七课用彩墨画鸟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用彩墨画鸟》是“造型•表现”领域中一节国画创作课。本课旨在通过教学

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了解简单的绘画技巧。此课与下一课

为一个小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大胆运用彩墨进行创作,对中国画的工具、技法有

进一步认识。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有两个页面。第14页以王雪涛先生的《紫藤鹦鹉》为开篇,明确了本

课以名画引路的编辑思路。王雪涛先生的鹦鹉图将鹦鹉的神态、动作刻画得惟妙惟

肖。在造型上,王先生抓住了鹦鹉抖动翅膀的瞬间动态。鹦鹉的头、身、尾成为一

个反“S”形,以保持重心的平衡。在展翅的同时鹦鹉头向后方,仿佛有同伴的召

唤,而尾巴自然展开,在挺拔的尾翅上方,露出茸细的羽毛,可谓是刚柔结合,充

分表现出鹦鹉身上不同部位羽毛的质感。在用色上,王先生用石绿、赭墨、胭脂、

藤黄等色,浓淡相宜,羽毛丰厚处,采用层层积色的方法,羽毛稀疏处又沾沾几笔,

形成色彩上的浓淡对比。作品生动感人,活灵活现。在王雪涛的作品中,我们可以

看出画家深厚的中国画功底。本页下方展示了一幅小朋友的国画作品。他画的孔雀

虽然没有王雪涛那般笔墨气韵,但大胆稚拙的造型用色,也是独具一格的。小朋友

抓住了孔雀开屏的瞬间,在造型色彩上除去应有的特点,还加上了小作者丰富的想

象。

在第15页中,首先为同学们展示了几种画羽毛的方法。这里有干笔中锋皴擦,

湿笔侧锋渲染、点染、接染等方法。其实,表现鸟儿羽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可

以鼓励同学们在不断的摸索中积累经验。从接下来的几幅学生作品中我们不难发

现,当同学们真正艺术实践时,绘画方法就会不拘一格,每个人都会有创新的火花。

教材中的几幅学生作品各具特色,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用色大胆,渲染方法多样,

这也是本课课题所突出的重点。在这两个页面中,还有不少鸟类的照片,这是供师

生共同观察的。中国画中讲“鸟不离卵”,即在鸟的造型中让它们的身体始终保持

为椭圆形,就会有七分的相像。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造型时,我们不妨让学生

用手在图片上勾画一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除此之外,小鸟的眼睛和嘴是

画好鸟的点睛之处。不同的鸟啸造型大相径庭。翠鸟吃鱼,嘴硬而长;鹦鹉善食较

硬的籽颗,嘴上有尖锐的沟槽;而在空中飞行捉小虫子吃的小鸟为减少阻力嘴小而

尖。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课上的交流得以了解。总之,在中国

花鸟画中,鸟的绘画技法繁多,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二。但本课更重要的是让学

生大胆地使用彩墨进行尝试和探索。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彩墨画,对中国花鸟画有初步的认识。

2.能力目标:学会基本的运笔、用墨、用彩的方法,用彩墨创作出一幅表现鸟

的作品。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的情感。

(2)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简单的彩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创新积累,创作彩墨画。

难点:笔墨水分的控制及鸟的姿态造型处理。

(五)学习材料

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色板、墨、涮笔筒,鸟的图片,废报纸。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第七课用彩墨画鸟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初步了解彩墨画,对中国花鸟画有初步的认识。

学会基本的运笔、用墨、用彩的方法,用彩墨创作出一幅表现鸟的作品。

读目标(20秒)

2、出示自学指导(一)1.请欣赏一段录像,边看边想:

(1)是什么动物?

(2)你看了有什么感受?应该怎样对待它们?

(3)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哪儿不同?(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把鸟的基本

形演示在黑板上。)

2.请在你收集的图片上用基本形概括鸟的形态。

师生互动:学生观看并思考。

师引导:鸟类。

鸟的羽毛很漂亮,姿态优雅…

共同点:身体为椭圆形。不同点可以从色彩、嘴的大小、尾的长短等分析。

学生用基本形概括鸟。

出示自学指导(二)我们一起来欣赏王雪涛先生的《紫藤鹦鹉》图.请简

介作者。猜一猜用什么绘画形式表现的?生回答

师总结:用中国画的用具和笔墨技法来表现花鸟鱼虫等,我们称之为花鸟画。

画家表现了一只什么样的鹦鹉?请你模仿模仿

分析鹦鹉的动态,如歪头,抖动羽毛,仿佛展翅欲飞,身体呈反“S”形,神

态生动…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从色彩、动态、神情等多方面进行评述。)

画家是怎样用笔、用色表现鹦鹉羽毛的呢?教师示范。

主要分析色彩的浓淡干湿以及用笔的皴擦点染变化,如胸部皴擦,表现绒毛;

翅膀用中锋彩墨大笔点染等,从而用丰富的笔墨刻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

出示自学指导(三)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现羽毛?请看书在组内讨论:

四幅作品分别是干笔中锋皴擦、湿笔侧锋渲染、中锋和侧锋结合点染、中锋彩

墨接染,注意毛笔中水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请学生边讲边演示。

(教师板书课题并演示绘画方法):

1.在纸上用炭条画出鸟的大轮廓。

2.从背、颈部画起,接着画尾翼、胸腹部,注意选择适合表现羽毛的色彩及方

法。

3.后画嘴、爪、眼睛,并完善画面。注意创作中一定要抓住鸟的特点表现。

当堂检查训练:分析学生作品中用笔、用墨以及创设的有趣情境,开阔学

生思路。请有准备的学生开始创作。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教学评价

(一)学生是否对中国花鸟画有初步的认识。

(二)通过学习,学生能否掌握较简单的彩墨渲染方法。

(三)学生创作时是否用笔果断、大胆,有探索创新精神。

(四)完成的作品是否能表达本课主题。

课后拓展中国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课下请继续寻找优秀作品和家人共同欣

板书设计第七课用彩墨画鸟

中锋干笔:画出较硬的羽毛。

侧锋湿笔:画出大面积柔软的羽毛。

侧锋点染:点出形象统一、有规律的羽毛

课后小记:

第八课用彩墨画鱼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千姿百态的鱼把我们的海底世界打扮得分外美丽。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各种美

丽的鱼,无论是在表现方法上还是在独特的画面效果上,都体现出中国传统表现方

法特有的情趣。本课将带领学生逐步体验中国水墨画的特殊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画,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它的主要特点,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

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同时在创作时又不受表现

方法、技法的限制,大胆地将自己对鱼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中国画的

表现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

(二)教材版面分析

鱼在我国是“吉庆有余”的象征。书中选用了清代的《五彩鱼藻纹盘》,(教

师还可以补充一些用鱼的图案来美化生活的实物)其用意是提示我们从古至今用

“鱼''的图案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是随处可见的。书中大幅的彩色图片,给学生

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力。学生从中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鱼,更能激

发起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本课还展示了几幅学生的作品和两组彩墨技法的示范图。学生作品巧妙地运用

了水、色交融变化的奇妙效果,同时适当地进行了点缀,表现出作者对五彩缤纷的

鱼的感受。

示范图主要提示学生两种用中国画画鱼的方法:

1.先用干墨勾勒鱼的轮廓,然后再用湿墨渲染颜色;

2.采用没骨法画鱼:不勾轮廓线,直接蘸色或用墨进行绘画,等墨半干后再在

上面点缀图案。

艺术教育的重要原则就是重视艺术实践,只有亲身经历,学生才有更深刻的艺

术体验。教师可通过示范、比较使学生对作画的步骤、技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画法来完成作业。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动笔画

一画,亲身感受画面水与色交融的奇妙变化。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鱼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学习用中国画画鱼的基

本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画鱼的方法和步骤,能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表

达色彩的变化效果,尝试用国画的方法表现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的形象,并有

一定的组织画面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用中国画的画法画鱼,进一步认识写意画的形式美感,

弘扬我国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关注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

在情感体验中提高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了解鱼的结构特征及用写意形式概括表现的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的

艺术特色。

难点:写意画鱼的笔墨技法,以及画面的构图。

(五)学习材料

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鱼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第八课用彩墨画鱼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画鱼的方法和步骤,能大胆地运用作画工具和方法,

表达色彩的变化效果,尝试用国画的方法表现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的形象,并

有一定的组织画面的能力。

读目标(20秒)

展示国画鱼。

2、出示自学指导(一)请观察并思考: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作者是

如何表现鱼的?怎样用笔、蘸色才能表现出鱼在水中的特点?

师生互动:学生欣赏,并回答问题。

小结:

(1)作者利用墨、色直接在宣纸上画出鱼的外形,表现出鱼好似在水中游动。

(2)水分的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分析,还可以在欣赏的同时用笔蘸着颜料尝试着

在宣纸上试一试。

教师示范

打开书,联系老师示范的过程,书中还提示了哪些画法。

出示自学指导(二)打开书,欣赏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哪一幅你更喜欢,为什么?这些作品在构图上有哪些不同?

检测:

(1)按照书上的步骤图,试着画一画,相互之间交流一下体会。

(2)对比画面,学生总结出:有的画面只突出一条大鱼,用小鱼作点缀;而

有的画面画了大大小小的很多条鱼。

当堂检查训练:学生作业:

(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1)小组合作,合理分工,画一幅长卷《神奇的海底》。

(2)独立绘画,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进行表现。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能否巧妙地运用墨色表现鱼的特征。

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大胆表现。欣赏不同画法的鱼。

板书设计

第八课用彩墨画鱼

鱼的外形结构

表现方法:干笔

湿笔

课后小记:

第九课刻印的乐趣

教材分析

(-)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造型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限于

最常用的绘画方法。《刻印的乐趣》就是本套教材版画系列中的一课,也可以说,

这一课是启发同学们运用不同制版方法学以致用的一课。

可以用来刻印的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泥板、纸板、石膏板、木制品、塑料制品、

金属制品等不胜枚举。在本课中,我们着重介绍了比较利于中高年级学生操作的石

膏、橡皮、薯类等原料。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同学们

发掘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材质或易于搜集制作的材质,进行更加多样化的创造表现。

刻印的方式多种多样:阴刻、阳刻、漏印、浮雕……可以充分借鉴我们以前学

习过的制版方式。

(二)教材版面分析

我们学习了刻印的方法,可以把它运用到哪里呢?书上第18、19页为我们开

启了思路:可以印成精美的藏书票,装饰在自己图书的扉页中;可以刻出各种心爱

的图案,印制成一帧帧别致又个性化的信笺;可以印成一张张可爱的小书签,送给

自己的好朋友;甚至可以和家长一起,蘸上防水涂料,将刻好的图案印在墙面上,

美化自己的小房间……在两页教材中,展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优秀的学生作品,希

望这些作品在带给大家美感的同时,也激发同学们更为广泛的创作思路。其中第19

页还向同学们展示了薯刻与石膏板材雕刻印制的步骤。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刻印的方法设计制作贺卡、藏书票或书签。

3.情感目标:运用学习到的刻印技法制作工艺品,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

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刻印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难点:图案细节的处理与安全问题。

(五)学习材料

制版材料(择一种即可):刻刀、橡皮、石膏板、萝卜、马铃薯等。

印制材料:水粉、油墨或印泥、纸张、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第九课刻印的乐趣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运用刻印的方法设计制作贺卡、藏

书票或书签。

读目标(20秒)

2、出示自学指导(一)打开图书扉页,教师提出问题:

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还想了解藏书票方面的哪些知识?

师生互动:学生:藏书票有什么用?英文字母是什么意思?藏书票有收藏

价值吗?怎么制作自己的藏书票?

教师利用课件,图文并茂地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教师取一个制好的版,同学分析讨论制作方法。对于难点教师可以重点演示。

学生尝试:取一张和版一样大小的白纸,用铅笔画出自己的构思,写上名字、

英文字母。将设计稿放在复写纸上描一遍,再将设计稿的背面朝上放在版上;用夹

子夹好,拓印反稿在版上。

若是石膏板可先用角刀刻图案

注意安全:刻版时,若右手走刀,左手总是在刀口的下方。为确保安全,左手可戴

手套。

在刻好的版上用墨破滚上油墨,附上一张彩纸,用勺磨印。印好后在图案

下方用铅笔写上准备印的张数,以及这张是第几张、姓名、时间

当堂检查训练:每个同学设计制作一枚藏书票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各组间自由交流。谈谈设计体会。收藏同学作品。

课后拓展

板书设计

第九课刻印的乐趣

刻制的版是平面的,右手执刀,左手放在刀的后面。

刻制的版是立体的(如薯刻),右手执刀,左手须戴手套。

注意掌握出刀的力度,不要用蛮力。

课后小记:

第十课学画农民画

一、教材分析

(-)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

种绘画形式,农民画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

的构图等特点。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

从而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大胆

表现生活中的感受,学习改画或添画农民画,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提供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从内容上、色彩上、构图上让学生了解

农民画,为学画、改画和添画农民画提供素材。

第20页欣赏作品《磨谷谷》与学生改画《磨谷谷》作品对比,让学生明确如

何改画一幅画。

第21页中部分学生作品采用了改画、添画、创作等方法,表现农民画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农民画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了解农民画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改画、添画一幅农民画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农民画的装饰特点和表现手法,激发学

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感受农民画大胆的想象力、

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

法大胆表现生活中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难点:运用装饰线、装饰色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

(五)学习材料

教师:农民画资料、水粉用具、油画棒、教学课件、学生优秀作业。

学生:彩色纸或图画纸、水粉用具、油画棒、水彩笔、农民画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第十课学画农民画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农民画的特点。学习运用农民画的装饰手法改画、添

画一幅农民画作品。

读目标(20秒)

欣赏农民画《磨谷谷》

2、出示自学指导(一)画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颜色?

你有什么感受?

师生互动:生了解农民画以生活为题材的特点,感受农民画的民间色彩美。师

注意激发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用原色、间色,很少用复色,整幅画面色彩艳丽、饱和夺目。

每幅画面都根据内容确定主色调,如红、黄、蓝、绿等,其他色则起陪衬、点

缀作用。

反映农民的纯朴、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出示自学指导(二)观察学生作品是怎样把“磨谷谷”这幅画进行改画和添画

的。

改画一一以一幅农民画为基础将部分内容进行改画。

添画---在一幅农民画基础上添加内容。

进一步提问:改画:在形象上、色彩上、主体与环境上有什么改变?

添画:画面中什么地方运用的是添画的方法?都添加了哪些内容?

欣赏学生优秀作品。

观察用同样一幅农民画运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画面。

当堂检查训练:作业要求:

利用《磨谷谷》这幅画添画或改画,注意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辅导要点:

添画或改画注意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注意色彩搭配

师生评价,展示作业。介绍作品、评价作品。(构图、色彩、画面内容……)

课后拓展:了解更多的民间美术情况

板书设计第十课学画农民画

构图饱满、色彩鲜艳。

运用装饰线、装饰色

课后小记:

第十三课别致的小花瓶

一、教材分析

(-)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也是本套教材陶艺系列中的一课。利用

陶艺进行造型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拉坯成型法、泥板成型法、手捏成型法、

盘条成型法、模具成型法等。本课的设课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在学习运用盘条及手捏

成型法的同时学以致用,引导同学们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教材共分两页,画面中着重选择了同学们运用盘条法和手捏成型法精心制

作的造型别致的小花瓶,为同学们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教师

可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技法,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大胆进行创作。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知识目标: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

等陶艺技法。

2.能力目标:利用手捏成型、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制作别致的小花瓶。

3.情感目标:了解陶艺技法,并将其运用到美化生活的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尝试制作一个别致的小花

瓶。

难点:花瓶的造型设计,重心的掌握。

(五)学习材料

花瓶图片资料、陶泥(或瓷泥、纸黏土)、报纸、上下等粗的玻璃瓶(或厚纸

筒、上下等粗的圆木棍均可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

出示课题:第十三课别致的小花瓶

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尝试制作一

个别致的小花瓶。

读目标(20秒)

2、出示自学指导(一)思考一块泥,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件容器?

师生互动:小组探究:

可以用以前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也可以自己创新。1.用手直接捏。2.搓成条垒起

来。3.擀成大泥片围起来。4.做好外形,用勺子把里面的泥掏出来。

出示自学指导(二)欣赏各种风格的陶艺花瓶作品:它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哪儿的设计最别致?

引导学生讨论:

1.这些作品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

2.哪一件作品的哪一种方法你最想了解?

出示自学指导(三)看书观察:1.书上的花瓶都用了哪些方法?

捏、刻、盘、擀……2.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方法?3.你觉得哪个花瓶设计得最别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